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必背知识点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2574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必背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必背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必背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必背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册必背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必背知识点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1. 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主要由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组成。2. 内环境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血浆注: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浆血液)(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的概念:由 细胞外液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3)人体内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如: 细胞名称

2、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4)特别提醒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膀胱、泪腺、汗腺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外部环境,因而汗液、泪液、尿液、消化液等虽在体内,但 不属于 (属于/不属于)内环境,也 不是 (是/不是)体液。内环境是针对 多细胞 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 细胞外液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 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内环境的三种主要组成中 组织液 和 淋

3、巴 的成分最相近。(2)属于内环境成分的物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存在的物质就属于内环境成分,包括:消化或呼吸系统吸收的物质:如 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血浆蛋白等。代谢废物:如 水、CO2、尿素、尿酸、氨 等。 细胞合成的分泌物:如 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组织胺、纤维蛋白原 等。(3)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物质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 血红蛋白、呼吸酶、聚合酶、解旋酶 等。分泌到人体外界环境的物质:如 消化酶、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 等。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不能被吸收的物质:如 纤维素、麦芽糖 。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 、 酸碱

4、度 和 温度 。(1)溶液渗透压概念: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 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 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 ,溶液渗透压 越高 ;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 越低 ,对水的吸引力 越小 ,溶液渗透压 越低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 、 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有明显优势的是 Na+ 和 Cl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 和 Cl。0.9%的生理盐水是血浆的 等渗 溶液。减少 下降增多 升高 增加组织水肿原因分析组织液浓度 升高 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 降低

5、 ,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积累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具体原因分析:(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 中性 ,pH为 7.357.45 。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 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 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调节血浆pH的物质: 缓冲 物质,如H2CO3/NaHCO3(主要)、NaH2PO4/Na2HPO4等。实例分析a.当酸性物质(如乳酸)增加时 b.当碱性物质(如Na2CO3)增加时乳酸NaHCO3 乳酸钠H2CO3 Na2CO3H2CO3 2 NaHCO3 分解 过多的由泌尿系统排出 H2OCO2(经呼吸系统排出) 由泌尿系统排出(3)温度:人体细胞

6、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 37 左右。5. 内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体内细胞可以直接与 内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2)内环境与 外界环境 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 器官 、 系统 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3)内环境与体内各器官、系统的联系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和 泌尿系统 ,器官有 小肠、肺、肾脏、皮肤 。营养物质 消化 系统 循环 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内环境 循环 系统 泌尿 系统和 皮肤 。O2

7、呼吸 系统 循环 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内环境 循环 系统 呼吸 系统。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 血浆 ;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 组织液 。(4)葡萄糖与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穿膜层数分析葡萄糖至少穿过 7 层膜:小肠黏膜上皮( 2 层)进毛细血管( 2 层)出毛细血管( 2 层)组织细胞( 1 层)。O2至少穿过 11 层膜:肺泡壁( 2 层)进毛细血管( 2 层)进红细胞( 1 层)出红细胞( 1 层)出毛细血管( 2 层)组织细胞( 1 层)线粒体( 2 层)。注: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小肠黏膜上皮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1. 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外界 环境因

8、素 、体内 细胞代谢 活动。随着外界 环境因素 的变化和体内 细胞代谢 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 化学成分 和 理化性质 在不断发生变化。2. 内环境的稳态(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 调节 作用,使各个 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 化学成分 和 理化性质 都处于 动态平衡 中。 状态。3.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 器官 、 系统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直接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和 泌尿系统 。图1-4 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9、思考: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并最终被肝脏组织细胞吸收,涉及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循环系统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最终排到体外,涉及的系统有: 循环系统 、 泌尿系统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会使人患 尿毒 症。(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稳态调节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 、 内分泌系统 和 免疫系统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有一定限度 的。当 外界环境 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 调节功能 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导致细胞 代谢紊乱 ,疾病发生。4.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

10、要条件。(1) 血糖 含量和血液中的 含氧量 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2)适宜的 温度 和 pH 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5.【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 自来水 、 缓冲液 、 生物材料 中加入 酸或碱 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性对稳定的机制。(2)实验结果与结论曲线图:以 酸或碱的滴数 为横轴,以 pH 为纵轴,画出各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3)实验结论比较以上三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 缓冲液 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

11、材料内含有 缓冲物质 ,因而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第2章 神经调节第1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脑 :大脑、小脑、脑干(位于颅腔内)1.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椎管内)聚集大量神经细胞,形成不同的神经中枢。2.外周神经系统:(1)脑神经:与脑相连,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2)脊神经:与脊髓相连,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3)包含:传入神经 :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神经)传出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器官,使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运动神经)3.组成神经系统的细

12、胞: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神经纤维:神经元的长突起外表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 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概念:指在 中枢神经系统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 内外环境 变化做出的 规律性 应答。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时间生来就有后天形成刺激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条件刺激(信号刺激)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大脑皮层举例归类:缩手反射、膝跳反射、谈虎色变、眨眼反射、吮吸反射、吃食物时分泌唾液、望(谈)梅止渴、排尿反射、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联系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

13、射(2)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树突细胞体轴突神经纤维神经元:a.结构模式图 b.结构示意图(画图并标注文字)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 神经组织 )或细胞受外界刺激后,由 相对静止 状态变为 显著活跃 状态的过程传入、传出神经的判断:a.有神经节的是 传入神经 。b.小入大出:与较小一边相连的是 传入神经 ,与较大一边相连的是 传出神经 。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突触传出神经效应器结构名称组成功能结构被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接受刺激并产生 兴奋 无 感觉 无 效应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传导兴奋:将兴奋由感受器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 分析和

14、综合 并产生 兴奋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传导兴奋: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有 感觉 无 效应效应器由 传入神经末梢 和它所支配的 肌肉或腺体 等组成对内外刺激做出 规律性 反应相互联系反射活动需要经过 完整的 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 结构和功能 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注意:反射发生的条件:a.适宜强度的 刺激 ;b.反射弧结构和功能保持 完整 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 单向 的:起点是 感受器 ,终点是 效应器 。思考:a.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的。直接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发生相应的反应,这是不是反射? 不是 。b.橡皮锤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有感

15、觉但没反应,原因是 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 电信号 (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 神经纤维 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神经冲动 。注:神经细胞膜内、膜外K、Na浓度不一样,膜内 K 浓度高,膜外 Na 浓度高(2)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传导过程静息时: 静息 电位 膜电位: 内负外正 刺激 形成原因: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 K 外流(方式: 协助扩散 )兴奋时: 动作 电位 膜电位: 内正外负 形成原因:膜对 Na 的通透性增加, Na 内流(方式: 协助扩散 )电位差 电荷 移动 局部 电流 相近的未形成刺激兴奋部位

16、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 静息 电位产生兴奋传导 兴奋部位: 内正外负 未兴奋部位: 内负外正 分析: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相同 ;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相反 。传导形式: 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 传导方向: 双向 传导,速度 快 。(3)在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原理:电流表的指针方向偏转取决于电荷的移动方向,而膜电位的变化是导致电荷移动的根本原因。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标出电极处膜内外电位,标出电流表指针方向,写出指针偏转方向+ +- -不偏+ +- -右偏+ +- -左偏神经纤维受到刺激(4)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a点之前静息电位:膜

17、电位表现为 内负外正 , K 外流(方式: 协助扩散 )。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后, Na 迅速大量内流(方式: 协助扩散 ),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由 内负外正 变为 内正外负 。c点为动作电位的 峰值 。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 K 迅速大量外流(方式: 协助扩散 ),导致膜电位由 内正外负 变为 内负外正 。de段恢复初静息水平: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吸 K 排 Na (方式: 主动运输 )。 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 突触 结构:突触是由 突触前膜 、 突出间隙 和 突触后膜 三部分构成的。结构模式图如下:轴突线粒体 能量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胞吐突触前膜 突触小

18、体突出间隙 组织突触后膜 细胞体 树突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判断:内侧有突触小泡的是 突触前膜 ,没有的是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位置位于 突触前膜 内侧的 突触小泡 中分类 兴奋 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如乙酰胆碱 抑制 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保持静息电位,如甘氨酸化学本质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NO等作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 或 抑制 类型: 轴突细胞体 型(表示为: )、 轴突树突 型(表示为: )。(2)兴奋的传递过程神经冲动 轴突 末梢 突触前膜 内侧的 突触

19、小泡 释放神经递质(方式: 胞吐 )神经递质扩散通过 突出间隙 神经递质与 突触后膜 上的特异性 受体 (化学本质: 糖蛋白 )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 或 抑制 。神经递质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出间隙突触后膜受体递质移动方向: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兴奋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的 轴突 另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 或 树突 。递质去向:被迅速分解而 灭活 或 被移走 。突触上信号转化: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突触前膜上信号转化: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上信号转化: 化学信号 电信号 。(3)传递特点方向: 单向 传递,速度 慢 。 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20、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上 。(4)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刺激b点:兴奋先到达 a 点,后到达 d 点。指针偏转 2 次,方向 先左偏后右偏 。刺激c点:兴奋只能到达 d 点,不能到达 a 点。指针偏转 1 次,方向 右偏 。注:图中突触上兴奋传递方向: 从左向右 (从左向右/从右向左)。第4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各级中枢的功能下丘脑:有 体温 调节中枢、 水平衡 的调节中枢,还与 生物节律 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 呼吸 中枢。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 最高级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 平衡 的中枢。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

21、低级中枢 。2.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 分级 调节一般来说,位于 脊髓 的低级中枢受 脑 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实例:排尿反射: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是因为排尿反射的低级(初级)中枢在 脊髓 ,高级中枢在 大脑 。第5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 感知 以及控制机体的 反射活动 外,还具有 语言 、 学习 、 记忆 和 情绪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人脑的语言功能 语言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 听、写、读、说 。这些功能

22、与 大脑皮层 某些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 言语区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W区受损,不能 写字 ;V区受损,不能 看懂文字 ;S区受损,不能 讲话 ;H区受损,不能 听懂话 。注:听觉中枢受损,表现为 听不见别人讲话 ;视觉中枢受损,表现为 看不见 。3.学习和记忆学习是 神经系统 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 行为 、 习惯 和 积累经验 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 贮存 和 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 神经元的活动 及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 海马 的脑区有关。b.长期记忆可能与 新突触 的建立有关。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

23、神经递质 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 蛋白质 的合成。思考: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相应的结构分别是 大脑 、 小脑 、 脑干 。第3章 体液调节第1节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1. 促胰液素的发现(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 促胰液素 )(1)沃泰默实验(重在理解)实验假设:胰液的分泌受 神经 调节的控制。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 胃酸 刺激小肠的 神经 ,神经将兴奋传给 胰腺 ,使胰腺分泌 胰液 。实验过程及分析实验过程(填“分泌/不分泌”)实验分析a.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 分泌 胰液b.稀盐酸血液胰腺 不分泌 胰液c.稀盐酸小肠肠腔(去

24、除神经,只留血管)胰腺 分泌 胰液实验中用 稀盐酸 代替胃酸,刺激小肠a与b、b与c对照,说明刺激 小肠 时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与c对照,说明小肠内神经的有无 不影响 (影响/不影响)胰液分泌实验结论:将稀盐酸注入 小肠肠腔 内引起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 神经 反射。实验评价:研究思路正确,但解释错误,坚持认为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过程。(2)斯他林和贝利斯实验(重在理解)假设:在 盐酸 的作用下, 小肠黏膜 产生了一种 化学物质 ,随血流到达 胰腺 ,引起胰实验验证过程 液的分泌。稀盐酸狗的小肠黏膜混合、研磨 提取液 同一条狗的 静脉 胰液分泌 增加 注入结果设置对照组:排出稀盐酸

25、、小肠黏膜自身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稀盐酸同一条狗的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小肠黏膜提取液同一条狗的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实验分析:三组实验对照,说明小肠产生了一种 化学物质 ,随血流到达 胰腺 ,引起胰液分泌。实验结论:在 稀盐酸 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 促胰液素 ,引起胰液的分泌。2. 激素调节:由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 分泌的 化学物质 进行的调节。3.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内分泌腺激素化学本质主要功能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多肽促进 垂体 合成并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 垂体 合成并分泌 促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促进 肾小管 、 集合管 对 水 的重吸收垂体

26、促甲状腺激素(TSH)蛋白质促进甲状腺的 生长发育 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 生长发育 调节 性激素 的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促进 生长发育 ,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含碘氨基酸衍生物促进 生长发育 ;对 中枢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 ;提高(促进) 细胞代谢 的速率,增加 产热 性腺睾丸(雄)雄性激素固醇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卵巢(雌)雌性激素胰腺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多肽 升高 (升高/降低)血糖胰岛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 降低 (

27、升高/降低)血糖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促进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使血糖升高提高(促进) 细胞代谢 的速率,增加 产热 胸腺胸腺激素多肽特别提醒: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只能 注射,不能口服 ,因为 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效 ;固醇类和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既能注射,也能口服 。思考:幼年时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 侏儒 症,若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 呆小 症。人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表现为 食欲旺盛、身体消瘦,神经系统兴奋性高 。给小蝌蚪饲喂 甲状腺 激素,可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发育成小型青蛙。治疗糖尿病时,胰岛素只能 注射 ,不能 口服 ,因为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8、, 口服会被蛋白酶分解而失效 。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1. 激素调节实例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来源正常值去路 食物中糖类 的消化吸收血糖( 0.81.2 g/L) 氧化分解 生成CO2和H2O,释放能量 肝糖原 的分解合成 肝糖原 和 肌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 的转化转化为 脂肪 、 非必需氨基酸 等(2)调节血糖的激素激素名称分泌部位作用途径作用效果胰岛素胰岛B细胞抑制 肝糖原 分解和 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促进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促进 肝糖原 分解和 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相互关系:胰岛素和

29、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的作用相反,表现为 拮抗 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相同,表现为 协同 作用。知识拓展:胰腺: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其中含有能消化食物的 消化酶,如蛋白质酶等 。内分泌部:分泌激素,如调节血糖的 胰岛素 和 胰高血糖素 。思考:能否通过研磨胰腺的方法获得胰岛素?为什么? 不能,研磨破坏了细胞结构,胰岛素会被外分泌部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分解 。(3)调节过程肝糖原非糖物质A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氧化分解糖原脂肪肝糖原非糖物质B 胰岛素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神经中枢在 下丘脑 。血糖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为 非条件 反射。胰岛A(或B)细胞可直接感知 血糖含量 的

30、变化,也可接受有关 神经 的控制。而肾上腺只接受有关 神经 的控制。胰高血糖素能 促进 (促进/抑制)胰岛B细胞活动,使胰岛素的分泌 增多 ;胰岛素能 抑制 (促进/抑制)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减少 。思考:血糖调节中激素含量的变化进食后,血糖含量 升高 ,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 胰岛素 。饥饿时,血糖含量 降低 ,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主要是 胰高血糖素 。(4)反馈调节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 工作的效果 ,反过来又作为 信息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意义: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 维持稳态 具有重要意义。实例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1)结构:A. 下丘脑 、

31、B. 垂体 、C. 甲状腺 。(2)物质(激素):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 。(3)作用:. 促进 、. 抑制 。(促进/抑制)(4)过程:甲. 分级 调节、乙. 反馈 调节。(分级/反馈)下丘脑调节垂体活动,垂体又调节甲状腺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分级 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会反过去影响 下丘脑 和 垂体 的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反馈 调节。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 抑制 作用增强,它们的活动减弱,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减少 ,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减少 。小动物的甲状腺被切除后短期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 增多

32、,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 增多 。(5)甲状腺激素:作用:提高 细胞代谢 的速率,增加 产热 。 靶细胞: 几乎体内所有细胞 。 激素a的靶器官: 垂体 ;激素b的靶器官: 甲状腺 ;【拓展训练】性激素分泌的调节(1)结构:A. 下丘脑 、B. 垂体 。(2)物质(激素):a.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性腺激素 、c. 性激素 。(3)作用:. 促进 、. 抑制 。(促进/抑制)(4)过程:甲. 分级 调节、乙. 反馈 调节。(分级/反馈)2. 激素调节的特点(1)通过 体液 运输:内分泌腺 没有 (有/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 弥散 到体液中,随 血液 流到 全身 ,起 调节 作用。(2)

33、作用于 靶器官、靶细胞 :能被 特定激素 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 靶器官、靶细胞 。只有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特异性 受体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 灭活 ,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 动态平衡 。(3) 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激素是信息分子、有机分子,传递着各种信息。(4) 微量高效 :激素种类 多 、量 极微 ,既不组成 细胞结构 ,又不提供 能量 ,也不起 催化 作用,而是作为信息分子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 生理活动 发生变化。归纳总结:酶、激素、神经递质、载体(1) 酶 、 激素 具有高效性。 酶 、 激素 、 神经递质 、 载体

34、都具有专一性。(2)能产激素的细胞 一定 能产生酶,能产酶的细胞 不一定 能产生激素。(一定/不一定)(3) 激素 、 神经递质 作为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而失效。 酶 具有催化作用,在反应前后不变。 载体 具有运输作用。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1. 体液调节: 激素 、 CO2 、H等化学物质(调节因子)通过 体液 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 激素调节 。2.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 体液 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体内, 神经 调节和 体液 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但 神经 调节占主导地位。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

35、节的比较项目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神经调节反射弧迅速准确、比较局限短暂体液调节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比较长4.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平衡调节(1)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 氧化放能 。注: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 有机物 ,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 热能 形式散失,作为体内热量的来源,小部分能量储存在直接能源物质 ATP 中,用于 各项生命活动 )(2)体温平衡的原因:机体的 产热量 与 散热量 动态平衡。产热途径:以 骨骼肌 和 肝脏 产热为多。散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 汗液的蒸发 散热、皮肤内 毛细血管 的散热,其次还有 呼气 、 排尿 和 排便 等。当环境

36、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是 汗液蒸发 散热。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产热少,散热也少。外界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环境温度高时,产热少,散热也少。(3)体温调节的结构基础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温觉(即冷觉热觉)中枢: 大脑皮层 。温度感受器:分为 冷觉 感受器和 温觉 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几乎不排汗鸡皮疙瘩散热量减少立毛肌收缩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散热量增加大量排汗毛细血管舒张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示意图皮肤对炎热的反应示意图(4)调节过程温度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为 温度 的变化,而不是“冷”“热”本身。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 甲状腺激

37、素 和 肾上腺素 的分泌量增加,它们都能提高 细胞代谢 速率,增加产热,表现为 协同 作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 神经 调节。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增加 产热 和减少 散热 来调节体温;在炎热环境下,机体主要通过增加 散热 来调节体温。体温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为 非条件 反射。练习:写出寒冷环境中骨骼肌收缩的反射弧: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其效应器具体为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 。实例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的来源与排出:从 饮食 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主要通过肾脏形成 尿液 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2)参与调节的激素 抗利尿激素(ADH) 合成分泌部

38、位: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 释放部位: 垂体(后叶) 。作用: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调节过程升高 降低下丘脑渗透压 高 低大脑皮层 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多 少肾小管、集合管强 弱多 少少 多水盐平衡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渴觉中枢在 大脑皮层 ,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都在 下丘脑 。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 细胞外液渗透压 的变化。提醒: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产生 兴奋 ,也能分泌 激素 。练习: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请填写下表。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重吸收水量排尿量饮水多、盐分丢失多少降低减少增加缺水、脱水、食物咸多提高增加减少5.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联系(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 中枢神经系统 的调节。这种情况下, 体液 调节可以看做 神经 调节的一个环节。(2) 内分泌腺 所分泌的 激素 也可以影响 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生物 > 人教版(新教材) > 选择性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