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第第 1 1 单元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单元研习任务( (一一) ) 阅读导引 历史潮流浩荡,顺昌逆亡。中国在激流奔涌的世界格局中完成后发超越,在科技日新月异中创造出大国重器, 在全球革新进程中贡献出中国智慧与方案, 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奇迹的背后是:国家重大方向始终贯穿着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齐头并进。下面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实践的重要作用。 实践论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
2、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 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
3、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 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 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
4、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 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2/17 科学实验的实践, 没有这后一个条件, 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 全知天下事” ,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 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 ,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 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 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
5、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 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 “知识里手” , 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 ,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 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
6、,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 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
7、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朱喜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文化处于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文化,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17 以“革命”为
8、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它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 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 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 近代中国人民开展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为革命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土壤。无数仁人志士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最终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历史证明,
9、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都走不通。要赢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找到新的先进理论和社会力量,开辟新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从本质意义上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是一致的,相对而言,红色文化是更形象的表述。红色是血与火的颜色, 中国人民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象征希望、 热烈、 勇敢、 创造、 奋斗、牺牲等。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这种特定颜色及其象征意味,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格情操和价值诉求形成完美的“同构”关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
10、行革命的不同阶段, 形成了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些革命文化,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华精神的革命创造与薪火相传,永远闪耀着光芒。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一部革命文化的产生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史。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1、。革命文化来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 有革命斗争实践才有革命成功。 研究革命文化, 必须研究革命斗争, 包括军事斗争、经济斗争等。这些革命斗争实践为革命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蕴含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同时,革命文化也为革命实践的发展提供动力。例如,延安精神来源于党在延安时期坚持敌后抗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革命实践。 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价值,正是其中蕴含的精神要素对延安时期乃至今天的奋斗4/17 实践产生的指导、鼓舞和借鉴意义。 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毛
12、泽东同志指出,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 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 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 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比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鲜明的群众观念,充分
13、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革命文化形成发展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 人民群众是革命实践的主体, 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创造的。 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中国革命,才孕育形成革命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 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与任务, 充分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坚持用革命理论武装干部群众的头脑,系统地领导人民群众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革命文化。毛泽东同志强调: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
14、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民族 5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170 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正是因为革命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的, 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泛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创造性,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张保振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 为什么要提倡低头做事呢?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汉书马援传所写: “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 ,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
15、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 “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 ”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5/17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 “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失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
16、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 低头, 就不是昂首望天, 而是眼睛向下, 走向基层, 到群众之中,体民情, 察民意, 听民声, 谋民利; 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 ,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 还要取得真正胸中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 低头之后, 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 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
17、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 “俯首甘为孺子牛” ;就是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朱
18、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实干是最响亮的语言,是赢取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我们要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作风,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要知道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磨炼人的意志,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磨炼自我,服务大众。 心得体会: 6/17 李军:抗疫下沉的好干部 作为党群抗疫先锋队的负责人, 湖北省宜昌市发改委交通科的李军以更加坚强的意志, 更加有力的行动,始终站在
19、疫情的最前线,身体力行,真真切切地沉下身子做表率。 每天清晨 8 时不到,她早早下楼,巡视各个单元楼的值守情况,发放口罩和手套等防疫装备;然后,又挨个为楼栋电梯进行酒精消毒,杜绝疫情传播。等这一切忙完了,她又前往小区门岗,和社区以及物业对接出入人群的管控,以及物资的转运。她白天负责值守和转运,晚上还要协调各项工作,她的手机 24 小时不停机,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在她的带动下,丈夫杨满平也参与到小区的志愿者工作中来。 每天晚上,当李军和丈夫将物资转运到户后,已是万家灯火,周边邻里厨房传来的饭菜香气,让李军感到十分欣慰。 这 20 多天来,李军保证了居民餐桌供应,却没有时间为自家人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20、。原来, 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区下沉工作中, 李军将家中 86 岁的公婆托给在外居住的儿子照顾。“希望疫情赶紧结束,我们也可以好好陪陪老人和孩子。”李军说。 在李军带领的党群抗疫先锋队的严防死守下,恒大帝景小区连续 20 多天无新增病例,居民生活物资保供和转运畅通,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等多位领导以及居民的好评。 傲登:用实干赢得百姓赞誉 7/17 今年 41 岁的傲登是一名来自阿拉善右旗的干部,2017 年 5 月,被旗组织部选派到巴彦高勒苏木敖伦布拉格嘎查(蒙古族的行政村)任第一书记。这是一个纯牧业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薄弱,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面对实际情况,身为“女书记”的傲登,在派驻到该嘎查 2
21、年多的时间里,默默无闻扎根基层,孜孜不倦造福百姓,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和困难,带着真情、真诚走访入户,熟悉嘎查的基本情况,把农牧民当亲人,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以真情帮扶济困,精准施策促脱贫,使该嘎查全部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她用担当和实干诠释了一名扶贫干部的履职尽责情怀,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受到了上级的肯定。 两年多来,傲登走农户、下田间、过草原,挨家挨户走访忙碌着,511 平方公里的敖伦布拉格嘎查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铭刻下了她踏实的足迹,尽管驻村工作很辛苦,她却感到既充实又快乐。 她说: “作为驻村干部, 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百姓, 俯下身子, 甩开膀子, 多干事、干成事
22、,就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 陈薇院士团队理论指导实践, 研发重组新冠疫苗 2020 年 3 月 3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陈薇研发团队在新冠疫苗研发领域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陈薇院士曾经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病毒等战斗中做出重要贡献。此次面对新冠疫情,受军事医学科学院指派,陈薇再次率领团队出征,用理论指导实践,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陈薇团队奋战一个多月,用忘我的工作践行着一名党员、军人、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中的先锋队。 据业内人士介绍, 陈薇团队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可能为获得了实验室条件下的疫苗小试样品。小试是疫苗研发过
23、程的重要一环,小试通常是指在实验室试验结束后,制作很少量的疫苗,根据实验室效果进行放大。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疫苗小试顺利,将进入中试阶段。中试成功意味着可以生产临床试验使用的样品,该疫苗将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心得体会: 【问题探究】 1 实践论中,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的可笑之处。 8/17 _ _ _ _ _ 答案 认识问题途径的可笑: 只有参加实践, 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掌握真理, 而“知识里手”只是道听途说,获得一知半解,便以为掌握了真理;认识态度的可笑:面对科学问题,态度虚伪和骄傲,缺少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2 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
24、, 绝知此事要躬行”与 实践论 中的什么观点相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 _ 答案 凭借文字和技术的传达,可以学习别人在实践中间取得的“知”,或者“从书本上可以得到的他人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东西”。 要更直接、 更深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还应该亲身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 3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_ _ _ 答案 作者开宗明义,明确指出了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作者用延安精神举例论证了“革命实践孕育革命文化”,并阐述革命文化的作用。文章中间部分展开论证,结尾照应开头,使全文形成“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4 躬身实践低头
25、做事最为重要这篇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结合文意回答, “知”指什么?“行”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 _ _ _ 答案 “知”是指知道“低头做事”的重要性;“行”是指躬身实践“低头做事”的原则;这句话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题。 9/17 正确而深刻的理论文章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样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在特定历史时期,它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章的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请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注意用改革开放
26、以来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你的观点。 _ _ _ _ _ _ 答案 (示例)1978 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经发表,就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由此开始,僵化的束缚被冲破,思想的桎梏得到解放,中国迎来历史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是不是真理,只能靠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来检验。1978 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7 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正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也为全
27、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的动能。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人民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让观念的创新与实践的探索相互促进,从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东方巨轮乘风远航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题目展示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 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 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题目自拟。 10/17 范文借鉴 佳作赏读 亮点评析 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 一考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仿佛一叶扁舟,载着信息瞬时漂洋过海,带着正义的风浪,也卷着评论的乌云。它既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交
28、流平台来传播真相与正义,传递温馨与温暖;也让围观者的阴暗与苟且有了肆虐的空间。 我认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 。 确实,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工具,其优势十分明显。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列快车,带着我们奔向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比尔盖茨曾说过: “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备受青睐,如朋友圈、视频聊天等都在无形中跨越时空的障碍,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前几日的河南郑州,44 个小时内,全城接力,在朋友圈为 3岁的男孩然然寻找丢失的小耳蜗,更是给严寒的冬天增添了一抹春天的温馨与温暖。 但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弊端亦不容忽视。 网络发言的自由性和匿名制
29、度,再加上少部分人素质不高不辨是非,引起了许多不良现象,如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围观起初形成的舆论的确可能倒逼不少公共事件从幕后走到台前,督促事件从失衡走向公平和正义。可是(1)第段作者对互联网的作用进行了理性分析,指出其利弊,为第段提出观点做准备。 (2)第段紧承前文观点对网络的正面作用进行分析,引证与例证相结合,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3)第段用“但与此同时”转入本文论述的重点,第段首先列出社会上存在的网络不良现象。 (4)第段指出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 第段理性分析“言论自由”的两面性。 (5)第段由前文分析问题转入解决问题, 强调如何才能保证网络言论文明。 (6)结尾段发出号召,回扣观点,升
30、华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1/17 在缺少约束的网络虚拟时空中,自私、狭隘、刻薄等深潜在人性深处的“魔鬼”也会悄然伸出它的触角,很多人在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就妄加评论,甚至诋毁辱骂。 这样的肆意评论一旦主宰舆论风气,往往会隐藏事情的真相,进而“借刀杀人”。比如之前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不明真相的群众将一位正常行驶的女司机推上了风口浪尖,险些丧命的她却被扣上了 “始作俑者” 的帽子。若不是当地公安局及时发文澄清,这一盏生命之灯是否会熄灭也未可知。 言论自由不等于造谣自由。一个自由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如果所有的人都充当无聊的看客与隐匿的喧哗者,这注定是一个没有
31、公共精神的社会。 因此,对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来说,不仅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保证网络言论的文明,确保自己言行有“节”;还要提高对不同信息的辨别能力,既不做言论自由的滥用者,也不做推波助澜的看客,做到有“智”明辨。正如止学中所言:“天贵于恒,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 为了使中国“得以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应在道德法律约束内趋利避害,理性使用网络,做有节有智的优秀网民。 【总评】 这篇文章作者透过网络表面现象进行深入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全文逻辑严密,思考有深度。文题揭示了中心论点,第一段紧扣材料提炼概括观点。行文中段落中心句彰显思路的清晰,使得论证结构层次分明;文章引
32、用准确,理性分析,有理有据,显示了考生12/17 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技法指导 如何深化理性思考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理性思维进一步深化呢? 一、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 思维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基本形式。感性思维往往同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 而理性思维则更多体现着对客观现实认识的深化。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解的, 且这种“分解”不是简单地将事物肢解, 而是从不同的侧面、 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高度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以达到更加客观、透彻地认识事物的目的。分解事物的过程就是认识的深化过程,是理性思维深化的过程。 例如,苏轼
33、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属于感性认识,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庐山雄奇壮观的景观进行理性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二、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与说明 理性思维的结果, 在文章中也应该得到完整而准确的体现, 特别是自己通过感知而形成的统一的、完整的理性认识,它就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如果表达的方式不够准确,必然会减弱文章的说服力或感染力。所以,如何对自己的感知运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概括与说明,往往决定了文章的成败。 要解决这一难题,具体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用形象而富有内涵的句子来概括自己的理性思考;另一种方式是用说明自己理性思
34、考的文字,可以用一种明确的、概括的、议论性的语言直接加以表述,使其更加直白、鲜明。如: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
35、到了美。 13/17 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也得到了发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 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 脚下卷过萧条的风。 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雷抒雁枯枝与鲜花) 黄叶坠地时节, 作者被眼前所出现的自然奇观所吸引。 “奇迹”激发作者找寻其中的原因,原来是枯枝与鲜花彼此互为生命的依托, “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理性化的深入思考使作者明白生活中只有彼此合作才能超越自我,实现价值,创造奇迹。作者将这一富有哲理的人生启示用两个抒情的短句“枯树哟柔藤哟”表达出来, 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
36、这一理性感知,发人深思。 三、梳理思路,使理性的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 不管是运用统领性语句还是点明题旨的语句来构成文章的主线, 它们都能使文章思路清晰、轮廓了然。这是一条提升文章层次的重要途径。如: 万物需要纽带。对于个人而言,血缘是维系亲情的纽带;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21 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交流方式多元的时代。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离不开纽带。只有形成纽带,我们的文化交流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各国间的交往才得以维系,才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化交流纽带的构成,前提是平等互信、相互尊重。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大汉帝国秉持着友好的态度
37、与西域各国往来, 现今的“一带一路”更是发挥这一优良传统。我们与各国的交往,从来不是靠坚船利炮强迫政府,将我们的价值观强行加诸他国身上,而是用优秀的美德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感染他们,将双方置于平等的地位,从不夜郎自大,与他国文化间的纽带才得以形成。试想如果有一方自恃过高,强行对另一方施压,势必会造成纽带的打结,此后也将无法联通。 文化纽带的形成, 离不开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以及“走出去”的勇气。我们就好比是“CEO”,对于自己的优秀文化,只有敢于宣扬,我们与各国间的文化纽带的构建才可以“伸出一小截”。而树立文化自信,方可得到他国的信任,从而构建起文化之间的互通。 (北京一考生说纽带) 三段文
38、字运用点明主旨的语句来构成文章的主线,先指出万物都需要纽带, 然后从亲情纽带迅速过渡到传统文化纽带,从文化纽带构成的前提、形成的心理等层次来谈,观点在这样分明的层次中逐渐凸显,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14/17 四、段落安排上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 理性分析的深化必然要显示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次到主,由表面到本质。递进式结构应体现出思维的推进过程,各层的前后顺序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改动。 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够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文章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深刻的认识。体现这种认识深化的轨迹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将中心观点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39、、由简单到复杂。 各层之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过渡,同时又以此展现层次间的递进关系。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即围绕中心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例如一篇标题为专心致志,方能成功的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做任何事要专心致志,否则一事无成”的中心论点,接着分析“专心致志”的必要性,再从“首先要热爱这项事业”“其次还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几方面论证“怎样才能专心致志”, 层次清楚,论述深入,展示了理性思维的深化过程。 3针对某些不良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明办法”的格式。 例如
40、反对自由主义的本论部分:先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再分析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篇文章的结构即是典型的层进式结构。 实战演练 一、片段练习 1请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加以理性思考,然后写一个语言片段,体现出你的思辨结果,不少于 300 字。 _ _ _ _ _ _ _ _ _ 15/17 _ 参考示例 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却交给孩子一块石头,让他拿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孩子惊奇地发现,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越出越高。第三天,在黄金市场
41、,石头的价钱高了 10 倍。最后,当石头被拿到宝石市场时,石头的身价又涨了 10 倍,更由于小男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 由于特殊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竟被视为“稀世珍宝”。 有时候,我们也就是这块石头。 也许, 在我们中间, 你因为天灾人祸或父母离异而身处单亲家庭; 也许你的父母长年在外,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也许你是家徒四壁,无所依靠,孤苦伶仃;也许你也曾经因为自己是一个农村来的孩子而感到自卑和不安但是, 这一切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做到珍惜自己,能否树立百倍的信心,付出千倍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 亲爱的同学们,不论个人的情况如何,你都应当庆幸;你是独
42、一无二的存在,这世上再没有任何人会跟你一模一样了!你有自己的同学,有自己的老师,还有自己的朋友,许多人在关心着你,注视着你,爱护着你,珍惜自己吧,他们都是你前进的力量。 是的,生活当中,也许我们每个人就是一块石头,但只要看重自己,学会珍惜自己,生命就有了意义、有了价值。 珍惜自己,这世上只有一个自己;珍惜自己,你将在珍惜中体会到快乐。学会珍惜,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真是让人留恋。 也许你没有过人的才智,也许你的努力尚未被人们发现或认可,但请珍惜自己,勇敢地伸出你的双手,为自己鼓掌,为自己喝彩! 也许人生的路途艰难险阻,布满荆棘,但请昂首挺胸,继续走下去。 二、整篇训练 2阅读下面的材
43、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国家级森林公园, 傍晚时分经常有周边居民前往锻炼, 当地园林局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夜间登山的需求,拟在山中步道装上路灯。有部分居民说:“公园晚上黑乎乎的,安装路灯应该挺好的。”可是,鸟类专家对此却非常担忧:“一旦安了路灯,那么森林公园独特的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会永远失去一些珍贵生物。 ” 16/17 请针对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表明你的态度。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 800 字。 _ _ _ _ _ _ _ _ 写作指导 对于是否要装路灯, 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考生可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因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有
44、夜间登山的需求,考虑到锻炼的安全性,可以装灯,但这个角度可能会触碰生态保护的底线,因此考生要考虑到“度”的问题;也可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理性思考,因为自然生态的形成需要千百年,一旦破坏,短时间里难以恢复;也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探讨两全之法。 紧扣材料内涵,可有如下立意: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锻炼何必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向生态破坏者说不;你的惬意,我的精彩。 佳作展示 心有亮光 和谐为美 一考生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融汇在环境之中,造就了环境的美。”这是著名作家冰心说的。她的意思是人与自然应该要和谐相处。故而,森林公园在山道中安装路灯,势必引发社会热议。窃
45、以为,安装路灯虽满足部分居民需要,但相较于此带来的破坏与影响,是得不偿失的。 说实在的, 在建筑高耸、 人口众多的城市, 森林公园不仅是周边居民健身爱好者的 “圣地” ,更重要的是生态调节器和无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作为国家级的森林公园, 更有一些重点保护的动物,它们在此已经繁衍生息很多年。安装路灯,即使是再微弱的灯光,也会给现有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强烈的灯光会干扰鸟类回巢, 更不利于某些夜行性鸟类的夜间捕食, 同时灯光会直接诱杀各种昆虫,对昆虫的进食活动,特别是交尾、产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者,亮化后游客17/17 量肯定增加, 突如其来喧嚣的人声, 会使夜行动物不知所措, 还增加被
46、游客捕捉和猎杀的风险。人们不能因着一己之私,而影响自然万物的生活环境。 再者,安装路灯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少。路灯免不了要接触电源,灯柱边就是落叶草坪,一旦出现恶劣天气和电线故障,极易引发森林火灾,造成严重的后果。森林公园亮化工程与当前自然生态的发展理念是相违背的,唯有尊重珍惜,森林公园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必须要做到的。在西双版纳的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当地管理局坚持生态发展,靠山吃山是当地村民千百年来的生活传统,做饭烧柴火是基本的需求。为保护环境,他们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利用太阳能,逐步实现退耕还林。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解决了村民的日常需求。西双版纳的做法,为全国各地保护区建设
47、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人人有责,喜欢登山的居民,可以选择其他时段其他环境锻炼,利人利己,不亦乐乎? 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 “美在和谐。 ”可见和谐之美是一个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那么如何才能使锻炼身体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和谐统一呢?以我观之, 当地森林公园管理部门和社区应当配套完善健身设施,提供锻炼场所, 不仅能够让市民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和谐为美,共建美好家园;和谐为本,留一片生态净土。社会要前进,人类要发展,必须兼顾自然和谐统一。万物有灵,众生平等,自然生态美好,人居环境才更好。 【点评】 首段以冰心名句展开分析,结合材料开门见山扣住主题,引发阅读兴趣。在行文过程中,先分析装路灯带来的危害,引发人们对动物生活环境的思考,然后从环境保护角度深入展开,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引用西双版纳环境保护事例和赫拉克利特的名言,做到叙议结合,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文末的对称句式使用,做到整散结合,升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