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8702 上传时间:2021-11-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类型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自北西逆向南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等(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公转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北极星仰角等于当地纬度。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3. 地球自转的线速

2、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60度837km/h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 黄赤交角自转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公转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2. 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

3、48分46秒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晨昏线: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B.特点: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0.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昼弧代表昼长,夜弧代表夜长,如果昼弧夜弧昼长夜短,昼弧夜弧昼短夜长,昼弧夜弧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每天6点日出,18点日落。 c.只有在二分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经线圈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全球各地6点日出,18点日落。 d.二至日时,晨昏线

4、(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e.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15度每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3. 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 昼夜交替的时间 24时(2)光照图的判读判断南北极,北逆南顺;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

5、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计算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昼长夜长的计算)(3)时差 1.地方时 规律:A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B. 东早西晚 C.东加西减D.同经同时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15(东加西减)2.区时: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为同一个时区,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就相差1小时。区时的计算步骤:a.求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部分7.50,取商+1)b.求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c.求区时:所求

6、区时=已知区时+/-时差(+/-的选择,根据“东加西减”原则)d.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X 15 区时为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日界线(1) 人为日界线:180度经线从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从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2)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右图)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向。(左右手定则)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简便计算:太阳高度=900-两地的纬度差(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外力

7、作用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内力作用壳抬升使得该地区河流海拔突然升高,在侵蚀基准面没变的情况下,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就会剧增,导致阶地面露出、阶地坡形成。之后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

8、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多级阶地以最新露出水面,即洪水位上第一级阶地为一级阶地,从下往上递增。一般来说,最上一级的阶地年代最老。)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表现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斜、向斜、褶皱山脉、断层、地堑、地垒、断层山脉、裂谷)及海岸山脉,岛孤链。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只能形成变质岩。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及内生矿床,金属矿床。地震及地热资源。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对地表影响塑造大陆与洋底、山

9、脉与盆地、山岭和低地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削低高山,填平低谷,总的趋势使地表平坦内外力关系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内、外力作用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内外力作用的主次不同。2.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类型成因特点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喷出岩矿

10、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固结成岩)形成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片理构造大理岩(石灰岩)、板岩(页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1.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2.三大类岩石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必是沉积岩。4.外动力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地貌类型地貌形态及特征分布地区风成地貌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

11、谷、风蚀城堡、戈壁、裸岩荒漠、新疆的雅丹地貌干旱内陆及邻近的半干旱地区风积地貌沙丘(新月形、长垄状、蜂窝状)、沙垄和沙、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河流地貌侵蚀地貌水蚀在上中游和山区,河床加深加宽,形成“”形谷;在下游和平原地区,侵蚀两岸形成槽形谷、瀑布湿润、半湿润地区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沟壑纵横的沟谷地貌、西南云贵高原石漠化、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广东的丹霞地貌溶蚀千姿百态,景象万千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形成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峰、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地下溶洞、地下河可溶性石灰岩分布地区沉积地貌上游出山口呈扇形的冲积扇,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有扇形

12、、三角形、鸟足形等,冲积岛(崇明岛);喀斯特地貌:钟乳石(从洞顶垂下的)、石笋(从洞底长出)、石柱(连在一起的)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冰川地貌冰蚀地貌金字塔形尖峰的角峰,刀刃状的山脊的刃 脊,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马蹄状的冰斗,还有“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湖,峡湾、冰蚀洼地等广泛分布于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欧洲芬兰的湖泊、北美五大湖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冰碛地貌冰川搬运和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冰碛湖、冰碛平原、冰碛丘陵海岸地貌海蚀地貌海岸凹蚀为海蚀穴;海岸陡峭为海蚀崖;海蚀穴穿孔后为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崩塌残留在海中或岸边的部分为海蚀柱,

13、还有海蚀平台、海岸礁石等滨海地带海积地貌海岸转折处海浪沉积形成沙嘴;海浪携带的物质在海岸处沉积形成海滩;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的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2.2 构造地貌的形成一地质构造与之相对应的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2)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断层上升岩块(地垒)断层下降岩块(地堑)构造地貌褶皱山山或谷谷或山断块山块状山地狭长的谷地2褶皱褶皱山(1)褶皱:岩层因地壳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发生弯曲,叫

14、褶曲(山岭和谷地);如发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2)基本形态:背斜向斜产生原因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特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岩层由老到新)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地形上“背斜成山”地形上“向斜成谷”侵蚀后地貌(地形倒置)“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背斜、向斜判别背上拱,成山岭;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山谷。向下弯,成谷盆。向斜槽,受挤压,抗侵蚀,成山岭。背斜、向斜组合的构造地貌图示(岩层由老到新)3.断层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

15、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并沿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2)断层构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相对上升岩块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泰山、庐山相对下沉岩块形成狭长的谷地、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4.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背斜A.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原因:背斜由于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B.顶部适宜建采石场;原因:裂隙发育,

16、岩石破碎易开采 找矿C.隧道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向斜A.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原因:底部低凹,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承受静水压力,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B.隧道避开向斜,原因: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断层A. 泉水、湖泊分布地;泉:承压含水层被断层所切,地下水在水压作用下,沿断裂上升至地面而形成上升泉。B.河谷发育;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C.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原因:断层地带岩石不稳定,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

17、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二板块构造理论1: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2:板块运动与地貌边界类型典型事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死海、约旦河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海岭(即大洋中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板块挤压大陆与大陆板块巨大褶皱山系和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亚欧与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与非洲板块、台湾山脉亚欧与太平洋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到与大陆板块之下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安第斯山脉美洲板

18、块与南极洲板块);3: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消亡边界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如:印度尼西亚火山、地震特别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原因:山地地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桥隧结合线路走向线路多选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盘山公路,迂回前进(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原因:地势相对和缓 ,施工难度较小,尽量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避开陡坡和断层,避开滑坡、泥

19、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原因: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原因: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量多的经过居民点;原因: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尽量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线网密度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尽可能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客货流量大,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2.3 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谷地貌形成过程时期作用过程地貌类型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铺,沟谷(季节性有水)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型河谷(河流上游峡谷地区)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曲

20、流)成熟期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进一步展宽,呈“U”型也叫槽形谷2:河流两岸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判断(1)平直的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2)弯曲的河道受流水惯性影响: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可建造海港,凸岸发生堆积(与河流流向无关)3.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的形成山前冲积平原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分布山前(山麓)河流中下游入海口的海滨地貌类型水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

21、质逐渐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地区常形成曲流,尤以中下游地区常见,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宽广的河漫滩平原;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阳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随着沉积物质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地势由扇顶向扇缘倾斜,颗粒由粗

22、到细地势平坦、宽广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下水丰富,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土壤肥沃,但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 定土壤肥沃,但海水侵渍的严重,易导致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选址影响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度的地带

23、,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质灾害。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3.1 常见的天气系统项目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均等或冷暖锋受地形阻挡而停止不前的锋暖气团运动被迫抬升徐徐爬升锋面组成坡度大较大很小云系雨区云系狭窄,雨区在锋后宽锋前窄云系宽阔,雨区多在锋前云系十分宽阔,雨区多在暖气团一侧天气特征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压较低,气温较高,天气晴朗受冷气团控制,气压较高,气温较低,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雨雪、大风、降温天气; 阴雨,多连续性降水,降水强度小,伴随升温降水强度小,阴雨连绵的天气过境后受冷

24、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受暖气团控制,雨过天晴,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冬季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一场春雨一场暖”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天,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天无三日晴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3锋面气旋(以北半球为例)1.概念: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于温带中高纬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冬半年在我国东部地区十分常见。反气旋在地面不能形成锋面,这是因为反气旋的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或顺时针)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a. 气压P

25、1P21525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020(温带海洋在1020)温带20(温带海洋性除外)亚寒带0以下最热月在10203.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雨型)以“水”定型。雨型特征气候类型年雨型全年降水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 mm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干旱或少雨热带草原气候 (750-1000)热带季风气候 (1500-2000)亚热带季风气候 (1000)温带季风气候 (500-600)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地中海气候300-1000 mm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气候 (250)温带大陆性气候 (250)亚寒带大陆性气候(250

26、)极地气候 (250)4.1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3)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4.典型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东部季风区: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北方河流流量小,汛期短;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和下渗强,流量小;汛期在气温最高的7、8月份,冬季流量小或出现断流;流量还有日变化;东北地区:4、5月份形成第一次汛期(春汛)

27、;7、8月份东南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第二次汛期(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小河流会断流。西南喀斯特地区:溶洞、暗河等发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密切,补给量稳定可靠,径流量一般变化比较小。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受江淮准静止锋带来的梅雨影响形成汛期,7、8月受副高带来的伏旱影响形成枯水期,9、10月锋面雨带南移又会有一次小汛期;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故汛期为7、8月或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在12、1、2月份(春旱)。季风气候和草原气候的降水属夏雨型,汛期在夏季;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属冬雨型,汛期在冬季;5.断流的原因:(1)在温带干旱地区:以冰川补给的河流,在冬季由于气温

28、低冰雪未融化而断流;(2)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自然:降水少、干旱、蒸发大、渗漏严重;人为:河流中上游工农业生活大量用水而断流;6. 河流含沙量多少:降水强度:暴雨频率; 植被:覆盖率高低,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土壤:疏松程度,一般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地形:坡度越大,含沙量越大;4.2 洋流洋流: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1:表层洋流形成的影响因素有:盛行风、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2.洋流的类型(1)按性质分类(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而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从水温低的海

29、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2)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2.洋流与等温线的关系:洋流的判读方法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为南半球;确定洋流流向: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就是洋流方向。确定洋流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图3.近地面风带与世界洋流模式图4世界表层洋流分布5、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总结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大洋环流

30、(反气旋型):北顺南逆、东寒西暖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大洋环流(气旋型):北逆南无、东暖西寒3、北印度洋: 冬逆夏顺 索马里洋流:冬暖夏寒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维持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2)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冷洋流)被冷却饱和而形成;冷、暖洋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多在夏季暧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一种情况:中低纬度的洋面,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

31、水蒸发较为旺盛,天气具有暖湿的特点。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二种情况: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三种情况:寒暖流交汇处。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显著影响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温带、大陆架、寒暖流交汇、上升流及河流入海口附近)。A.温带海域: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众多;B.地形:

32、面积广阔的大陆架(水温高,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C.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D.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或离岸风导致的上升流补偿流处,海水上泛,海底营养物质至表层,饵料丰富世界著名渔场的分布世界四大渔场成因渔场名称代表渔场形成类型洋流名称西北太平洋渔场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千岛寒流、日本暖流西北大西洋渔场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东北大西洋渔场北海渔场寒暖流交汇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南下冷水东南太平洋渔场秘鲁渔场上升流形成秘鲁海区冷海水上泛(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流可节省 燃料,加快速度,逆洋流航行速度慢最佳航线的选择寒、暖流交汇处或冬季

33、暖流上空多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洋流从两极带来的冰山对航行不利。(5)对近海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有利);扩大污染范围(不利)。10.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答题模式:气候:降水量少,晴朗光照充足,气温高、多风蒸发旺盛。地形:沿海地形平坦,适于晒盐的泥质海滩。4.3 海气相互作用1.海气间的水分交换(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2)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2.海气间的热量交换(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34、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动表层海水运动。3.实现途径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动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这样构成一个东西向的大气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1.厄尔尼诺现象: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2.拉尼娜现象: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降低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图示影响洋流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减弱;赤

35、道逆流增强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赤道逆流减弱东南信风弱强太平洋水温太平洋西岸降低,东岸升高太平洋西岸升高,东岸降低影响天气气候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海面气压偏低,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1、 台风减少。2、 夏季风减弱,出现北旱南涝的情况。3、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是哪些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土壤

36、、生物及地貌2.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较大,昼夜温差较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37、;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膺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欧洲北部高地上湖泊多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多分布在阳坡,冷杉多分布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自然环境要素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三大物质循环对比如下。4. 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特点(1)变化性(2)统一性: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地壳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人教版(新教材) > 选择性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