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22 页 2020-2021 学年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九年级上学年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 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 酒精燃烧铁生锈 B. 汽油挥发工业上制取氧气 C. 冰雪融化食物腐烂 D. 水的电解干冰升华 2. 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已迫在眉睫,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 潮汐能 B. 煤 C. 石油 D. 天然气 3. 在空气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B.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2、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 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锰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 4. 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 金刚石刻画玻璃 B. 木炭用作燃料 C. 石墨作干电池的电极 D. 活性炭除去冰箱内异味 5. 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不可燃不支持燃烧还原性密度比空气小密度比空气大 A. B. C. D. 6. 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使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 将炭作出空心有利于充分燃烧 C. 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 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
3、,因此要注意通风 7. 对比分析不同物质的共性与差异性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下列关于2和 CO的各项对比,有错误的是() 选项 共性 差异性 A 均由分子构成 分子的种类不同 B 均能与水化合 化合时现象不同 C 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元素的质量比不同 D 常温下均是无色气味 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密度不同 A. A B. B C. C D. D 第 2 页,共 22 页 8. 每年 5 月 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 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 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
4、电梯撤退 D. 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9.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 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 B.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 通过石蕊溶液 D. 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10. 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1. 自来水厂要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处理,通常需要经过沉降、过滤、吸附、消毒几个过程,以下关于这些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为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明矾 B. 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 C. 吸附过程中常常利用活
5、性炭来除去一些可溶性杂质和异味 D. 自来水厂常用氯气消毒,此过程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12. 悉尼科技大学的研究小组研发了一种独特的复合材料-石墨纸,如图所示其成分以石墨为主,薄如纸张,比钢要坚硬 10倍且轻巧,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未来应用非常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与同体积的钢相比,石墨纸的质量较小 B. 与钢相比,石墨纸的硬度较大 C. 石墨纸是一种环保材料 D. 石墨纸是绝缘体,不易导电 第 3 页,共 22 页 13. 用于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达非”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甲型11流感,从烹调香料八角中提取到的莽草酸(化学式为:7105)是制取“达菲”的基本原料,下列有关莽草酸的
6、说法正确的是() A. 莽草酸属于氧化物 B. 莽草酸中 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7:10:5 C. 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74 D. 该物质中氧元素的含量最大 14. 我国许多城市都设有大气监测站, 以监测大气情况, 并且每天公布空气质量报告。 下面所列各项中: (1)可吸入颗粒物、(2)悬浮颗粒物、(3)氮气、(4)二氧化碳、(5)二氧化硫、(6)二氧化氮、(7)一氧化碳,属于空气质量报告报道的是() A. (2)(3)(5) B. (1)(2)(5)(6)(7) C. (2)(5)(6)(7) D. (1)(2)(5)(6) 15. 有些地区因大量焚烧秸杆,导致空气质量一度达
7、到重度染污,下列有关处理秸杆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利用秸杆发酵产生沼气 B. 秸杆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 C. 秸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 秸杆腐烂后可转化为有机肥料 16. 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 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6242+ 2+ 22,则噻吩 X的化学式为() A. 442 B. 26 C. 44 D. 66 17. 已知分别表示 X、Y、Z三种不同的气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可表示为3 + = 2 B. Z这种物质由 4 个原子构成 C.
8、 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D. 该反应中生成物有 2种 18. 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10 40 3 0 反应后质量/ 3.2 x 3 3.2 第 4 页,共 22 页 A. 丙是催化剂 B. 丁不可能是单质 C. 该反应中甲、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1:1 D. 反应后 x 的值为43.6 19. 密闭容器内装有硫粉和氧气的混合物,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出密闭容器中气体物质总质量变化情况的是() A. B. C. D. 20. 在反应 + 3 = 2 + 3中,A和
9、 B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11,已知1.8与一定量的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1。则该反应中 B和 C 的质量比为() A. 3:4 B. 1:1 C. 12:11 D. 2:1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21.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按要求用相关的化学用语填空。 (1)水银 _ 。 (2)乙醇 _ 。 (3)食盐 _ 。 (4)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_ 。 (5)铝原子结构示意图 _ 。 22. 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 ,而红磷和水中
10、的白磷不燃烧,据此实验事实可知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_ , _ , _ 。 (2)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 _ (填“调大”或“调小”);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 _ 。 第 5 页,共 22 页 23. 利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1)为保证安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必须先做灯火实验,原因是 _ 。 (2)防毒面具的滤毒罐里放活性炭,是因为 _ 。 (3)将2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可以观察到溶液由紫色变红色,原因是 _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将所得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 。 24. 能源和环境与人类
11、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1)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化石燃料, 人们还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产资源- _ , 它是一种新能源,主要成份是甲烷水合物;目前我国为改善环境,积极推进风力发电技术,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优点是 _ ;同时,在农村大力推进兴建沼气池,沼气池产生的气体也是一种常用的燃料,试写出它燃烧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 。 (2)科学家预言,氢能源将成为 21 世纪的主要能源,在实验室里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反应的方程式为 _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 _ 火焰。 (3)化石燃料的燃料会造成空气污染,下面做法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_ 。 A.减少使用化石能源
12、,增加新能源的使用 B.加高燃煤烟囱,将废气排放到高空 C.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D.将部分汽车改用乙醇汽油作燃料 25. 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 但物理性质差异大, 原因是 _ 。 如金刚石中的碳原子呈 _ 结构,因此硬度很大;木炭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会产生一种有毒的气体、这种气体是 _ ,因此冬天取暖一定要保持空气流通。为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微量的乙硫醇(26)、乙硫醇具有很臭的气味, 请回答: 为什么常在煤气中加入微量难闻的乙硫醇气体 _ , 在空气中点燃乙硫醇,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请写出乙硫醇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 。 26.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
13、几种物质,其中 C、D、E、I是单质,E和 H是黑色固体,F为无色有毒气体,I为红色固体,请你根据如图填写: (1)写化学式:A _ 、G _ 。 (2)图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_ 。该反应的类型为 _ 。 (3)图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_ 。 第 6 页,共 22 页 27.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 _ , _ 。 (2)实验室用 A装置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 (3)实验室都可以用 B、C 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你认为选用 _ 装置更理想,理由是 _ ;试写出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_ 。 (4)是一种多功能装置,
14、可用于集气、洗气等,若将 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就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则气体应从 _ 进入瓶内。 28. 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 1:不相等; 猜想 2:相等 【实验探究】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第 7 页,共 22 页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反应后略)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铁钉表面 _ ,溶液 _ ,天平指针 _ 偏转 结论 猜想 1 正确有关反应的方程式是:23+2 =
15、 2 + 2 + 2 猜想 2正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反思评价】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溢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是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_中进行 【优化装置】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_(填序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_(已知 NaOH溶液能完全吸收2气体) 【得出结论】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二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是:_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
16、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应用】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_种元素组成 29. 取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 8g二氧化锰混合共热制取氧气,反应完全后测得固体剩余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35%,求生成氧气的质量。(计算过程精确到0.1) 第 8 页,共 22 页 答案答案解析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铁生锈生成了一种红棕色的新物质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所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A 错; B、 汽油挥发只是状态发生
17、了变化, 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工业上制取氧气是分离液态空气法,只是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也属于物理变化,故 B错; C、冰雪融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烂已经变质,不能再吃了,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C正确; D、水的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D 错。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知道物理变化和
18、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A 【解析】解:石油、天然气、煤是常规能源,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核能等。 故选 A。 常规能源包括煤、石油及分馏产品、天然气等,除此以外的为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核能等。 能源、材料、环境、信息是当今世界四大重要领域,倍受关注,关于能源的分类、优缺点、应用及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在考查中出现的频度极高,要引起高度重视。 3.【答案】A 【解析】解:A、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起来,说明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故 A 选项正确
19、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体现的是氧气的助燃性,而不是氧气的燃烧,故 B不正确 C、氧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而不是与所有物质反应,故 C不正确 D、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锰元素与部分氧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 D不正确 故选:A。 A、带火星的木条重新燃烧起来,说明氧气助燃 第 9 页,共 22 页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体现的是氧气的助燃性 C、氧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D、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锰元素与部分氧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是对学生物质性质分析的训练 4.【答案】B 【解析】解:A、金刚石刻画玻璃是利
20、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木炭用作燃料是利用木炭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石墨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活性炭除去冰箱内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金刚石刻画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木炭用作燃料是利用木炭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石墨作干电池的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
21、性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碳的单质的性质和用途等,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答案】D 【解析】解: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故选:D。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6.【答案】C 【解析】解:.炭具有可燃性,故正确; B.将炭作出空心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充分燃烧,故正确; C
22、.着火点属于可燃物本身的属性,不能人为的降低或升高,故错误; D.炭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会生成一氧化碳,为了防止造成煤气中毒,要注意通风,故正确。 第 10 页,共 22 页 故选:C。 A.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B.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着火点属于可燃物本身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预防煤气中毒的方法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燃烧的条件以及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难度不大 7.【答案】B 【解析】解: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的种类不同,故对; B、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碳酸,一氧化不能与水化合,故错; C、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
23、比是 12: (16 2) = 3:8, 一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是 12:16 = 3:4,元素的质量比不同,故对;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常温下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相同条件下的密度不同,故对。 故选:B。 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组成、性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也是中考中的重要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8.【答案】C 【解析】解: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 A方法正确; B、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
24、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所以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是正确的做法,故 B 方法正确; C、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故 C 方法错误; D、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可以减少空气对流,而浇水可以降温,可以达到暂时自我保护的目的,故 D方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分析; B、根据火灾中逃生的正确方法分析; C、根据火灾中会停电等分析; D、根据火灾中逃生的正确方法分析 第 11 页,共 22 页 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自救,掌握灭火的原理、自救措施等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意义重大
25、 9.【答案】B 【解析】 解: A、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 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不能,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能,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
26、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据此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图中装置正确,故 A正确; B、收集气体的导管,要深入集气瓶底部,图中导气管太短,故 B 错误; C、验满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内部,图中操作错误,故 C错误; D、验证氧气的性质,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反应剧烈,火星四射,热的溅落物
27、会炸裂瓶底,图中操作错误,故 D 错误。 故选:A。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加一小团棉花,图中装置正确; B、收集气体的导管,要深入集气瓶底部,尽可能的排出原有空气; C、验满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D、验证氧气的性质,做细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反应剧烈,故应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或沙。 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考查气体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的方法;了解常用气体的收集方式等。 第 12 页,共 22 页 11.【答案】D 【解析】解:A、为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明矾,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悬浮于水中的杂质沉降,故选项说
28、法正确。 B、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故选项说法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如色素)和异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用氯气消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水的净化中明矾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C、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判断。 D、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进行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水的净化原理、方法、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方法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2.【答案】D 【解析】解:A、由题意可知与同体
29、积的钢相比,石墨纸的质量较小,故 A正确; B、由题意可知,与钢相比,石墨纸的硬度较大故 B正确; C、石墨纸主要由石墨制取,是一种环保材料,故 C正确; D、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故 D 错误 故选.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石墨纸的质量、硬度,再结合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分析判断 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难度不大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再结合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3.【答案】C 【解析】解:.莽草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所以该物质不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错误; B.莽草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7):(1 10):(16 5) = 42:5:40,选项说法错误; C.莽草酸的相
30、对分子质量是12 7 + 1 10 + 16 5 = 174,选项说法正确; D.莽草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 7):(1 10):(16 5) = 42:5:40,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第 13 页,共 22 页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此题是对化学式的考查,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化学式的基本计算, 以及化学式的意义, 属基础
31、性知识考查题。 14.【答案】B 【解析】 解: 空气质量报告中主要报告对人体有害的一些污染性成分的含量, 本题就是要找出大气污染物,空气的污染物为:可吸收颗粒物、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物质。 故选:B。 根据空气质量报告的内容回答本题。 记住空气污染物:可吸收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15.【答案】C 【解析】解:A、利用秸秆发酵能够产生沼气。故 A说法正确; B、秸秆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故 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故 C 说法错误; D、秸秆腐烂后可转化为有机肥料
32、。故 D正确。 故选:C。 秸秆发酵能够生成甲烷,腐烂后能生成有机肥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秸秆燃烧能生成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能够污染环境。 解答本题要掌握废物的再利用和环境污染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6.【答案】C 【解析】 解: 根据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6242+ 2+ 22, 反应后的生成物质中 C、O、S、H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依次为:4、12、1、4;而反应前的生成物中已知62中含有 12 个 O原子;因此反应物 X噻吩的分子中应含有 4个 C原子、4个 H原子和 1 个 S 原子,则物质 X的化学式为44; 故选:C。
33、 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学生能利用化学反应及质量守恒定律来解答是关键,通过本题明确原子守恒方法在解题中的重要应用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不变的原则,可对反应中某一未知物质的组成或分子的构成进行推断。 第 14 页,共 22 页 17.【答案】A 【解析】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3 + = 2,该选项说法正确; B、Z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由 4个原子构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反应物是两种,四川省是一种,是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反应生成物是一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A、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3 + = 2; B、Z这种物质
34、的一个分子由 4个原子构成; C、反应物是两种,四川省是一种,是化合反应; D、该反应生成物是一种。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答案】D 【解析】解:A、反应前后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 = 10 + 40 + 3 3.2 3.2 3 = 43.6,反应后甲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丁质量增大,是生成物,即甲分解生成乙、丁,丁可能是单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中甲、丁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0 3.2):3.2 = 17:8,该选项说法不
35、正确; D、反应后 x 的值为43.6,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9.【答案】C 【解析】解: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硫为固体,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 32 份的氧气参与反应生成 64 份的二氧化硫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的质量先增加,反应结束后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故选:C。
36、根据密闭容器中硫粉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进行分析。 第 15 页,共 22 页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量的变化图象及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分析图象时,要从反应物是否完全反应的角度考虑,细心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20.【答案】D 【解析】解:设参加反应的 B 的质量为 x + 3 = 2 + 3 9 33 1.8 933=1.8 = 6.6 1.8与一定量的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1,同时生成 C 的质量为1.8 + 6.6 5.1 = 3.3。 该反应中 B和 C 的质量比为6.6:3.3 = 2:1. 故选:D。 根据 A和 B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9:1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7、列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 B的质量,进而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生成 C的质量,进而计算出该反应中 B 和 C的质量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25;34:53 【解析】解:(1)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其化学式为:Hg。 (2)乙醇的化学式为:25。 (3)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其化学式为:NaCl。 (4)硝酸铵(43)中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 + (+1) 4 = +1,则 = 3价。 硝酸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38、是 y,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 + (2) 3 = 1,则 = +5价。 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34:53。 (5)铝原子核内有 13个质子,核外有 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 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 8 个电子,最外层上有第 16 页,共 22 页 3 个电子,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 (1); (2)25; (3); (4);34:53; (5)。 (1)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常见有机物的化学式,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39、,进行分析解答。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5)铝原子核内有 13个质子,核外有 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 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 8 个电子,最外层上有3 个电子,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合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答案】 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调大 隔绝氧气 【解析】解:(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
40、,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说明燃烧不充分,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 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故答案为: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第 17 页,共 22 页 (2)调大;隔绝氧气。 (1)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 锅底出现黑色物质, 说明燃烧不充分, 结合灭火原理: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
41、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检验菜窖里2的浓度是否超标 活性炭能吸附对人体有毒害的气体 2+ 2 = 23 溶液由红色变紫色 【解析】解:(1)为保证安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必须先做灯火实验,是为了检验菜窖里2的浓度是否超标。 故填:检验菜窖里2的浓度是否超标。 (2)防毒面具的滤毒罐里放活性炭,是因为活性炭能吸附对人体有毒害的气体。 故填:活性炭能吸附对人体有毒害的气体。 (3)将2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可以观察到溶液由紫色变红色,是因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反应
42、的化学方程式:2+ 2 = 23,将所得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可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紫色,是因为碳酸受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故填:2+ 2 = 23;溶液由红色变紫色。 (1)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3)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受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答案】可燃冰 不污染环境 淡蓝色 ACD 【解析】解:(1)海底不仅蕴藏着大量化石燃料,人们还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新型矿产资源-可燃冰;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43、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填:可燃冰;不污染环境; 第 18 页,共 22 页 (2)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 24= 4+ 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故填: + 24= 4+ 2;淡蓝色; (3).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增加新能源的使用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B.加高燃煤烟囱,将废气排放到高空不能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利于环境保护; C.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 D.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将部分汽车改用乙醇汽油作燃料可以减少
44、污染物的排放, 有利于保护环境; 故选:ACD。 (1)根据存在于海底的新型矿产资源、风力发电的优点以及沼气燃烧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3)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环境的做法来分析。 本考点属于有关能源的问题和环境问题等,节约化石能源,合理的开发新能源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有关能源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同学们要认真把握。 25.【答案】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正八面体 一氧化碳 便于人们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解析】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物理性质差异大,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中的碳原子呈正八面体结构,
45、因此硬度很大。 木炭具有可燃性,木炭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会产生一种有毒的气体、这种气体是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没有气味,常在煤气中加入微量难闻的乙硫醇气体,是为了便于人们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在空气中点燃乙硫醇,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正八面体;一氧化碳;便于人们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木炭具有可燃性,一氧化碳没有气味,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木炭具有可燃性、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大的原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 19 页,共 22
46、 页 26.【答案】22 2 分解反应 + ; + 2 【解析】解:(1)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其中 C、D、E、I是单质,E和 H 是黑色固体,F为无色有毒气体,所以 F是一氧化碳,I为红色固体,一氧化碳和黑色固体反应生成红色固体 I和 G,所以 H是氧化铜,G 是二氧化碳,I是铜,一氧化碳和单质 C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 C是氧气,E 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 E是碳,A和二氧化锰反应会生成氧气,所以 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 D是氢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 A是22;G 是2; (2)图中的反应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
47、为:;该反应的类型为分解反应; (3)图中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为: + ; +2。 故答案为:(1)22;2; ;分解反应; (3) + ; + 2。 根据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其中 C、D、E、I是单质,E和 H是黑色固体,F为无色有毒气体,所以 F是一氧化碳,I为红色固体,一氧化碳和黑色固体反应生成红色固体 I和 G,所以 H是氧化铜,G是二氧化碳,I是铜,一氧化碳和单质 C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 C是氧气,E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所以E是碳,A和二氧化锰反应会生成氧气,所以 A是过氧化氢溶液,B是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所
48、以 D是氢气,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7.【答案】酒精灯 水槽 24;24+ 2+ 2 能控制反应速率且节约药品 2+()2= 3 +2 【解析】解:(1)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水槽是盛水的仪器,故答案为:酒精灯;水槽; (2)装置的试管中有棉花团,因此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4;24+ 2+ 2; (3)实验室制取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
49、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第 20 页,共 22 页 C装置中分液漏斗能控制反应速率且节约药品; 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故答案为:C;能控制反应速率且节约药品;2+ ()2=3 +2; (4)若将 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就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则气体应从短导管进入;故答案为:b。 (1)仪器的名称与用途; (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
50、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3)实验室制取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检验; (4)若将 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就可以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则气体应从短导管进入。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检验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