1、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知识点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知识点 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章认识区域 第一节区域的特征第一节区域的特征 一、区域特征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 2.区域的基本特性: (1)区域整体性:指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 (2)区域差异性: 含义:指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特点:区域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共性是相对的。 (3)区域开放性:含义: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
2、生的各种联系。特点:区域的开放性不断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广泛。 (4)区域动态性:含义:指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特点:区域种类日益丰富,区域的范围和边界随之发生变化。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类型的划分 (1)按指标划分 单一指标:自然区域有高原区、雨林区、季风区等;人文区域有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区、稻作农业区等。多重指标:东亚文化区、欧美文化区。 (2)按某种内在关联特点划分功能区:如国际自由贸易区、大都市。 (3)按空间尺度大小划分 大尺度的区域:如大洲、大洋;中小尺度不同层次的区域:市、县、乡、村。 (4)按区域性质划分:主要有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等。 区域
3、类型 (1)自然区域 概念:指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具有相对一致性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举例:综合自然区综合自然区: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部门自然区部门自然区:地貌区、气候区、水文区、土壤区、植被区、动物区。 自然大区如我国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自然区如大兴安岭针叶林区、华北平原落叶阔叶林区、海南季风林区等。 (2)行政区域 概念:指国家为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进行行政分级管理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举例: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主要是三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国家根据需要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
4、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 (3)经济区域 概念:在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举例: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如关中天水经济区;部门经济区部门经济区: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 (4)文化区域 概念: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所覆盖或呈现的区域,由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创造,在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 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中,主要文化现象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等,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如加拿大法裔文化区。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和因地制宜 一、 区域的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
5、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水平低,人均 GDP 很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区域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比大,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内部差异小,缺少实力雄厚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少,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区域发展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态 (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迅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区域产业结构 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 内部差异较大,中心城市率先发展,交通运输建设加快,区域开放程度提高 对地理环境影响 环境污染严重,呈现明显的不协调,区域发
6、展处于不平衡状态 (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呈萎缩、衰败状态 生产活动 市场竞争力下降,原有工业萎缩,产业转型发展 发展之路 产业转型,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新型工业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4)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阶段发展方式 以创新驱动为主,产业创新、城市创新、科技创新和开放创新 阶段发展路径 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 人地关系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二、区域的发展差异: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
7、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 2.区域划分: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3.人文发展指数: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 4、区域开发方式: 粗放型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精细型区域开发方式: 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三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区域联系: 1.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区域自然地理系统的联系方式
8、有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在区域之间的运动和交换,如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循环等。 2.区域人文地理环境要素:居民生产生活、制度组织、意识形态等方面。 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联系形式主要有人口流动与迁移,商品、劳务和技术专利贸易,投资、金融期货产品交易,信息、通信、文化与学术交流等。区域联系突出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
9、的统一经济区域。 (1)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 (2)世界上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欧洲联盟(EU)美加自由贸易协定(CUSFTA)等。 4.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二、区域协调发展: 1.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家内部,有的区域发展较快,有的区域发展较慢,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长期并存。 2.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四大板
10、块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东北振兴: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推动国企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 中部崛起:推动中部崛起,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集聚功能。 东部率先发展:在东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2)国家三大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调处理
11、好上中下游的发展关系,加快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沿江城镇、人口和产业空间布局。 “一带一路” :统筹布局安排,促进重点区域内外开放,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3)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工作重点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培育特色经济,加强环境建设。 (4)推进新型城镇化: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形成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 (5)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统筹陆海资源,构建高效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将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活动向深远海延伸,提升海洋开
12、发能力;整治海岸带的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4.西部大开发战略: (1)范围:西部 12 省市区,还有湘西州、湖北恩施州、吉林延边州。 (2)优势: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丰富。 (3)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意义: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共同富裕;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5.东西部合作: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
13、现了相互发展。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上海为例以上海为例 一、大都市集聚和辐射作用: 1.大都市:是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集聚和辐射的关系: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是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3.区域空间发展理论: (1)区域空间结构:指一个地区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形式。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
14、组成的。从城乡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共同组成的。 二、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上海概述:上海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2.上发展目标: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3.上海的发展优势: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4.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1)产业带动功能:上海形成了汽车、造船、航空航天、电子、医药等庞大产业集群,不仅生产规模庞大,而且表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2)都市核心功能:上海不仅强力拉动了
15、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而且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都有着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 上海拥有高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心城区已建成立体交通网络。 (4)金融服务功能 上海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 比如证券交易所、 期货交易所。 是我国大陆两大股票交易中心之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中介机构云集,许多世界级大银行在此设立了区域性总部或分理机构。 (5)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上海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所,科研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众多的高科技园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国内广大地区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上
16、海拉动了南京城市圈、 杭州城市圈、 合肥城市圈、 苏锡常城市圈、 宁波城市圈的发展壮大,强化了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进而形成了“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休斯敦为例 一、产业转型的含义: 1.含义:是指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 2.产业转型的原因: (1)传统产业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城市化等。 (2)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传统产业存在着技术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大
17、、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不可持续性。 (3)产业转型的方向:传统产业只有进行技术改造和整体提升,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市场环境。 3.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1)产业延伸: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 (2)产业更新:利用原产业发展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基础的全新产业群,把传统加工业提升为智能制造。 (3)综合发展:在转型初期,采取产业延伸模式,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区域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相继崛起,遂向综合性方向演化。 4.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 资源禀赋、 产业基础、 发展阶段、 市场环境、 经济政策、 科技创新等。以经济政策为例,政府往往会鼓励
18、或限制某一产业的发展。 二、休斯敦的产业转型: 1.休斯敦发展概况: (1) 发展之初: 发展之初, 经济支柱是农牧业, 棉花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 直到 19 世纪末,休斯敦还是一个木材与棉花集散地。 (2)第一次发展高潮石油开发:1901 年,休斯敦东北部的石油钻探获得成功,促成了休斯敦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逐步建立与石油工业有关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和制造业。 (3)第二次发展高潮:1930 年,得克萨斯州东部再次发现大油田,休斯敦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第二次高潮。 (4)第三次发展高潮:二战给休斯敦带来了第三次发展高潮,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5)世界能源之都: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石油价格
19、暴涨,休斯敦石油、石化工业进入全盛期,获得“世界能源之都”的称号。 2.休斯敦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 1980 年前后,休斯敦产业繁荣达到巅峰,该市严重依赖石油经济,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严重缺陷。80 年代中期,油价暴跌和石化行业萧条,休斯敦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科技人才外流。 3.休斯敦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产业延伸:休斯敦立足于发达的石油工业,积极拓展石油工业产业链,带动机械、电子、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发展。 (2)产业更新:大力推进高科技研发、新能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培训,成为航空航天基地、全美医疗中心和太阳能城市,金融服务业等高层次第三产业也迅速成长起来。 (3
20、)综合发展:休斯敦是美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中心、航天中心和医疗中心,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被称为“全球城市” 。 4.休斯敦产业结构转型的启示: 充分利用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重点发展城市经济;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力争政府资助,以点带面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高层次服务业,使之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促使传统的石油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区的繁荣与兴衰: 1.资源枯竭型地区:是指原来依靠本地自然资源作为发展根基,后来因为资源消耗殆尽或资源价值下降而衰落的地区。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四大特点: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
21、效益下降;是产业结构单一, 资源产业萎缩, 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是经济总量不足, 地方财力薄弱;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2.鲁尔区的繁荣: (1)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煤碳丰富水源充足靠近铁矿 3.鲁尔区的衰落的原因: 煤炭工业衰落钢铁工业衰落相对单一的重化工业结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二、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1.鲁尔区全面转型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 制定方案,对原有产业进行清理,对落后企业归并整合,改善基础服务和公共服务 第二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 对钢铁、煤炭、化学等工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实话、
22、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兴工业和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多元化 2.转型效果: (1)鲁尔区原先的煤炭、钢铁工业多已全面改造,电力、化学、石油、军事等工业部门在欧洲占据突出地位。今日的鲁尔区已成长为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为引领、多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区。 (2)鲁尔区为旧工业区改造提供了范本,将濒临倒闭的工业企业景观,变成巨大的博物馆和秀美的娱乐休闲地。 (3)鲁尔区注重吸收外来的资金和技术,一方面加快老企业的改造,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迅速发展起来。 第四节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
23、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含义: 1.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地区。 2.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3.荒漠化的类型: (1)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深居大陆腹地,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
24、度却比较大,这就为土地表层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不合理的工矿交通建设。 (4)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解;降水集中在 79 月,暴雨过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地形起伏过大;植被不良。人为原因有:长期开垦、过度放牧和樵采,导致土壤侵蚀加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1全球荒漠化的危害: 经济方面:我国
25、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生态方面:荒漠化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生产方面: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继而引发饥荒, 这些成为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 三、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国际行动:1994 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 2.中国行动: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3.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具体措施:采取封沙禁牧、禁
26、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 5.目的: 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第三章 区域合作区域合作 第一节第一节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指某些国家或地区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要素约束因素:工资上涨、劳动力供给紧张、土地供应紧张、环保约束加强、经营环境欠佳、税负偏重、竞争对手增加、市场需求减少。 (2)市场因素: (3)政策因素: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引导、控制和监管,
27、借助规划、调控、财税等策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 (4)其他因素:企业转出地以“推力”为主,企业转入地以“拉力”为主。 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低附加值产业上升到高附加值产业。 2.全球范围内的三次产业转移: (1)第一次产业转移:时间:20 世纪 5060 年代。 原因:美国在确立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先地位后,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转出产业: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方向:美国向欧洲、日本转移。 (2)第二次产业转移:时间:20 世纪 6080 年代。 原因:科技革命推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加速
28、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化工、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电子、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转出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方向:美、德、日等国向东亚、拉美等地转移。 (3)第三次产业转移:时间:20 世纪 8090 年代。 原因: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推动产业提升。转出产业:劳动密集型及低端制造业。 方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右图。 第二节第二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由于区域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29、资源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资源赋存量少;而资源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资源赋存量多。 2中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南水北调工程: A.“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B.“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调入区: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遏制了因缺水导致的生态恶化,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地下水的恢复,减缓地面沉降;缓解城乡争水、行业争水、地区争水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 对调出区:由于长江径流量的减少,减轻了洪涝灾害,但可能会提高河口区的盐度,
30、进而影响到当地的水质;部分江段泥沙淤积增加,阻碍航道通行。对于沿线地区来说,能够缓解供水紧张的局面,但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发次生盐碱化。 (2)西气东输工程: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从新疆轮南到上海,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复杂的地形区,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最终送到上海市。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 外连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 西起我国霍尔果斯, 南至广州、深圳和香港,是世界上最长的跨国天然气管道。 对调入地区的意义 对调出地区的意义 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
31、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 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3)西电东送工程: (4)北煤南运工程: “北煤南运”是指将我国北方山西、陕西、内蒙古出产的煤炭运往南方,主要是运往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华东、华南地区经济发达,但煤炭资源明显不足。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需要重
32、点考虑的因素: (1)可靠的资源供给; (2)资源调配线路造价; (3)沿线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状况; (4)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资源调出区:可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大型产业基地。 同时, 也面临着资源减少、 环境破坏、 原材料经济占比高、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2)资源调入区:资源跨区域调配解决了当地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也可能引发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沿线区:不同类型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形地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一些破坏。 第三节第三节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
33、境保护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 一、 长江流域概况:略 二、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 1.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要重点依托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做到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推进长江中上游的复地开发,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及上海集中吧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2.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战略定位为我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市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3.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条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基础好,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运输发达,产业基础雄厚,科技教育资源丰富。 4.长江航运开发:长江有“黄金水道”之称,开发实行
34、“深下游、畅中游、沿上游”战略,建设 6 个区域性航运网。 5.长江水能开发: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可开发量为 1.9 亿千瓦,占全国一半以上,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段和长江三峡段。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 可增加长江中游枯水期流量改善重庆到武汉的通和条件削减盾中有地区防洪安全。 5.长江流域水质局部污染严重,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其根源在于排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流域内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 三、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
35、不搞大开发。 2.流域内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生态环境恶化,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 3.长江流域环境治理措施: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第四节第四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 一、 “一带一路”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 “一带” :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有三个走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到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 “一路” :指的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重点方向两条:一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
36、到 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二、 “一带一路的意义” :和平之路: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增进互信,扩大合作;繁荣之路:聚焦发展,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开放之路: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加强商务合作; 创新之路: 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机遇, 加强创新能力合作;文明之路:建立多层次的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三、 “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协作发展:相关国家重点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加强合作。重点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南亚经济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