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章 第23讲 微专题11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84268 上传时间:2021-05-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4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章 第23讲 微专题11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章 第23讲 微专题11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章 第23讲 微专题11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章 第23讲 微专题11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章 第23讲 微专题11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 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 1喷泉实验的原理 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 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 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形成喷泉的类型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和吸收剂。 气体 HCl NH3 CO2、Cl2、 SO2、H2S NO2 NO、O2 (43) NO2、O2 (41) 吸收剂 水、NaOH 溶液 水 NaOH 溶液 水 水 水 3.喷泉实验的发散装置及操作方法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实验,其本质是形成压强差而引发液体上喷,以教材中的装置(发 散源)可设计如图所示的多种不同的装置和采用不同的操作(如使气体溶于水、热敷或冷

2、敷、 生成气体等)来形成喷泉。 设计说明:装置()向锥形瓶通入少量空气,将少量水压入烧瓶,导致大量氨溶解,形成喷 泉。装置()省去了胶头滴管,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 空气,氨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或用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中,瓶内氨 溶于水)。装置()在水槽中加入能使水温升高的物质致使锥形瓶内酒精因升温而挥发,锥形 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喷泉。装置()向烧瓶中通入一定量的 H2S 和 SO2,现象为有淡黄 色粉末状物质生成,瓶内壁附有水珠,NaOH 溶液上喷形成喷泉。装置()打开处的止水 夹并向烧瓶中缓慢通入等体积的 HCl 气体后关闭该止水夹

3、,等充分反应后再打开处的止水 夹,观察到先有白烟产生,后产生喷泉。装置()中,挤压胶头滴管,然后打开导管上部的 两个活塞,则在右面烧瓶出现喷烟现象,再打开导管下部活塞,则可产生双喷泉。 4喷泉实验产物的浓度计算 关键是确定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后所 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HCl、NH3、NO2气体或它们与其他不溶于水的气体混合时: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22.4 mol L 1。 (2)当是 NO2和 O2的混合气体且体积比为 41 时,c(HNO3) 1 28 mol L 1。 1(2020 全国卷,10)喷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应用下

4、列各组气体溶液,能出现喷泉现象 的是( ) 选项 气体 溶液 A H2S 稀盐酸 B HCl 稀氨水 C NO 稀 H2SO4 D CO2 饱和 NaHCO3溶液 答案 B 解析 H2S 与稀盐酸、NO 与稀 H2SO4、CO2与饱和 NaHCO3溶液均不反应,不能形成喷泉, A、C、D 错误。 2.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 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 中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答案 A 解析 二氧化碳难溶于

5、碳酸氢钠溶液,不能产生压强差,无法形成喷泉,A 项与实验事实不 相符。 3 下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 4 个喷泉实验方案, 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的是 ( ) A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 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的胶头滴管使 NaOH 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的 a 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在装置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答案 B 解析 H2难溶于 NaOH 溶液,不能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压强差,故不能引发喷泉。 4.如图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某同学用烧瓶中盛不同成分的气体进行喷泉实验, 请帮助分析实验

6、后烧瓶中所得溶液的浓度。 (假设是在标准状况下完成实验,且溶质不扩散) (1)若用 HCl 气体,则 c(HCl)_。 (2)若用 NO2气体,则 c(HNO3)_。 (3)若用 n(NO2)n(O2)21 的混合气体,则 c(HNO3)_。 答案 (1) 1 22.4 mol L 1 (2) 1 22.4 mol L 1 (3) 1 28 mol L 1 解析 设烧瓶的容积为 V L,则气体的物质的量均为 V 22.4 mol。 (1)若是 HCl 气体,喷泉后,溶液充满烧瓶, 则溶液的体积为 V L,c(HCl) V 22.4 mol V L 1 22.4 mol L 1。 (2)若为 N

7、O2,喷泉后,溶质为 HNO3, 3NO2H2O=2HNO3NO V 22.4 mol 2 3 V 22.4 mol 则喷泉后溶液的体积为2 3V L, c(HNO3) 2 3 V 22.4 mol 2 3V L 1 22.4 mol L 1。 5(2020 合肥检测)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 NH3和 HCl 的有关性质。实验前 a、b、 c 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 (2) 若 先 打 开 a 、 c 活 塞 , 再 挤 压 胶 头 滴 管 , 在 烧 瓶 中 可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是 _。 (3)通过挤压胶头

8、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不产生 “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 _。 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 其操作方法是_ _。 答案 (1)先打开 a、b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 a、b 活塞) (2)烧瓶中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 a、c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 a 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 c 活塞),片 刻后,关闭 a 活塞,然后打开 b 活塞 先打开 a、c 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 a 活塞, 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 c 活塞),片刻后,打开 b 活塞 解析 (1)打开 a、b 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由于 NH3极易溶于水,使烧 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2)先打开 a、c 活塞,再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烧瓶中的压强迅速减小,烧瓶 中的 HCl 气体会进入到烧瓶中,且与 NH3化合生成 NH4Cl 而产生白烟。 (3)在(2)基础上,若关闭 a 活塞,打开 b 活塞,烧杯中的水会迅速进入烧瓶中,形成喷泉; 若打开 b 活塞,不关闭 a 活塞,烧瓶中的水便会同时进入烧瓶和中,形成双喷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化学 > 化学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