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 中考化学总复习中考化学总复习重难点必刷题重难点必刷题 特训特训 09 流程题流程题 1 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 将镁条放入 Na2CO3溶液中, 快速产生较多气泡, 有白色沉淀生成。 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_ _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 氢气;二氧化碳;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 1】取适量镁条、100 mL 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 A 中,按如图 1 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 中石灰 水不变浑浊;C 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猜想正确。 (1)反应装
2、置 A 应选用图 2 中的_(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为使 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 1 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 方案是_。 探究: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科】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 Na+、CO32外,还有 OH。 【作出猜想】可能是 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 2】按图 3 所示方案进行实验。G、I 中缓慢产生气泡,H 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 CO32而不 是 Na+、OH促进了镁与
3、水的反应。 (1)G 中实验的作用是_。 (2)试剂 X 是_。 探究: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 MgCO3? 【实验 3】 取实验 1 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 加入试剂 Y,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 MgCO3。 试剂 Y 及实验现象为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答案】 【作出猜想】碳、氢、氧 【实验 1】(1)D (2)在 BC 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实验 2】(1)对比 (2)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 3】稀盐酸 有气泡生成 MgCO3+2HClMgCl2+H2O+CO2 【解析】 【作出猜想】据化
4、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是碳酸钠溶液,结合给出的猜想,可知题目 要求填写的是碳、氢、氧三种元素。 【实验 1】(1)因为实验为“将镁条放入 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 ,即常温下 固体和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 A 应选用图 2 中的 D(不选 F 是因为生成较多气体、反应物的体积大)。 (2)“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这是因为反应从液体中发生且生成气 体从溶液中逸出, 所以不能说明是因为生成了氢气。 为使这一证据可靠, 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 只需在图 1 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在 BC 之间增加干
5、燥装置。 【实验 2】(1)G 中实验的作用是对比,对比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存在和不存在的影响大小。 (2)试剂 X 是要确定氢氧根离子、钠离子的影响的,所以是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 3】 取实验 1 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 加入试剂 Y,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 MgCO3。 由于给出的结论是碳酸镁,所以应该加入稀盐酸或者稀硫酸等,有气泡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 CO3+2HClMgCl2+H2O+CO2。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金属知识后,对金属钙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非常感兴趣,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探究。 (1)对金属钙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金属钙能否与水反应?
6、 【实验探究】取一粒金属钙投入盛有 50 mL 水的烧杯中,钙粒与水剧烈反应,四处游动,产生气泡,溶 液出现浑浊,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发热。反应结束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变澄清,往烧杯中滴入无 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实验结论】金属钙能与水反应。经进一步检验,产生的气体能燃烧。请写出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_。 【交流与反思】反应结束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变澄清的原因是_ _。 (2)对久置于空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的组成成分及含量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Ca(OH)2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该小组称取 10.0 g 干燥剂样品于控温电加热器中,按如图所
7、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 好,装置 A、B、C 中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实验数据记录】充分反应后,产物被完全吸收,A 装置增重 0.9 g,B 装置增重 2.2 g 【分析与结论】该包干燥剂的成分有_(填化学式),其中 Ca(OH)2的质量为_ _g。 【反思与拓展】 停止加热后, 需要通入 N2一段时间的目的是_ _。 若没有 C 装置,会导致含量测定结果偏小的成分是_。 【答案】(1)【实验结论】Ca+2H2OH2+Ca(OH)2 【交流与反思】温度降低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不能溶解的氢氧化钙全部溶解 (2)【分析与结论】CaO、Ca(OH)2、CaCO3 3.7 【反思与拓展】
8、使反应生成的水、二氧化碳全部被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氧化钙 【解析】(1)【实验结论】金属钙能与水反应。经进一步检验,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该气体是氢气, 因此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2H2OH2+Ca(OH)2。 【交流与反思】反应结束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变澄清的原因是温度降低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不能溶 解的氢氧化钙全部溶解。 (2)【分析与结论】A 装置增重 0.9 g,B 装置增重 2.2 g,说明氢氧化钙分解生成了 0.9 g 水,碳酸钙分 解生成了 2.2 g 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Ca(OH)2CaO+H2
9、O 74 18 3.7g 0.9g CaCO3CaO+CO2 100 44 5 g 2.2 g 干燥剂中氧化钙质量:10.0 g3.7 g5 g1.3 g, 该包干燥剂的成分有 CaO、Ca(OH)2、CaCO3,其中 Ca(OH)2的质量为 3.7g。 【反思与拓展】 停止加热后, 需要通入 N2一段时间的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水、 二氧化碳全部被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若没有 C 装置,会导致空气中的部分二氧化碳进入 B 装置中,导致测定的二氧化 碳质量偏大,由于氢氧化钙的测定值不变,因此含量测定结果偏小的成分是氧化钙。 3工业采用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备烧碱。某同学取电解后的溶液进行如下探究:
10、 【提出问题】电解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1)NaOH、NaCl (2)NaOH 【实验探究】取电解后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收集证据】实验 1 的反应现象为(1)_,实验 2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_ _。 【实验结论】电解后的溶液中的溶质是(3)_。 【表达交流】实验中滴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4)_。在滴加过量稀硝酸的过程中,下 图中表示的是(5)_(填符号),表示的是(6)_(填符号)。 【总结规律】通过探究还可以认识到:上述实验 1 和实验 2 的反应都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以(7)_ _的形式,通过一种(8)_的方式而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答案】(1)溶液由红色变
11、为无色 (2)NaCl+AgNO3NaNO3+AgCl (3)NaOH 和 NaCl (4)为了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5)OH- (6)H+ (7)离子 (8)相互交换成分 【解析】(1)电解氯化钠溶液会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一种碱,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会变红,加入过 量稀硝酸会反应掉氢氧化钠,最终溶液显酸性,酚酞遇酸不变色,故实验 1 的反应现象为:溶液由红色 变为无色。 (2)实验 2 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和 硝酸钠,化学方程式为 NaCl+AgNO3NaNO3+AgCl。 (3)由实验 1 和实验 2 中的现象可知,
12、电解后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即电解后的溶液中的溶质 是 NaOH 和 NaCl。 (4)为了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加酚酞溶液后变红,加入足量硝酸后红色逐渐消失,进而 证明了氢氧化钠的存在,故实验中滴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为了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5)电解后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在滴加稀硝酸的过程中发生反应,NaOH+HNO3NaNO3+H2O,氢 氧根离子数目逐渐减少直至为 0,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全后,继续滴加硝酸,氢离子数目逐渐增加,故 表示的是 OH-,表示的是 H+。 (6)由(5)的分析可知,表示的是 H+。 【总结规律】实验 1 中氢氧化钠在溶液中以 N
13、a+和 OH-的形式存在,加入硝酸会解离出 H+和 3 NO,OH- 和 H+结合生成 H2O;实验 2 中氯化钠解离出 Na+和 Cl-,加入的硝酸银解离出 Ag+和 3 NO,Cl-和 Ag+结 合生成白色 AgCl 沉淀, 即实验 1 和实验 2 的反应都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以离子的形式, 通过一种相互 交换成分的方式而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4小李将实验剩余的 FeCl3溶液倒入含有 H2O2的废液缸,立即产生大量的无色气泡。 (1)小李根据组成的元素猜测,无色气体可能是 H2、O2、HCl、Cl2中的一种或多种。 【查阅资料】 1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FeCl3在水中解
14、离出 Fe3+、Cl。 根据资料,小李可排除的气体为_。 【实验一】为进一步验证该气体成分,他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满该气体的小试管中,只观察到木条燃 得更旺,则该气体一定含_。 (2)小李认为上述过程中 FeCl3溶液作了 H2O2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为进一步探究哪种离子起催化作用,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若要证明 FeCl3溶液中的 F e3+对 H2O2分解起催化作用,除观察到试管 c 中无明显现象外,还需观察到的现象为_ _。 (3)小王同学认为由此得出“FeCl3溶液作 H2O2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不严谨,还需要补充实验来进一步探 究,他们又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三】 X 溶
15、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 【得出结论】要证明 FeCl3溶液作 H2O2分解的催化剂,须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从定性角度需观察到_(填序号)的现象。 A实验一 B实验二 C实验三 从定量角度需得到的关系式为 m1_(用 m2和 m3表示)。 【答案】(1)【实验一】Cl2 (2)【实验二】装置 a 反应速率加快,装置 b 中无明显现象。 (3)【实验三】NaOH 【得出结论】BC 2(m2+m3) 【解析】(1)根据资料,小李可排除的气体为氯气,这是因为氯气是黄绿色气体。 【实验一】为进一步验证该气体成分,他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满该气体的小试管中,只观察到木条燃 得更旺,则该气体一定含 O2
16、。 (2)【实验二】若要证明 FeCl3溶液中的 Fe3+对 H2O2分解起催化作用,除观察到试管 c 中无明显现象外, 还需观察到装置 a 反应速率加快,b 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氯离子不能起到催化作用。 (3)【实验三】X 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氢氧化钠,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氢氧 化铁和氯化钠。 【得出结论】要证明 FeCl3溶液作 H2O2分解的催化剂,须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从定性角度需观察到实验二的现象,即 a 中产生大量气泡,b、c 中无明显现象;实验二只证明了氯化 铁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说明氯化铁反应后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因此需要结合实验三的两个沉淀颜色 来证
17、明氯化铁的化学性质没有变。 从定量角度需得到的关系式为 m12(m2+m3),这是因为氯化铁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 A 中,推入 NaOH 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 (2)实验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 B 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 NaOH; 猜想二:含有 NaOH、Na2CO3; 猜想三:含有 NaOH、Ca(OH)2。 同学们取少量 B 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
18、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_ 猜想二正确 (3)A、B、C、D 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_(填字母)。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 为 A、B、C、D 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 剂,能得出碱的其它化学通性。实验的方案是_ _(写出操作和现象)。 【答案】(1)气球胀大 (2)Na2CO3+Ca(OH)2CaCO3+2NaOH 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3)ACD 在 D 试管中继续加稀盐酸,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或在 C 试管中继续加稀盐酸, 蓝色沉淀消 失) 【解析】(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
19、成碳酸钠和水,实验 A 中,推入 NaOH 溶液后,容器内的气压降 低,在大气压强作用下,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胀大。 (2)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实验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 CaCO3+2NaOH。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若猜想二正确,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实验现象是开始无明显现象, 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3)碱的通性: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跟酸起中和反 应生成盐和水,碱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
20、新盐。根据上述实验可知,A、B、C、D 四个实验并没有 探究出碱与酸反应的性质,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D 中加入酚酞后溶液变红色,若氢氧化钙能与盐酸 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红色溶液滴加盐酸后,若能反应则红色褪去;C 试管中会 有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若能与盐酸反应,则蓝色沉淀会消失,形成蓝色溶液。实验的方案可以是在 D 试管中继续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或在 C 试管中继续加稀盐酸,蓝色沉淀消失)。 6小晨同学从课外读物中得知:在加热条件下,钠与 CO2反应的产物可能有 C、CO、Na2CO3、Na2O, 于是设计实验对产物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BaCl2溶液呈中性
21、 4Na+O22Na2O Na2O+H2O2NaOH 2Na+2H2O2NaOH+H2 CO 通入 PdCl2溶液中有黑色沉淀生成 【提出问题】在加热条件下,钠与 CO2反应的产物有哪些? 【猜想假设】猜想一:产物中一定有 C 猜想二:产物中一定有 CO 猜想三:产物中一定有 Na2CO3 猜想四:产物中一定有 Na2O 【实验验证】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探究。 装置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装置 C 的作用 是_。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待钠完全反应后,将装置 D 中的固体 置于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 有黑色不溶物 猜想_正确 (2) 将实验(1
22、)所得混合物过滤,取滤液加 入过量 BaCl2溶液 _ _ 猜想三正确 (3) _ _ 猜想二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晨同学向实验(2)所得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于是得出结论:在加热 条件下,钠与 CO2反应一定产生 Na2O。该结论是否严谨?_(填“是”或“否”),理由是_ _。 【答案】 【实验验证】CaCO3+2HClCaCl2+H2O+CO2 吸收水蒸气 (1)一 (2)产生白色沉淀 (3)E 中产生黑色沉淀 【反思与评价】否 钠能和玻璃管中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解析】 【实验验证】装置 A 中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23、 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 C 中的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作用是吸收水蒸气。 待钠完全反应后, 将装置 D 中的固体置于烧杯中, 加蒸馏水溶解, 有黑色不溶物, 是因为炭粉不溶于水, 故猜想一正确;将实验(1)所得混合物过滤,取滤液加入过量 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 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故猜想三正确;E 中产生黑色沉淀,是因为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故 猜想二正确。 【反思与评价】该结论不严谨,理由是钠能和玻璃管中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7某同学设计如下几组实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已知:BaSO4是白色固体,
24、难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第一组】选取 5 种溶液,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 现象及结论 解释 试管 A 和 B 中无明显现 象,不能确定反应是否 发生。 (1)试管 C 中产生_ _(填实验现象)。复分解 反应已发生。 (2)试管 C 中减少的微粒是 _(填微粒符 号) 试管 D 中有白色沉淀产 生。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_ 【第二组】对试管 A 和 B 中是否发生反应再探究,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 现象及结论 解释 试管 E 中,滴加酚酞试液 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滴加一定量稀硫酸后,溶 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4)从微观粒子变化的
25、角度 分析试管 E 中反应的实质 是_ _。 试管F中始终无明显现象, 不能确定反应是否发生。 【第三组】对试管 B 中是否发生反应继续探究,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 现象及结论 解释 试管 G 中溶液变红 (5)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 试管 G 的溶液中存在_ _(填微粒符号)。 (6)向试管 H 中滴加_ _(填“试剂 X”的 化学式)溶液后,有白色沉 淀产生。 溶液中有 SO42存在。 结论 NaCl 溶液与稀硫酸不发生复分解反应。 【答案】(1)气泡 (2)CO32 (3)H2SO4+BaCl2BaSO4+2HCl (4)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写离子化学式也可) (5)H
26、+ (6)BaCl2 【解析】(1)由于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试管 C 中的实验现象是:有气 泡产生。 (2)试管 C 中反应实质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试管 C 中减少的是碳酸根离子, 符号为 CO32。 (3)试管 D 中发生复分解反应是稀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 O4+BaCl2BaSO4+2HCl。 (4)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5)由于稀硫酸电离出的氢离子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试管 G 的溶液中存 在 H+。 (
27、6)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会产生白色的硫酸钡沉淀,故向试管 H 中滴加 BaCl2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 SO42 存在。 8高阳同学通过阅读课外资料得知,潜水艇中常用过氧化钠(Na2O2)作为供氧剂,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 4NaOH+O2。 于是她用如图所的装置来制取 CO2并验证其与 Na2O2的反应。 (1)装置 B 的作用是_。 (2)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 E 中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_;反应后装置 C 硬质玻璃管中 固体的成分是什么?高阳为此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2CO3和
28、Na2O2 猜想三:Na2CO3和 NaOH 你认为还可能是_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 足量的水,振荡 固体完全溶解,_ _ 样品中一定没有 Na2O2 取少量实验所得溶液于另 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BaCl2 溶液,振荡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三正确 取少量实验所得上层清液 于另一试管中,加入_ _溶液,振荡 有白色沉淀产生 【反思与评价】反应后装置 C 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含有 NaOH,原因可能是_ _。 【答案】(1)吸收氯化氢气体 (2)氧气 【猜想与假设】Na2O2、Na2CO3和 NaOH 【设计实验】不产生气泡 MgCl2 【反思与评价
29、】二氧化碳通过 B 装置带出水蒸气,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解析】(1)装置 B 的作用是吸收氯化氢气体。 (2)反应一段时间后,氯化氢被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氢氧化钠反应别消耗,二氧 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氧气不与图中试剂反应,故装置 E 中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氧气。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过氧化钠完全和二氧化碳反应时是 Na2CO3 猜想二:过氧化钠过量时是 Na2CO3和 Na2O2 猜想三: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时是 Na2CO3和 NaOH 过氧化钠过量、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时是 Na2O2、Na2CO3和 NaOH。 【设计实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30、的水,振荡,固体完全溶解,不产生气泡,说明固体中 不含有过氧化钠。 取少量实验所得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BaCl2溶液,振荡,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 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钡。 取少量实验所得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 MgCl2溶液,振荡,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钠 和氯化镁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氢氧化镁。 【反思与评价】反应后装置 C 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含有 NaOH,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通过 B 装置带出水 蒸气,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9某学习小组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1)分别在盛有少量碳酸钠(俗称_)、碳酸氢钠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31、,观察到都 剧烈反应且产生大量气泡。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提出问题】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快慢是否相同? 【设计与实验】 (2)甲设计的实验如图 1 所示,实验时,两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应_(填操作),观 察到图 2 所示现象。于是他得出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的结论。 (3)乙对甲的实验提出了质疑: 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和稀盐酸反应都很剧烈,通过观察很难判断产生气体的快慢; _,他认为,应取 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若碳酸钠的质量仍为 0.318 g,应称取_g 碳酸氢钠。 (4)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图 3 所示的实验。
32、 连通管的作用是_。 分别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稀溶液(各滴 2 滴酚酞溶液),以及相同体积、相 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时,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如表 1,广口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 4 所 示。 表 1: 滴入酚酞溶液 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 碳酸钠溶液 红色 红色浅红色无色 碳酸氢钠溶液 浅红色 淺红色无色 【实验结论】 (5)分析图 4 所示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相同条件下, _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 碳较快,理由是_。 【反思与应用】 (6)小组同学分析表 1 实验现象和图 4 数据,得出另一种物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慢的原因是_ _ _ _(请
33、用必要的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说明)。 (7)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小组同学设计了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鉴別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实验。 操作 现象与结论 未知溶液分別编号为 a、b,取适量 a 于试管中,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 b 并 振荡 _ 【答案】(1)纯碱、苏打 NaHCO3+HClNaCl+H2O+CO2 (2)同时全部注入试管中 (3)相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完全反应时,碳酸氢钠生成二氧化碳多 0.252 (4)平衡压强,使稀盐酸顺利流下 (5)碳酸氢钠 产生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时,碳酸氢钠反应需要时间短 (6)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H
34、ClNaCl+NaHCO3, 碳酸氢钠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H2 O+CO2 (7)如果立即产生气泡,则 a 是稀盐酸,b 是碳酸钠溶液;如果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则 a 是碳酸钠溶液, b 是稀盐酸 【解析】(1)分别在盛有少量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 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2)甲设计的实验如图 1 所示, 实验时, 两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应同时全部注入试管中, 观察到图所示现象, 于是他得出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的结论。
35、(3)相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完全反应时,碳酸氢钠生成二氧化碳多,他认为,应取含碳 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若碳酸钠的质量仍为 0.318 g,应称取碳酸氢钠质量:0.318g 12 106 12 84 0.252 g。 (4)连通管的作用是平衡压强,使稀盐酸顺利流下。 (5)分析图 4 所示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 理由是产生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时,碳酸氢钠反应需要时间短。 (6)小组同学分析表 1 实验现象和图 1 数据可知,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稀盐酸,颜色变化是红色 浅红色无色,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稀盐酸,颜
36、色变化是浅红色无色,说明碳酸钠溶液 和稀盐酸反应时,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后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 和二氧化碳,得出另一种物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慢的原因: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碳酸 氢钠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ClNaCl+NaHCO3,碳酸氢钠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 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CO3+HClNaCl+H2O+CO2。 (7)根据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原理可知,将未知溶液分別编号为 a、b,取适量 a 于试管中,用胶头滴管逐 滴滴入 b 并振荡,如果立即产生气泡,则 a 是稀盐酸,b 是碳酸钠溶液;如果一段时
37、间后产生气泡,则 a 是碳酸钠溶液,b 是稀盐酸。 10市售的“自热米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 150 ,保温时间达 3 小时,能将生米做 成熟饭。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1)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2)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但后者可溶于 NaOH 溶液。 【成分探究】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_。用磁铁 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 A。 (2)小周将另一份
38、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_色,证明原粉末 中含生石灰;再向滤液中加入_,看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 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 猜想二:上述三种同时存在; 猜想三:存在铝粉和炭粉; 猜想四:存在镁粉和铝粉; 猜想五:_。 【实验验证】小施用样品 A 进行实验,流程如下。向滤液 B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他观察到开始时有白 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最后得到的是无色溶液 E。 【实验结论】 不溶物 D 是_。 大家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_正确,理由是_。 【原理
39、探究】 小吴利用如图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加水后发现 A 中温度迅速升高,B 中 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_(填名称)。但温度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 保温。 【猜想】大家大胆猜测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 【实验验证】 同学们按资料介绍, 用铁粉、 炭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 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微烫, 并持续较长时间。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机理。 【拓展活动】 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红色的铁锈产生。老师告诉同学们,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请写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答案】 【成分探究】(1)铁粉 (2)红 含有稀硝酸的硝
40、酸银溶液 (3)镁粉和炭粉 【实验结论】炭粉 三 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铝、镁或铝和镁与稀盐酸反应生 成了氢气,有不溶物 D,说明样品中含有炭粉,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 又全部消失,说明滤液 B 中不含有镁离子,即样品中不含有镁,则样品中含有铝粉 【原理探究】空气 【拓展活动】2Fe+O2+2H2O2Fe(OH)2 【解析】 【成分探究】(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铁 粉。 (2)小周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红色,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 灰,再向滤液中加入含有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看到
41、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氯化银证明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 (3)猜想一: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 猜想二:上述三种同时存在; 猜想三、猜想四、猜想五应该都是含有两种物质,故猜想五是:镁粉和炭粉。 【实验结论】炭与盐酸不反应,故不溶物 D 是炭粉。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三正确,理由是: 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铝、镁或铝和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有不溶物 D,说明样品中 含有炭粉,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说明滤液 B 中不含有镁 离子,即样品中不含有镁,则样品中含有铝粉。 【原理探究】加水后发现 A 中温度迅速升高,B 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膨胀逸出的空气。 【拓展活动】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红色的铁锈产生,铁锈蚀时首先生成一种碱氢氧化亚铁,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O2+2H2O2Fe(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