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2 讲讲 物态变化物态变化 课标要求 考试细则 【课程内容】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如水 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能用图像 描述这些特点,知道物态变化伴随吸热 和放热。 【活动建议】 1.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2.观察晶体熔化过程,描绘晶体熔化曲 线图。 1.熔点 (1)了解熔化和凝固现象,会描绘晶体熔化图线。 (2)知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3)记住冰的熔点为 0。 (4)了解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凝固过程中要放 热。 (5)说出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沸点 (1)了解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现象。 (2)了解汽化过程中要吸热,液化过程中要放热。 记住纯水在标准大气压
2、下的沸点的温度。 (3)区别蒸发与沸腾。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该过程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该过程放热。 2晶体与非晶体 物质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 变 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升 高 熔点/凝 固点 有 无 举例 海波 松香 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 续放热。 4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吸热。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该过程放热。 5蒸发与沸腾 现象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
3、 达到沸点 剧烈程度 缓慢汽化 剧烈汽化 温度变化 下降 不变 6.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面上方空气流 动速度的快慢。蒸发有降温制冷作用。 7沸腾的条件:(1)温度到达沸点;(2)能继续吸热。沸腾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8气体液化方法:(1)降温;(2)常温加压。 9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该过程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该过程放热。 10物质三态变化图 11易错分析 (1)水蒸气、白气、烟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眼睛是看不见水蒸气的;眼睛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 是小液滴;“烟”则是固
4、体小颗粒的集合。 (2)影响熔点、沸点的因素 内因:物质种类。熔点、沸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熔点、沸点一般不同。 外因:A. 物质的纯度。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在冬天,为了使雪熔化得快 一些, 人们会在雪的表面撒一层盐。 原因就是加盐后, 水的凝固点降低, 冰更容易熔化。 B. 外 加压强。冰的熔点随压强增大而降低。如滑冰运动员穿着滑冰鞋在冰面上滑行时,冰面受到的 压强很大,使冰的熔点降低,容易熔化成水。冰刀与冰面之间形成水膜,减小摩擦,因此运动 员穿上滑冰鞋可以在冰面上快速滑行。水的沸点随水面上方气压增大而升高。高压锅就是利用 这一点,从而使食物快速熟透。 1. 安装在浴室内的
5、某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比室温略高,从而防 止水蒸气在镜面( B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试题解析】 判断物态变化类型的关键是明白物质变化前后的物态,然后再判断类型。 防雾镜是防止镜面出现白雾,即小液滴,而变化前是水蒸气属于气态,所以防止物质从气态变 成液态,即防止液化。 【命题意图】 本题较为基础,考查学生是否会分析物态变化现象,能否识记物态变化对 应的名称。 2. 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 变化的图像。 (1)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 应先确定_铁圈C_(选填“铁棒A”“铁夹B”或“铁圈C”) 的位置。实验中,
6、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_状态_,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 (2)分析图乙可知: 该物质的凝固点为_80_; 该物质第 40min 的内能_小于_(选填“大 于”“等于”或“小于”)第 20min 的内能。 【试题解析】 (1)组装实验仪器时,应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高度先固定 图中的 C 部分,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好能给烧杯加热,然后再固定图中的 B 部 分,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调整;实验中,通过观察物质的状态来记录时间、 温度。 (2)由图可知, 物质在第 35 分钟以后, 放出热量, 但温度不变,为其凝固过 程;故凝固点为 80。该物质从第 10min 开始熔化,不断吸收热量,到第 20min 时刚好熔
7、化 完毕,为液态;而该物质第 35min 左右开始凝固,不断释放热量,第 40min 为固液共存状态, 故此时内能小于第 20min时的内能。 【命题意图】 组装实验仪器是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题考查学生能否从最优化的角 度去考虑,避免重复调整;以及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物质的状态来记录数据的能力。 3. 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 用酒精灯在烧杯底部慢 慢加热,如图所示。不考虑空气影响,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 的冰( C )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儿都没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试题解析】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且继续吸收热量。两个条件
8、缺一不可。而 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固液共存。当烧杯中的冰开始熔化,温度保持 0 不变。试管中的冰通过试管从烧杯中的冰或水处吸收热量,当温度达到 0 时,温度相等,不 能从烧杯中继续吸收热量。所以在烧杯中的冰没有完全熔化完且温度超过 0 前,试管中的冰 不能继续吸收热量,因此不会熔化。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及晶体熔化的条件,以及什 么样的条件下会发生热传递。 4 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 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 上出现了一个个 “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 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
9、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 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 肯定不合理 的是( C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试题解析】 “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这 一现象,故 A 正确。方形地砖导热性差,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得地面 的温度不同。 中间的方形地砖温度较低, 积雪不易熔化; 四周条形砖温度相对较高, 积雪熔化, 从而形成“雪馒头”现象,故 B
10、和 D 选项正确。条形砖和方形地砖处于地球表面的同一位置, 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同,故 C 选项说法不合理。 【命题意图】 本题较为综合,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特点的理解,还考察了学生分 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否合理利用科学原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5援藏教师到达西藏后发现用普通锅煮饭不容易熟。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原因:_西藏 海拔高,气压低,液体的沸点低_。提出一个把饭煮熟的方法:_用高压锅_。 【试题解析】 食物是否容易熟与液体是否沸腾无关,而是决定于食物能否达到足够高的 温度。西藏海拔高,气压低,液体的沸点降低,且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因 此食物达不到足够高的温度而
11、不容易熟。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科学原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也考查了相关知识,如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温度相同的水和米饭之间不会导热等。 6人们都说:“被 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 100 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柯认 为这是因为虽然 100 的水蒸气和 100 的热水温度一样, 但 100 的水蒸气变成 100 的热 水时,还要放出热量。对此,小柯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将一定量温度为 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 记为 A。 向杯中插入导管,将 100
12、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 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 B, 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 t2,比较发现 t2高于 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_液化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 t1的原因是_液化放热_。 (3)小江认为因未设置对照, 小柯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 请你在原实验的基础上, 帮助小柯设计后续实验方案(要求简要叙述实验过程和证明小柯观点的应有实验结果):_再取 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 t1的冷水,然后再倒 入 100
13、的开水直至与第二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 t 并与 t2比较, t2高于 t,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_。 【试题解析】 第(3)问考查实验设计能力,涉及实验方案设计、语言组织与表达。实验的 目的是要证明小柯的观点即“100 的水蒸气变成 100 的热水时,要放出热量”是否正确。 结合题干中的提示“未设置对照”。所以应设置对照组即 100 的热水与冷水混合,比较混合 后的水温。设计时还需要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冷水的质量、温度;100 的水蒸气与 100 的 热水的质量。100 的水蒸气的质量为标记 A 与 B 之间水的质量。 【命题意图】 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可以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水蒸气受冷会液化, 形成小水珠。 本题的解答需要学生能够通过题目中实验过程的描述,分析出实验现象对应的原 理;要求学生掌握物态变化名称、液化放热等知识,以及能够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来进行实验 的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