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6议论文阅读(一)整体把握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5137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6议论文阅读(一)整体把握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6议论文阅读(一)整体把握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6议论文阅读(一)整体把握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6议论文阅读(一)整体把握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冲刺(考点梳理+强化训练)-06议论文阅读(一)整体把握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议论文阅读(一)整体把握议论文阅读(一)整体把握 (一)议论文知识点、常见题型及应答技巧(一)议论文知识点、常见题型及应答技巧 知识点 分类 常考题型 答题点拨 论点 中心论点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论点或分论点。 (1)要抓住中心词; (2)要使用陈述句式; (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 (4)语言要简洁, 文意要通顺; 要立足得分。 分论点 论据 理论论据 1、概括论据 2、论据的作用 3、补写论据 4、论据能否被替换 5、关于论据的位置 1、概括论据要语言简洁不失要点; 2、论据作用的回答要注意格式规范,内容 完整。 3、补写论据注意与分论点相符 4、 分析所给内容与原文之间的差

2、异 (例如: 古今中外,个人集体) 5、分析议论文的层次结构 事实论据 论证方 法 举例论证 判断论证方法并分 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 举 (概括事例) 证明了 (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 则写中心论点)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 力。 引用论证: (如果是讲道理)论证了观 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如果是引用) 使用了引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往下读) 对比论证:把和加以比较,突出 强调了的观点。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论证结构 总分式 1.判断论证结构 2.分析前后段换顺 序 3.将有关段落插入 原文相关位置 梳理全文层

3、次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并列式 层进式 对照式 语言的 严密性 1、某词能否 删掉; 2、词语的语 序能否调换; 3、句子能否 删去; 1、某词能否删掉; 2、 词语的语序能否调换; 3、句子能否删去;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准 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 1、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含义、感 情色彩、作用等,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准确性; 2、分析修辞方法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体 会其生动性; 3、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严密的 逻辑性。要注意理解概括力强和准确严密的关 键性词语。 (二)考试热点题型(二)考试热点题型 题型题型 分值及其分值及其 分配分配 答题策略答题

4、策略 本文的论点是_。 3 分 准确、精炼为主,论点是一句话。 这段话运用了_的论证方法, 其作用 是_。 5分 (2+3) 记住各论证方法的关键词,“论证了” 写完后面加上“的论点”。 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放在文中第几段 /第几段与第几段之间, 理由是_ 5分 (1+2+2) 链接材料一般是事实论据,注意与上下 段中间的逻辑关系。 文中第几段是否显得多余/可否删除, 为什么 5分 (2+3) 以 “体现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为结句。 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是_ 3分 (2+1) 主要是“引出论点”。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_ 3分 (2+1) 主要是“引起思考”。 第 456 段不能互换, 其理由是_

5、 4分 (2+2) 与论证结构有关。 文段 345 和 6 的论证结构是_ 3分 (2+1) 分清逻辑关系。 1.1.加点词语含义和作用? 答题思路: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 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2.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 或层次性。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逻辑性,可以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中关于说明顺序的分析。 3.3.语段的作用语段的作用 完成这类题目,我们应在掌握特殊段落作用的基础上,就具体文

6、段作具体分析。 开头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1)引用名人趣事(典故、传说、诗歌、寓言)提出论点(引出论题),引起读者 阅读兴趣;(2)通过写事例(引用名言),引(提)出中心论点(引出论题);(3)把事例(名 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4)引出下文 中间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了上文关于的内容,引出下文对的议论。 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强调的中心论点;(3)发出 的号召或希望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 论点(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去关注或思

7、考某个问题 4.4.论据考点论据考点 (1 1)概括事实论据概括事实论据 概括事实论据必须包括两个要点:人物+事件(必须紧扣论点)。 (2 2)论据的作用)论据的作用 用在开头:引出中心论点(题);充当文中论点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 读者。 用在中间:主要证明本段的分论点。 (运用事实(或作为道理论据) ,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 点。 ) (3 3)判断下面一段文字可以放在哪个段落?为什么?)判断下面一段文字可以放在哪个段落?为什么? 本段讲述了的事例,证明了某段的分论点:,因此放在这一段。 (4 4)文中的段落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文中的段落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不能互

8、换(一般情况下),因为段符合的逻辑关系,与上文(下文)的某句话相呼应,因 此不能互换。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5 5)下文的链接材料放在哪两段之间?为什么?)下文的链接材料放在哪两段之间?为什么? 放在第段和第段之间。 承接第段的, 引出下文第段的,(并与第段的相呼应) , 因此放在这里。 (6 6)文中的某句话)文中的某句话论据论据( (事实和道理事实和道理) )能否删除?为什么?能否删除?为什么? 材料与论点不相符的要删除,重复的也需要删除。能证明论点的类似事例,不删除的理由一般从古今 中外,身份国籍方面去区别。 答题方法:能。因为这段的论点是,这句话是,不能很好的证明论点,因此要删

9、去,体现了 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不可以删去的话,反之。) 5.5.开放型试题开放型试题 议论文阅读中, 开放性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题型多样。 有的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 有的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还有的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 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等等。 议论文一般为逻辑性很强的文章,在做题时先要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找出论点,再找出各段的分论议论文一般为逻辑性很强的文章,在做题时先要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找出论点,再找出各段的分论 点,理清各段中的事实论据、人物名言,搞清论证结构,必要时划出相关关键词、句,最后做题。点,理清各段中的事实论

10、据、人物名言,搞清论证结构,必要时划出相关关键词、句,最后做题。 例题例题 例例 1 1 学会与自己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 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 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 27 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 34 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 27 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 40 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 不少年轻人会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个“间隔年” ,以便在一段相对安静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规划未来。因此, 我们在学

11、习与社会打交道的同时,也应学会与自己相处,葆有享受独处的积极心态。 1.有人认为第段中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事例不适合作为论据,你认为是否适合?说说你的看法。 (3 分) _ _ _ _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不适合。这些事例共同点是他们的成功花费了很长时间,并不一定证明他们是在独处中成就自己。 事例与观点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适合作为事实论据。 适合。这些人能如此长时间地坚持写作就是有定力的表现,正凭着这份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才取得 了成就,与论述的观点一致:在独处中能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 【解析】【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论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

12、(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 证明论点。 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 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 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文章第 3 段中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关 键在于看是否能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会与自己相处 。依据自己对李时珍、徐霞客等人的行为进行分 析其能否证明论点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例例 2 2 文学给我们的生活雪中送炭文学给我们的生活雪中送炭 文学也是一种装备,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生,使我们活得更精彩。它能激发人生的潜力,丰富生活的 色泽。处在同样一种境遇之下,为什么两个人看见的东西就是那么完

13、全不一样呢?因为两个人的脑子里摆 着不同的思维框架, 有的人知道如何让看到的一切归巢就范, 有的人对看到的一切视而不见。 据说财富 500 强的 CEO 多半是文科背景,因为他们更易不受固有思维的约束,因而人生更丰富。 在我国,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解决了温饱,但仍有不少人被物欲蒙蔽了眼睛,仍过着“灰暗 ”的生 活。因此,需要文学给我们的生活雪中送炭。 (选自南桥知识不是力量 ,有删改) 1.第段加点词“灰暗”在文中的意思是 。 (2 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精神生活贫乏(贫瘠、匮乏) (2 分) 例例 3 3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媒体尤其是

14、新媒体的“星”闻报道存在着一“热”一“冷”两种现象。对娱乐 明星的花边轶事、生活八卦,一炒再炒,文字、图片、视频,甚至还用上了直播、H5 等新技术。与此形成 鲜明对比的是,曾率部队抗洪救灾保护 42 万人生命财产的“流泪将军”董万瑞、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 师”的两弹元勋任新民相继离世,相关报道却显然冷清不少。这种冷热失衡的舆论现象,背后折射出同一 的价值取向。 娱乐明星知名度高、粉丝众多,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关注,很容易成为镜头的焦点、版面的热 点,适度报道无可厚非。但是,个别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视听率,过度追捧娱乐明星、网络红人,极力 炒作个人隐私、情感绯闻,大肆宣扬纸醉金迷、花天酒地,使“星

15、”闻弥漫着庸俗、低俗气息。娱乐化、 物质化的信息大行其道,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倾向泛滥,大大影响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 养成。 这些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是指引我们前行 的明灯,才是真正的璀璨之星。但这些“星”往往甘于寂寞、埋头奉献,所从事的领域也不为人熟知,而 媒体或报道过少,或用心不够,使人们很难了解、无从体味其中蕴含的宝贵精神力量。事实证明,只要潜 心挖掘、深入报道,他们就会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 陈景润成为明星,激发了国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专题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不同岗位劳动者匠心筑 梦的故事,

16、让人感受到默默坚守、孜孜以求的伟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文物修复者的工作 和生活场景,让很多人敬佩不已。 追什么“星” ,推出什么“星”闻,媒体责任重大。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 ,不能为吸引眼 球而“失真” ,不能为刻意迎合而“失态” ,更不能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爆料”淹没 我们的生活。媒体的价值引领,不是关注谁要结婚生子、谁又离婚出轨,而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 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应多一些激浊扬清、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积极向上、少一些庸俗 格调,把更多镜头和版面投向那些功勋卓著的民族英雄、苦干实干的科学巨星、令人敬重的学界泰斗,投 向那些爱岗敬业的

17、劳动模范、崇真扬善的道德先锋,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激励全社会不懈奋进的强大 力量。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新闻媒体只有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把那些筑梦路上的巨匠大师 和无名英雄从幕后推到台前,用他们书写的绚丽篇章去感动社会、去影响社会,使之成为人人景仰和追逐 的明星,才不辱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职责和使命。 1第一段“ 星闻报道”中“星”加引号,其特殊含义及表达效果是 _ _(3分) 2第段画线句连用多个“不能”的表达效果是 _ _。 (3分) 3第段画线句不宜删除。请阐释理由。 (5 分) _ _ _ _ _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指媒体在报道时聚焦的公众人物。这里取新的谐音,故

18、意用反常规的构词夺人眼球。 2 产生整句效应,语势不断增强,表达了对媒体一味迎合的强烈否定,引发社会对媒体在聚焦公 众人物时应有的价值取向的深思。 3 画线句举了徐迟的报道让陈景润有了社会影响力这一事例证明, 媒体只要潜心挖掘、 深入报道, 为社会和民族作出贡献的人就会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此事例聚焦的是数学研究领域有影 响力的杰出人物, 后二个例子是劳动岗位上的无名英雄。 用不同领域的事例证明观点, 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这也与第 5 段把那些筑梦路上的巨匠大师和无名英雄从幕后推到台前这一总括句相互照应。 【解析】【解析】 1. 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这里的星 ,指的是吸引眼球的娱

19、乐明星 。第一段拿星与流 泪将军 董万瑞、 被誉为中国航天 总总师 的两弹元勋任新民进行对比, 这里作者的态度很明显, 取 新 的谐音,故意用反常规的构词夺人眼球。 2. 此题考查排比的作用的理解。几个不能构成排比,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表达了对媒体 不能担负媒体责任的否定,从而引发深思。 3. 划线句子是举例论证,举徐迟的报道让陈景润有了社会影响力的例子,目的是证明此段的观 点只要潜心挖掘、深入报道,他们就会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 ,这样与下文的举普通小 人物的例子,使论证更全面,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例例 4 4 有趣的人不苟且有趣的人不苟且 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

20、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 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 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那么,何为有趣?(1) 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 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 的,都莫不有趣。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 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 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

21、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 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 “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 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1.第段画线句中的“莫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3 分) _ _ _ _ 2.选择恰当的论据填入第段横线处,并阐述理由。(6 分) A.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B.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

22、、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 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选: 理由: _ _ _ 3.第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作用是 _ _。(3 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818 分)分) 1.(3 分)不能删。(1 分) 莫不表双重否定,强调了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是有 趣的,体现了 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 分) 2.(6 分)B (1 分) 理由:B 句论述了对于趣,善于说话的人也不能有一个确切 的判断,只有心领神会的 人才懂得。(2 分)与第段中所论述的对于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 见智,存乎一心相 一致。(2 分)A 句梁启超提倡人应该生活在趣味之中,和第段中所论述

23、的不符。(1 分) 3.(3 分)举例论证(1 分) 通过列举苏东坡被贬后在生活中发现真和趣的事例,具 体有力地论证了有趣的人对 生活抱有大爱。(2 分) 例例 5 5 阅读下文,完成第阅读下文,完成第 1 15 5 题(题(2020 分)分)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两把菜刀摆在你面前,“张小泉”和“双立人”。 “张小泉”创建于 1663 年,当年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 年在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 品牌。“双立人”创建于 1731 年,它所在的索林根小城地处德国西部,是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也

24、是 1915 年,双立人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独揽 4 项大奖,是如假包换的德国百年品牌。 如今的“张小泉”亦步亦趋地走在先人开拓的路上,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被视为 “百年传承的工匠精神”;而双立人则百般求变,不断更新不锈钢锻造技术,生产工艺全面创新,款式、 门类层出不穷。 在商店里,张小泉菜刀的价格是双立人菜刀的 1/20,至于销量和销售区域,差距可能更大。 中国不乏匠人,但却缺乏新工匠。全国的老字号品牌超过 1.2 万个,摊开来,家家都有一个与 传承和工匠精神有关的“神话”。可是有的苟延残喘 ,有的容光焕发,查之根源,正是因为有新旧之别。 云南白药由云南名医曲焕章发明于 1902

25、年,被视为止血神药。早年的云南白药,为粉末状, 用小瓶封装。一姓单传,百年不变。 也是从十多年前开始,这家企业在王明辉的带领下大开大合,先后从散剂开发出胶囊剂、创可 贴等新品类, 甚至还进入牙膏、 洗发水等快消品领域, 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公司。 ,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上帝”先“死掉” 再“复活”,在当代的生活和审美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也就是说,工匠精神应该要在传承中求创新发 展。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对匠人的解读是: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 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在他看来, “制造就是思考” 。 因

26、此,我们在寻找的“匠人”,必须是一个“新工匠”。如何成为一个新工匠?首先要有手艺人精 神。他专注于产品本身,尊重制造的基本规律。产品是他的人格投射,是专业精神的一次物质性呈现。新 工匠也必然要具备现代性,也就是要与当代有关,与当代的一切新技术、新思维、新生活方式有关。百年 前的生活趣味一定与当代的生活趣味不同,与当代有关,才可能存在于当代。此外,新工匠还要有颠覆能 力。他必须与众不同,必须足够“奇葩”,能够在最普通的商品中重构审美,最极致的,他能够重新定义 一个商品。 (有改动) 1.第段加点字“苟延残喘”在文中的意思是 。 (2 分) 2.下列对第-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 分)

27、A.通过两把菜刀的比较,引出论题和作者的观点。 B.从典型的社会现象入笔,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 C.这些事实和现象是作者阐发自己观点的有力证据。 D.借助中西方的比较来批判中国传统产业因循守旧。 3.下列关联词中,填入第段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A.但是 B.而且 C.况且 D.因此 4.作者认为, 要成为一个新工匠, 应具备三个条件: (1) ; (2)要具备现代性; (3) 。这三个条件的顺序不宜颠倒,因为 。 (7 分) 5.有人说,云南白药的事例可以从文中删除,你觉得呢?请简述理由。 (5 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2020 分)分) 1 (2 分)经济

28、不景气,勉强维持 2.(3 分)D 3 (3 分)D 4 (2+2+3 分) (1)要有手艺人精神 (3)要有颠覆能力 手艺人精神是具备现代性和有颠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三者层层推进(2 分) ;同时与第段理查德所 解读的匠人内涵相呼应(1 分) 。 5 (5 分)不能删。不能删。该事例写了云南白药不断开发产品种类和消费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 中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 百亿的公司(2 分) ,与张小泉事例形成对比(1 分) ,从正面论证了工匠精神应该要在 传承中求创新发展的 观点(2 分) 。 (或作为中国老字号,和双立人事例一起,从中外不同的角度论证工 匠精神应该要在传承中 求创新发展的观点) 可以

29、删。可以删。这个事例写了云南白药不断开发产品种类和消费领域,成为老字号企业中第一家年销售 额突破百亿的 公司(2 分) ,与双立人属于同类事例(1 分) ,都证明工匠精神应该要在传承中求创新发展 这一观点(2 分) 。 【解析】【解析】 【1 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 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苟 延残喘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在这里指有的老字号品牌生命力不强,经济状况不好。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

30、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 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 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 项有误,借助中西方的比较是为了说明新旧工匠精神对企业发展 的影响,体现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思考。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要首先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逐层分析,推断 句子的层次。第段列举了王明辉开拓新产品,将老字号企业发扬光大的事例,而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 回到传统,一味地向前辈致敬,而是从传统出发,让上帝先死掉再复活 是在此基础上得出 的结论,所以此处应该用因此 。故选 D。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

31、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 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首先要有手艺人精神 此外,新工匠 还要有颠覆能力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第二问考查的是句子的顺序。这三个条件是按照递进的顺序安 排的,同时与通过制造的物品去了解自身,体现时代的生活品质和审美特征相对应。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论据的作用,要围绕其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如:不能删。云南白 药作为中国老字号,和双立人事例一起,从中外不同的角度论证创新发展重要性。 练习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一)阅读下文,完成 1 13 31 16 6 题(题(1

32、818 分)分)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新修订的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 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 由过去的 14 篇增至 72 篇。 有论者认为, 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可以算一种学 习的捷径。 58 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 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 孟子 左 传等 40 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 【注】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 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

33、教育,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 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 诵一大段桃花扇 ,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 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忆,背诵诗文“从娃娃抓起”。朗读是多感官参加的 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而少年的一 个特点就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 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 左传 。 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 里有

34、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 经 。”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 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 。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 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 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 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

35、儿童在学习中所 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 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 ”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 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 , “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 ,成为后来背诵 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 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从这样的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 松”打基础。 (有删改) 【注】顾炎武、戴震:著名学者。顾炎武

36、,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戴震, 清代哲学家、思想家。 13填入第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胸有成竹 B 滚瓜烂熟 C 一目了然 D 心领神会 14 文章围绕 “ ” 这一变革, 提出自己的观点: 。 (4 分) 15第段画线部分不能删去,说明理由。(6 分) 16第段中“这样的视角”指的是 ,从“这 样的视角看”,增加古诗文背诵是“打基础”的原因 是 、 。(6 分) 【答案】(【答案】(1818 分)分) 13(2分)B 14 (4 分)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 古诗文背诵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15.(6 分)画线句列举了清

37、朝、民国时期一些学者有出色的背诵功夫的事例,与第段的其他事例共 同论证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很重视背诵,使论证更具普遍性。 16 (6 分)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听觉记 忆 重视最初的记忆 (二二)阅读下文,完成第)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41717 题(题(1818 分)分) 想和做想和做 胡绳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情。自 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 ,照样

38、做去。到底为什么要 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 ,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能 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 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 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 劳力,增加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

39、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 。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 好,学习也好, “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 际出发,就不能“空想” ,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 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多 次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 会游泳。这样空想出来的

40、“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的经验,再根据经验 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 ,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 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 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 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这些方法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 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

41、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组织班 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 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 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有删改) 14.段指出两种现象: 空想、 死做, 以及一种错误观点 。 针对以上内容,作者提出中心论点 。 (5 分) 15.将第段画线部分改成条件关系的复句。 (3 分) 16.第段主要运用 论据,论证了 的观 点。 (5 分) 17.有人认为文

42、章标题“想和做”是并列短语,但第段似乎只侧重于“想” ,不恰当。请简要阐述你 的观点和理由。 (5 分) 【答案】(【答案】(1818 分)分) 14.(5 分)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是值得赞美的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15.(3 分)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将想和做联结起来。 16.(4 分)事实论据 在学习和种种课外活动中都要用思想 ,想和做要联结起来 17.(5 分)恰当。(1)分析第段内容:第段中想的内容是自己做过的事做事得到的 经验,想都建立在做的基础上,强调两者要联结起来,与题目呼应。(2)联系前文内容:第 段的内容表明人们普遍认为死做是值得赞美的,作者更侧重于针对这种错

43、误认识展开议论。第段指出 死做这种现象在学校里比比皆是。因此结尾处更强调想,突出写作的针对性。 (三)阅读下文,完成(三)阅读下文,完成 1 1- -5 5 题(题(1818 分)分) 在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学习 黄永武 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要不怕错误去尝试,才有机会成功, 于是 有“自古成功在尝试”的说法。其实在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 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楚汉相争时, 项羽的失败, 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 每当他有所主张, 左右总是连声称 “善” , 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

44、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 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 ,自己很难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放不下身段,弄到无颜回江东 去,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反观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 人暗暗踩他一脚,告诉他不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在他迷恋各国佳丽时诚恳告诉他赶 快迁都回关中去他都会在错误中幡然改图幡然改图 ,每次是在错误中学到很多,所以沈君烈说刘邦虽不读书, 一生学问全在错误中得力。 由此也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 “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 wng。 ”日胜反而灭亡, 就是缺 少学习改进的机会,

45、自始至终就是一套僵化的战略。日败反而称王,就是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 经验教训。 “在错误中学习”当然不限于政治人物,古语早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 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 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 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不费纸学不好字,不费人也学不好医术。所有的“巧术” 都是从“笨功夫”来的。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任何巧妙的境地,只要不怕反复的错误练习,便 能达到。古谚又说: “习伏众神” ,不断从错误

46、中学习,便能征服一切神巧。 “逐日淘沙定有金” ,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 不应为错误、 失败而气馁, 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 分) 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 wng ( ) 2.第段“幡然改图”在文中的意思是 (3 分) 3.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在第段的横线上( ) 。 (2 分) A.不但反而 B.虽然但是 C.不是而是 D.即使也 4.本文论证思路清晰,首先通过两段 和 的事例对比,明确在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意义,进而又在第段进一步 阐述 道理,从而更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论点: (8 分) 5.下列诗句

47、与本文阐述的观点相近的一项是( ) 。 (3 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知耻后勇幡然悟,一改往昔立志新。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818 分)分) 1.王(2 分) 2.刘邦很快彻底地改变原有的错误做法(3 分) 3.A(2 分) 4.项羽百战百胜,却不知在错误中学习而兵败身亡(2 分)刘邦处处在错误中学习而最终成功(2 分) 各行各业都应在错误中学习(所有的巧述都是从笨功夫来的) (2 分)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 就有机会获得成功(2 分) 5.C(3 分) 【解析】【解析】 【1

48、题详解】 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 wng意思是说项羽经常打胜仗,结果却失败灭亡了,而刘邦经常打 败,最后却称王做了皇帝。wng 应写作王 ,在这里是动词,做王。 【2 题详解】 幡然改图本义比喻很快转变过来,另作打算。结合文中反观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 学习 他都会在错误中立即幡然改图,每次是在错误中学到很多可知,这里的意思是刘邦很快彻底地 改变原有的错误做法。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此句是对有志者做法的评说。 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和该以失败为 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是递进关系,所以应用不但反而 。 而虽然 但是表示转折关系, 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

49、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第 2 段, 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和第 3 段 反观刘邦的成功, 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 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确在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 5 段 , 在错误中学习当然不限于政治人物指明各行各业都应在错误中学习。都是为了论证本文的论点, 即文章开头的学习就是要不怕错误去尝试,才有机会成功 。 【5 题详解】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 知耻后勇幡然悟,一改往昔立志新:

50、强调的是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符 合本文观点。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 故选 C。 ( (四四) )阅读下文,完成第阅读下文,完成第 1 1- -5 5 题题(20(20 分分) ) 恰与够恰与够 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 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 对,就是这个 够。 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 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三轮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