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8657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 届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届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章 人口人口 第一节 人口的分布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本章要点】 1.1. 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当今世界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对早期的 人口分布影响较为明显,但人类可以通过适度改造自然来提高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社会经济因素是 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后工业化时

2、代,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更多的人口向消费地、交通运输枢 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地区集聚。 .世界人口分布基本特点 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疏。 .主要规律 不同角度 主要分布特点 从纬度看 近 90%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从海陆位置看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 200 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从地形看 近 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从大洲看 亚非拉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85% 从国家看 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日本等 10 多个国家人口超过 1 亿 2.2.一般而言,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地区,人口较为稠密。一般而言,气候适

3、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地区,人口较为稠密。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 .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 .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 .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3.3.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也会存在显著差异。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也会存在显著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影响因素 内容 气候 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地形 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热带雨林的平原地区因气候湿热,人口较少) 水源 一般而言,

4、沿河、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干早地区中的绿洲人口集中 土壤 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吸引人口的不断集聚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因素 影响 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历史因素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认识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5、及其 影响。 【本章要点】 1.人口迁移 .相关概念 人口迁移: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因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影响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 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 给迁入地带来就业压力; 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可能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 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影响迁入地的社会治理。 2.2. 人口迁移的动

6、力由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构成。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构成。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 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拉力,促使人们迁入。 3.3.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37N 以南)” 迁移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

7、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热带雨林的 迁移农业 水源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楼兰古城 的消失 矿产资源 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4.4.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 人口的迁移。人口的迁移。 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经济发展 是主要的、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

8、改变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如墨西哥 大量移民流向美国 交通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 移高潮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以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如大量北 京周边地区的人口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涌入北京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 用,如农村老年人口随子女迁移,与子女共同生活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政策 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相当重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 移 政治变 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

9、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 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起人口迁移,如“一战” 、 “二战” 、当代局部 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5.补充: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和迁人地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 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 理难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 人才外流: 劳动力减少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10、。 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 成。 6.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及影响 1.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19 世纪以 前 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地区未开发 地区 欧洲美洲 非洲美洲 中、日、印度等国一东南亚、 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次 世界大 战后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 家定居移民(减少)转 向外籍工人(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 西 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 亚)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 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2. 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

11、者及其行政力量的 束缚; 农业经济脆弱; 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多 大批迁移 向边疆,边疆向内地,北 方向南方,向经济中心等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 改革开放前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 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地 区 改革开放以 后 山区迁往平原, 农村迁往城镇, 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 动力;农村大量劳动 力获得解放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 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三节 人口容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并说出二者之 间的区别。 2.运用世界、国家或

12、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因地 制宜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利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本章要点】 1.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 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一个地区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及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大。资源是制约

1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 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因素 相关性 具体表现 资源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资源越贫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地区对外开放正相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地区外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程度 越大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 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区域资源环境

14、承载力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2.2.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 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含义 考虑的基础 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人口与生态系统相协调,与一定的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相适应 意义 体现的是人口生物学意义上的 “生 存” ,是一个警戒值 体现了人口“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的意义 .谋求人口合理

15、容量的措施 就整个世界来说: 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就各国、各地区来说: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 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

16、协调发展的意义。 【本章要点】 1 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 务设施分布。务设施分布。 .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在不同的人类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各异,人类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不同造成了人口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了 人口容量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

17、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的相对稳定, 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确定的 2.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功能区类型 .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 所示: 判断三大功能区的方法 3.3.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18、。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功能区 居住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 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 特征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 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 区背向发展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 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 干线分布 位置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 市中心、 交通干线两侧、 街 角路口 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 城市外缘, 环境 优美,与高坡、 文化区相联系 内城、 工业区附

19、 近, 环境相对较 差,与低地、工 业区相联系 .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 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如下图所 示: .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 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地租 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地租水 平线 付租能力 功能区 区位选择原因 字母 名称 商业 直线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 率最大, 距离城镇中心的远

20、近对商 业区的影响最大 OA 商业区 (地租最高) 靠近城镇中心,可以接近最 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 高 住宅 直线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 率较小, 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对住 宅区的影响较小 AB 住宅区 (地租中等) 靠近城镇中心,既利于工人 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 直线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 率最小, 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对工 业区的影响最小 BC 工业区 (地租最低) 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 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城镇中 心可降低成本 总之,该图判读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判断地租水平与城镇中心距离的关系。 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变化趋势。 判断三类经济活动的最优区位。

2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 .城镇发展初期:地域范围狭小,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城镇发展后期: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外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 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4.4.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具有改善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传承历史和文化等重要意义。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具有改善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传承历史和文化等重要意义。 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 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

22、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 利。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 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5.5. 补充:理解工业区布局的三个原则补充:理解工业区布局的三个原则 从环境综合效益角度考虑 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大的工厂企业(如电子装配厂、农具制造厂等)可以和居民点交错分布。 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厂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定的距离。 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厂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用卫生防护带加以隔离。 从风向角度考虑 图示图示 布局原则布局原则 当地有一个主导风向,应布局在下风向 当地为季风区,应布局在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区 最

23、佳位置是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从河流角度考虑: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如印刷厂、化肥厂、农药厂等),应布局在远离生活区和 生活用水取水口的下游河段。 第二节 城镇化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3.运用实例或资料,解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本章要点】 1.1.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概念 乡村人口向城镇地

24、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内涵和标志 .内涵 .标志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人口推拉力 2.2.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区域的发展相互促进。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区域的发展相互促进。 城镇化的意义: 意义 表现 促进区域经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 济增长 力 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城镇里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 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善城乡居 住环境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 善城乡居住环境 增强区域社 会和谐

25、 城镇里就业机会众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城乡居民人均 收入、受教育水平的差别不断缩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3.3.世界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紧密相关,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世界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紧密相关,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 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但目前发展速度快。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但目前发展速度快。 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城镇化特点 发达国家(逆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郊区城镇化) 起步 早(英国最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晚(二战之后) 水平 高(70以上) 低(30-7

26、0) 目前发展特点 (速度) 城镇化速度慢, 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 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 城镇化速度快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 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 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项目项目 城镇化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再城镇化 表 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 镇,农村地域转化 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 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 化为非农业人口,城镇 中心衰落,城镇总人口 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小城镇 和乡村,大城镇人口 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 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 其是工

27、业革命促使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 集中,城镇数量和 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 涨,交通拥挤 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 的生活环境,中小城 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 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城镇中心衰落区, 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 三产业 图 解 联 系 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镇化, 随后出现逆城 镇化,最后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镇化 世界城镇化的时间差异 4.4.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问题,需要在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环境污染、交

28、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问题,需要在城镇化的过程 中解决。中解决。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景观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对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停车场紧张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

29、空房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 率上升;出现贫民窟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 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 (人人口老龄化口老龄化) );内城经济衰退;内城经济衰退 图解“城市病”“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5.5.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用领域 主要功能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

30、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城市规划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和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 城市抗灾减灾 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 模拟,并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 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测和模拟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本章要点】 1.1. 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各自特点,文化景观蕴含着地域文化。文

31、化与我们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各自特点,文化景观蕴含着地域文化。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 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 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 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 地域文化特点 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 “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地 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2、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 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 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 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体现的人地和谐的理念更为鲜明) a 乡村景观的地域文化体现 景观景观 地域文化地域文化 举例举例 农业生产景观农业生产景观 农业结构、耕作方式、农农业结构、耕作方

33、式、农 田景观、生产流程与场景田景观、生产流程与场景 东北黑土地的商品粮基地、云南哈尼族梯田、内蒙古草原牧东北黑土地的商品粮基地、云南哈尼族梯田、内蒙古草原牧 业、新疆山地牧场等业、新疆山地牧场等 乡村聚落景观乡村聚落景观 人口、聚落分布、房屋建人口、聚落分布、房屋建 筑与布局筑与布局 东北黑土地的屯子、云南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东北黑土地的屯子、云南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方 的四合院、内蒙古的蒙古包等的四合院、内蒙古的蒙古包等 b 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 地区地区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生活习惯 东部农耕区东部农耕区 人口众多人口众多 密度较大

34、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 在出现了大量企业化养殖在出现了大量企业化养殖 以粮食为主食, 房屋建筑多以粮食为主食, 房屋建筑多 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牧区西部牧区 人口分散人口分散 密度很小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 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了人工草场,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了人工草场, 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 喝奶茶, 住蒙古包, 现在定喝奶茶, 住蒙古包, 现在定 居点逐渐增多居点逐

35、渐增多 c.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差异 北方北方 南方南方 耕地耕地 以旱地为主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以水田为主 农作物农作物 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等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等 水稻、油菜、甘蔗等水稻、油菜、甘蔗等 传统民居传统民居 以土坯为原料,注意防寒以土坯为原料,注意防寒 以砖瓦为原料,注意通风散热以砖瓦为原料,注意通风散热 主食主食 面食面食 大米大米 运动项目运动项目 冬季溜冰冬季溜冰 游泳游泳 传统交通工具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马车 船船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a 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空间布局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表现表现 原因原因 美美 国国 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物高度由城城市中心多摩天

36、大楼,建筑物高度由城 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市中心向郊区递减 美国历史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美国历史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 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 的现代文化特征的现代文化特征 欧欧 洲洲 城市中心有广场、教堂等著名历史建城市中心有广场、教堂等著名历史建 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历史建筑,人们不愿意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历史建筑,人们不愿意 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历史建筑的风采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历史建筑的风采 b 地域文

37、化对城镇建筑结构建筑结构的影响 表现表现 原因原因 中国中国 建筑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建筑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 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西方 缺少围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缺少围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 西方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开放性西方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外向性、开放性 c 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风格建筑风格的影响 表现表现 原因原因 中国中国 宫殿建筑的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宫殿建筑的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

38、阁 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 西方西方 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 西方国家城镇建筑教堂占优势地位西方国家城镇建筑教堂占优势地位 2.2.地域文化影响聚落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建筑景观、建设规划等。地域文化影响聚落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建筑景观、建设规划等。 补充:城镇协调布局及特色景观的保护 .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 城镇合理布局的原则:a.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例协调,规模有序分布; b.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以高级中心城市带动较低级城镇; c.促进周围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a.加强城乡间的空间联系; b.加强城乡间的

39、产业协调; c.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强化科学管理; d.城乡统筹,制定环境保护措施。 .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措施 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基础和发展背景,创造了颇具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保护开发措施。以严 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 国际先例:1913 年,法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保护历史古迹法。 中国:出台了历史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 。 地方法规:北京、上海、长沙、苏州等少数域市颁布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新旧城协调、同步发展。 分类、分区保护。 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协调配置新老建筑。 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40、【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补充补充:农业的概念及农业的分类 广义的农业:包含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五大部门。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农业分类: 【本章要点】 1.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土壤等自然因素,以及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等人文因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土壤等自然因素,以及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等人文因 素。素。 农业生产活动 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特点: 特点特点 形成原因形成原因 举例

41、举例 地域性(因地制宜)地域性(因地制宜)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 俗和政策差别很大,都会影响农业生产。俗和政策差别很大,都会影响农业生产。 南蔗北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蔗北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等。等。 季节性季节性 周期性周期性 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些一定的规律, 并且受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些一定的规律, 并且受自然 因素影响。某些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因素影响。某些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 的周期。的周期。 二十四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霜降抢收,二十四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霜降抢收, 不收就丢

42、;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等。不收就丢;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等。 农业区位 区位与区位因素:一般来说,区位是指某事物所占有的场所,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该事物的位置; 二是指该事物与相关地理因素的关系。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简称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补充:农作物的区位选择 区 位 因 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 候 光照 影响作物品种、产量 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如青藏高原阳坡作物单 产较高 热量 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 布、复种制度 橡胶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地区; 我国南方作物一年两熟到三

43、熟,东北地区作物一年 一熟 降水 影响作物分布 水稻分布于湿润地区;小麦需水少,分布于降水少 的地区;降水量小于 250 毫米,常无种植业生产, 而在有灌溉水源的地方,可发展灌溉农业和绿洲农 业 地 形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宜发展林业或畜牧 业。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我国南方的水田; 横断山区、千烟洲的立体 农业 土 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种 植,黑土适宜种植大豆等 水 源 干旱、 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 因素 在年降水量少于25

44、0mm的地区, 农业分布在河湖水、 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人文因素 2.在现代农业中,区位选择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如市场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在现代农业中,区位选择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如市场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交通运输条件 作物 区位选择 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水稻 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米 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平原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柑橘 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区 苹果 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

45、 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 交通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政策法规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 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 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 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少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 农 业 技 术 良种 单产提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差距; 温室农业; 橡胶生产北界的推进; 日本农业单产高; 杂交水稻的发明 机械 劳动生产率提高 化肥 提高了农业产出 冷藏 保鲜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生活习惯 历史因素 农业地域

46、类型结构的转变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 的改善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的改善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 补充: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补充: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充分利用:改良耕作制度,培育良种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 及时改造 改造气候因素(建温室大棚)冬季生产。 丘陵地形(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 红黄壤使用生石灰。 西北干旱地区(发展灌溉)发展种植业。 补充: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补充: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基本思路 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说来,自然因 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

47、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然后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 再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 面: 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本章要点】 农业类型或作物 农业的区位选择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林业 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 半干旱、干旱地区 渔业 湖

48、泊、水库、沿海海域 1. 工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和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其中,人文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和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其中,人文因素 更为重要。更为重要。 工业生产活动: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 产品,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因素 土地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用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 素 水源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工业应考虑近河、湖分布 劳动力 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一定

49、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选择都有影响 政策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影响工业的生产和分布 原料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 动力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应考虑接近能源供应地布局 交通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 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市场 工业接近消费市场布局,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 2. 在市场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会综合考虑多种

50、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在市场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者会综合考虑多种成本,把工厂建在总成本最 低的地方。低的地方。 经济效益: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利润 分类分类 工业特点工业特点 布局原则布局原则 举例举例 工业类型工业类型 从运从运 输成输成 本看本看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 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 建在原料产地附近建在原料产地附近 水产品加工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制水产品加工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制 糖工业等糖工业等 原料导向型原料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 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 建在靠近市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人教版(新教材) > 必修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