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氨和铵盐 学考练(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96960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2.2氨和铵盐 学考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5.2.2氨和铵盐 学考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5.2.2氨和铵盐 学考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5.2.2氨和铵盐 学考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2 2 课时课时 氨和铵盐氨和铵盐 学 考 练 1下列关于氨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氨气极易溶解于水 B氨气可以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C氨气具有还原性 D可以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检验氨气的存在 答案 B 2下列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是( ) AN2和 H2催化加热制取氨气 B加热 NH4Cl 制取氨气 C向碱石灰固体上滴加浓氨水 D将 NH4Cl 溶液和 NaOH 溶液混合 解析 A 项适合用于工业生产; B 项因为 NH4Cl 分解生成的 NH3、 HCl 遇冷又化 合为 NH4Cl,不能制取氨气;D 项由于 NH3极易溶于水,不适合制取 NH3。 答案 C 3下列离子方程式

2、书写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制氨:NH 4OH = NH3H2O BNaOH 溶液与 NH4Cl 溶液混合加热:NH 4 OH = NH3 H2O C氨水中加盐酸:NH3 H2OH =NH 4H2O D氨水中加入氯化铁溶液:Fe2 2NH 3 H2O=2NH 4Fe(OH)2 解析 A 项, 该反应属于固体间的加热反应, 不能书写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B 项, 加热条件下 NH3 H2O 应分解为 NH3和 H2O,离子方程式应为 NH 4OH = NH3H2O;C 项,符合反应原理及离子方程式书写要求;D 项,向氨水中滴 加 FeCl3溶液应生成 Fe(OH)3沉淀, 离子方程

3、式为 Fe3 3NH 3 H2O=Fe(OH)3 3NH 4。 答案 C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 NH3 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 N 均呈3 价 C 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 4OH = NH3H2O DNH4Cl 和 NaCl 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解析 A 项,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产生氨气(如 NH4Cl),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不产生 氨气(如硝酸铵);B 项,硝酸铵中硝酸根离子中氮元素是5 价;D 项,可用加 热法分离 NH4Cl 和某些固体(不分解、不升华的固体)的混合物,但其过程为先受 热分解,再

4、降温化合,而不是升华。 答案 C 5某同学仿照“喷泉”实验的原理,在实验室做了一个“喷烟”实验,如图所 示。他在甲、乙两个烧瓶中分别充入 X、Y 两种无色气体,在胶头滴管中盛有含 酚酞的 NaOH 溶液,实验时将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挤入甲烧瓶内,然后打开止水 夹, 便可以看到甲烧瓶中的导管口喷出白色的烟,同时甲烧瓶中的溶液颜色逐渐 变浅。若已知 X、Y 是 HCl、NH3、Cl2、O2、CH4、SO2、NO 气体中的两种,则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X 是 NH3,Y 是 HCl BX 是 Cl2,Y 是 NH3 CX 是 SO2,Y 是 O2 DX 是 NO,Y 是 O2 解析 根据题中已知

5、的气体, 能产生白烟的是 HCl 和 NH3或 Cl2和 NH3, 再根据 题中信息“甲烧瓶中的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可知 X 是 NH3,Y 是 HCl,故 A 项 正确。 答案 A 6现欲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可采用的方法是 ( ) A加入 NaOH 溶液 B加入 AgNO3溶液 C加热并冷却 D加入水 解析 铵盐受热均易分解,NH4Cl 加热分解,而 NaCl 受热没有明显变化,同时 生成的 NH3和 HCl 气体导出后又能迅速化合生成 NH4Cl。 答案 C 7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 NH 4,你认为下列试纸或试剂一定用不到的 是( ) 蒸馏水 NaOH 溶液 红色石蕊试纸 蓝

6、色石蕊试纸 稀硫酸 A B C D 解析 NH 4检验一般是取少量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 试纸靠近试管口,看试纸是否变蓝;也可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看 是否有白烟生成。因此、一定用不到。 答案 B 8一种盐 X 与烧碱混合共热,可放出无色气体 Y,Y 经一系列氧化后再溶于水 可得 Z 溶液,Y 和 Z 反应又生成 X,则 X 是( ) A(NH4)2SO4 BNH4NO3 CNH4Cl DNH4HCO3 解析 铵盐与烧碱共热产生 NH3,Y 为 NH3,NH3 O2 NO O2 NO2 H2O HNO3 NH3NH 4NO3。Z 为 HNO3,X 为 NH4NO

7、3。 答案 B 9某学习兴趣小组探究氨气的制取实验: (1)甲同学拟用下列方法制备氨气,其中合理的是_(填序号,下同)。 A将氯化铵固体加热分解 B将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 C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浓氨水中 D将氯化铵稀溶液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 (2)根据上述正确的原理,该同学欲用下列常见的实验室制气装置制取氨气,适 宜的装置是_。 (3)气体的性质是气体收集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 _。 密度 颜色 溶解性 热稳定性 与氧气反应 (4)下图是甲同学设计收集氨气的几种装置,其中可行的是_,集气的原 理是_ _。 解析 (1)加热氯化铵产生氯化氢和氨气,遇冷又转化为氯化铵固体,

8、不能制取 氨气; 用浓氨水与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制氨气时,将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更方 便操作,而且节约氨水的用量;氨气极易溶于水,若用稀溶液制取,产量较少。 (2)根据所给试剂判断,不需要加热条件。(3)收集气体可采用排空气法(密度、气 体不能被氧气氧化等),也可采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与其他性质无关。(4)氨 气极易溶于水,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 (1)B (2)C (3) (4)d 利用氨气密度小于空气,采用短管进氨气,长管出空气,即可收集氨气 10已知 A、B、C、D 为气体,其中 A 呈黄绿色,D 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 可使酚酞变红。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将 B

9、点燃,把导管伸入盛满 A 气体的集气瓶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 (2)实验室可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 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 D 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干燥管里盛有碱石灰 如图中的 a 为浸有稀硫酸的棉花 (3)检验 E 中阳离子的方法是:取少量 E 于试管中,_ _。 解析 根据气体 A 呈黄绿色,气体 D 极易溶于水且形成的溶液使酚酞变红色, 推知 A 为 Cl2,D 为 NH3;根据气体 B 能在气体 A(Cl2)中燃烧,推知 B 为 H2; 联系框图中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进一步推知 C 为 HCl,E 为 NH4Cl。 答案 (1)安静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2) (

10、3)加入浓 NaOH 溶液,加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 石蕊试纸变为蓝色,证明 E 中有 NH 4 (答案合理即可) 11 某课外活动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 其中 A、 F 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 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备选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 F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 _。 (2)装置 A 中的烧瓶内固体可选用_(填字母)。 A碱石灰 B浓硫酸 C生石灰 D五氧化二磷 E烧碱 (3)虚线框内应添加必要的除杂装置,请从如图的备选装置中选择,并将编号填 入下列空格: B:_、D:_、E:_。 (4)氯气

11、和氨气在常温下混合就能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_ _; 装置 C 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定该固体 就是氯化铵:_ _ _。 (5)若从装置 C 的 G 处逸出的尾气中含有 N2和少量 Cl2,应如何处理? _。 解析 (1)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MnO2 4H 2Cl= Mn2 Cl 22H2O。 (2)利用物质溶解时放出的热量促进氨水的挥发来制取氨气,且该物质和氨气不 反应, 氨气是碱性气体, 所以溶解的物质必须是碱性物质, A.碱石灰、 C.生石灰、 E.烧碱都是碱性物质,且溶解于水时放出热量,D.五

12、氧化二磷、B.浓硫酸虽然溶 于水时放热,但是属于酸性物质。 (3)氨气中混有水蒸气,氨气是碱性气体,要除去水蒸气只能用碱性物质,故选 ;制取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氯气也能溶于 水,所以不能用水除去氯化氢气体;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食盐水中 含有氯离子,能抑制氯气的溶解,所以要想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E 应选;水 蒸气常用浓硫酸除去,故 D 选。 (4)氯气和氨气在常温下混合就能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和氮气:8NH3 3Cl2=6NH4ClN2;氯化铵中含有氯离子和铵根离子,氯离子用硝酸酸化的硝 酸银溶液检验;氨气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5)氯气有毒,所以不能直接排入

13、空 气中, 但氯气能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和次氯酸都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生成盐,所以除去氯气可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方法为:将导气管与 G 口连 接,另一端插入盛有 NaOH 溶液的烧杯中。 答案 (1)MnO24H 2Cl= Mn2 Cl 22H2O (2)ACE (3) (4)8NH33Cl2=6NH4ClN2 将固体在烧杯中溶解,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然后滴加少量硝酸酸化的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 Cl ;取少量 溶液于试管中, 加入浓烧碱溶液, 加热, 再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有 NH 4 (5)将导气管一端与 G 口连接,另一端插

14、入盛有 NaOH 溶液的烧杯中 能 力 练 12 在浓 CaCl2溶液中通入 NH3和 CO2, 可以制得纳米级碳酸钙(粒子直径在 1 100 nm 之间)。 如图所示 AE 为实验室常见的仪器装置(部分固定夹持装置略去), 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的 NH3,需选用上述仪器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选填 字母):a 接_、_接_,_接 h;实验室用 A 装置制 取 NH3的化学方程式为_。 (2)向浓 CaCl2溶液中通入 NH3和 CO2气体制纳米级碳酸钙时,应先通入的气体 是_,试写出制纳米级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_。 (3)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所得碳酸钙样品颗粒

15、是否为纳米级: _ _。 解析 (1)制取干燥的氨气,A 为发生装置,然后用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干燥, 连接 d e,再用向下排气法收集,连接 g f,所以顺序为 d e g f;实验室制取氨气 是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Ca(OH)2= CaCl2 2NH32H2O。 (2)因为在氯化钙中二氧化碳溶解度很小,所以先通入溶解度大的氨气,再通入 二氧化碳; 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 CaCl2CO22NH3H2O=CaCO3(胶体) 2NH4Cl。(3)纳米材料形成的分散系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所以取少许样 品与水混合形成分散系,用一束光照射,若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16、则是纳米级碳 酸钙,否则不是。 答案 (1)d e g f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NH3 CaCl2CO22NH3H2O=CaCO3(胶体)2NH4Cl (3)取少许样品与水混合形成分散系,用一束光照射,若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则是纳米级碳酸钙,否则不是 13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快速制取氨并验证氨的某些性质, 同时收集少量纯净的氮气,请回答。 (1)写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反应制氨的化学方程式_ _, 解释放出NH3的原因_ _。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观察到硬质玻璃管内黑色氧化铜粉末变为红色,盛无水 硫酸铜的干燥管内出现蓝色,并且在最后

17、的出气导管口处收集到纯净、干燥的氮 气。根据这些现象,写出在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这个反应说明氨具有_。 A碱性 B还原性 C氧化性 D不稳定 性 (3)洗气瓶中浓硫酸的主要作用是_ _。 (4)在最后的出气导管口处收集干燥、纯净的氮气,收集方法是_。 A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用气囊收集 (5)装置 E 的作用是_, 装置 F 的作用_。 E 中的碱石灰_(填“能”或“不能”)换成 CaCl2。 解析 (1)CaO 与氨水中的水反应生成 Ca(OH)2,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 NH3 H2O 受热分解生成 NH3,又由于温度升高 NH3的溶解度减小,从而挥发出 NH3。(2

18、)CuO 变为 Cu,NH3变为 N2,同时生成 H2O,在该反应中 CuO 获得电 子,NH3失去电子,表现了 NH3的还原性。(3)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排除对检验 生成物 H2O 的干扰,没有反应掉的 NH3被浓硫酸吸收,防止 NH3逸出而污染环 境。(4)排空气法收集到的 N2中混有 O2等,排水法收集到的 N2中有水蒸气,用 气囊收集可得干燥、纯净的 N2。(5)E 中盛放的是碱石灰,其作用是吸收 NH3中 的水蒸气。H2O 能与无水硫酸铜作用出现蓝色,所以用无水硫酸铜可检验 CuO 和 NH3反应是否有 H2O 生成。由于 CaCl2能与 NH3反应,所以不能将碱石灰换 为 CaCl2。 答案 (1)NH3 H2OCaO=Ca(OH)2NH3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促使 NH3 H2O 受热分解生成 NH3,又由于温度升 高,NH3的溶解度减小,使 NH3从水中逸出 (2)3CuO2NH3= 3Cu3H2O N2 B (3)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排除干扰;吸收氨,防止污染空气 (4)C (5) 吸收水蒸气,干燥 NH3 检验是否有水生成 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化学 > 人教版(新教材) > 必修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