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版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全)

上传人:秦** 文档编号:204073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4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版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全)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21年版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全)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21年版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全)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2021年版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全)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2021年版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全)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080 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目录目录 80 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 1 1.长歌行(节录) . 3 2七步诗 . 5 3敕勒歌 . 5 4咏鹅 . 6 5回乡偶书 . 7 6咏柳 . 8 7凉州词 . 8 8登鹳雀楼 . 10 9春晓 . 10 10宿建德江 . 11 11凉州词 . 12 12出塞 . 13 13从军行 . 14 14芙蓉楼送辛渐 . 15 15鹿柴 . 16 16竹里馆 . 17 17送元二使安西 . 17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19 19别董大 . 20 20静夜思 . 20 21古朗月行(节选) . 21 22望庐山瀑布 . 22

2、23赠汪伦 . 23 24独坐敬亭山 . 24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24 26早发白帝城 . 26 27秋浦歌 . 27 28望天门山 . 27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29 30绝句 . 31 31赠花卿 . 32 32.江南逢李龟年 . 33 33.春夜喜雨 . 34 34.绝 句 . 35 35.江畔独步寻花 . 36 3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37 37.江 雪 . 38 38.寻隐者不遇 . 39 39.枫桥夜泊 . 39 40.渔歌子 . 40 41.寒食 . 41 42.滁州西涧 . 42 43.塞下曲 . 43 44.游子吟 . 44 45.竹枝词 . 45 46

3、.乌衣巷 . 46 47.望洞庭 . 47 48.浪淘沙 . 48 49.赋得古原草送别 . 48 50.忆江南 . 49 51. 悯农(其一) . 50 52.悯农(其二) . 51 53.山行 . 51 54. 清明 . 52 55. 江南春 . 53 56. 秋夕 . 54 57. 乐游原 . 54 58. 商山早行 . 55 59. 元日 . 56 60. 泊船瓜洲 . 57 61. 梅花 . 58 6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 59 63. 饮湖上初晴后雨 . 59 64. 惠崇春江晓景 . 60 65. 题西林壁 . 61 66. 夏日绝句 . 62 67. 示儿 .

4、 62 6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63 69. 小池 . 64 7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65 71. 四时田园杂兴 . 66 72. 春日 . 67 73.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68 74. 题临安邸 . 69 75. 游园不值 . 70 76. 墨梅 . 71 77. 石灰吟 . 71 78. 朝天子咏喇叭 . 72 79. 竹石 . 73 80. 已亥杂诗 . 74 1. 1.长歌行(节录)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

5、到海,何时复西归?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2晞(x):晒干。 3阳春:暖和的春天。 4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kn)黄:枯黄色。 7华:同“花”。 8老大:年老。 9徒:徒然。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

6、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

7、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2 2七步诗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

8、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3 3敕勒歌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9、。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

10、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4 4咏鹅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

11、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

12、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5 5回乡偶书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13、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

14、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6 6咏柳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

15、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

16、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7 7凉州词凉州词 王之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

17、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

18、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

19、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

20、“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8 8登鹳雀楼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

21、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22、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9 9春晓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

23、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

24、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1010宿建德江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

25、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寻味。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1111凉州词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

26、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

27、域色彩。“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1212出塞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

28、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王昌龄(约 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

29、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

30、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1313从军行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

31、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

32、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

33、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

34、”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

35、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

36、,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刘学锴) 1414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

37、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

38、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515鹿柴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

39、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40、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

41、“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1616竹里馆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赏析】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 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

42、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 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1717送元二使送元二使安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

43、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

44、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

45、,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

46、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

47、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

48、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18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y):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

49、邪。 【译文】 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1919别董大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

50、: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 (盛唐宰相房官) ,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一年级上册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