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6098 上传时间:2022-01-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6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九年级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九年级上上期末化学试卷期末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一、单选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题小题,每题 3 分,共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3 分)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下列措施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开窗通风 B佩戴口罩 C消毒液消毒 D居家隔离 2 (3 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是( ) A张青莲 B侯德榜 C屠呦呦 D卢嘉锡 3 (3 分)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加热液体 B液体读数 C闻气体 D过滤 4 (3 分)液化石油气

2、运输车应该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5 (3 分)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1 个镁离子:Mg+2 B氧化铝:Al2O3 C3 个氮原子:3N2 D铜元素化合价显+2 价:Cu2+ 6 (3 分) 流浪地球的热播让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 70%的氮气(体积分数) 、20%以上的氧气、还有 CO2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造空气”与自然界的空气成分相比,氮气含量较高 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不会立即熄灭 C利用红磷燃烧,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人造空气”中的氮气与自然界空气中的氮气化学性质相同 7 (3 分)下列物

3、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对应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用途 性质 A 氢气 理想的清洁能源 氢气能燃烧,产物只有水 B 生石灰 用作自热食品加热包 能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C 氮气 用作保护气 化学性质较活泼 D 活性炭 用作冰箱除味剂 具有吸附性 AA BB CC DD 8 (3 分)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护水资源要注意防止水体污染和节约用水 B二氧化碳、甲烷等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 C使用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不会污染环境 D为了节约化石能源,燃烧时应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9 (3 分)化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奠定了现代化学基础的是( ) A火的发现和利用 B

4、金属的冶炼和利用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D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10 (3 分)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分子运动 B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C验证面粉粉尘能发生爆炸 D比较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11 (3 分)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物质分类看:该反应涉及到 3 种单质 B从微观构成看:该反应中的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C从反应价值看:该反应能获取新物质 D从反应类型看: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2 (3 分)模型建构是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建构

5、的模型不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元素含量模型 B物质分类模型 C金刚石结构模型 D灭火原理模型 13 (3 分)如图是 CO 与 CuO 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玻璃管中红色固体变成了黑色 CuO 被还原为 Cu 整个实验过程共发生了两个反应 该装置中对尾气的处理方法既有效地防止了 CO 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A B C D 14 (3 分)板兰根冲剂是预防流感的中药,其主要成分是单棕榈酸甘油酯(C19H38O4) ,有关单棕榈酸甘油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单棕榈酸甘油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330g B单棕榈酸甘油酯是由 19 个碳原子、38 个氢原子和 4

6、 个氧原子组成 C单棕榈酸甘油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19:38:4 D单棕榈酸甘油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5 (3 分)部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转化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小题,共 15 分)分) 16 (6 分)文化传承、科技发展、研发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都离不开化学。 (1)从分子的角度,说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原因 ; (2)石墨烯具有非常优异的导电、导热性,只有一层原子厚度,采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层中剥离获得。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 A.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石墨烯是一种新型

7、金属材料 C.石墨烯具有还原性 D.石墨烯可用于电池领域 (3) “液态阳光”是指由阳光、CO2和 H2O 通过人工光合得到的绿色液态燃料。图为模拟生成可再生燃料(C3H8O)的微观装置模型。 分析该反应微观模型,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 种化合物; 该装置可将 能转化为化学能; 写出该装置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7 (9 分)图一和图二是元素周期表的另两种呈现形式,根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氢元素和氦元素不同,本质原因是 ; (2)利用图一和图二的信息分析,位于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的共同点是 ,Be 与 Mg 元素同属一族的原因是 ,利用图一和图二的信息推测,Cl 元素的

8、原子核外有 层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 ; (3)综合图一和图二的信息,写出 1、8、11 号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 ; (4)移动通信即将进入 5G 时代,铊将得到广泛应用。图三是元素周期表中铊的信息,下列有关铊元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铊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铊元素的原子核内有 81 个质子 C.铊元素的原子质量是 204.4 D.铊元素符号为 Ti (5)如图四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该模型表示 原子。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三、实验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小题,共 20 分)分) 18 (10 分)认识物质通常从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9、等角度进行研究,如图是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气体 图中仪器 a 的名称: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 (写出化学方程式) ,发生装置选择 ,若用相同装置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性质探究 探究氧气性质时,装置 F 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写三点) ,瓶底需铺一层水,目的是 ;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观察到装置 H 中的蜡烛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且底层蜡烛先灭,证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 19 (10 分)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很多因素有关。进行铁丝燃烧实验时,某小组发现实验现象与预期的不同。 【查阅资料】铁丝根据用途不同,成分也有

10、差异,通常含碳和其它元素(本题不考虑其它元素) 。 【提出问题】铁丝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作出猜想】猜想一: 。 猜想二:氧气含量。 猜想三:铁丝的含碳量。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氧气含量 铁丝情况 燃烧现象 1 21% 铁丝 不能燃烧 2 21% 铁粉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3 60% 铁丝 燃烧,轻微火星四射 4 100% 铁丝 燃烧,火星四射明显 5 X 含碳 0.2%的铁丝 剧烈燃烧,少量火星四射 6 100% 含碳 0.6%的铁丝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实验分析】 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 1 和 对比,说明猜想一正确,实验 3 和 4 对比,说明猜想 正确;

11、实验 5 与实验 6 对比,X 的值为 ,对比说明铁丝的含碳量越高, 的现象越明显; 铁丝易生锈,实验前需用砂纸打磨,由此推测还有 会影响铁丝燃烧情况。若要验证此猜想,需要控制的变量有: 。 A.氧气的含量 B.铁丝的含碳量 C.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四、综合题(本题四、综合题(本题 1 小题,共小题,共 10 分)分) 20 (10 分)煤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之一,如图是煤的精炼和综合利用的流程图。 (1)煤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能源; (2)粉碎石灰石的目的是 ,写出煅烧石灰石的化学方程式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X(甲醇) ,请推

12、测 X(甲醇)的化学式 ,从“绿色化学”的角度看,该反应实现了 目的; (4)为防止二氧化硫释放到空气中造成 ,煤的精炼和综合利用过程中需要进行脱硫工艺。从煤作燃料到煤的综合利用,将煤变成清洁能源,获得的启示是 ; (5)为了防止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填序号) 。 A.进矿井前先做灯火实验 B.矿井内要加强通风 C.安装瓦斯探头传感器监测瓦斯浓度 五、计算题(本题五、计算题(本题 1 小题,共小题,共 10 分)分) 21 (10 分)某兴趣小组同学用 1.2g 镁条和稀盐酸反应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问题,装置如图 1 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

13、2) 。 (1)反应前,甲同学称量总质量为 m1;倾斜试管,使小试管中的稀盐酸全部进入小烧杯中,称量总质量为 m2。请你分析 m1 m2(填“” “”或“” ) 。 (2)乙同学反应前称量总质量 m1为 121.2g,将 1.2g 镁条分成 5 等份,先后分 5 次加入小试管,每次待充分反应后称量的总质量 m2数据如下表: 次 1 2 3 4 5 m2 121.18g 121.16g 121.14g 121.12g 121.12g 分析数据可知,生成氢气共 g;求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是多少?(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3)分析乙同学的实验数据,画出产生氢气的质量随着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变化的曲线图(

14、图 2) ,并标注折点数据。 2020-2021 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九年级上学年广东省中山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解析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题共一、单选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题小题,每题 3 分,共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 (3 分)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下列措施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开窗通风 B佩戴口罩 C消毒液消毒 D居家隔离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15、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开窗通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 B、佩戴口罩只是防止病毒进入,属于物理变化,故 B 错; D、消毒液消毒是利用消毒液与病毒发生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 C 正确; D、居家隔离只是待在家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 故选:C。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 (3 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是( ) A张青莲 B侯德榜 C屠呦呦 D卢嘉锡 【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

16、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张青莲测定了一些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是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化学家,故选项正确。 B、侯德榜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错误。 C、屠呦呦发现和提取了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故选项错误。 D、卢嘉锡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3 (3 分)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的是( ) A加热液体 B液体读数 C闻气体 D过滤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

17、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

18、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 (3 分)液化石油气运输车应该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分析】可以根据标志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液化石油气具有可燃性,应张贴易燃液体的标志。 A、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故 A 错误; B、标志是腐蚀性药品的标志,故 B 错误; C、标志是易燃液体的标志,液化石油气属于易燃液体,故 C 正确; D、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故 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 (3

19、分)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1 个镁离子:Mg+2 B氧化铝:Al2O3 C3 个氮原子:3N2 D铜元素化合价显+2 价:Cu2+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镁离子可表示为 Mg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B.在氧化铝中,铝

20、元素显+3 价,氧元素显2 价,化学式可表示为:Al2O3,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C.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3 个氮原子可表示为:3N,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D.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铜元素化合价显+2 价,可表示为:,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6 (3 分) 流浪地球的热播让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 70%的氮气(体积分数) 、20%以上的氧气、还有 CO2等。下列说

21、法错误的是( ) A “人造空气”与自然界的空气成分相比,氮气含量较高 B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不会立即熄灭 C利用红磷燃烧,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人造空气”中的氮气与自然界空气中的氮气化学性质相同 【分析】A、根据“人造空气”中含有 70%的氮气(体积分数)考虑; B、根据“人造空气”中含有 20%以上的氧气考虑; C、根据测定氧气的含量的方法考虑; D、根据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考虑。 【解答】解:A、 “人造空气”中含有 70%的氮气(体积分数) ,空气中含有 78%的氮气,所以“人造空气”与自然界的空气成分相比,氮气含量较低,故 A 说法错误; B、 “人造空气”

22、中含有 20%以上的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不会立即熄灭,故 B 说法正确; C、利用红磷燃烧,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故 C 说法正确;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人造空气”中的氮气与自然界空气中的氮气,都是由氮分子构成,化学性质相似,故 D 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和人造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 (3 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对应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用途 性质 A 氢气 理

23、想的清洁能源 氢气能燃烧,产物只有水 B 生石灰 用作自热食品加热包 能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C 氮气 用作保护气 化学性质较活泼 D 活性炭 用作冰箱除味剂 具有吸附性 AA BB CC DD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与用途逐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氢气能燃烧,热值高,产物只有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所以氢气是理想的清洁能源,对应关系正确; B.生石灰能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所以生石灰可用作自热食品加热包,对应关系正确;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氮气可用作保护气,对应关系错误; D.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因此活性炭可用作冰箱

24、除味剂,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化学常考的题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 (3 分)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护水资源要注意防止水体污染和节约用水 B二氧化碳、甲烷等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 C使用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不会污染环境 D为了节约化石能源,燃烧时应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分析】A.根据保护水资源的做法来分析; B.根据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来分析; C.根据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 D.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保护水资源要注意防止水体污染和节

25、约用水,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甲烷等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选项说法正确; C.乙醇汽油中也含有汽油,汽油燃烧会产生空气污染物,从而污染环境,选项说法错误; D.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达到节约化石能源的目的,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我们身边的资源、 能源、 环境和化学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常见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9 (3 分)化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奠定了现代化学基础的是( ) A火的发现和利用 B金属的冶炼和利用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D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26、【分析】根据化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判断,化学的发展分为古代阶段、近代阶段、现代阶段,在古代阶段,人类对化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阶段,到了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分别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这些观点成了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从而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近代化学基础 【解答】解:A、火的发现和利用,只是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和强大,故 A 错误; B、金属的冶炼和利用是现代化学科技成果,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早以确立很久,所以 B 错误;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及本质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近代化学基础,故 C 正确; D、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使化

27、学的研究和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故 D 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10 (3 分)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分子运动 B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C验证面粉粉尘能发生爆炸 D比较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分析】A、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B、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C、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或加热时会发生爆炸; D、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解答】解:A、大烧杯外面的酚酞溶液中滴

28、加浓氨水,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是因为大烧杯中的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热水中的红磷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鼓起一段时间后,发生爆炸,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了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发生了爆炸,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分别伸入燃烧的木条,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说明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低,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29、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 (3 分)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物质分类看:该反应涉及到 3 种单质 B从微观构成看:该反应中的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C从反应价值看:该反应能获取新物质 D从反应类型看: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方程式分析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2+2Y22XY2。 A.由分

30、子结构模型可知,反应前的两种物质的分子均是由各自的同种原子构成的,均属于单质,而生成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选项说法错误; B.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该反应中的物质均由分子构成,选项说法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能获取新物质,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2 (3 分)模型建构是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下列建构的模型不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元素含量模型 B物质分类模型 C金刚石

31、结构模型 D灭火原理模型 【分析】A、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考虑; B、根据纯净物包括化合物和单质分析解答; C、根据金刚石结构分析解答; D、根据灭火的方法考虑。 【解答】解:A、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前五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故对。 B、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包括化合物和单质,化合物包括氧化物,故 B 正确; C、金刚石中碳原子呈正八面体结构,故 C 正确; D、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一般不变,故 D 错。 故选:D。 【点评】本题在解答时,根据物质的构成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判断。 13 (3 分)如图是 CO 与 CuO 反

32、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玻璃管中红色固体变成了黑色 CuO 被还原为 Cu 整个实验过程共发生了两个反应 该装置中对尾气的处理方法既有效地防止了 CO 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A B C D 【分析】热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解:玻璃管中,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黑色固体变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uO 被还原为 Cu,该选项说法正确; 整个实验过程共发生了三个反应,即加热条件下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

33、淀和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该装置中对尾气的处理方法既有效地防止了 CO 对空气的污染, 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 (3 分)板兰根冲剂是预防流感的中药,其主要成分是单棕榈酸甘油酯(C19H38O4) ,有关单棕榈酸甘油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单棕榈酸甘油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330g B单棕榈酸甘油酯是由 19 个碳原子、38 个氢原子和 4 个氧原子组成 C单棕榈酸甘油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19:38:4 D单棕榈酸甘油酯中

34、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分析】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来分析。 【解答】解: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不是“g” ,选项说法错误; B、一个单棕榈酸甘油酯分子是由 19 个碳原子、38 个氢原子和 4 个氧原子构成,选项说法错误; C、单棕榈酸甘油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912) : (381) : (164)19:38:4,选项说法错误; D、单棕榈酸甘油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912) : (381) : (164) ,所以单棕榈酸甘油酯中碳

35、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3 分)部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转化的是( ) A B C D 【分析】A.根据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碳酸、水、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D.根据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各转化均可实现,A 正确; B.碳酸分解生成水和

36、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可溶性碱反应可得到盐和水,各转化均可实现,B 正确; C.过氧化氢可分解为水和氧气,但不能转化为氢气,C 错误; D.碳可以通过在氧气中燃烧转化为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通过还原金属氧化物得到二氧化碳,各转化均可实现,D 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转化和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小题,共 15 分)分) 16 (6 分)文化传承、科技发展、研发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都离不开化学。 (1)从分子的角度,说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原

37、因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2)石墨烯具有非常优异的导电、导热性,只有一层原子厚度,采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层中剥离获得。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填字母) ; A.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石墨烯是一种新型金属材料 C.石墨烯具有还原性 D.石墨烯可用于电池领域 (3) “液态阳光”是指由阳光、CO2和 H2O 通过人工光合得到的绿色液态燃料。图为模拟生成可再生燃料(C3H8O)的微观装置模型。 分析该反应微观模型,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 3 种化合物; 该装置可将 光 能转化为化学能; 写出该装置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CO2+8H2O2C3H8O+9O2 。 【

38、分析】 (1)用分子的性质分析作答。 (2)根据石墨的组成和性质解答。 (3)根据题给文字和图示信息分析作答。 【解答】解: (1)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根据题给信息“石墨烯是采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层中剥离获得。 ”可知,石墨烯来源于石墨,因此其组成元素和化学性质与石墨相同。 据此判断:A.因为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 A 正确。 B.因为石墨是非金属单质,不属于金属材料,所以石墨烯也不属于金属材料,故 B 不正确。 C.因为石墨具有还原性,所以石墨烯也具有还原性,故 C 正确。 D.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

39、制作干电池作电极,而石墨烯具有非常优异的导电性,所以石墨烯可用于电池领域,故 D 正确。 (3) “液态阳光”是指由阳光、CO2和 H2O 通过人工光合得到的绿色液态燃料。由此信息可知,反应物是 CO2和 H2O。 由图示信息可以发现,有四种分子模型,其中上方两种是 CO2和 H2O 分子,下方两种就是生成物 C3H8O和 O2的分子模型,反应条件是用催化剂。 分析 CO2、H2O、C3H8O 和 O2所属的物质类别,O2属于单质,CO2、H2O、C3H8O 都属于化合物。 根据题给信息: “液态阳光”是指由阳光、CO2和 H2O 通过人工光合得到的绿色液态燃料。可知该装置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40、。 该装置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8H2O2C3H8O+9O2。 故填: (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B。 (3)3;光能(或电能) ; 6CO2+8H2O2C3H8O+9O2。 【点评】此题考查分子的性质,石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化合物概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几个知识点都是中考热点。 17 (9 分)图一和图二是元素周期表的另两种呈现形式,根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氢元素和氦元素不同,本质原因是 核内质子数不同 ; (2)利用图一和图二的信息分析,位于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的共同点是 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e与 Mg 元素同属一族的原因是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

41、等 ,利用图一和图二的信息推测,Cl 元素的原子核外有 3 层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 7 ; (3)综合图一和图二的信息,写出 1、8、11 号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 NaOH ; (4)移动通信即将进入 5G 时代,铊将得到广泛应用。图三是元素周期表中铊的信息,下列有关铊元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铊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铊元素的原子核内有 81 个质子 C.铊元素的原子质量是 204.4 D.铊元素符号为 Ti (5)如图四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 ,该模型表示 氦 原子。 【分析】 (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利用

42、图一和图二的信息分析,位于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的共同点是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e 与 Mg元素同属一族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利用图一和图二的信息推测,Cl 元素的原子核外有 3层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 7; (3)氢元素、氧元素、钠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氢氧化钠; (4)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 元素符号有 2 个字母时,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 (5)氦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核外电子数是 2。 【解答】解: (1)氢元素和氦元素不同,本质原因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故填:核内

43、质子数不同。 (2)利用图一和图二的信息分析,位于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的共同点是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e 与 Mg元素同属一族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利用图一和图二的信息推测,Cl 元素的原子核外有 3层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 7。 故填: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3;7。 (3)1、8、11 号元素分别是氢元素、氧元素、钠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NaOH。 故填:NaOH。 (4)A.铊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铊元素的原子核内有 81 个质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铊元素的原子质量不是 204.4,相对原子质量是 204.4,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

44、.铊元素符号为 Ti,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C。 (5)如图四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2,该模型表示氦原子。 故填:2;氦。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三、实验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小题,共 20 分)分) 18 (10 分)认识物质通常从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等角度进行研究,如图是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气体 图中仪器 a 的名称: 长颈漏斗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写出化学方程式)

45、,发生装置选择 B ,若用相同装置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 (2)性质探究 探究氧气性质时,装置 F 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 (写三点) ,瓶底需铺一层水,目的是 吸收有毒气体 SO2,防止污染空气 ;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观察到装置 H 中的蜡烛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具有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的性质,且底层蜡烛先灭,证明二氧化碳具有 密度比空气大 的性质。 【分析】 (1)熟记仪器的名称、根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原理、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与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二氧

46、化碳的性质与实验现象来分析。 【解答】解: (1)图中仪器 a 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在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该反应属于固体+液体反应,不需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 B;若用该装置来制取氧气,则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2H2O22H2O+O2; (2)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大

47、量的热,二氧化硫有毒,能溶于水,所以加入是的目的是吸收有毒气体 SO2,防止污染空气;故填: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吸收有毒气体 SO2,防止污染空气;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 观察到装置H中的蜡烛熄灭, 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且底层蜡烛先灭,证明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故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气体的性质实验等, 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48、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9 (10 分)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很多因素有关。进行铁丝燃烧实验时,某小组发现实验现象与预期的不同。 【查阅资料】铁丝根据用途不同,成分也有差异,通常含碳和其它元素(本题不考虑其它元素) 。 【提出问题】铁丝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作出猜想】猜想一: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 猜想二:氧气含量。 猜想三:铁丝的含碳量。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氧气含量 铁丝情况 燃烧现象 1 21% 铁丝 不能燃烧 2 21% 铁粉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3 60% 铁丝 燃烧,轻微火星四射 4 100% 铁丝 燃烧,火星四射明显 5 X 含碳

49、0.2%的铁丝 剧烈燃烧,少量火星四射 6 100% 含碳 0.6%的铁丝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实验分析】 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Fe3O4 ; 实验 1 和 2 对比,说明猜想一正确,实验 3 和 4 对比,说明猜想 二 正确; 实验 5 与实验 6 对比, X 的值为 100% , 对比说明铁丝的含碳量越高, 火星四射 的现象越明显; 铁丝易生锈,实验前需用砂纸打磨,由此推测还有 铁锈 会影响铁丝燃烧情况。若要验证此猜想,需要控制的变量有: ABC 。 A.氧气的含量 B.铁丝的含碳量 C.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分析】根据铁丝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

50、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作出猜想】铁丝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关,故填: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实验分析】 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Fe3O4,故填:3Fe+2O2Fe3O4; 猜想一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有关,故实验 1 和 2 对比,说明猜想一正确,实验 3 和 4 对比,是氧气的含量不同,说明猜想二正确,故填:2;二; 实验 5 与实验 6 对比,含碳量不同,则氧气的含量需相同,故 X 的值为 100%,对比说明铁丝的含碳量越高,火星四射的现象越明显,故填:100%;火星四射; 铁丝易生锈,实验前需用砂纸打磨,由此推测还有铁锈会影响铁丝燃烧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期末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