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上物理学案(附答案)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上传人:达美 文档编号:182662 上传时间:2021-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八上物理学案(附答案)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八上物理学案(附答案)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八上物理学案(附答案)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八上物理学案(附答案)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八上物理学案(附答案)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 3 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自主预探新知】【自主预探新知】 【新知初探】习习 一、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作_,用字母_表示。 2像距: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到光心的距离叫作_,用字母_表示。 3焦距:_到凸透镜_的距离叫焦距,用字母_表示。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猜想: 从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的成像情况可猜想到, 像的虚实、 大小、 正倒跟物体离凸透镜的_ 有关。 2放:观察图,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_、_、_。 3测:使蜡烛由远及近地向凸透镜靠近,再依次调整_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光屏上成 _的实像,观察像的_、_,最后测出_和_。 三、

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 凸透镜成像时像的变化: 在凸透镜成实像时, 随着物距的减小, 所成的像_, 像距也跟着_; 物体在焦点以内时,随着物距的减小,所成的虚像_,像距也在_。像随物体在主光轴上移 动时,其方向具有一致性,即像与物体移动的方向是_的;凸透镜成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所以 在形成像的过程中也遵循折射规律,并且光路是_的。 2凸透镜的成像与焦距:可以根据像的性质或位置来确定_;还可以根据物体的位置,应用凸透 镜成像规律判断像的_或像的_。 【预习自测】 1一凸透镜焦距为 6 cm。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 15 cm 处,可得到 (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

3、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清晰的像。应用这一成像原理的是 ( ) 2 A潜望镜 B放大镜 C照相机 D投影仪 【合作探究破疑难】【合作探究破疑难】 【要点突破】 知识点 1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图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装置,根据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保持烛焰、凸透镜位置不动,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光屏上也得不到像的 原因是什么? 3把蜡烛放在较远处(2 倍焦距以外),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

4、像,观察实像 的大小和正倒, 测出物距 u 和像距 v; 调整蜡烛到透镜的间距, 多做几次, 将数据和像的性质填在下表。 (建 议使用焦距 f10 cm 的凸透镜) 物距与焦距的 关系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像距 v/cm 虚实 大小 正倒 4.实验中为什么要多测几组数据? 3 【典例】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甲 乙 (1)如图甲所示, 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 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 最亮的光斑, 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 cm。 (2)调整后,把蜡烛固定在 15 cm 刻度线位置时(如图乙),光屏应在_(选填“”“”或“

5、”)区域内左 右移动, 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_(选填“投影仪”“放大镜” 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 的像,光屏应向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想一想: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物体在光屏上成像后,用不透明的硬板档住透镜的一半,则此时光 屏上的像会如何? 【针对训练】 如图是凸透镜成像的装置,焦距为 15 cm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 50 cm 刻度线处。 (1)蜡烛在 10 cm 刻度线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蜡

6、烛在 30 cm 刻度线处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蜡烛在 40 cm 刻度线处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从凸透镜右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_的像。 (选填“倒立”或“正立”) 知识点 2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观察图甲、乙、丙、丁、戊所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丁 戊 1根据图中内容自己设计表格概括出凸透镜成像的性质、物距与像距相对应的关系。 4 2凸透镜成像中经常提到的“变大”“变小”“放大”“缩小”含义是否相同? 【归纳总结】 (1)凸透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有一一对应关系,物体在一个确定的位置时,光屏只有在某

7、一确定的位置才可 以呈现一个清晰的像。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确定像的特点、焦距的大小、物体(或像)所在的位置。 (2)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有两个一致性,即像随物体移动方向的一致性,像的大小随像距大小变化的一致性。 (3)在使用照相机(投影仪)时,要使像变大,应将物体(投影片)离镜头近些,将胶片(屏幕)离镜头远一些,反之 亦然。 【典例】 小丽和小刚用相同的相机对远处的同一景物进行拍照, 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图甲和乙所示, 则( ) 甲 乙 A小丽离被拍景物距离远 B小刚和小丽离被拍景物距离一样远 C小刚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丽的一样大,小刚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前伸 D小刚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丽的一样大,小刚

8、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后缩 【针对训练】 图所示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 v 和物距 u 的关系图象,由图得焦距是_cm;当物距 为 30 cm 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5 【达标检测】 (10 分钟) 1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 先后使烛焰位于 a,b,c,d 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 a,b,c,d 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 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 A烛焰位于 a 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烛焰位于 c 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烛焰位于 b 点时,屏上

9、出现的实像最大 D烛焰位于 d 点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现在一些场所的门禁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人们进入场所门口 0.51.2 m 处时,安装在门上的人脸识 别系统的摄像机就可以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 ( )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 0.5 m 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 0.1 m 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 0.5 m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 0.1 m 3小琳在家里拿爷爷的放大镜做实验,第一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甲所示,这时他看到的 是字的_像(选填“实”或“虚”);第二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乙所示。从图甲到图乙的变 化

10、过程中,放大镜是逐渐远离书本的。与图乙所反映的成像规律相同的光学仪器有_。 4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 20 cm 处时,在透镜另一侧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算一算该凸透镜的焦距 范围是_。 5小芳同学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她首先按下图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 H 点是 2 倍焦距处。经 过调节, 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 但像的位置偏高, 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应把蜡烛向_(选 填“上”或“下”)调;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 A 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 像,应把光屏向_移动(选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倒立、_的实像。 6 【分层演练提素能】【分层演练

11、提素能】 【基础巩固练】 1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 将焦距为 10 cm 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 位置如图所示。 则在光屏上 (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D像距大于 10 cm 小于 20 cm 2一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 50 cm 处移到 15 cm 处的过程中,像和像距的变化 情况是 ( )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小,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大,像距变大 3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光屏、凸透镜、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 到一个倒立、缩小、清晰的像,

12、由此判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 ) A小于 12 cm B大于 24 cm C等于 12 cm D大于 12 cm,小于 24 cm 4小夏用如图中的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在如图的四个实验情景中,能够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的是( ) A. B. C. D. 7 5物体置于焦距为 10 cm 的凸透镜前,得到了一个放大的像,则 ( ) A若像是正立的,那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 20 cm B若像是正立的,那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 10 cm,而小于 20 cm C若像是倒立的,那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 10 cm,而小于 20 cm D若像是倒立的,那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 20 cm 6(

13、2015 湖南株洲)(多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焦距为 10 cm 的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 50 cm 处, 如图,在蜡烛从 10 cm 处逐渐移至 45 cm 处的过程中,烛焰成像的变化情况是 (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先成实像后成虚像 D先成虚像后成实像 7投影仪能将文字和图象等信息投射到屏上,其镜头相当于一个_,屏上出现的文字相对于投影 仪内部发光元件产生的“文字”是一个_立放大的像。若需让屏上的文字变大,应将镜头适当_(选 填“靠近”或“远离”)发光元件。 【提能综合练】 8小豪用焦距 12 cm 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他把蜡烛和光屏分别置于凸透镜两侧,移动蜡烛与光

14、屏,在 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记下蜡烛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数据如下表。 实验 序号 蜡烛到凸透镜 的距离/cm 光屏到凸透 镜的距离/cm 像、物大小之比 1 30 20 0.7 2 24 24 1 3 18 36 2 4 15 60 4 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1)当物体向焦点移动时,物距变小,像距逐渐_,像的大小逐渐_;(均选填“变小”“变大” 或“不变”) (2)四次实验中,像与物之间的最短距离是_cm。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下两个探究: (1)为探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8 物距 u/cm 实验

15、序号 焦距 f/cm 像距 v/cm 10 1 2 2.5 2 5 10 3 8 40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所成实像的像距越_(选填“大”或“小”)。 (2)该同学用若干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如“E”的发光物体,如图 5310 甲所示,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 光屏依次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且物距调节为 6 cm 时,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他选用的是 三个透镜中焦距为_cm 的凸透镜;如果只将“E”换成“R”,并在同一位置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应是 图丙中的_(填数字序号)。 10某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甲 乙 (1)如图 539 甲所示,

16、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 把光屏置于另一侧。 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 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_cm。 (2)将蜡烛、 凸透镜、 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后, 调整烛焰、 凸透镜、 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 上。 (3)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逐渐向_(选填“上”或“下”)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 的中心,应将凸透镜向_调整(选填“上”或“下”)。 (4)当蜡烛距凸透镜 17 cm 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是_、_的实像。该成像 规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5)当蜡烛从距凸透镜 55 cm 处

17、以 4 cm/s 的速度匀速移到同侧的 2 倍焦点时,则像移动的速度_4 cm/s(选填“”“”或“”)。 【拓展创新练】 9 11 小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将焦距为 10 cm 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50 cm 刻度线处, 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 20 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 65 cm 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如图所示。 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_的成像特点。(填选项前的字母)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 50 cm 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 (填选项前

18、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 50 cm 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 80 cm 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_的像。(填选项前的字母) A倒立放大 B倒立缩小 C正立放大 10 参考答案及解析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 3 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自主预习 探新知】 新知初探 一、1.物距 u 2.像距 v 3焦点 光心 f 二、1.距离 2蜡烛 凸透镜 光屏 3光屏 清晰 大小 正倒 物距 像距 三、1.变大 变大 变小 变小 相同 可逆

19、2焦点 位置 性质 预习自测 1B 2.D 【合作探究 破疑难】 要点突破 知识点 1 1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原因一: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原因二: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距以内。 3. 物距与 焦距的 关系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像距 v/cm 虚实 大小 正倒 u2f 50 实像 缩小 倒立 12.5 u2f 30 实像 缩小 倒立 15 u2f 20 实像 等大 倒立 20 fu2f 15 实像 放大 倒立 30 fu2f 12.5 实像 放大 倒立 50 uf 不成像 uf 8 虚像 放大 正立 40 uf 4 虚像 放大 正立 6.7 4.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有说服力,避

20、免偶然性。 典例(1)会聚;15.0;(2);缩小;照相机;靠近 解析:(1)由图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 11 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65 cm50 cm 15 cm。(2)由图知,若蜡烛在 15 cm 刻度处,则物距 u50 cm15 cm35 cm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 像,像距处于 f 和 2f 之间,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应在 15 cm 到 30 cm 之间,光屏应该在区域,照相机是 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若蜡烛远离透镜,物距变大,则像距会变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 想一想 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

21、像,当将透镜的下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 虽有一部分被挡住, 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 因此, 像与原来相同, 仍然完整; 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会减弱,变暗了。 针对训练 (1)缩小;(2)倒立;(3)正立 解析:由题意知:f15 cm,所以 2f30 cm。(1)当物体在光具座上 10 cm 刻 度线处时, 物距等于 40 cm, 大于 2 倍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物体在光具座上 30 cm 刻度线处时, 物距等于 20 cm, 处于 1 倍和 2 倍焦距之间,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物体在光具座上

22、 40 cm 刻度线处时, 物距等于 10 cm,小于焦距,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知识点 2 1.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uf 不成像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u 2.“变大”与“变小”是本次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比较; “放大”与“缩小”是指跟物体大小的比较。 故它们的含义 不同。 典例C 解析:由图知,小刚拍的像比小丽拍的像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的像越小,此时的物距 越大,像距越小所以小刚拍摄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即小丽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近,小刚离被拍同 学的距离远;所

23、以选项 AB 错误;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小刚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丽的一样大,小刚移动 位置后,镜头要往前伸;所以选项 C 正确,D 错误。故选 C。 针对训练 10;照相机 解析:由图知,当物距为 20 cm 时,像距也为 20 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 2f20 cm,则 f10 cm。当物距为 30 cm 时, 即 u2f,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达标检测 1C 解析:烛焰位于 a 点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故 A 正确; 烛焰位于 b、c

24、 两点时,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都成倒立放大实像,但 b 点位置距离透镜大于 c 点位 置, 因此在 c 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比在 b 点出现的实像大, 即最大, 烛焰位于 c 点时, 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12 故 B 正确、C 错误;烛焰位于 d 点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故 D 正确。故选 C。 2B 解析:镜头应是凸透镜,而且所成的像应是缩小、倒立的实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远远大于二倍焦 距,即 0.5 m2f,解得 f0.25 m,所以 B 选项正确。 3虚;投影仪 解析:由图知,甲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距小于焦距。乙成的是放大、倒立 的实像,此时物距处于 1 倍和

25、2 倍焦距之间,应用于投影仪。 4f10 cm 解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 20 cm 处,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所以 u20 cm2f,解得 f 10 cm。 5上;右;放大 解析:现在蜡烛的像呈在光屏的上方,根据光线过凸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为了使 像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蜡烛向上移动或光屏向上移动。把蜡烛移到 A 点处,2fUf,V2f,所以光屏 向右移动,光屏上能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分层演练 提素能】 1A 解析: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当 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所以实验 1 正确,A 选项符合题意;当 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所以实验 2 错误,

26、B、D 选项不符合题意; 当 u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vu,所以实验 3 错误,C 选项不符合题意。 2D 解析: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50 cm 处时,此时 u2f,成倒立缩小 的实像,2fvf,当移到 15 cm 处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综上分析可得,像和像距 的变化情况是像变大,像距变大。故选 D。 3A 解析:由题图知,当物距为 24 cm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 24 cm2f,则 f12 cm。 4A 解析:由题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cm,由 A 图可知,u15 cm,当 fu2f 时,成倒立、放 大的实像,v

27、30 cm2f,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故 A 正确;由 B 图可知,u15 cm,当 fu2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而图中 v152f,因此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故 B 错误;由 C 图 可知,u27 cm,当 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而图中 v2f,因此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 晰像,故 C 错误;由 D 图可知 u7 cm,当 u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像不可以在光屏上承接, 故 D 错误。故选 A。 5C 解析:物体置于焦距为 10 cm 的凸透镜前,得到了一个放大的像。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则 物距应小于 10 cm,所以 A、B 选项错误。若成的是

28、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物距应大于 f 且小于 2f,所以 物距应大于 10 cm,小于 20 cm,所以 C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 6AC 解析:由题意知,f10 cm,蜡烛在 10 cm 到 40 cm 之间,物距大于 f,成实像,由 10 cm 处逐渐 移至 40 cm 处的过程,物距变小,成的像逐渐变大;由 40 cm 到 45 cm 处的过程,凸透镜成虚像,虚像是 逐渐变小的;由上分析知,蜡烛从 10 cm 处逐渐移至 45 cm 处的过程中,像先变大后变小,先成实像后成 虚像。故选 AC。 7凸透镜;倒;靠近 解析:投影仪中其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仪能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若

29、要让屏幕上的文字一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成的像越大。可知将投影仪镜头靠近发光元 件。 8(1)变大 变大 (2)48 13 解析:(1)由题表格中数据知,物距大于焦距,当物体向焦点移动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成的像也在变 大;(2)第一次物和像间距为 50 cm,第二次物和像间距为 48 cm,第三次物和像间距为 54 cm,第四次物和 像间距为 75 cm,可见像与物之间的最短距离为 48 cm。 9(1)大 (2)5 解析:(1)由题表格中数据知,物距不变,凸透镜的焦距逐渐增大,成的像的像距 也在增大。 (2)从题图中可知, 凸透镜成的是倒立、 放大的实像, 所以 f6 cm

30、2f, 即 3 cm f 6 cm。 该同学选择的是焦距为 5 cm 的凸透镜。凸透镜成的实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上下也相反,所以 R 的像应为 。 10(1)10.0 (2)同一高度 (3)上 下 (4)倒立 放大 投影仪 (5) 解析:(1)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60.0 cm50.0 cm 10.0 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10.0 cm;(2)实验中, 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这样烛焰的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3)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向下运动,所以光屏上的像逐渐向 上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向上移动蜡

31、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4)当蜡烛距凸透镜 17 cm 时,物 距处于 f 和 2f 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5)55 cm 大于 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 实像,所以当蜡烛从距凸透镜 55 cm 处以 4 cm/s 的速度匀速移到同侧的 2 倍焦点时,则像移动的速度小于 4 cm/s。 11(1)A;(2)D;(3)B 解析:(1)如图所示,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能够说明照相机的 成像原理,故 A 符合题意;(2)保持透镜在 50 cm 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使物距缩小,则像距变大,所以应将蜡烛右移,同时光屏也向右移,故 D 符合题意;(3)保持透镜在 50 cm 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 80 cm 刻度线处,则此时物距大于 2f,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故 B 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