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材总结背诵资料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82819 上传时间:2021-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材总结背诵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材总结背诵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材总结背诵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材总结背诵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材总结背诵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0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读背资料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读背资料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的概念特点: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 动是有规律的,构成了天体系统。 2、宇宙的空间距离单位:光年,指的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3、天体的类型:恒星(自身能发光发热) 、星云(轮廓模糊) 、行星、彗星(拖着 长尾) 、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流星体。基本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4、天体系统的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半 径 140 亿光年) 。河外星系和银河系级别相同。 5、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由近及远的排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

2、王、海王 星、冥王星。小行星带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6、九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共面性(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 、同向性(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 。九大行星的结构特 征: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7、地球的普通性:地球的普通性: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相似,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的 一颗普通行星。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离地球最近 的行星是金星。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的特殊性:存在高级智慧生命。 8、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宇宙条件:

3、(由于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因为日地距离 适中) ;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因为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 ;充足的液态水的存在充足的液态水的存在。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 9、太阳辐射根据波段差异分为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能量最集中在可见光部 分。能量来源于氢原子的核聚变。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10、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促 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 (3)是人类

4、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例如,煤、 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都是间接来自于 太阳能;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11、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从内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12、 常见的太阳活动是黑子 (太阳大气的光球层温度较低的暗黑的斑点) 、 耀斑 (太 阳大气的色球层亮度较大明亮斑点) 、日珥(太阳大气的色球层喷射出的火焰状物 质)和太阳风(太阳大气的日冕层喷射出的高速粒子流) 。活动周期都是 11 年。黑 子是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3、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活动的影响: 太阳黑子和很

5、多地区的降水年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也是 11 年。 1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使磁场场强增大,产生磁暴,影响 磁针的正确指向。 耀斑和黑子数目增多时, 其发射的电磁波会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造成地面无线短 波电通信减弱或者中断。 太阳大气 (尤其是太阳风) 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轰击电离极地上空的高层大 气,产生绚丽的极光。 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太阳能分布】【太阳能分布】 14、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 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日照较强; 海拔高, 水汽难以到达, 晴天多, 日照时间长

6、。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日照强度大。大气洁净度高。 (地形、气候、纬度) 15、四川盆地成为我国太阳辐射低值中心,四川盆地成为我国太阳辐射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 散,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阴雨云雾天气较多,日照时间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 弱作用强,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缺乏。 (地形、气候) 16、台湾岛和海南岛太阳能东侧少于西侧的原因:台湾岛和海南岛太阳能东侧少于西侧的原因:高大的台湾山脉南北走向,东 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雨量大,云雨天气多,日照时间短,云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大,西侧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云量少,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

7、地形、气候) 17、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如新疆和内蒙古深居内陆,高山阻挡海洋水汽 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晴天较多,日照时间长,而且削弱作用弱,光照也很强。 18、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地形和地势、天气和气候、大气洁净度等。 【航天基地】【航天基地】 19、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 和成本。地形地势: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地势高,自转线速度较大 气象条件:晴天多,大气污染轻,透明度高,利于发射和跟踪。 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利于国防安 全。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交通条件:

8、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发射方向:向东发射与自转方向一致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节约资源。 20、在海南航天发射场的有利条件纬度最低海洋交通方便。海洋运输,运量较 大。周围是海洋,安全性好。 21、西昌成为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条件:海拔高纬度低。晴天多。 22、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条件:地势平坦开阔深居内陆,气候常年干燥少 雨,晴天多,大气能见度好。交通便利。 23、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回收场地选择: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无大河湖泊;植被稀少;人烟稀少。 【地球结构】【地球结构】 2 24、地震波: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9、能 够在固体、气体、液体三态中传播。 25、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6、界面: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平均深度 17 千米,古登堡界面是地 幔和地核的界线,深度为 2900 千米。 穿过莫霍界面横时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大; 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 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727、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地壳平均 33 千米厚,海洋地壳 平均厚度是 6 千米。地壳总平均厚度 17 千米。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大陆较厚,大 洋较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幔: 莫霍界面与古登堡

10、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 一个软流层, 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是岩石圈。 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28、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是连 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的总称,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 影响的结果。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是地球上最活 跃的主体和因素。 【地球地球仪】【地球地球仪】 2929、经度分布规律:、经度分布规律:从 0经线开

11、始向东向西各递增 180,因此沿着地球自转方 向东经的经度在增大,西经的度数在减小。 30、 确定方位的依据: 依据经纬线的特点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和经纬度的分布、劣弧定向法。 31、判断东西方向-数值法,主要依据经度数值来判断。 都是东经,则数值大的在东面,数值小的在西面; (都东大东) 都是西经,则数值大的在西面,数值小的在东面; (都西小东) 两相比较的点分别位于东经和西经,要用两地东西经度之和的大小来辨认; 经度和小于 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经度和大于 180,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经度和等于 180,没有东西之别。 3232、确定距离、确定距离(据经线

12、上 1 纬度=111Km,纬线上 1 经度=111 cosKm,表示当 地纬度) 33、最短距离:两点之间最短距离是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一般而言,两点同在 北半球, 大圆的劣弧凸向北极, 同在南半球的两点的大圆的劣弧凸向南极点。 地 球仪上的大圆有:赤道、晨昏线、经度距离是 180的两条经线构成的经线圈等。 3 【地球运动】【地球运动】 34、地球自转:地球自转: 方向: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周期:周期: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 速度: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意义:意义:

13、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 时); 地方时;(世界时间是 0 时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是 120 E 的地方时。 )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 35、两条日界线:越过 0 时经线向东,日期加上一天,向西减去一天。越过 180 日界线向东日期减去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上一天。新的一天的时间等于 180E 的时间。新的一天的经度范围从 0:00 经线向东到 180E。 36、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周期: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 日 6 时

14、9 分 10 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速度:速度: 近日点 (每年 1 月初) , 线速度和角速度最快 远日点 (每年 7 月初) , 线速度和角速度最慢。 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产生四季和五带。 37.37.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及黄赤夹角的变化与温度带的变化关系及黄赤夹角的变化与温度带的变化关系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 围缩小, 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南

15、北回归线纬度变大, 极圈纬度减小,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38.38.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北半球的夏半年(自春分到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 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出现极昼。 北半球的冬半年(自秋分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 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 区出现极夜。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 6 时日出,18 时日落。 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 春分到夏至极昼范

16、围由 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 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秋分过后北极 点开始出现极夜, 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 冬至到到次年春分 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纬度越高极昼极夜期越长。 39、昼长的分布规律:纬度越低,其昼长或夜长越接近 12 小时。同一纬线上 4 昼夜长短相等。同一纬线上冬夏至的昼长和为 24 小时,纬度相同的南北半球 两地中,一地昼长等于另一侧的夜长。 40、距离夏至日和冬至日日期距离相同:直射点位置相同,日出日落早晚和方位相 同,昼夜长短相同。 41.4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

17、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 越大;反之越小。 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 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42、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的规律为: 回归线以外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幅度为一定值, 等于黄赤交角度数的 2 倍; 回归线之间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幅度等于该地纬度1 个黄赤交角。 43、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的倾角问题热水器集热板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 系为互余热水器集热板倾角=该地与直射点

18、的纬度距离。热水器集热板倾角调 整幅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一致。 44、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气候四季:3、4、5 月为春季,6、7、8 月为夏季,9、10、 11 月为秋季,12、1、2 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我国) :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欧美国家) :以“二 分二至”为起始点。 五带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 极圈 。 45、晨昏线: 是过球心的大圆, 平分地球(形状)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与 光线的位置关系)永远平分赤道(与赤道

19、的位置关系)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 0(自身的太阳高度)晨昏线的相对移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与经线圈的 关系重合或者有夹角(与经线的夹角)在 0-23 26之间,且与太阳直射点 的度数相同。 晨昏线上的时间: 与纬线的切点在除春秋分日以外的时间上时间为 12:00,0:00。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是 6:00 和 18:00 晨昏线的端点 (与纬线的切点) 在除春秋分日以外的时间上为发生极昼极夜的最 低纬度,纬度和直射点纬度互余。 (端点的昼夜长短和端点纬度与直射点的关系) 晨昏线的端点(与纬线的切点)在一年中移动纬度范围为 90-6634(端点 的纬度范围)晨线或昏线在除春秋分日以外的时间

20、上各跨 180 个经度。 (晨昏线 的经度跨度) 【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 46、岩浆岩形成岩浆冷却凝固冷却凝固而成,按形成位置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的代 表为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为玄武岩和流纹岩。 5 47、沉积岩的形成:地表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压紧固结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压紧固结作用 而形成的岩石。常见沉积岩有砂岩、砾岩、页岩和石灰岩。有层理结构层理结构和含化石含化石是 沉积岩的两大特征。 48、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成分、性质发生改 变。 典型例子: 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页岩变质成为板岩。 花岗岩变质为

21、片麻岩。 49、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形成过程是地壳物质循环。 50、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为六大 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名称)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 互相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 (板块运动) 51、板块边界类型和形成的地貌:板块彼此分离(张裂) ,属于生长边界生长边界,常形成 裂谷、海洋和海岭。如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形成裂谷(如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形成东 非大裂谷)海洋板块内部张裂海洋(例

22、如大西洋是由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亚欧板 块张裂而成) 。 板块相互碰撞,属于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如是两个大陆碰撞挤压,形成褶皱山系,例如喜马 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阿尔卑斯山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 而成。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岸山脉、 岛弧和海沟。 如太平洋西部的海沟、 岛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板块边界类型和解释地貌形成) 52、 世界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位于两大 地震带交汇处,地震频发。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形成) 53、流水侵蚀地貌有 V 形谷,峡谷、喀斯特地貌、瀑布等。流

23、水沉积地貌有冲积扇 (河流出山口) 、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等。 风力侵蚀地貌有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城堡等。 风力沉积地貌有沙丘、 黄土沉积。 冰川侵蚀地貌有冰斗、U 形谷、刃脊、角峰等。 54、 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沿海地区以海 浪侵蚀作用为主。 55、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 中游搬运, 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 积岛等。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

24、、冰碛垄 等。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 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山地的形成】【山地的形成】 56、山地的形成有褶皱成山、断层成山、和火山。褶皱中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往往 发育成山地,断层中相对上升的岩体往往形成山地。 6 57、 背斜向斜的区别: 背斜处岩层向上凸起, 岩层中间老, 两翼新。 背斜往往成山: 背斜储油储气,修建隧道,背斜顶部开采石料。向斜处岩层向下凹陷,向斜往往成 谷。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向斜储水,可开采地下水。 58、 背斜修隧道的原因: 背斜岩层向上凸起, 构造稳定, 不易坍塌; 岩层向上凸起,

25、 有利于地下水排走,内部干燥,利于安全运营。 59、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风化和侵蚀 往往成谷。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往往成山。 60、断层是进行公路、水库等工程必须避开的地段。因为断层处岩层不稳定,容易 发生错动和位移,破坏工程,而且水库的水会从断裂面处渗漏,甚至有可能诱发水 库地震。 61、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和工程造价 有明显影响。如山区的交通运输方式首选公路,大多沿河谷或山间盆地分布,延伸 方向大多是条带状,工程造价也高。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 62、流水侵蚀地貌初期以下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

26、“V”型;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 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以侧蚀为主,河谷较宽,横 剖面呈“U”型。上游下蚀严重,多 V 型谷,中下游侧蚀严重,多 U 型谷。 63、流水堆积地貌:山前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 运物质逐渐堆积下来, 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和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 冲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 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 将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海口外海滨地区河流到达入海口时,地形平坦,流速减慢,

27、河流携带的泥 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64、河流地貌与港口建设:建港与水深有关,河道水深有利于建港,还需考虑泥沙 沉积因素,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在北半球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 侵蚀作用强于左岸,左岸沉积作用强于右岸。总之,港口应建在侵蚀作用强而堆积 作用弱的地方,以便船只畅通无阻。 65、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 利条件。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 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 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66、高原的聚落大多分布着

28、河谷或者河漫滩平原,因为这些地形地势低,气候温 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聚落形态大多呈带状分布 山区的聚落多分布于洪积扇、 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因为这样的地形地势较 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呈明显的条带状。 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 7 发展, 形成沿海聚落带, 原因是这里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水资源丰富; 河网密布, 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带状、团状。 67、冲(洪)积扇的成因及地理环境特点 山区河流出山口前,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河流以搬运侵蚀作用为主;出山 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缓慢,流水作用以堆积作用为主,

29、在山前形成 冲积扇。 我国的洪积扇一般出现在西北高山地区,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地形轮廓 成扇形,地势和缓,自扇顶到扇缘越来越低自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的直径越来越 小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冲积扇边缘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是重 要的农业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作物高产,瓜果特别甜。 68、河曲凹凸岸差异:凹岸处河流流速快,水深,侵蚀作用强,坡度陡,适合建深 水港;凸岸处河流流速慢,水浅,沉积作用强,坡度缓,形成河漫滩平原,适合聚 落形成发展。 【大气的分层和热力状况】【大气的分层和热力状况】 69、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平均厚度 12 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气的对流运动旺盛,天气

30、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高度可以达到 50-55 千米, 在 22-27 千米高度有臭氧层, 能够吸收紫外 线, 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升温, 空气运动以平流为主, 天气晴朗, 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 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有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 70、逆温:概念: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递增的现象叫逆温。 或对流层中气 温随高度上升而递减,但递减率小于理论值(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 1000 米,气温 下降 6) ,导致上层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也叫逆温。 类型:辐射逆温地形逆温洼地或者盆地容易地形逆温。 危害:逆温层大气结构稳定,对流停止或减弱,妨碍了烟尘、大气污染

31、物、水汽凝 结物的扩散,加剧污染。 7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吸收强烈,具有选择性性,对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平流层臭氧吸收 紫外线;对流层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是最重要的削弱方式 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72、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 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 传递给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73、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 失到宇宙空间,但是大部分大气辐射向下,把热量还给地面

32、,对地面起到保温的作 用。这部分大气辐射和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方向相反,叫大气逆辐射。 74、大气的热力作用和天气现象 8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的原因:云层反射太阳光作用强。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的,是因为散射作用。 在晚秋或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夜间最低气温低。 人造烟幕成分是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辐射,能起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而起到 防御霜冻的作用。 75、气温日较差: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原因是白天 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3、小,白天最高气温高;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大 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夜间最低气温低。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返还给 地面的热量少,气温低。 海洋地区和沿海地区空气湿度大,云量大,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气 温不太高,夜晚云层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温度不太低,因 此气温日较差较小。 76、温室气体增多加强大气“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增多,更多的吸收了地面长波 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同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到更多的 补偿。 77、分别说明压砂技

34、术、地膜覆盖技术、我国北方冬季温室大棚对农业生产的有利 影响 (1)压砂技术:西北地区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或在果园里铺 砂) ,以提高瓜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 。 作用: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蒸发、利于下渗)减轻土壤因受到风或流水的 侵蚀,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增大昼夜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积累。 (2)地膜覆盖技术:将专用塑料薄膜贴盖于栽培地表面,以促进植物生长。 作用:防止地面热量散失,保持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墒) 地膜覆盖有增温保湿的作用,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殖, 加速腐殖质转化成无机 盐的速度加快,有利作物吸收。 (3)温室大棚: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

35、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 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有利于保持、调节大 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主要作用是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热流环流和风】【热流环流和风】 77、热力环流 原理: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造成不同地区冷热不均, 导致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沉的空气垂直运动, 引起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进而使空气由高压流 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构成热力环流。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热力原因,总是热 空气垂直上升,能成云致雨;冷空气收缩下沉,则天气晴朗。 9 78、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城市热岛环流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城市热

36、空气上升,在郊区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由郊区吹向城市。 意义: (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 城市; (2)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交叉污染。 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风由海洋吹向陆 地叫海风;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迅速冷却, 空气沿山坡下滑吹向山谷形成山风 79、水平气压梯度力: 是形成风的直接动力。 它的方向是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 压。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越大,风力大,风速快;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80、与同一水平面比较, 等压

37、面上凸为高压 (比同一水平面气压高) , 下凹为低压。 81、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摩 擦力可以影响风向也可以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决 定了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力越大,风速就越大。 82、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最终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 90,风向和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三 力共同作用,形成斜穿等压线 30-45的夹角的风, 【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83、气压带和风带 赤道低压带分布在 0附近,是受到热力作用,空气大规模受热膨胀上升,在 地面形成的低压

38、。 控制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 30附近,是受到动力作用形成,受空气重力 作用下沉在地面形成的高压。控制时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 60附近。是受到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 暖 气流抬升在地面形成的低压。控制时的气候特点是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 90附近,是受到热力作用,冷空气冷却下沉在地 面形成了高压。控制时气候寒冷干燥。 低纬信风带分布在 30到赤道之间,在北半球是东北信风,南半球是东南信 风。由于风由高纬度地区吹向低纬度地区,不断的加热增温,不利于水汽的凝结降 水,所以炎热干燥。 中纬西风带分布在 30到 60之间, 在北

39、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 风。由于风由低纬度地区吹向高纬度地区,不断的降温,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 所以西风带内一般气候温暖湿润。 极地东风带分布在 90到 60之间, 在北半球是东北风, 南半球是东南风。 由于风由高纬度地区吹向低纬度地区,所以其控制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8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 10 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 移动) 85、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高低 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 状分布

40、,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 7 月: 北半球大陆吸热增温快, 大陆上空气受热上升, 大陆上出现亚洲低压 (印 度低压) 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 留在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分别是太平洋上的夏威夷 高压和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 1 月:北半球大陆放热降温快,大陆上空气受冷下沉,大陆上出现冷高压,分 布在亚洲大陆上的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把副极地低压带切断。 副极地低压带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在大西洋上的叫冰岛低压。 86、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亚洲东部地区背靠世界最 大陆地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较大,形成了世界上最 典型的季风。分布

41、广泛,涉及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东亚的冬夏季风风向分别是偏北风和偏南风成因也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偏南 风来自海洋性质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陆地,性质寒冷干燥。 南亚的夏季风风向是西南风, 成因是东南信风随着直射点的北移而北移, 越过 赤道,向右偏转而成,性质高温多雨。冬季风风向是东北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 的差异,性质是温暖干燥。 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和七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一月:澳大利亚大陆夏 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季风越过 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七月: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处 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控制了该地。 87

42、、气旋反气旋: 高压系统从气流运动状况又可称为反气旋, 水平方向为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 半球逆时针辐散,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例如江淮地区 7、8 月份的伏旱天气 就是副热带高压影响。 气旋系统又叫低压系统,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中心空气垂直方上升,多阴雨天气。如我国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的台风。 88、冷锋暖锋的区别:冷暖气团的相对势力大小不同,冷锋中的冷气团势力强; 冷锋的雨区的在锋后和锋面附近;暖锋的雨区在锋前;冷锋的锋面的坡度大, 暖锋小。冷锋的降水强度大,降水时间短,暖锋多连续性降水,降水强度小。 冷锋过境前气温高、 气压低, 冷锋过境后气温和气压和过境前状态

43、相反, 气温降低, 气压升高。 暖锋过境前后和冷锋暖锋过境前后气温气压状态相反。 冷锋过境时常出 现大风、阴天、雨雪、降温天气,暖锋多连续性降水。 89、冷暖锋在我国的存在形式:锋面活动对我国影响较频繁,如冷锋活动造成北方 夏季暴雨(快行冷锋造成) ,春季沙尘暴、冬季寒潮天气;准静止锋 6 月出现于长 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天气,冬季出现在云贵地区,造成贵阳冬季多雨。 11 90、 锋面气旋: 是有中心气压较低的气旋系统中的低压槽处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锋 面系统产生。无论南北半球,西部的低压槽处往往都分布的是冷锋,东侧的低压槽 处分布的是暖锋,半球不同,冷锋和暖锋的运动方向不同。因此低压中心和低

44、压槽 处都易产生降水。 91、高压脊和低压槽:高压脊控制的地区气压比两侧高,空气辐散流走,高空空气 下沉,多晴朗天气;低压槽控制的地区气压比两侧低,空气辐合流入,盛行上升气 流多阴雨天气。 【气候】【气候】 92、形成因子: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93、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10之间,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亚马 逊平原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年降 水量大于 2000mm。主要植被是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10南北纬回归线之间, 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 交替控制,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交替年降水量1000m

45、m。主要植被 是热带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 10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岸,分布在印度半岛、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北部, 马来群岛北部地区。 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降水水 1500-2000mm。主要植 被是热带季雨林。主要作物是水稻和一些热带经济作物。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南北纬 30大陆内部和西岸。 非洲的撒哈拉 沙漠、 澳大利亚大陆内部都是热带沙漠气候。 由于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 制气候特点是全年炎热干燥。主要植被是热带荒漠。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南北纬 35大陆东岸,我国南方和朝鲜 半岛和日本群岛的

46、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气候 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主要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和非洲好望角, 南美洲的智利南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等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 带,冬季受西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植被是亚 热带常绿硬叶林。阳光充足,主要生产葡萄、柑橘、无花果和油橄榄。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 3555大陆东岸地区,如我国的北方和朝鲜半 岛、日本群岛的北部,俄罗斯的东部地区。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候特点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南北

47、纬 4060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气 候特点冬冷夏热,终年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4060大陆西岸,欧洲西部,北美的西北 部沿海地区和新西兰, 南美洲西南沿海地区也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西风带控 制,气候特点是终年温和多雨。 12 94、 气候的判定: 以 “温” 定 “带” , 以 “水” 定 “型” .最冷月均温热带地区15, 亚热带最冷月均温在 015,温带海洋气候区冬季较温暖,一月均温0。 冬雨型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夏雨型的气候有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 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年雨型的气候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少

48、雨型的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95、各种气候的降水量范围: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于 2000mm,热带草原气候降水 量为 70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为 1500mm 以上 ,热带沙漠气候的降水量 为 250mm 以下,地中海气候降水量为 300-1000mm,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为 800-15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量700mm,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为 500-600mm,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小于 250mm。 96、 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世界上最广泛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流域大部分位于赤 道附近,终年高温;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其

49、南面是东南信风带,北面是东北信风带;在地形上,平原面积广阔是最主要原因, 以南、以北是较低的高原,西面是高大的山脉,东面向大西洋敞开且由东北、东南 方的海上吹来湿热气流,并受到西部山地的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沿岸有赤 道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97、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为典型的原因:常年深受中纬西风影响,地形以平 原为主,山地也是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水汽的深入陆地,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强 大海岸线曲折, 海洋影响大使得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广, 经度范 围大。 98、撒哈拉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撒哈拉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 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撒哈拉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 信风来自亚欧大陆,不易形成降水,使撒哈拉气候更加干燥。非洲海岸平直,撒 哈拉两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 阿特拉斯山脉对湿润气流起到阻挡作用, 使广大内陆 地区受不到海洋影响。 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 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人教版 > 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