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5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5138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5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5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5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5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5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说明文(二)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 (一)考点分析(一)考点分析 段落互换和句段归位考查知识点:段落互换和句段归位考查知识点:首先是概括能力,能概括所给材料或者要互换的段落;其次是说明 顺序,能根据说明顺序进行判断应该放在哪个位置或者不能互换的原因;然后是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照应, 比如总分式中首段中所写说明对象的几个特征会与下文一一对应,照应上要关注段尾句与段首句与材料的 照应,或者与要互换段落的照应;最后考查的是综合能力,材料要与说明对象特征保持一致,还需要一定 的表达能力。 (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

2、顺序) 1.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 空间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 南北中等。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由表及里、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等) 时间顺序: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逻辑顺序: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逻辑顺序的 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 括具体、整体局部等。 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段落结构,概括段意。还要关注每段总起、归纳句,段内、段落间的过渡句,能 体现说明顺序的重要词语

3、。 2.2.掌握答题格式:掌握答题格式: 找准关键词及事物的内在联系。 例如空间顺序较多使用方位词; 时间顺序较多用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 逻辑顺序则关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 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 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文结构(三)说明文结构 1.1.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递进)等。 (结构包括段落)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4、 (1 1)总分式:)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 ,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 又常按并列 方式安排。 (注意总起的段落与后面段落一一对应的关系) (2 2)并列式:)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3 3)层进式:)层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2.2.把握结构的意义把握结构的意义 开头作用有: (1)引出说明对象、说明的内容; (2)提出说明的问题; (3)照应题目。 中间作用有:承上启下 结尾作用有: (1)总结全文或前文; (2)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效果上:激发阅读兴趣。 (通过讲故事、神话

5、传说,引用古诗文、谜语,使文章富有诗意,增强文学 趣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意】 :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四)材料回归答题技巧(四)材料回归答题技巧 该类题目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考察学生对这类题型答题思路。因此一定要将这 些答题技巧熟记于心,才能自如运用。 1、判断放置位置。 2、概括所给材料主要内容(说明方法+内容+作用+特征) 材料内容与某处(段)内容、结构上的关系,如果是放在两段之间,材料内容与某两段之间内容、结 构上的关系,联系 A 段最后一句,B 段首句。(个别题目会跨段照

6、应) 3、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答题方式:材料(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放在第 A 段之后或 A 段 B 段之间(需要概括 A 或 B 段的主要内 容),本段写了与 A 段 B 段内容、结构上的关系。A 段与材料(与 B 段)采用由到的顺序介 绍事物,所以放在某处最恰当。 (五)段落(同一段内词句)互换答题技巧(五)段落(同一段内词句)互换答题技巧 1.1.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 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7、(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2.2.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概括删掉段或者调换段落的内容,有说明方法的指出。 (3)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关注结构和照应。总分关系中,分部与前文总部分相照应。还要考虑要删除或者要互换的段落 与上段句尾或下段句首的照应关系。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这一段(几段)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原文采用由 到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事物发展的规律)接着表明调换(删掉)后会怎样

8、 (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 ,结构上与前后文有什么关系。 例题解析例题解析 塑料污染席卷海洋塑料污染席卷海洋 曾几何时,用于灌装软饮料的玻璃瓶逐渐被塑料瓶所取代。与前者相比,塑料瓶不仅方便轻巧,易 于加工制造,生产成本低廉;而且更容易塑形涂彩,打扮得漂漂亮亮。由于具备这些优点,在大众软饮料 消费市场上,塑料瓶包装迅速挤占了玻璃瓶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做到了一统天下。 据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 1100 亿只。这是一个怎样的数量 呢?打个比方,如果将这些塑料瓶连起来,可以在地球和月亮间往返 37 次。 不过,在现实中,这些一次性塑料瓶不是上了天,而是

9、下了海。 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如今,每分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瓶进入海洋。自然,被倒入海洋中的塑料 垃圾的数量,只会超过这个统计数据。由于塑料是一种难以降解的物质,因此,海洋污染问题已经变得日 趋严重。 事实上,塑料瓶等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块塑料缠绕大的海洋动物,如鲸鱼和海 龟等,小块塑料则被误认为是食物,在海洋动物食用后令它们中毒或无法消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 每年有数十万海洋生物因海洋塑料而死亡。 塑料正在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最新的研究发现,在牡蛎、贻贝和 鱼类中,均检出了微塑料。科学家研究显示,塑料还无法有效被食物链吸收,不管其在何处被消化,

10、都会 将毒素带到我们餐盘中。 令人遗憾的是,在关于塑料瓶生产和使用的调查中,没有一家被调查公司承诺减少他们生产的一次 性塑料瓶的数量。相反,他们大都致力于所谓“轻量化”研发使塑料瓶更薄,以降低成本。但是, “轻 量化”的努力远远不能弥补塑料生产总量的巨大增长所带来的危害。要阻止海洋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减少 一次性塑料特别是一次性塑料瓶的生产数量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研究显示,如果对塑料造成的海洋污染情况置之不理的话,其影响不只是对于海洋渔业、旅游业等 等。科学家预测,到 2050 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总量将超过鱼类总量。届时,人类面临的,不仅是自己 的食物种类、环境质量问题,而且还有我们能不能继续

11、生存的问题。 因此,减少塑料瓶对环境尤其是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从自身做起,减少 _之外,我们还要提倡_。 1.第段“塑料瓶基本上做到了一统天下”的具体原因是 _ _ _。 (2 分) 2.根据本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将跨国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竖着连起来,这个长度是地球距离月球的 37 倍。 B.每分钟近一卡车的塑料瓶被倒入海里,那么每分钟被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更多。 C.塑料是一种不能被降解的物质。 D.没有一家公司承诺减少其产量。 3.第段指出, “海洋污染问题已经变得日趋严重” 。从下文看, “日趋严重”的具体表现为: (1)_ (2)_(

12、每空不超过 15 个字) (4 分) 4.4.请简述第段画线句中, “不仅请简述第段画线句中, “不仅.而且而且. . ”前后的内容不能换序的理由。 (”前后的内容不能换序的理由。 (4 4 分)分) _ _ _ _ 5.本文围绕“塑料污染席卷海洋” ,介绍了其、现状、,并在文末引发大家思考:除了从自 身做起,减少_之外,我们还要提倡 _。 (6 分) 【答案】【答案】 1 (2 分)塑料瓶具有方便轻巧、易于制造、成本低廉、易于打扮等优点 2 (3 分)B 3 (4 分,每空 2 分)每年数以万计海洋生物死亡 微塑料中的毒素被带到我们的餐桌 4 (4 分) 食物种类、环境质量关乎的是一个人生活

13、品质问题,即过得好不好; 继续生存则关 乎的是人类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作者用不仅而且表示递进的关联词,表明后者的问题更加 严重。 (前后内容分析 2 分+前后两者关系 1 分+结论 1 分) 5 (6 分)缘由 危害 使用塑料瓶等塑料制品 使用可以降解的塑料制品(或者可以重复利用的材 料、研发替代品等) (前两空各 1 分,后两空各 2 分) 【解析】【解析】 1.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 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塑料瓶不仅方便轻巧,易于加工制 造,生产成本低廉;而且更容易塑形涂彩,打扮得漂漂亮亮

14、可以提炼出塑料瓶一统天下的原因。 2.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 项有误,原文中是如果将这些塑料瓶连起来,可以在地球 和月亮间往返 37 次 ,没有体现是竖着连起来 ,同时是往返 37 次 ,而不是地球和月亮间距离的 37 倍;C 项有误, 塑料是一种难以降解的物质 ,并不是不能被降解;D 项有误,应为没有一家被调查公 司承诺减少他们生产的一次性塑料瓶的数量 。故选 B。 3.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

15、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 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 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根据 每年有数十万海洋生物因海洋塑料而死亡 塑料正在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即可作答。 4.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不仅而且是一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语, 而且后面的部分是作者所强调的重要内容。 能不能继续生存显然比食物种类、环境质量更 加关键,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5. 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需要在掌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作答。由于

16、具备这些优点, 在大众软饮料消费市场上,塑料瓶包装迅速挤占了玻璃瓶的市场份额交代了塑料污染席卷海洋的原 因; 然后从海洋生物死亡和毒素回到餐桌等方面阐述其危害; 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既要减少塑料瓶的使用, 还要研制替代品。 练习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 13 31 17 7 题(题(1818 分)分) 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 茫茫大海,碧波荡漾,海洋是地球水资源的故乡,但海水会让口渴者望而却步,因 为它含有大量且种类丰富的盐,尝起来又苦又涩又咸。 _?科学家做过估算,海洋中所有盐类的总重量达到 5 亿亿吨。人类厨房中的必 备品氯化钠 (食盐的主要

17、成分) , 是海水诸多盐类中最主要的一种。 氯化钠在海水中的平均含量有 3.5% 左右,如果把全世界海水中的氯化钠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有 120 多米厚。除了氯化钠,海洋中还含有碳 酸镁、氯化钙以及其他各种金属元素的盐类,它们的平均含量只有氯化钠的三分之一,但提取出来平铺在 陆地上也有 40 米厚。所以,海洋是名副其实的“大盐库”。 其实,原始地球的海水源自于冰质彗星,水质还是挺“纯”的,它的味道应该像矿泉水一样可口。 那么,海洋中的盐是哪儿来的呢?科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基本已达成共识。 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运动和循环,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海水蒸发到空气中,这些水蒸气升上天空,溶解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

18、微酸的雨滴落到陆地的每一个角落。“酸雨”将溶解的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包括 氯离子和钠离子)带进江河中,最后汇入大海。就这样,蒸发掉的水分绕了一圈,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 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上的盐分。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雨水每年会将大约 2.25 亿吨盐注入海洋,而海洋盐分的 90%是由“雨水循环”贡献的。 “雨水循环”并不是海洋盐分唯一的来源,海底火山和深海热泉也在默默“付出”。在海底地壳的 裂口处会出现火山和热液喷口海水沿裂隙向下渗流,受岩浆热源的加热,形成了喷发的热泉。当新鲜 的熔岩从海底的火山中涌出时,热的岩石与咸海水发生反应,会溶解其中的一些矿物质,热液喷口则会直 接

19、将含盐的热液灌注到海水中。数十亿年的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分越积越多,海水也就越来 越咸了。 既然海水中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盐分还将源源不绝地进入海洋。那么,海水会不会没有限度 地“咸”下去?科学家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含盐量的奇妙方法,使海水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首先,化学反应对降低含盐量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随着雨水将盐分注入海洋,海水中可溶 性物质的浓度会越来越高。当盐分的浓度达到饱和后,过饱和的盐分将会析出、结晶或者相互结合成不溶 解的化合物,然后沉入海底,变成岩石。另一方面,海底熔岩会与溶解的盐离子发生反应,将它们从水中 移除,海底某些粘土和含氢矿物就是通过海底盐类发

20、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 “还盐归地”也是降低海水含盐量的方法。当台风季节降临时,狂风巨浪会把海水卷到陆地上,溶 解的盐分也随海水上岸,散布在沿海陆地。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后,有些海湾地带,由于地壳的升高与 海洋隔断成为内陆。这部分的海水逐渐被蒸发掉,留下大量的盐类物质。另外,河流中的淡水、融化的冰 川等为海洋提供了稳定的淡水,也有助于降低海洋的盐度。 如今,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注入海洋的淡水越来越多。所以,相比较于海水变咸,“海 水是否会变淡?”反而成了科学家们更关注的问题。 13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填上一个疑问句:_?(2 分) 14. 阅读第-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6 分)

21、海洋是名副其实的“大盐库” 海水只会越来越咸吗? 海洋有降低含盐量的奇妙方法 “还盐归地”能降低海水的含盐量 所以, 15.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3 分)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3 分) A海洋中碳酸镁、氯化钙的平均含量是氯化钠的三分之一。 B海水中氯化钠的平均含量有 3.5%左右。 C “酸雨”可以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D海底粘土和含氢矿物都是通过海底盐类发生的热化学反应形成的。 17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顺序?请简要说明理由。 (4 分) _ _ _ _ _ _ 【答案】【答案】 13. 大海中的盐有多少呢(2 分) 14 (1)海洋中盐的来源

22、(2 分) (2)化学反应能降低海洋的含盐量(1 分) (3)河流中的淡水、融化的冰川等为海洋提供的淡水有助于降低海洋的盐度(1 分) (4)海水不会无限度地咸下去(或:海水的含盐量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2 分) 15列数字(1 分) (1 分)准确地说明了雨水循环是海洋盐分的主要来源。 (2 分) 16B(3 分) 17不能。第段和第段都在说明海洋盐分的来源,第段首句是承上启下句,该句的内容决定了 两段内容的先后顺序;另外,第段说明的是雨水循环是海洋盐分的主要来源,两段是按由 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4 分) (二二)阅读下文,完成第)阅读下文,完成第 13131717 题(题(181

23、8 分)分) 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 王欣 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常不无担忧地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它会不会像黑 客帝国中的矩阵一样,成为人类的统治者? 人工智能(简称 AI)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 20 世纪。1956 年的达特茅斯 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 AI 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应用于生产与生活 的各个领域。1959 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2 年,第一台搬运机器人诞生;1965 年,第一台具有 声光“感觉”的机器人诞生;1966 年,第一台聊天机器人诞生机器人成了人工智能的代表。其实工厂 里

24、的智能机器、家庭中的智能家电、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等都是人工智能的杰作。 AI 真的具有智能吗?毫无疑问,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它的所有智能都建立在计算这种功能之上。 以 AlphaGo 战胜人类的围棋高手为例, AlphaGo 存贮了很多棋谱的信息, 可以计算出每一步棋输赢的概率, 知道最有可能获胜的下一步棋。它没有创造出前人没有过的下法,也没有战胜对手的主观愿望,可是它的 每一步棋都是高手的真传,这样的优势积累起来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 人工智能据说也可以写诗,只要给它足够数量的文字资料作为语料库,再通过编程让它从语料库里 选择一些文字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组合,就变成了一首诗。乍一看,这

25、些诗像模像样、读起来朗朗上口, 但是细细推敲就觉得不伦不类 ,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的诗作流传,可 见在创造性的领域,人工智能想追上人类还遥遥无期。 为了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计算机科学家不断向脑科学取经。如果把大脑的信息处理比喻成一个 黑箱,有信号的输入,有信号的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是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计算机矩阵破解了这个黑 箱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用矩阵中的点来模拟神经元的发放频率,用矩阵中的线(公式)来模拟神经元 的整合规律。 计算机矩阵看似庞大复杂, 其实远比人类大脑简单和单调。 计算机矩阵通过一次一次地拟合, 确实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模仿得

26、比较逼真,主要集中在感觉输入运动输出这样的反 射性活动方面。可见在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思维、推理、联想等脑的高级功能领域,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 模仿。 人们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有朝一日反抗人类?对于这个想法,相信 绝大多数脑科学家会报以一声苦笑。什么是自我意识?脑科学目前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在未来漫长岁月 中,能够把自我意识相关的神经回路、神经递质弄清楚就不错了,至于这些物质是怎么变成精神的?在哪 一个层面,那些电流、那些化学物质就形成了可以驰骋古今、纵横四海的意识?这是比黑洞还要深奥的秘 密。 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就让人工智能在运动控制、计算、识别的方面发挥所长吧!至

27、于情感、意 志、决策、想象、创造这些方面则交给人类来做。人类不应该害怕被机器超越,人类要不断超越自己 不要让人性的弱点被 AI 放大,无休止地破坏和改变自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 (选自科普时报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 13.第段加点词“不伦不类”在文中的含义是_(2 分) 14.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2 分) _ 15.根据文章第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6 分) 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过程。 (1) 人工智能会 超越人类吗 在创造性的领域,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 人工智能无法 超越人类 (2) (3) 16.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

28、一项是(3 分) A.第段运用设问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了说明对象。 B.第段写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作不可能流传,细细推敲显得不伦不类。 C.第段中“黑箱”是指大脑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神经网络信号。 D.全文流露出作者对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深切忧虑,提醒我们保持警惕。 17. 以下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两段之间最恰当?(填写选项)请阐述理由。(5 分) A.第段与第段 B.第段与第段 C.第段与第段 D.第段与第段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机器人可以微笑,也可以说出“我爱你”这样的话语,可是它毕竟是硅晶和 金属制作的,不是生命有机体。只是当机器人的外形看起来和人类极为相似的时候,当它的语言通过图灵 测试

29、令人类真假难辨的时候,人们该如何对待它们,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_ _ _ 【答案】【答案】 13.(2 分)人工智能通过编程将文字按一定原则组合起来的诗经不起推敲,显得不规范(无 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 14.(2 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智能的所有智能建立在计算的功能之上这一特点。 15.(6 分) (1)人工智能的所有智能建立在计算的功能之上,令人类个体望尘莫及。 (2 分) (2)在人脑的高级功能领域,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2 分) (3)人工智能(几乎)不会拥有自我意识。(2 分) 16.(3 分)A 17 (5 分)D (1 分) 这段文字写人工智能不是生命机体,但人们需

30、要面对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 人类真假难辨这一棘手问题。 (或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极为相似时给人类带来的困扰)。这个问题紧承第段 人工智能几乎不会拥有自我意识,作者由此而提出的。第段紧承这段文字,并对这一棘手问题给出了明智 的答案。 (4 分) (三三)阅读下文,完成)阅读下文,完成 1 14 41717 题(题(1717 分)分) 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 曹 业 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鹞子” ,在北方被称为“纸鸢” 。 “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 询刍录风筝中 写道: “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关 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种

31、说法。有人说因古人崇拜鸟类而发明了风筝,也有人说是因为自然现象的启示使得 人类发明了风筝。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它都来源于民间生活。由此可见,中国风筝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劳 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族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筝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它的发 展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岁时节令民俗、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神话 民俗等方面。 风筝作为飞行器物被发明之后,它能够飞上天空的实际效果符合早已存在的人神沟通的巫术观念的 需要。风筝自然而然地与民间迷信思想相结合,它作为人们向天倾诉情感、表达愿望的工具,反映着民间 信仰观念。 风筝与巫术迷信相结合本

32、身就已经体现出远古的信仰习俗对风筝的影响。 王建吾、 金铁盒在 风 筝谱中得出结论:尽管各地在放风筝的具体仪式上有所差别,但风筝艺术的信仰习俗不外乎就是“敬之 如神”和“嫉之如仇”两个方面。 “敬之如神”是指人们认为风筝可以带来福气,风筝顺利放飞而不断线 就是吉兆。 “嫉之如仇”是指把风筝看作不祥的东西,放风筝就是“放晦气” “放灾”或者是“放病根” 。 人们把自己的苦恼和灾难都写在风筝上, 放飞风筝后把风筝线剪断让它自行飘走, 代表把不好的东西放走。 风筝有它独特的季节性,适宜春秋两季,因而岁时节令是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清明节和重 阳节就成了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从唐代开始,寒食节和

33、清明节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 的节日, 它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唐代诗人罗隐在 寒食日早出城东 中描写了他寒食日拂晓出城春游时的所见所感: “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已经和 扫墓、踏青、禁火、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活动一样成为一种风俗。 和清明节相比,重阳节本身就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古时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 数,九月九日为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登高远眺、出游赏景、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而关于重阳节放风筝习俗的记载出现得晚些,在清代的广西通志卷十五中有 记载: “登高岭在县

34、西一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 ” 风筝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风筝图案的一个重要题材,如鲤鱼跳 龙门、哪吒闹海、牛郎织女、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这些风筝图案有的取材于民间祖灵信仰 中的神灵,有的取材于与祖灵信仰有联系的神话,还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这些图案无一不和信仰民 俗有关。 风筝与神话结缘并非偶然。 二者有某些共同特质, 从某种程度上说, 风筝和神话都融合了天与地。 神话故事使风筝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它在增加风筝文化底蕴的同时, 还使风筝艺术蒙上了一层奇幻色彩, 一只只风筝也仿佛在用舞动的身躯 yn y 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 (有

35、删改) 14.在第段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yn y (2 分) 15.阅读以下相关链接内容,思考:文章第段画线句说“ 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 ,而相关链接内 容认为 “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 此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4 分) 【相关链接】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以鸟为形,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 “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 _ _ _ 16. 下列诗句放入第段,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B.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

36、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C.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D.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17. 本文第段的顺序需要调整: (1)正确的顺序为( ) (2 分) A. B. C. D. (2)请简述理由: (7 分) _ _ _ _ _ _ 【答案】【答案】 (1717 分)分) 14.演绎(2 分) 15.不矛盾。文中划线句引用了询刍录风筝中的相关内容,说明了风筝这一名称最早出现 在五代;而相关链接的内容说明了风筝的雏形木鸢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前者说的是风筝这 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后者说的是风筝雏形出现的时间,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

37、4 分) 16. D(2 分) 17. B(2 分) 这四段主要说明了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其中,第两段说明了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 文化体现在岁时节令;第段说明了风筝反映着民间信仰观念;第段说明风筝反映着民间神话民俗。 (3 分)先说易于理解的风筝与岁时节令民俗的关系,再说与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神话民俗的关系,符合人们 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因此段应排在前面。 (1 分) 第段说明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的风筝图案又和信仰民俗有关, 因此, 人们的信仰习俗是前提和基础, 第段应放在第段前。 (1 分) 的排列顺序与第段最后一句话形成照应。 (2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

38、 15 5 题(题(1717 分)分) 马家窑马家窑彩陶上的乐和舞彩陶上的乐和舞 当瑞典学者安特生 1921 年在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文化后,推断这一文化并不是孤立的。囿于他当时 所具有的彩陶知识,以及他以欧洲人的习惯性思维,认为这些陶器是从西往东传播到中原地区的。因此, 他溯着黄河来到兰州寻觅,最后来到了临洮,终于在马家窑村发现了一大批彩陶,时间要晚于仰韶文化, 他把它们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在经过中外学者几十年的后继研究之后,终于认定中国的彩陶是土生土长的文明,并不是从外国传 播过来的。安特生为这次考察写了一本书,题目叫黄土的儿女,讲述四千多年前黄土地上的儿女们, 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来装饰自己的

39、器具。 使用黑色来装饰红色的陶器,这是马家窑彩陶的一大特色。红、黑两色并列而形成的艺术之韵 在马家窑彩陶上被发挥到了 j zh( )。马家窑陶器上的黑彩,装饰的面积之大,前所未有,从器 口到器底,几乎全部遮盖殆尽,有的甚至爬到了器口的内部,从而形成了内彩,具有了一种“满、平、匀” 的装饰美。但是,绘器者又极有分寸,这种繁密的布局并不令人感到窒息和不快,反而给人一种“宽可走 马,密不容针”的美。 在彩陶的装饰上富有感情,这是马家窑的彩陶留给人们的印象。密布于马家窑彩陶上的,都是一些 粗细相等、排列均匀的线条,它们刚健粗放,富有强烈的动感和弹性,在器物上组成了一幅幅旋转着的画 面,犹如江河泻地,激

40、浪奔腾,但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当中,又会有一些空白的中心点,从而给人以静 止的感觉。欣赏着马家窑的彩陶,犹如在聆听一首旋律感极强的乐曲,留给人的是一种音乐之美。 马家窑彩陶具有抽象的纹饰,这一特色形成的图案显得逼真传神。彩陶上绝大多数 抽象的纹饰是螺 旋形的图案,有人认为表现的是水流的涡漩,这些涡漩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的呈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有 的呈四方连续图案,有的是独立纹样,有的漩涡当中留下了一些带点的圆圈,好像是溅起的泡沫。 还有一些螺旋形的纹饰像是植物的叶子或花朵,它们互相组合,交织成了美丽的图案,有的花 叶中还画有点状的果实。这表明,当时的马家窑人已经进入了农耕的时代,种植业已经成为人

41、们依存的主 业,他们通过对植物的崇拜来祈求五谷丰登。 1973 年,在马家窑地层的墓葬里,出土了一件敞口的陶盆,就在这件器皿内沿,古人用黑彩画 了一圈三组人形的图案,每组五人,都留辫发,手牵着手,似乎在水滨树丛间欢乐歌舞。如果这只盆内装 了水,水位线在四道横线处,那么就可看到舞蹈人物的美丽倒影,犹如生活一般真实。 马家窑彩陶上的乐和舞,是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富矿,也是华夏文明起源和繁荣发展 的历史见证。安特生在晚年坦承了自己当年持“文化西来说”的错误,为自己粗率的论断而道歉。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 分) j zh 2. 第 段 列 举 瑞 典 学 者 安 特 生 发 现 马 家

42、 窑 彩 陶 的 过 程 , 其 作 用 是 _ _(3 分) 3.第段加点词“绝大多数”能否去掉?为什么?(4 分) _ _ _ _ 4下列选项不符合题意的一项是( )(3 分) A马家窑彩陶使用黑色装饰红色及具有抽象纹饰的特色。 B马家窑彩陶上线条组成的画面给人极富动态的旋律美。 C马家窑彩陶上螺旋形纹饰所形成的图案显得逼真传神。 D安特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承认了当年判断的错误并致歉。 5.下列这段文字,应放在第、段中的哪一段结尾处?请阐述理由。 (5 分) 马家窑文化位于洮河之滨, 濒水而居的人们常见的就是奔腾咆哮的洪水, 对水有一种畏惧和崇拜之情, 当然会把这常见的自然景观表现在他们的生活

43、器皿之上。 _ _ _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717 分)分) 1.(2 分)极致(各 1 分) 2. (3 分)安特生按照彩陶是从外国传播到中国的推断一路寻觅,引出了说明对象马家窑彩陶(2 分) ; 并与文章结尾(安特生道歉)呼应。 (1 分) 3.(4 分)不能。 绝大多数指数量比例很高(1 分) 。表明马家窑彩陶上抽象纹饰中表现水流漩涡 的螺旋形图案占比很高 (1 分) 。 此外, 还应有少部分像植物叶子或花朵的螺旋形纹饰不能排除在外 (1 分) 。 删除就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1 分) 4(3 分) B 5.(5 分)第段结尾处。(1 分) 这段文字写了马家窑文化的地

44、理位置(1 分),人们对水的情感 解释了有人认为彩陶上螺旋形图案表现的是多种水流涡漩的原因(2 分)。当然一词与第段内容形 成承接关系。(1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五)阅读下文,完成 1 15 5 题(题(1818 分)分) 土豆土豆托起“生命的方舟”托起“生命的方舟” 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地球资源和环境资源约束更加明显,饥饿与贫困的挑战异常严峻。人类该 用什么来托起“生命的方舟”?联合国大会决定,把 2008 年定为“国际土豆年” ,人们期待着,土豆在战 胜饥饿和贫困斗争的前沿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其貌不扬的土豆,一向以“朴实 的块茎”著称,它能够负担这样沉重的责任吗?它又是怎么走

45、进联 合国的视野呢?原来,从安第斯山脉走向世界六大洲的土豆,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并逐渐 成为了世界人口膳食中的一种主粮。这种主粮已经成为了全球粮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加 强世界粮食安全和减轻贫困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土豆是一种营养丰富且适合人类的食物土豆是一种营养丰富且适合人类的食物。新鲜土豆含有大约 80%的水分和 20%的干物质。在干物质 中有 60%80%为淀粉,土豆的蛋白质含量与谷物大体相同,要比其余块根和块茎的蛋白质含量高许多, 并且土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模式与人类的需求非常匹配。 土豆的脂肪含量比较低,并富含多种微量营养物质。土豆是维生素 B1、B3、B6

46、 、C 及铁、钾、磷 和镁等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而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比如,土豆维生素含量比苹果还高,它的维生素 C 比西红柿要高一些。作为主食和蔬菜,土豆的制作和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进入到 21 世纪以后,世界土豆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20 世纪 90 年代初,大多数土豆产自欧洲、北美等地区。2005 年,发展中国家土豆产量首次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产量。 粮食专家们呼吁,要重新认识这个“被埋没的宝物”的价值,应对包括饥饿、贫困及环境威胁在内的全球 性挑战。 在世界性的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减少农业用水强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一个

47、世纪里, 人类淡水使用量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其中农业用水占到了 70%以上。有资料显示, 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中, 土豆每单位用水量生产的粮食更多, 使用同样数量的水所生产的膳食能量也更多。 这说明种植土豆可以大幅度提高每单位用水量的粮食产量,从而保证在生产足够粮食的同时,减少对地球 淡水资源的消耗。 土豆,正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第段中的加点词语“朴实”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 2根据第、段内容, “土豆是一种营养丰富且适合人类的食物”的理由具体有(1) (2) (3) (4) (4 分) (每空不超过 10 个字) (4 分) 3对第段内容理解,下列

48、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 A从古至今土豆的种植范围在持续扩大。 B产业革命导致土豆产量不断创下新高。 C以前人们对土豆价值的认识并不全面。 D扩大土豆种植会有利于地球环境改善。 4 4下列这段文字,应该放在原文中哪一段后面?请从“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角度简述理由。下列这段文字,应该放在原文中哪一段后面?请从“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角度简述理由。 (4 4 分)分) 资料显示,在耕作使用 1 立方米的水,土豆可生产 5000 卡路里的膳食能量,而玉米、小麦和大 米生产的卡路里分别为 3860、2300 和 2000。同样数量的淡水,土豆可生产出的蛋白质是 150 克,为小麦 的 2

49、倍。产出的钙 540 毫克,是大米的 4 倍。 _ _ _ _ 5首段画线句的作用有哪些?请分条简述。 (4 分) _ _ _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818 分)分) 1 (2 分)其貌不扬(或者外表不引人注目 ) 2 (4 分)淀粉含量高 蛋白质含量高(与谷物相似) 脂肪含量低 膳食纤维丰富 富含多种微量 元素(只需要写出 4 点即可) 3 (4 分)C 4 (4 分) 这段文字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了使用同样数量的淡水资源,土豆比其 它粮食的能量以及营养更多,与第段种植土豆在可以保证粮食产量足够的同时,减少地球淡水资源的 消耗段中心相符。 5 (4 分)其一,承接文章

50、标题,以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其二,引发人们对人口 增长导致后果严重性的思考;其三,引发读者对土豆作用重要性的思考(列出两条即可,每条 2 分) 作业作业 一、阅读下文,完成一、阅读下文,完成 1 15 5(1919 分)分) 人类身高为何不会永远上长人类身高为何不会永远上长 我们以坚硬的岩石为例:一座花岗岩构成的山能够无限增高吗?计算表明,在地球上,山的临界高 度是 11 千米,如果超过此极限就难以稳如泰山了。巨大的剪应力会突破岩石的强度极限,导致山体的沉 陷和崩塌。事实上,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只有不到 9000 米高。 把跳蚤原模原样放大 10 倍,它们将无法跳上大树;燕子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三轮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