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18 页 2020-2021 学年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九年级上学年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树根“变”根雕 B. 玉石“变”印章 C. 水果“变”果汁 D. 葡萄“变”美酒 2. 2020年 1 月新冠肺炎开始蔓延,专家们研究发现可以用75%的酒精就进行消毒,下列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A. 刺激性气味 B. 易挥发 C. 能燃烧 D. 易溶于水 3. “五月粽香飘万家”,能闻到粽香的原因是() 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分子间
2、有间隔 4. 我国计划在 2020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内将氧气与储备的其他气体以一定比例混合成“人造空气”(21%的氧气,78%的氮气,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0.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1%和78%指气体的质量分数 B. 燃着的木条放在“人造空气”中会立即熄灭 C. 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D. “人造空气”与空气成分完全相同 5. 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轻便易携带的纸锅煮面, 如图所示, 请问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 A. 纸锅的着火点很高 B. 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 C. 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 D. 面汤隔绝了氧气使
3、纸锅不能燃烧 6. 不能从以下两个化学化学方程式中获取的信息是() 反应:222222 + 2 反应:2322 + 32 A. 反应和反应都有气体生成 B. 反应和反应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 C. 反应和反应都放出热量 D. 反应和反应反应物中都含有氧元素 7. 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过期药物属于() 第 2 页,共 18 页 A. 厨余垃圾 Food Waste B. 可回收物 Recyclable C. 其他垃圾 Residual Waste D. 有害垃圾 Hazardous Waste 8. 我国古代某些画家、 书法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绘制或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至今而不变色的原
4、因是() A.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B. 炭黑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C. 部分炭黑转变成了更稳定的物质 D. 碳单质不溶于水 9. 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图中“”表示硫原子, “”表示氧原子。 下列说法错误中的是() A. 甲是2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此反应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D. 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1:2 10. 下列主体知识的归纳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生活常识 B. 环保意识 第 3 页,共 18 页 C. 安全常识 D. 节约意识 11. 连花清瘟胶囊源自传统中医名方,可用于治疗流感,现代仪器测得其成分之一是没食子酸(化学式为
5、765)。下列有关没食子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氧化物 B. 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16 C. 含有 3个原子 D. 完全燃烧生成2和2 12. 如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3. 只用下列鉴别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氢气和一氧化碳 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 B 硬水和软水 加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情况 C 过氧化氢溶液和水 加二氧化锰,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D 冰和干冰 室温(20)放置,过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液体残留 A. A B. B C. C D. D 14. 下列化学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6、) A. 两个氢原子:2 B. 3 个氧分子:32 C. 镁的化合价+2价:2+ D. 铝:AL 15.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变化关系的是() 第 4 页,共 18 页 A. 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 B. 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C. 向两份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不断加入镁粉和锌粉 D. 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6. 某女士因混合使用洁厕灵(含盐酸)和 84消毒液(含次氯酸钠)清洁马桶,中毒死亡,其原因是2 + = + 2 +,产生的氯气有毒。 (1)上述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最高的物质是 _ (填字母)。 A.HC
7、l B.NaClO C.NaCl D.2 (2)的化学式为 _ 。 (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允许自来水厂使用氯气对天然水进行灭菌消毒,在此之前还要经过沉降、 _ 、吸附等净化操作。 (4)已知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那么,溴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_ ;在化学反应中溴原子易 _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5)氯和溴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二者属于同一 _ (填“周期”或“族”)。 第 5 页,共 18 页 17. 研究“水”可从多角度展开。 (1)水的电解 按图 1 所示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 A 和 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_ 。 (2)水的性质: 将黄豆大小的
8、金属钾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摘入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3)水的用途 碘与锌在常温下反应速度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剧烈,水在此的作用是 _ 。 图 2 实验中,对水的主要作用分析不全面的是 _ (填字母)。 A.a 图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b图中的水提供热量 C.c图集气瓶中的水排尽空气且便于观察2何时集满 D.d 图中的水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气瓶 写出图 2 中 d图的化学方程式 _ 。 (4)水与溶液 根据所给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第 6 页,共 18 页 温度 0 10 20 30 40 氯化钠溶解度/ 35
9、35.5 36 36.5 37 碳酸钠溶解度/ 6 10 18 36.5 50 20时,NaCl的溶解度是 _ g。 2时,将4023固体加入 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23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_ 。 若23中混有少量的 NaCl,提纯23应采取的方法是 _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的名称是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填字母序号,下同),该装置有一处错误,其错误之处为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要能达到“随开随起,随关随停”,需要选用的仪器和实
10、验用品有G和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若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C,则二氧化碳应从_端(填导管的序号)进入 (4)我们发现 H装置中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 (5)小明同学以废弃的“棒棒冰”塑料管为材料, 制成的气体发生装置(各部分连接紧密, 如图 I所示).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能控制反应速率和_.(写一点即可) 19. 很多同学都喜欢既别致又实用的叶脉书签,其制作方法如下:首先选取大小适当、稍老一些的树叶(如桂树叶)放在烧杯中,加入10012%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10 15min(不搅拌),取出,冲洗,将叶片压平,最后系上各色丝带,漂亮的叶脉书签便做好了 (1)
11、在制作过程中,需称取 12g 氢氧化钠固体由于氢氧化钠易潮解,称取时,要将其放在_中,称量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则应_(填序号). A.增加砝码 .移动游码 .取出一些氢氧化钠固体 .再加一些氢氧化钠固体 (2)量取 88mL的蒸馏水,量取时最好选用_(填“10mL”“100mL”或“500mL”)量筒,读数时视线应_. (3)小明将称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盛有 88mL水的量筒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完全溶解后得到了第 7 页,共 18 页 10012%的氢氧化钠溶液小明的操作是否正确?为什么?_. (4)小芳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作叶脉书签,请指出图中两处错误: _;_. 20. 某化学兴趣
12、小组拟从一种由铝、铁、铜、银四种金属粉末组成的混合物中回收铁、铜和银并得到硫酸铝,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流程并进行操作。请回答: (已知:2 + 2+ 22424+ 22,银在该条件下不发生反应。) (1)过滤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_ ,玻璃棒的作用是 _ 。 (2)步骤“磁铁处理”的目的是 _ 。 (3)步骤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溶液 _ ,所得滤渣 B的成分是 _ 。 (4)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 。 (5)硫酸铝可代替明矾净水,说明硫酸铝溶于水后也能生成胶状物 _ 水中的悬浮物。 21. 乙醇俗称酒精, 可用作医用消毒, 也常作燃料。 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
13、程式可表示为: 25 + 3222+ 32。 (1)2020年,罕见的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各种消毒剂如酒精、二氧化氯、过氧乙酸等被广泛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溶液消毒效果最好,25% 50%的酒精可用于物理退热。小红想用75%的酒精配制 30g溶质质量分数为25%稀的酒精溶液。配得的 30g酒精溶液里溶质质量为 _ g,所需75%酒精溶液质量为 _ g。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46g 乙醇完全燃烧需消耗多少克氧气?(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答案解析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树根“变”根雕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玉石“变”印章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4、C、水果“变”果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葡萄“变”美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第 8 页,共 18 页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C 【解析】解:A、气味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
15、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C 【解析】解:A、人们能够闻到粽香,与分子由原子构成无关。故 A 不正确; B、人们能够闻到粽香,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无关。故 B错误; C、分子在不断运动,粽子中含有的香气分子通过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粽香。故 C 正确; D、人们能够闻到粽香,与分子间有间隔无关。故 D错误。 故选:C。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
16、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A、21%和78%指气体的体积分数,故 A错; B、人造空气”中氧气占21%,与空气中含量一样,所以燃着的木条放在“人造空气”中不会立即熄灭,故B错; C、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消耗氧气, 生成固体, 所以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第 9 页,共 18 页 故 C 正确; D、人造空气”中21%的氧气,78%的氮气,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低于0.7%,所
17、以与空气中成分不同,故 D错。 故选:C。 A、根据空气的组成考虑; B、根据人造空气的组成考虑; C、根据测氧气含量的方法考虑; D、根据人造空气组成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空气的组成,与人造空气进行对照分析即可。 5.【答案】B 【解析】解: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面汤蒸发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故选:B。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问题,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就可做好此题。 6.【答案】C 【解析】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
18、和反应都有氧气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和反应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需要进行加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放出热量,反应需要进行加热,是吸热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和反应反应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从化学方程式获得的信息主要有: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物质间质量的关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宏观、微观、量的含义)、了解方化学程式的读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D 第 10 页,共 18 页 【解析】解:过期药物属于有害垃圾,因为过期药品含有有害成
19、分,会对空气、土壤和水质造成严重污染,所以属于有害垃圾; 故选:D。 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过期药物属于有害垃圾,因为过期药品含有有害成分,会对空气、土壤和水质造成严重污染,所以属于有害垃圾。 本考点考查了垃圾的分类,基础性比较强,要认真掌握,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8.【答案】A 【解析】 解: A、 我国古代某些画家、 书法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绘制或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至今而不变色,是因为墨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正确。 B、我国古代某些画家、书法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绘制或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至今而不变色,是因为墨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
20、质不活泼,而不是炭黑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故选项错误。 C、我国古代某些画家、书法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绘制或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至今而不变色,是因为墨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而不是部分炭黑转变成了更稳定的物质,故选项错误。 D、我国古代某些画家、书法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绘制或书写的字画能够保存至今而不变色,是因为墨的主要成分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而不是碳单质不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墨汁中含有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保存的时间较长,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并能灵活应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
21、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 读懂表示分子构成的模拟图,是解答问题的基础;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解答】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第 11 页,共 18 页 由上图可知, 该反应是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三氧化硫,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2+ 223。 A、由上述可知,甲是2,故 A 说法正确; B、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 B 说法正确; C、此反应中氧气是单质,二氧化硫是化合物,故 C说
22、法错误; D、由上图可知,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1:2,故 D 说法正确。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解:A、一氧化碳是难溶于水的,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故 A 不符合题意; B、使用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会污染水源;使用节能用具,可以减少浪费,故 B符合题意; C、打开排气扇可能会产生电火花,而煤气有可燃性,煤气泄漏后与空气混合,遇火可能引燃发生爆炸;电器着火时,如果浇水,不但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还容易损坏电器,故 C不符合题意; D、实验室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
23、应放入指定的容器,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A、根据一氧化碳的溶解性和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含磷洗衣粉的成分和低碳生活的方法分析; C、根据煤气有可燃性,打开排气扇可能会产生电火花和天然水能够导电分析; D、根据实验药品的取用和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分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都是在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容易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如火灾、爆炸、中毒、触电、化学品腐蚀等,了解事故发生的原理,学会预防和防护的措施 11.【答案】D 【解析】解:.没食子酸(化学式为765)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错误; B.没食子酸(化学式为765)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7):(1
24、6):(16 5) = 42:3:40,选项说法错误; 第 12 页,共 18 页 C.没食子酸(化学式为765)是由分子构成的,没食子酸(化学式为765)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 3 种原子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 D.没食子酸(化学式为765)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难度适中。 12.【答案】B 【解析】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收集氢气在试管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
25、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的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A、根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考虑。 B、根据气体验纯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
26、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3.【答案】A 【解析】解:A、一氧化碳和氢气燃烧时的火焰都是淡蓝色,点燃后观察火焰的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 A正确; B、取样品,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 B 错误; C、取样品,加入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过氧化氢,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 C错误; D、取样品,室温(20)放置,过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液体残留,有残留的是冰,没有残留的是干冰,现象第 13 页,共 18 页 不同,可以鉴别,故 D 错误。 故选:A。 A、根据一氧化碳和氢气燃烧时的火焰都是淡蓝色进行分析;
27、 B、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锰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D、根据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冰是水的固体形式进行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4.【答案】B 【解析】解:A、2 个氢原子就是在氢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 2,表示为 2H,说法错误; B、3 个氧分子就是在氧气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 3,表示为32,说法正确; C、镁的化合价+2价就是在镁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加上+2,表示为+2,说法错误; D、铝元素符号为 Al,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
28、 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 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5.【答案】B 【解析】解:A、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则不断析出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错误; B、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
29、,金属过量,故最终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镁的活动性比锌强,故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故选项图象错误; D、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项图象错误; 故选:B。 A、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分析; B、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 C、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第 14 页,共 18 页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30、。 16.【答案】2过滤 35 得到 族 【解析】解:(1).中 Cl的化合价为1价; B.NaClO 中 Cl的价为+1价; .中 Cl的价为1价; D.2是单质,所以2中 Cl为 0价; 故选 B;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保持不变, 该反应中,反应前 2个 H原子、1 个 O原子、2 个 Cl原子、1个 Na原子,反应后,只有 2 个 Cl 原子、1 个 Na 原子,少 2个 H原子、1个 O原子,故填:2; (3)自来水厂通常对天然水进行沉降、过滤、吸附、消毒处理,使之达到饮用水标准,再送到千家万户。过滤可以除去自来水中的颗粒较
31、小的难溶杂质;故填:过滤; (4)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据原子序数=质子数,溴原子核外电子数= 2 + 8 + 18 + 7 = 35,所以核内质子数也是 35;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 4的,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得电子,溴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所以在化学反应中溴原子易得到电子,故填:得到; (5)元素周期表中,横为周期,纵列为族,氯和溴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 2所示在一列中,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7,二者属于同一族,故填:族。 (1)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保持不变进行
32、分析; (3)根据自来水常用的净水方法进行解答; (4)根据原子结构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大于 4进行分析; (5)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特征进行分析。 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利用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根据化学式求化合价是解题的关键;正确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各部分的意义;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2:1 加快反应速度(或催化作用 36.52:5 降温结晶 【解析】解: (1)图 1是电解水的实验, 玻璃管 A、 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分别是电源的负极、 正极分别生成的
33、氢气和氧气,第 15 页,共 18 页 体积比约为 2:1, (3)碘与镁在常温下化合速度很慢,若滴入几滴水则反应剧烈,水在此的作用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水的主要作用是间接测定氧气的体积,故正确; B、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水的作用是能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的作用,故错误; C、利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排尽空气且便于观察2何时集满,故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故正确。 铁丝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 (4)1时,NaCl的溶解度是36.5,因为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和碳酸钠两种固
34、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时,将4023固体加入 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23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20:50 = 2:5; 若23中混有少量的 NaCl,提纯23应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因为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氯化钠大。 故答案为: (1)2:1; (3)加快反应速度(或催化作用); B; ; (4)36.5; 2:5; 降温结晶。 (1)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分析回答; (3)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根据水的应用分析; (4)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氯化钠和碳酸钠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氯化钠大。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水
35、的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不大,加强有关水的知识的归纳和学习,有利于解答本类题。 18.【答案】长颈漏斗 2424+ 2+ 2 试管口没有塞棉花 3+ 2 =2+ 2 + 2 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节约药品或废物利用或降低成本或操作方便 第 16 页,共 18 页 【解析】解:(1)仪器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424+2+ 2; 该实验属于固体加热型, 所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该装置的错误之处为试管口没有塞棉花; (3)根据发生装置要能达到“随开随起,随关随停”就是要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需要选用的
36、仪器和实验用品有 G和 B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 2 = 2+ 2 + 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若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C,则二氧化碳应从 m端; (4)我们发现 H装置中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5)以废弃的“棒棒冰”塑料管为材料,制成的气体发生装置,该实验设计的优点有:能控制反应速率和节约药品或废物利用或降低成本或操作方便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2424+ 2+ 2;A;试管口没有塞棉花 (3);3+ 2 = 2+ 2 + 2;m; (4)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5)节约药品或废物利用
37、或降低成本或操作方便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解答; (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3)根据发生装置要能达到“随开随起,随关随停”就是要固体和液体分离进行解答; (4)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答; (5)根据实验装置的优点进行解答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性质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9.【答案】玻璃器皿 C 100mL 与量筒内凹液面
38、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不正确,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 烧杯底部没有垫石棉网 酒精灯内酒精太多 【解析】解:(1)在制作过程中,需称取 12g 氢氧化钠固体由于氢氧化钠易潮解,称取时,要将其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说明氢氧化钠质量偏大,则应该取出一些氢氧化钠固体 故填:玻璃器皿;. (2)量取 88mL的蒸馏水,量取时最好选用 100mL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故填:100mL;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小明的操作不正确,这是因为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 第 17 页,共 18 页 故填:不正确,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 (4)图中两处错误分别是烧杯
39、底部没有垫石棉网、酒精灯内酒精太多 故填:烧杯底部没有垫石棉网;酒精灯内酒精太多 (1)由于氢氧化钠易潮解,称取时,要将其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说明氢氧化钠质量偏大,则应取出一些氢氧化钠固体; (2)选择量筒时,量程应该大于或等于量取液体的体积; (3)量筒不能加热,不能用来配制溶液; (4)烧杯不能直接加热,酒精灯中的酒精体积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0.【答案】漏斗 引流 吸引除去粉末中的铁 由无色变蓝色 银 2 + 324= 2(
40、4)3+ 32吸附 【解析】解:(1)过滤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故填:漏斗;引流。 (2)步骤“磁铁处理”的目的是吸引除去粉末中的铁。 故填:吸引除去粉末中的铁。 (3)步骤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所得滤渣 B的成分是银。 故填:由无色变蓝色;银。 (4)步骤中,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 + 324= 2(4)3+32。 故填:2 + 324= 2(4)3+ 32。 (5)硫酸铝可代替明矾净水,说明硫酸铝溶于水后也能生成胶状物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故填:吸附。 (1)过滤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41、玻璃棒和漏斗,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磁铁能够吸引铁。 (3)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4)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 (5)硫酸铝可代替明矾净水,说明硫酸铝溶于水后也能生成胶状物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答案】(1)7.5;10 (2)解:设消耗氧气质量为 x。 第 18 页,共 18 页 25 + 3222+ 32 46 96 46g x 4646=96 = 96 答:消耗氧气质量 96g。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1)配得的 30g 酒精溶液里溶质质量为30 25% = 7.5; 需要75%酒精溶液质量为7.575%= 10; 故填: 7.5;10; (2)根据乙醇的质量,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即可求出消耗氧气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