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1年中考化学综合模拟试卷(一)含答案

上传人:争先 文档编号:172453 上传时间:2021-03-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8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2021年中考化学综合模拟试卷(一)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贵州省2021年中考化学综合模拟试卷(一)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贵州省2021年中考化学综合模拟试卷(一)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贵州省2021年中考化学综合模拟试卷(一)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贵州省贵州省 20212021 年中考化学综合模拟卷(一)年中考化学综合模拟卷(一)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Ba137 一、选择题(本题 6 小题,每题 2 分,共 12 分) 1.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下列一些春节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2. 下列空气成分中常用作食品包装填充气的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3.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药品直接放回原试剂瓶 B.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C. 蒸发食盐水时,待蒸发皿内水分蒸干后,才

2、停止加热 D. 电解水实验时,加入烧碱可以增强导电性 4. 科学研究发现,阿比朵尔(化学式为 C22H25BrN2O3S)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 变效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 6 种元素组成 B. 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2225 C. 属于无机物 D. 其分子中含有氮气(N2) 5. 某实验小组进行物质溶解实验,20 时,称取 2.5 g、5.0 g、7.5 g NaOH 固体,分别加入 3 个小烧杯中 (均已盛装 50 mL 水), 均完全溶解。 通过数字传感器测得它们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 5 题图 A

3、.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且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B. 由实验可知,氢氧化钠易溶于水 C. 100 s 后,图中曲线可能会慢慢下滑 D. 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混合后放出热量,说明二者一定发生了反应 6.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羊毛制品和棉制品 抽丝,灼烧 B 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C 除去 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 HCl 加入过量 CaCO3,过滤 D 鉴别 KCl 固体和 NH4NO3固体 加水溶解 二、填空题(本题 5 小题,化学方程式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24 分) 7. 用化学用语填空: (1)2 个

4、氢气分子 ; (2)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 (3)4 个氢氧根离子 ; (4)16 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5)最常用的溶剂 。 8. 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人类使用最广泛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和 。 (2)氢能是最理想的能源,氢气的燃烧过程是将 能转化为热能。 (3)燃烧与灭火在我们生产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油锅着火, 我们常用锅盖盖灭, 其灭火原理是 。 (4)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 。 (5)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6)人体健康离不开钙元素,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导致 病。 9.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5、,由图可知: 第 9 题图 (1)在 t1 时,将 20 g 甲物质加入到 50 g 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若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则用 的方法提纯甲。 (3)将 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则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 是 。 10. 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特定反应可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第 10 题图 (1)该反应过程中有 种单质。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1. 电子工业常用 30%的 FeCl3溶液腐蚀覆盖有一薄层铜的绝缘板,制成印刷电路板。人们为了从废腐蚀液 (含有 C

6、uCl2、FeCl2和 FeCl3)中回收铜,并重新得到 FeCl3溶液,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已知:2FeCl3Fe = 3FeCl2 第 11 题图 (1)铁的金属活动性 (填“强”或“弱”)于铜。 (2)反应后进行的操作名称是 ,得到的滤渣成分是 。 (3)试剂 A 为 (填名称)。 (4)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 是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 2 小题,化学方程式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16 分) 12. 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 12 题图 (1)仪器的名称是 ,仪器的名称为 。 (2)实验室用 A 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7、为 , 若用装置 D 和另一仪器收集一 瓶纯净干燥的氧气,则 D 装置中的药品是 。 (3)实验室既能制取氧气也能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为 (填序号),若用 C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 则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4)E 装置是利用制得的氧气做铁丝的燃烧实验,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 13.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取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段时间的二氧化碳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老师 告诉同学们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还会发生如下反应:Na2CO3H2OCO2= 2NaHCO3。于 是同学们对通入二氧化碳后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成分进行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氢盐一般都易溶于水,且

8、溶液呈碱性,不能与可溶性钙盐或钡盐反应生成沉淀,但可与 对应的碱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和水。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 猜想二:Na2CO3 猜想三:Na2CO3、NaHCO3 猜想四:NaHCO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 管中, 滴加过量 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 不成立 (2)测定步骤(1)所得上层清 液的 pH pH (填“”、“” 或“”)7 猜想一成立 【反思评价】有同学认为根据步骤(2)不能得出猜想一成立的结论,原因是 。于是同学们重 新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9、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上述步骤(1)试管中的溶液过滤, 向滤 液中滴加过量氢氧化钙溶液 猜想三成立 【拓展延伸】(1)20 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 21.8 g,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 9.6 g,将二氧化碳通入饱和碳酸 钠溶液中,若观察到 ,即可证明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碳酸钙也能发生类似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四、计算题(本题 1 小题,共 8 分) 14.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破损的硫酸钠溶液,为测定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 10 g 硫酸钠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 BaCl2溶液至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计 算: 第 14 题

10、图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g。 (2)求完全反应时所用 B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3)计算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 B 2. A 3. D 4. A 5. D 6. B 7. (1)2H2(1 分) (2)H2O 1 2(1 分) (3)4OH (1 分) (4)(1 分) (5)H2O(1 分) 8. (1)天然气(1分) (2)化学(1分) (3)隔绝氧气 (或空气)(1分) (4)金刚石硬度大(1分) (5)煮沸 (1分) (6) 佝偻(1 分) 9. (1)饱和(1 分) (2)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1 分) (3)乙甲丙(1 分) 10. (1)

11、2(或两)(1 分) (2)3C4NH3= 催化剂 高温 2N23CH4(2 分) 11. (1)强(1 分) (2)过滤 (1 分) 铁、铜(或 Fe、Cu)(1 分) (3)稀盐酸(1 分) (4)Fe2HCl= FeCl2H2(2 分) 置换反应(1 分) 12. (1)铁架台(1 分) 集气瓶(1 分) (2)2KClO3= MnO2 2KCl3O2(2 分) 浓硫酸(1 分) (3)B(1 分) 将燃着 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1 分) (4)在集气瓶底部加入少量水(或铺一 层细沙) (1 分) 13. 【作出猜想】NaOH、Na2CO3 (1 分)

12、【设计实验】(1)四(1 分) (2) (1 分) 【反思评价】碳酸氢钠 溶液也呈碱性,步骤(2)的现象也可证明猜想三成立(1 分) 产生白色沉淀(1 分) 【拓展延伸】(1)溶液变浑 浊(1 分) (2)CaCO3H2OCO2= Ca(HCO3)2(2 分) 14. (1)4.66(2 分) (2)解:设完全反应时所用 B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y,10 g 硫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x Na2SO4BaCl2= BaSO42NaCl(1 分) 142 208 233 x y 4.66 g(1 分) 142 233 x 4.66 g x2.84 g(1 分) 208 233 y 4.66 g y4.16 g(1 分) (3)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84 g 10 g 100%28.4%(2 分) 答:(2)完全反应时所用 B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4.16 g。(3)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化学 > 化学中考 > 第一次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