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5964 上传时间:2022-01-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5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 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九年级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共小题,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3 分)在新冠疫情期间,化学对于人民生命安全保障提供了巨大帮助。下面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温度计测量体温 B研制抗疫药品 C医护物资调配 D缝制防护服 2 (3 分) “绿色发展” 、 “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或认识与之不相符的是( ) A注意饮食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B鼓励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C购物时提倡用布袋等环保袋 D

2、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3 (3 分)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氮气,下列关于氮气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防止食品变质 B用于生产氮肥 C液化后提供低温 D气焊时用做保护气 4 (3 分)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物质中氧原子数不同) C石墨质地很软,而金刚石坚硬(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D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5 (3 分)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

3、燃烧 B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6 (3 分)下面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烟 D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发出红光,冒白烟 7 (3 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 B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 12mL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外壁不用保持干燥 D取用 10mL 液体用到的仪器只有量筒 8 (3 分) 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

4、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 70%的氮气(体积分数) 、20%以上的氧气,还有 CO2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会迅速熄灭 C利用红磷燃烧,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消失但氧原子并未消失 9 (3 分)基本仪器的规范使用很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氯化钠固体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液体 D滴加液体 10 (3 分)如图所示,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11 (3 分)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

5、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是( ) A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 B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作为燃料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可用于灭火 D活性炭有吸附性,在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以制白糖 12 (3 分)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金属铝的年代早于铜、铁 B “真金不怕火炼”表明金(Au)在高温条件下也很难与氧气反应 C武德合金的熔点高,可用于制造保险丝 D将生锈的菜刀浸泡在食盐水中,可除去其表面的铁锈 13 (3 分)往 AgNO3、Cu(NO3)2和 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大量金属离子是( ) AAg+、Cu2+、Mg2+、

6、Fe2+ BCu2+、Mg2+、Fe2+ CMg2+、Fe2+ DCu2+、Fe2+ 14 (3 分)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知识拓展化学思维,培养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认真分析以下实验,其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探究燃烧条件 B验证生石灰遇水放热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5 (3 分)小雪同学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下列四个图象是他总结反映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一定质量木炭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用相等量的氯酸钾来制取氧气 D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二、填空题(本题共二、填空题(本题共 2 小题

7、,共小题,共 15 分)分) 16 (7 分)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探究。 (1)取少量太湖水于小烧杯中,加入肥皂水并搅拌,发现泡沫很少且有大量浮渣。说明太湖水是 (填“硬水”或“软水” ) 。 (2)向水中加入 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色素。 (3)明矾能作絮凝剂,是因为明矾溶于水后生成具有吸附作用的胶状物氢氧化铝。其中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 。 (4)近几年,常用环保高效的新型消毒剂 ClxOy(相对分子质量 67.5)进行消毒。该物质中,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71:64,则该消毒剂的化学式为 。 (5)电解水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 (填“a”或“b” )管

8、生成的气体是氢气,请写出氢气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17 (8 分)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联系有重要意义。 (1)下图物质是由不同粒子构成的,请用化学符号表示出构成这些物质的粒子。 生命之源水 新型金属材料 纳米铜 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 构成的粒子是 构成的粒子是 构成的粒子是 (2)如图所示为某些元素和原子结构的部分信息。 甲图所示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乙图所示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丙图所示的粒子属于 (填“原子” 、 “阳离子”或“阴离子” ) 。 (3)N(NO2)3是科学家 2011 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试计算 N(NO2)3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

9、示) ,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最终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三、实验题(本题共三、实验题(本题共 2 小题,共小题,共 20 分)分) 18 (10 分)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a ,b 。 (2)实验室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 (3)用装置 E 收集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实验前,将集气瓶装满水 开始反应后,有气泡冒出则将导气管口移入集气瓶 当看到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将玻璃片盖上集气瓶再移出水槽 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4)装置 F 装满水相当于

10、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该从 端进(填“甲”或“乙” ) 。 (5)氢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金属锌粒和稀硫酸溶液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氢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图中(请在 AE 中选择)的 (填字母,下同) ,若要收集比较纯净的氢气可选图中(请在 AE 中选择)的 装置。 19 (10 分) “十一”假期,小英同学到上海博物馆去参观,发现博物馆内许多铜制品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绿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化学活动课上,同学们设计实验对这种绿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铜在空气中易生成铜锈,它为绿色,其主要成分是 Cu2(OH)2CO3; 白色的硫酸铜

11、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探究活动一:验证铜锈的组成。 【进行实验 1】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 【猜想】铜锈加热后会生成哪些物质呢?甲说:氧化铜;乙说:氧气;丙说:水;丁说:二氧化碳;戊说:二氧化氮。有位同学一眼就发现,上述五位同学,有一位说错了。请你指出是谁? ;请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 【进行实验 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按如图组装仪器,装入药品。 加热铜锈, 直至不再有气体产生,停止加热。 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有 ;烧杯 中 发 生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为 。 冷却后, 向试管中固体加入适

12、量稀硫酸,稍加热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探究活动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进行实验 2】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 4 个实验,每天观察一次现象,一段时间后,发现只有实验 4 中的铜丝生锈了,且与水接触的部分生锈更明显。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与结论 实验 1 在干燥环境中,铜不生锈 实验 2 铜仅与氧气和水接触,不生锈 实验 3 铜仅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不生锈 实验 4 铜生锈,它生锈的条件是 【反思与拓展】 (1)实验 2 和 3 中使用的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 (2)如果要除去铜制品表面的铜锈,可以用稀盐酸浸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四、综合能力题(四、综合能力题(

13、1 小题小题 10 分)分) 20 (6 分)氨气(NH3)的合成是人类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合成氨工艺的主要流程如图: (1)合成塔中的反应必须在高温、高压并使用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从合成塔排出的气体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 (3)在生产 NH3的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 21 (4 分)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甲属于混合物,常温常压下为气体,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乙在甲中约占体积,丁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且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1。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表示某一物质通过一步

14、能转化为另一物质, “”表示连接的两物质之间能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 (填名称) 。 (2)从甲中分离出乙是 (填“物理”或“化学” )变化。 (3)若丙属于非金属单质,则丙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若丙为 FeS2,请在横线上填入符合题意的化学计量数: FeS2+ O2 Fe2O3+ SO2。 五、计算题(五、计算题(1 小题,小题,10 分)分) 22 (10 分)为测定鸡蛋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小华同学取 10g 洗净、晾干并研磨成粉末的鸡蛋壳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稀盐酸,测得产生气体和加入稀盐酸的数据如下表(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

15、碳酸钙,其它成分不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也不含有钙元素) 。 加入稀盐酸质量/g 20 40 60 80 100 产生的气体质量/g 0.88 1.76 2.64 3.52 3.96 (1)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 鸡蛋壳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实验过程中对测定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有影响的有 (填序号) 。 A盐酸的质量分数过大 B鸡蛋壳没有充分研磨 C鸡蛋壳没有晾干 (3)在图中画出鸡蛋壳加入稀盐酸质量为 0100g 时产生的气体与加入稀盐酸变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共小题,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

16、一个正确选项)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3 分)在新冠疫情期间,化学对于人民生命安全保障提供了巨大帮助。下面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温度计测量体温 B研制抗疫药品 C医护物资调配 D缝制防护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温度计测量体温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 B、研制抗疫药品,属于制造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 B 正确; C、医护物资调配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 错; D、缝

17、制防护服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 故选:B。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 (3 分) “绿色发展” 、 “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民心,下列做法或认识与之不相符的是( ) A注意饮食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B鼓励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 C购物时提倡用布袋等环保袋 D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分析】 “绿色发展” 、 “低碳生活”理念,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

18、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会污染环境,浪费木材,不符合这一理念; B鼓励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了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故符合这一理念; C购物时提倡用布袋等环保袋代替塑料袋可以有效的防止白色污染,故符合这一理念; D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可以使垃圾再利用,防止垃圾的污染,故符合这一理念。 故选:A。 【点评】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3 (3 分)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

19、到氮气,下列关于氮气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防止食品变质 B用于生产氮肥 C液化后提供低温 D气焊时用做保护气 【分析】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解答】解:A、氮气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是化学性质; B、氮气和其它物质反应能够生成氮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C、氮气液化后提供低温,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氮气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是化学性质。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

20、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4 (3 分)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物质中氧原子数不同) C石墨质地很软,而金刚石坚硬(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D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水银柱上

21、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C、石墨质地很软,而金刚石坚硬,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D、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是因为它们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 (3 分)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2、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B根据迅速打开所有门窗,会造成空气流通,进行分析判断; C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 D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解:A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不正确; B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不正确; C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

23、面积,再燃烧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着火点的定义,灭火的原理及促使可燃物着火燃烧的方法,题型简单,基础性强,适合学生巩固训练。 6 (3 分)下面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烟 D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发出红光,冒白烟 【分析】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

2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说法错误;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说法错误;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说法正确; D、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发出白光,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7 (3 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 B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 12mL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外壁

25、不用保持干燥 D取用 10mL 液体用到的仪器只有量筒 【分析】A、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考虑; B、根据药品的取用原则考虑; C、根据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考虑; D、根据取用 10mL 液体的方法考虑。 【解答】解:A、剩余药品要放在指定的容器中,不能放回原瓶,故 A 错; B、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 12mL,故 B 正确;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外壁不能有水珠,否则会使试管受热不均,使其炸裂,故 C 错; D、取用 10mL 液体,既要用到量筒,又要用到胶头滴管,故 D 错。 故选:B。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

26、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8 (3 分) 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 70%的氮气(体积分数) 、20%以上的氧气,还有 CO2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会迅速熄灭 C利用红磷燃烧,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消失但氧原子并未消失 【分析】A、 “人造空气”中的氮气含量是 70%,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78%;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会迅速熄灭错误; C、利用红磷燃烧,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正确;

27、 D、元素质量守恒。 【解答】解:A、 “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正确,是 70%,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78%,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会迅速熄灭错误,因为氧气的含量在 20%以上,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利用红磷燃烧,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消失但氧原子并未消失正确,因为元素质量守恒,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人造空气”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

28、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9 (3 分)基本仪器的规范使用很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氯化钠固体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液体 D滴加液体 【分析】A、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考虑; B、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考虑; C、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考虑;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考虑。 【解答】解:A、天平的使用方法:左物右码,故 A 错; B、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 B 正确;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 C 错; D、胶头滴管要垂悬在试管口上方

29、,故 D 错。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10 (3 分)如图所示,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A 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 B 中含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 C 中含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 D 中含有一种分子,并且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 故选:A。 【点评】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

30、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11 (3 分)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对应的是( ) A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切割玻璃 B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作为燃料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可用于灭火 D活性炭有吸附性,在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以制白糖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金刚石硬度很大,可用于切割玻璃,故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作为燃料,故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故说法错误; D、活性炭有吸附性,在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以

31、制白糖,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12 (3 分)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金属铝的年代早于铜、铁 B “真金不怕火炼”表明金(Au)在高温条件下也很难与氧气反应 C武德合金的熔点高,可用于制造保险丝 D将生锈的菜刀浸泡在食盐水中,可除去其表面的铁锈 【分析】A、根据人类对金属的利用情况分析; B、根据金的化学性质分析; C、根据合金的性质与保险丝的特点进行分析; D、根据金属氧化物不能和盐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A、人类使用最早的金属材料是铜,较晚的是铝,故 A 错误

32、; B、 “真金不怕火炼”表明金(Au)在高温条件下也很难与氧气反应,故 B 正确; C、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的熔点低,因此应该是武德合金的熔点低,可用于制造保险丝,故 C 错误; 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不能和食盐反应,所以不能用食盐水除铁锈,故 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金属的性质,金属材料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熟悉其性质,然后再结合选项进行解答 13 (3 分)往 AgNO3、Cu(NO3)2和 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的大量金属离子是( ) AAg+、Cu2+、Mg2+、Fe2+ BCu2+、Mg2+、F

33、e2+ CMg2+、Fe2+ DCu2+、Fe2+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MgFeCuAg,把 Fe 粉加入 AgNO3、Cu(NO3)2和 Mg(NO3)2的混合溶液中, 先和 AgNO3反应置换出 AgNO3中的 Ag, 然后和 Cu (NO3)2发生反应置换出 Cu (NO3)2中的 Cu,不和溶液中的 Mg(NO3)2发生反应 【解答】解:向 AgNO3、Cu(NO3)2和 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溶液中的 AgNO3、Cu(NO3)2全部发生反应而转变为 Fe(NO3)2,而不和溶液中的 Mg(NO3)2发生反应。充分反应后溶液为 Mg(NO3)2和 Fe(

34、NO3)2的混合溶液,溶液中含有的大量金属离子为 Mg2+和 Fe2+。 故选:C。 【点评】当金属单质能和同一种溶液里的两种盐发生置换反应时,一般情况下该金属单质先把活动性更弱的那种金属元素置换出来,反应完毕后,再换另一种金属元素 14 (3 分)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知识拓展化学思维,培养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认真分析以下实验,其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探究燃烧条件 B验证生石灰遇水放热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分析】A、根据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水中的白磷的燃烧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 U 型管液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

35、装置应考虑: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D、根据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能达到预期效果。 B、图中实验 U 型管的液面左端下降,右端上升,说明生石灰遇水放热了,故选项能达到预期效果。 C、铜和稀硫酸不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D、实验过程中,中间试管

36、铁钉生锈,右边试管铁钉不能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水;中间试管铁钉生锈,左边试管铁钉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故选项能达到预期效果。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 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 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5 (3 分)小雪同学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下列四个图象是他总结反映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一定质量木炭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用相等量的氯酸钾来制取氧气 D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分

37、析】A、根据一定质量木炭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当木炭反应完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分析; B、根据高锰酸钾分解后生成了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两种固体分析; C、根据氯酸钾制氧气时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分析; D、根据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分析。 【解答】解:A、一定质量木炭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当木炭反应完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故图象反应正确,故 A 对; B、一定量高锰酸钾分解后生成了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两种固体,所以最终质量不能为零,故图象反应错误,故 B 错; C、氯酸钾制氧气时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不会改变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故图象反映错误,故 C

38、错; D、 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是催化剂, 反应前后质量应该不变, 故图象反映错误, 故 D 错。 故选:A。 【点评】根据曲线的纵横坐标轴的说明,判断曲线所表示的变化关系,明确选项中的变化过程是正确答题的根本。 二、填空题(本题共二、填空题(本题共 2 小题,共小题,共 15 分)分) 16 (7 分)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探究。 (1)取少量太湖水于小烧杯中,加入肥皂水并搅拌,发现泡沫很少且有大量浮渣。说明太湖水是 硬水 (填“硬水”或“软水” ) 。 (2)向水中加入 活性炭 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色素。 (3)明矾能作絮凝剂,是因为明矾溶

39、于水后生成具有吸附作用的胶状物氢氧化铝。其中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 Al(OH)3 。 (4)近几年,常用环保高效的新型消毒剂 ClxOy(相对分子质量 67.5)进行消毒。该物质中,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71:64,则该消毒剂的化学式为 ClO2 。 (5)电解水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 a (填“a”或“b” )管生成的气体是氢气,请写出氢气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H2+O2H2O 。 【分析】 (1)根据硬水与软水的检验方法来分析回答; (2)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分析; (3)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来分析; (4)根据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5)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氢气

40、燃烧的反应分析回答。 【解答】解: (1)取少量太湖水于小烧杯中,加入肥皂水并搅拌,发现泡沫很少且有大量浮渣。说明太湖水是硬水。 (2)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向水中加入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异味色素; (3)在化合物中,铝元素显+3 价,氢氧根显1 价,所以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OH)3; (4)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71:64,所以 35.5x:16y71:64,解得:x:y1:2,即该消毒剂的化学式为 ClO2; (5)由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a 管生成的气体较多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了水,符号表达式为:H2+O2H2O。 故答案为: (1)硬水; (2)活性炭; (3)

41、Al(OH)3; (4)ClO2; (5)氢气;H2+O2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净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熟练掌握净化的方法、原理和其注意事项。 17 (8 分)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联系有重要意义。 (1)下图物质是由不同粒子构成的,请用化学符号表示出构成这些物质的粒子。 生命之源水 新型金属材料 纳米铜 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 构成的粒子是 H2O 构成的粒子是 Cu 构成的粒子是 Na+、Cl (2)如图所示为某些元素和原子结构的部分信息。 甲图所示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Al ,乙图所示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8 ,丙图所示的粒子属于 阳离子 (填“原子” 、

42、“阳离子”或“阴离子” ) 。 (3)N(NO2)3是科学家 2011 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试计算 N(NO2)3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7:12 (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6.8% (最终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分析】 (1)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进行解答; 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进行判断; (3)依据元素的质量比等于

43、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和的比分析解答即可;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根据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可知甲图中代表的元素符号是 Al,乙图中所示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8; 由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丙图粒子:核电荷数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 10,为阳离子; (3)依据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和的比,所以 N(NO2)3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144:1667:12; 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6.8%。 故答案为: (1)H2O; Cu

44、; Na+、Cl (2)Al; 8; 阳离子 (3)7:12; 36.8%。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题(本题共三、实验题(本题共 2 小题,共小题,共 20 分)分) 18 (10 分)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a 铁架台 ,b 锥形瓶 。 (2)实验室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 ,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催化作用 。 (3)用装置 E 收集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实验前,将集气瓶装满水

45、 开始反应后,有气泡冒出则将导气管口移入集气瓶 当看到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将玻璃片盖上集气瓶再移出水槽 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倒放在桌面上 (4)装置 F 装满水相当于排水法收集氧气,氧气应该从 乙 端进(填“甲”或“乙” ) 。 (5)氢气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难溶于水。实验室常用金属锌粒和稀硫酸溶液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氢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图中(请在 AE 中选择)的 B (填字母,下同) ,若要收集比较纯净的氢气可选图中(请在 AE 中选择)的 E 装置。 【分析】 (1)考查实验室常用仪器名称; (2)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

46、热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二氧化锰性质回答此题; (3)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注意事项回答此题; (4)根据氧气性质选择进气端; (5)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密度与水中溶解度以及气体性质选择收集装置。 【解答】解: (1)a 为固定仪器的铁架台,b 为固液反应容器锥形瓶; 故答案为:铁架台;锥形瓶。 (2)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故选 A 为发生装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气体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二氧化锰加快反应速率,起到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A;2KClO

47、32KCl+3O2;催化作用。 (3)集气瓶内装满水,排出内部用气,保证收集氧气的纯度,正确; 有气泡冒出就进行收集,会将逸出的空气收集,造成气体不纯,不正确; 氧气不易溶于水,集满后会从集气瓶口逸出,形成大气泡,同时为了避免空气混入集气瓶内,需要在水下密封集气瓶,然后在逸出水面,正确;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需要正放于桌面,不正确; 故答案为:。 (4)氧气不易溶水,且密度比水小,因此从短口乙端进气; 故答案为:乙。 (5)反应物为固液混合物,且不需要加热,故选 B 为发生装置,氢气不易溶水,且空气不易混入水中,因此排水法收集气体较为纯净,故选 E 为收集装置; 故答案为:B;E。 【点评】在解

48、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19 (10 分) “十一”假期,小英同学到上海博物馆去参观,发现博物馆内许多铜制品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绿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化学活动课上,同学们设计实验对这种绿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铜在空气中易生成铜锈,它为绿色,其主要成分是 Cu2(OH)2CO3; 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探究活动一:验证铜锈的组成。 【进行实验 1】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 【猜想】铜锈加热后会生成哪些物质呢?甲说:氧化铜;乙说:氧气;丙说:水;丁说:二氧化碳;戊说:二氧化氮。有位同学一眼就发现,上述五位

49、同学,有一位说错了。请你指出是谁? 戊 ;请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 。 【进行实验 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按如图组装仪器,装入药品。 加热铜锈, 直至不再有气体产生,停止加热。 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有 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 程 式 为 Ca( OH )2+CO2CaCO3+H2O 。 冷却后, 向试管中固体加入适量稀硫酸,稍加热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探究活动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进行实验 2】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 4 个实验,每天观察一次现象,一段时间后,发现

50、只有实验 4 中的铜丝生锈了,且与水接触的部分生锈更明显。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与结论 实验 1 在干燥环境中,铜不生锈 实验 2 铜仅与氧气和水接触,不生锈 实验 3 铜仅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不生锈 实验 4 铜生锈,它生锈的条件是 与水、氧气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 【反思与拓展】 (1)实验 2 和 3 中使用的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排出溶于水的氧气 。 (2) 如果要除去铜制品表面的铜锈, 可以用稀盐酸浸泡,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 【分析】 【猜想】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进行实验 1】 硫酸铜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期末试卷 > 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