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90466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秋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2021年秋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2021年秋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2021年秋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2021年秋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1 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共有学生为 42 名,其中女生 20 名。从整体上来讲,大部分学生经过几 年的科学学习和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同学们对周围的一切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 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思考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同学之间的合 作交流能力也比较强,这对于学习科学是有益的。不过,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也有少部分学 生学习态度差,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再加上家庭和社会偏重于语数英等主要 学科,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及时细心的指导

2、,使学生没能很好地 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情感。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苏教版教材,为新修订的教材,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 词 “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高度一致。 教材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 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共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主题是“物质的变化” ,本单元由蜡烛的变化 铁钉生锈 制作汽水 化 学家的研究组成。第一课总体认识物质变化的种类。第二课具体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第三 课以自制汽水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第四课从科学家分工的角度,介绍 化学家研究物质的学问,加深学生对物质变

3、化的认识。 第二单元,主题是“遗传与变异” ,本单元由生物的遗传 生物的变异 寻找遗传与 变异的秘密组成。前两课与第三课是外部现象和内部原因之间的关系。前两课讲述遗传和变 异的发生表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第三课讲述遗传和变异的物质 基础是基因,它决定着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行为方式。 第三单元,主题是“化石的奥秘” ,本单元由消失的恐龙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用化 石作证据 三课组成, 采用由点及面、 由浅入深的设计思路, 不断扩展对化石奥秘探索的范围。 第一课消失的恐龙 ,要了解消失了的物种,必须研究化石。第二课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是在第一课基础上的深入与拓展。第三课用

4、化石作证据在第二课基础上扩大了对化石奥秘 的探索范围。 第四单元,主题是“探索宇宙” ,本单元由太阳系大家族 观察星空 冲出地球 探 索宇宙四课组成,这四课的编排呈递进关系,引导学生一步步对宇宙空间展开探索。四个次 级主题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恒星和太阳系的行星入手,逐步拓宽认识范围,发展到观察星座和探 索宇宙空间, 介绍人类在探索宇宙空间进程中取得的科技成果。这四课的内容在逻辑上逐步扩 展并环环相扣,均关注了科学史的渗透,又各具特色。 第五单元,主题是“科技改变生活” ,本单元由四个次级主题组成: 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 碑 人造肥料和现代农业 钢筋混凝土和现代建筑业和电动机和现代工业 ,这四个次 级

5、主题为总分关系, 第一课概述很多技术产品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 三、 四课分别从农业、工业和建筑业这三个方面叙述重要的发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工程实践活动的专项学习,学习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 分是带领学生一起回忆做过的所有专项学习活动, 归纳工程师设计开发或改进产品时一系列的 步骤和程序。第二部分,提出“自制一艘能在 80 厘米的航道上最快到达终点的蒸汽船”的任 务,通过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最终向同伴展示交流。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够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描述两类变化的特征。 2.能够借助控制变

6、量实验,归纳铁钉生锈的条件,解释防锈的道理。 3.学会制作汽水,能够分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哪类变化,意识到人类生产生活可以利用物 质变化。 4.利用观察、调查、统计的方法,发现并归纳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基于证据,对 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5.了解科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的研究,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意义,反思现代基因技 术带给人类的影响。 6.能够运用从化石资料中获取的信息,分析灭绝生物和某些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 7.能够运用化石作为支持某些科学假说的证据。 8.认识太阳系和星座的有关知识,能够识别常见的星座和北极星,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和 宇宙之间的关系。 9.了解人类探索

7、宇宙的典型事件,能够体会人类冲出地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意识 到科学技术对人类探索太空的巨大作用。 10.通过资料检索、模拟制作、制作知识卡片、对比实验、栽培种植、阅读调查等活动, 体会非自然状态下的农业生产、钢筋混凝土、电动机的特点和作用,体会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 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11.动手动脑,设计合适的方案,制作出满足需求的蒸汽船,并向同伴展示交流。 12.能够明确工程任务,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完整过程,重点领会前期研究、设计方 案、制作模型和展示交流四个要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物质变化的分类,观察物质变化时产生的现象,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 一些

8、现象。 2.了解科学家对遗传变异的秘密的研究,利用观察、调查、统计的方法,发现并归纳生物 体的遗传变异现象,并基于证据,对生物体遗传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3.了解化石的特点及作用,并能够运用从化石资料中获取的信息,分析灭绝生物和某些当 今生物之间的联系。 4.认识太阳系和星座的有关知识,能够识别常见的星座和北极星,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和 宇宙之间的关系。 5.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典型事件,能够体会人类冲出地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意识 到科学技术对人类探索太空的巨大作用。 6.通过资料检索、模拟制作、制作知识卡片、对比实验、栽培种植、阅读调查等活动,体 会非自然状态下的农业生产、钢筋混凝土

9、、电动机的特点和作用,体会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所 产生的深远影响 7.能够明确工程任务, 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完整过程, 重点领会前期研究、 设计方案、 制作模型和展示交流四个要素的基本方法。 教学措施教学措施 1.教师要加强自身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 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 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 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

10、的特点,科学学科课依然要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本 上的图画和实践操纵。 4.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 ,多通 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5.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 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时间安排 周周 次次 单单 元元 课课 题题 课课 时时 备备 注注 1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1.蜡烛的变化 1 机动 1 课时 2 2.铁钉生锈 2 3 3.制作汽水 1 3 4.化学家的研究 1 4-5 单元复习与检测 2

11、 5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5.生物的遗传 1 机动 1 课时 6 6.生物的变异 1 6 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1 7-8 单元复习与检测 2 8 第三单元 化石的奥秘 8.消失的恐龙 1 机动 1 课时 9 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1 9 10.用化石作证据 1 10-11 单元复习与检测 2 11-12 阶段复习 阶段复习与检测 2 12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 11.太阳系大家族 1 机动 1 课时 13 12.观察星空 1 13 13.冲出地球 1 14 14.探索宇宙 1 14-15 单元复习与检测 2 16 第五单元 科技改变生活 15.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1 机动 1 课时 1

12、6 16.人造肥料与现代农业 1 17 17.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建筑业 1 17 18.电动机与现代工业 1 18-19 单元复习与检测 2 19-20 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2 20-21 期末复习 总复习 3 第第一一单元单元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1.1.蜡烛的变化蜡烛的变化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 变化的具体事实。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蜡烛为例,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 探究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

13、部分。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通常学生见到的蜡烛都是买来的,对于 蜡烛是怎么做出来没想过,更没有做过。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 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 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 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 了水、 二氧化碳、 炭黑等新物质。 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 认识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 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同时意识到物 质变化与我们的生

14、活密不可分。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4.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蜡块、硬纸板、小刀、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或铁盒、易拉罐)、试管 夹、模子、棉芯、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白瓷碗。 5.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 1 页的一首小诗: 树叶慢慢变色, 烛火轻轻摇曳, 老屋门上的锁, 长满锈斑, 诉说着时

15、光 一切变化, 就在我们的身旁, 悄然呈现。 2.学生认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写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首小诗写了树叶、烛火、老门上的锁三种物体。 树叶慢慢的变了颜色,烛火慢慢地燃烧,老门上的锁长满了锈斑。 3.教师引导: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物体都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是不 是一样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的内容,探索物质的变化。 4.这一课,我们先来探索蜡烛的变化。 5.板书课题:1.蜡烛的变化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做一支蜡烛 1.教师引导:你们会做蜡烛吗?下面让我们动手来做一支蜡烛吧。 2.出示课本第 2 页的 4 幅图片,学生观察这

16、些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做一支蜡 烛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 蜡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皿、试管夹、蜡烛模子、棉芯等。 4.制作方法: 将蜡块切成碎屑。 加热蜡屑成蜡油。 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 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 5.教师强调: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在制作蜡烛过程中,不要用手去触摸烧热 的东西,以防止烫伤。 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作蜡烛,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蜡烛的制作情况,并适当的 加以指导。 7.全班交流, 展示同学们制作好的蜡烛。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发生了哪些变化? 蜡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17、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 蜡块经历了由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形态变化。 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什么? 蜡烛这种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蜡烛。 活动二:做实验,观察蜡烛和纸点燃后发生的变化 实验一: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 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制作了一支蜡烛,虽然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蜡烛本身没有发生 变化。下面我们来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后的现象。 2.出示课本第 3 页上面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三幅插图,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 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烧杯、抹布、蜡烛、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白瓷碗等。 4.实验方法: 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18、,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 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5.实验注意点: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手。 将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的时候也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手。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火安全。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时刻注意学生的实验安全。 7.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会有变化吗? 烧杯内壁上会有水雾出现。 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上会有变

19、化吗? 会有变化,本来透明的烧杯会变得模糊,烧杯内壁上会有一层白色固体出现。 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它的底部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白瓷碗的底部会被熏黑了,用手抹一抹,是一层黑灰。 8.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 我们发现在实验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 这些新物质分别是水、 二氧化碳、炭黑等。 实验二: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 1.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点燃一小张纸,看看纸点燃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出示课本第 3 页点燃纸的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点燃一小张纸,仔细观察纸的变化。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生燃烧纸张时注意安全。

20、 4.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这一小张纸在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分别是怎样子的? 预设: 这张纸在燃烧前是白色固体,片状。 燃烧时出现红色的火光和黑色的烟雾, 白色固体片状慢慢转化为黑色固体, 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燃烧后就全部转化成黑色粉末状固体。 5.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张纸在燃烧后变成了不一样的物质,同时还发出了大 量的光和热。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纸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植物纤维燃烧不充分, 会产生炭黑,剩下的灰烬大多是植物纤维中的无机盐。 活动三:探讨物质的变化分类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制作蜡烛的活动,以及燃烧蜡烛和纸张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是 不一样的。那么物质的

21、变化又分为哪些类型呢?每一种类别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2.出示课本第 4 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 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 如蜡烛的燃烧。 3.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 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大类?每一类物质变化都有什么 特点? 4.全班交流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这两大类物质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区分的标准是什么? 这两大类物质变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类是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

22、类是产生了新物质。 区分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表现为什么现象呢? 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者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 活动四:下列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属于哪一类变化 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课本第 4 页下面的 6 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 6 幅插图,看一看这 6 幅图中是什么物质 发生了变化?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 图片 1,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盐溶解在水里,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图片 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烟花绽放时有气体、粉尘产生,伴有发

23、光发热现象。 图片 3,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图片 4,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水变成钢锭,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图片 5,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火柴燃烧产生灰烬,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图片 6,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石灰石遇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除了书上列举的这 6 种现象之外,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的变化?他们又属于哪一类变化?你 的理由是什么? 4.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并且进行分类说明理由。 三、课堂总结 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 物质,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4、。 在日常生活中, 物质的变化有的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有的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课后,请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质变化,看看他们究竟属于哪一类 物质变化。 2 2. .铁钉生锈铁钉生锈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钢铁生锈是一个普遍现象,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 1/4 被锈“吃掉” 。不 仅如此,还会因为设备锈蚀,引起停工停产,产品质量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 究铁生锈的原因及防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铁钉生锈为例, 让学生探究铁钉 生锈的过程,明白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本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以铁钉为引子,让学

25、生用眼看手摸的方法,初步 认识铁锈在颜色、光滑度、软硬等方面的特征,知道铁锈是红褐色、比较松软、容易脱落的一 种物质。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的铁制品,从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及生锈与 铁制品所处的环境有关。第二部分,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教材提供了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 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铁锈与铁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物质。第三部分,运用实验 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铁生锈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探究铁生锈 的条件,第二个活动是做铁锈生成实验。教材提供了范例,意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 进行,即从提出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开始,到作出假设“铁在水

26、里容易生锈” , 然后制定实验方案,在观察现象和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铁在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容 易生锈” 。这个活动非常重要,它不仅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落实本单 元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第四部分,教材提供五幅 图片,介绍各种防锈方法及蕴含的科学道理。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在方案设计和修改的过程中, 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积极反思自己的不足, 吸取他人

27、长处。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4.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量筒、大烧杯、试管夹、细铁丝。 学生分组材料:铁钉、生锈铁钉、锤子、砂纸、试管、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 5.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蜡烛的变化,知道蜡烛在燃烧后产生了新物质。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 讨铁钉生锈后的变化。 2.板书课题:2.铁钉生锈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锈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铁钉是我们常见的一样东西。铁钉很容易生锈。 2.教师相机出事几根生锈的铁钉,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观察并

28、描述铁钉上的锈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用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等工具仔细观察铁钉上的锈,看一看铁钉上的绣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 铁钉上的锈呈红褐色,非常松软。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层粉末状的红褐色,用手一摸,这些红 褐色的铁锈就会粘到手上。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4.除了铁钉上的锈之外,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生了锈的铁制品? 出示课本第 5 页下面 4 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些插图,想一想这些图中的什么东西生锈了? 预设: 图片 1 中的斧头生锈了。 图片 2 中的铁栏杆生锈了。 图片 3 中的自行车的轮毂生锈了. 图片 4 中的铁锁生锈了。 5.学生再列举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生

29、锈的铁制品。 预设: 铁锅、铁锹、破旧机器、报废的汽车、河道中的铁管、沉没的船只等。 6.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生锈的铁制品,学生看一看,了解更多的生锈的铁制品。 活动二:研究铁锈与铁的不同 1.教师引导:铁生锈了,铁锈和铁一样吗?是同一种物质吗?如果不是同一种物质,那么铁和 铁锈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铁锈和铁的不同。 2.出示课本第 6 页上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初步了解比较铁锈与铁不同之处的 方法。 预设: 方法 1:分别敲击锈铁块和铁钉,听一听铁和铁锈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 方法 2:用砂纸摩擦铁锈块和铁钉。 3.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使用不同的方法区别铁锈

30、和铁的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 分别敲击铁锈块和铁钉,发现有什么不同之处? 分别敲击铁锈块和铁钉,发现铁锈块比较脆,容易断裂。用力敲击铁钉,铁钉除了微微变形之 外,没有其他变化。 用砂纸摩擦铁锈块和铁钉,发现用砂纸摩擦铁锈块会有红褐色的粉末出现,摩擦后的铁锈块就 会恢复原来的金属光泽。用砂纸摩擦铁钉,铁钉没有什么变化。 5.讨论经过刚才的比较,你认为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为什么? 预设: 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首先他们的成分不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的成分就是铁。 其次铁是灰色固体,铁锈是红褐色固体。 铁锈和铁除了在颜色、光泽、软硬方面的不同外,在延展性、导电性、导热

31、性等等方面也不不 同。 铁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会生锈,铁经过化学变化就会生成铁锈。 活动三: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1.教师引导:刚刚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铁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铁 锈,那么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在进行实验之前,先请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预设: 假设 1:把铁放在水里,铁容易生锈。 假设 2:把铁放在空气中,铁容易生锈。 3.出示课本第 6 页“探究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图片,学生观察实验图片,并且认真阅读旁边 的实验资料,初步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4.实验材料:铁钉、试管

32、、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等。 5.实验方法: 把铁钉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 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 6.教师指导:这三个试管中的铁钉,实验条件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预设: 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 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 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 7.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说明:这个实验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在课堂中不可能得出实验结论。因此教师可以提前一个星 期做这个实验,然后把已经产生变化的铁钉展示给学生看一看。而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实验, 则要求学生回家每天坚持观察,坚持记录。 8.全班交流 教师

33、出示盛有铁钉的三个试管,引导学生观察三个试管中的铁钉,看看铁钉生锈的情况,说一 说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设: 第一支试管: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生锈最快,尤其是水面与空气接触的地方,红褐色 锈最多。 第二支试管: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第三支试管: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9.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里容易生锈。 活动四:做铁锈生成实验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把铁钉放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容易生锈。 那么铁锈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 2.出示课本第 7 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

34、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 验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细铁丝、量筒、试管夹、烧杯、水等。 4.实验方法: 将一小团细铁丝塞入量筒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量筒内外的水面平齐,记下水面位置。 每天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 说明: 本次实验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需要学生坚持每天仔细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 位置。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铁锈是是怎样生成的。 5.播放铁锈生成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铁锈是怎样生成的。 预设: 一般来讲, 与环境中的水分和氧气反应, 铁金属便会生锈。 只要我们把一块铁放在潮湿的

35、地方, 放置一段时间,在它上面就会慢慢形成一层铁锈。 6.为什么量筒内的水面位置会发生变化呢? 铁丝慢慢生锈,量筒内水面略有上升。 因为铁丝在潮湿环境中消耗了量筒内的空气,省出的空间 被烧杯里的水补充。 活动五:生活中的防锈办法 1.教师引导:既然铁在有空气和水分的环境中容易生锈,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铁 生锈的这一原理来预防铁生锈。 2.出示课本第 7 页下面的 5 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 5 幅图片,想一想在这 5 幅图片中,人们 使用什么方法防止铁生锈?你知道这些方法有什么科学原理吗? 预设: 图片 1、3、4 抹油、喷漆、喷釉,都是为了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达到隔绝空气和水分

36、的目 的。 图片 2 在铁制品表面镀上耐腐蚀的金属,达到隔绝空气和水分的目的。 图片 5 是改变钢铁内部结构,制成不锈钢,增强抗腐蚀能力。 3.除了我们书上列举的这 5 种方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铁制品防锈的方法? 预设: 防锈方法有很多,如: 将铁锅、刀、勺、铲等晾干或擦去水分。 用橡胶或者塑料包裹在铁制品的表面来防止生锈,如:铁丝衣架或回形针用塑料包裹。 缝衣针用锡纸包装。 在水管漆上沥青,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防止水管外部的锈蚀。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铁锈和铁的不同之处,知道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通过实验探究 了铁钉生锈的条件,知道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很容易生锈。知道人们

37、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想出了 很多防锈的办法,运用在生产生活中。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铁制品, 了解这些铁制品的防锈办法。 3 3. .制作汽水制作汽水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炎热的夏天,各种汽水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降暑饮品。虽然学生常喝汽水,但他们从未想过 自己制作,更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中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本课带领学生制作汽水,就是在玩中 巩固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本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思考“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引起学 生对气泡产生原因的猜想,通过不同物质混合实验,判断气泡是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二氧 化碳气体。第二部分,介绍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引导学生

38、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制作过 程中发生了哪一类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类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比较自制 汽水与买来汽水的不同,为后续了解工厂制造的汽水做铺垫。第三部分,先介绍工厂怎样制造 汽水,帮助学生认识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原理不同。然后说明汽水中含有调味剂、咖啡 因、色素等,经常饮用会影响健康。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汽水中的气泡是二氧化碳,知道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 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学会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乐。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

39、难点:制作汽水的原理。 4.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可乐(或其他碳酸饮料)、果粒橙(或其他果肉饮料)、柠檬、菜板(或 榨汁机)、烧杯、过多饮用碳酸饮料害处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纸杯、吸管、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胶塞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 水、干净的饮料瓶、冷开水、柠檬片、白糖、食用色素、汽水配料表(从饮料瓶外包装撕下)。 5.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汽水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各种各样的汽水。 2.教师引导: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觉非常舒服,非常清凉,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那是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子中排出来的时候,会带走身体里的一部分热量。

40、3.汽水中的气体究竟是什么呢?他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这一课, 我们就来探索这个问题。 4.板书课题:3.制作汽水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试一试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 1.出示课本第 8 页小苏打、糖、水、白醋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想一想这 4 种物质中 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够产生气泡? 2.教师指导:在 4 种物质中任选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呢? 预设: 6 种可能性。分别是小苏打加糖、小苏打加水、小苏打加白醋、糖加水、糖加白醋、水加白醋。 3.学生分小组活动,动手试一试这 6 种可能性,看看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 4.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

41、提醒学生每种物质所加的量不要太多,不要用嘴去尝,不 要靠得太近,注意安全。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尝试的结果。 预设: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就能产生气泡。其他的物质混合不能产生气泡。 活动二:判断气泡里是什么气体 1.教师引导: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能够产生气泡,那么气泡里的气体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继 续探究。 2.出示课本第 8 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 次探究活动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烧瓶、软木塞、导管、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白醋、小苏打等等。 4.活动方法: 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 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5.活动要求:仔细观察

42、实验现象,看看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6.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7.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什么现象? 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之后有气泡产生。 用导管把产生的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 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得浑浊呢? 因为导入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泡,气泡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活动三:自制柠檬汽水 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了解了汽水中的气体其实就是二氧化碳, 下面让我们动手来自制柠檬汽 水。 2.出示课本第

43、 9 页上面三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初步了解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再读 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如何制作柠檬汽水。 全班交流 3.自制柠檬汽水所需的材料:刀、案板、柠檬、广口瓶、冷开水、糖、食用色素、小苏打等。 4.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及步骤: 将一个柠檬切开,往瓶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 加一些糖和食用色素。 将少许小苏打快速放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子颠倒几次。 5.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制作柠檬汽水。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柠檬汽水自制情况,提醒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安全。 6.全班交流 展示各小组自制的柠檬汽水, 并介绍本小组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以及在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 中看到

44、的现象。 预设: 加进小苏打的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7.请同学们回忆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想一想在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中,什么时候的变化没有 产生新物质?什么时候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预设: 将一个柠檬切开,往瓶子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这一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 在瓶子中加糖和食用色素,这一过程也没有产生新物质。 将少许小苏打快速放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子颠倒几次,这一过程产生了新物质,这个新物 质就是二氧化碳等。 8.引导学生品尝自制的汽水,并且与买来的汽水相比较,说一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预设: 我感觉自制的汽水比较甜,因为我在自制汽水的时候加进了很多的糖。 我感觉自制的汽水气比较少,可能是

45、因为小苏打放的太少的原因。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活动四:了解工厂生产的汽水 1.教师引导:全国有许许多多的生产汽水的工厂,每年生产出的汽水数不胜数。大家知道工厂 是怎样生产汽水的吗?这些汽水又由哪些成分组成?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第 9 页“工厂生产的汽水”这一部分文字资料, 初步了解工厂是如何生 产汽水的,了解工厂生产的汽水有哪些成分组成。 3.全班交流 工厂是如何生产汽水的? 工厂在生产汽水时,通过加大压力和降温的方法,把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直接溶解在配有适量 糖、柠檬酸、香料等的水里。这也是汽水会给人一种刺激味道的原因。 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汽水中有哪些成分?

46、 有些汽水中,除了含有二氧化碳和调味剂,还含有咖啡因、食用色素等。 4.播放工厂生产汽水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工厂生产汽水的情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的,并且我们还动手制作了 柠檬汽水。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汽水的知识。 4 4. .化学家的研究化学家的研究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在前三课学生认识了物质怎样变化的基础上, 本课要带领学生认识“为什么要研究物质变 化”。课文以众多科学家中的一类化学家为例,介绍了他们如何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使 学生从更高层次认识研究物质变化的价值。 本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47、。第一部分,介绍众多科学家中,有一类是化学家。课文利用一幅 化学家做实验的图片,试图告诉学生,化学家的工作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物 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模拟化学家的工作,做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分析黑色圆点成分的实 验, 进一步理解化学家研究什么及化学家做学问的意义。 第三部分, 介绍化学家的发明和发现。 教材首先以合成橡胶和阿司匹林为例,说明化学家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采用提取、合 成等方法,发明了许多新物质。然后以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及它们的存在、空气成分及各自的比 例,说明化学家的发现。最后,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油漆、塑料、不粘锅等化学家更多的 发现和发明, 其目的是让学生

48、感受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科学研究成果为社 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用途并制造新物质。 能够用验证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够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分析某种混合物质(黑色圆点)的成分。 了解化学家的某些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价值。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 难点:把我们做的实验同化学家的实验建立联系。 4.教教学准备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胶塞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吸 水纸、黑色水笔。 5.教

49、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众多的科学家当中有一类是化学家,大家了解化学家吗?知道化学家所从事的工作吗? 2.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化学家及其工作的了解。 3.教师小结:化学家们常常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 的物质。 4.出示课本第 10 页上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化 学家经常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预设: 这是什么东西? 他有什么性质? 与另一种物质混合起来会怎么样呢? 它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吗? 5.教师小结:这些都是化学家所要研究的问题。化学家又是如何研究这些问题的呢?今天这节 课,我们就来探讨化学家的研究。 6.板书

50、课题:4.化学家的研究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像化学家那样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1.教师引导:让我们学着科学家那样,先来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2.出示课本第 10 页和 11 页的相关文字,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活动的方法以及 要求。 教师指导:大家还记得二氧化碳是怎样制取出来的吗?出示课本第 8 页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碳制取的方法。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要求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点燃蜡烛时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当我们把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澄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科学 > 苏教版 > 六年级上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