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9929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21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21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21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21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专题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朝代更迭中国朝代更迭 传说时代(尧舜禹)-夏(BC2070-BC1600)-商(BC1600-1046BC)-西周(BC1046-BC771) 春秋(BC770-BC476) -东周 战国(BC475-BC221)-秦(BC221-BC207)-西汉(BC220-8)-东汉(25-220) 吴 -三国(220-280) 蜀 东晋-宋-齐-梁-陈 魏-西晋(265-316) 南朝(420-581)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隋(581-618)-唐 北朝(439-581) 辽、夏、金 (618-907)-五代十国(907-979

2、)-北宋 960-1127)- 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 (1368-1644)-清(1636-1912)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定义: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集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 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2.分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 3.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即早期阶段 (夏商周时期, 前 2070 年前 476 年) 分封制。 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 4751840 年)中央集权制度。 一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

3、求: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夏 中国古代 商 早期阶段 西周 东周 (一)(一)早期国家的起源早期国家的起源 1.时间:距今约五千年前(农耕文明)。 2.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 3.标志:城的出现;贫富分化的产生;礼制的初步形成;文字的成熟;金属器具的使用。 4.史料:神话传说;文物遗址;文献资料 。 5.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农耕经济的进步。 (二)(二)夏夏 朝(约朝(约 BC2070BC2070约约 BC1600BC1600 年年 )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

4、朝 1.王朝兴衰:禹建立,桀灭亡。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2.政治特征: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 3.评价:生产力发展、阶级矛盾的产物;历史必然趋势。 (三)(三)商商 朝(约朝(约 BC1600BC1600BC1046BC1046 年)年) 1.王朝兴衰:汤建立,纣灭亡。都城亳(今河南商丘)后经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2.政治特征: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决策)。当时人们知识水平低,生产力低下。 宗法制(血缘关系为纽带) (四)周(约(四)周(约 BC1046BC1046- -BC221BC221) 1.王朝兴衰: 2 西周:武王建立,幽王灭亡。都城镐

5、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平王建立,赧王灭亡。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2.政治特征: 含义:“封邦建国”,把王畿以外的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 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目的:稳定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功臣(齐)。 分封制 诸侯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独立 征派赋税)。 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实质:等级隶属制。 影响: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 效果得到加强;诸侯独立性强,削弱周天子权威。 结果

6、: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遭破坏。 表现:诸侯混战 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矛盾 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各等级之间形成大、小宗从属关系)。 影响:巩固了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贵族 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是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2.分封制侧重于政治权利的分配,

7、宗法制侧重与政治权利的继承。 (五)(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 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家与国相结合,加强王权统治。 二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探讨中国古代中央集课标要求: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探讨中国古代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的影响。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一)(一)秦朝的统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长期战

8、乱,人民渴望统一。 法家学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商鞅变法影响。 嬴政的雄才大略。 2.过程: 时间:BC230-BC221。 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拓展疆土、巩固统一的措施: 3 北方: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长城和直道。 南方:修灵渠,平岭南,在海南置郡。 西南:开辟五尺道。 4.影响:扩大了帝国疆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补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补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含义: 专制主义: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既是决策方式,又是政治制度。(就皇帝与丞相关系而言) 中央集权:管理模式,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

9、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 中央政治制度 2.构成 地方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3.形成原因: 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根本原 因) 政治: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 思想:法家的集权理论。 4.发展历程: 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 - 元朝(发展)-明清 (强化、顶峰) 5.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核心)。 皇权垄断 。 权力高度集中 。 人治色彩浓厚。 6.实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统治人民的工具。 7.影响: 积极: A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B 有利于维

10、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C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D 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A 政治上:君主专制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暴政,使政治黑暗、腐败。 B 思想上:对思想文化的严密控制,阻碍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C 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整体上: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 (二)政权的巩固(二)政权的巩固 1.中央:(中央行政体制) 由来: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皇帝制 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君臣关系: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三公九卿制: 丞相:协助皇帝

11、处理政事。 A 三公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4 B 九卿:课本 P10 资料卡片。 C 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三权分立(各职其责,互相牵制);丞相位高权重。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A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B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军政要务要以“朝议”的方式处理。 2.地方:郡县制(地方行政体制) 形成;春秋战国 确立:秦朝 推广:李斯 设置:郡县(道)乡里 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标志;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补充:

12、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补充: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项目 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盛行时期 商周等早期社会 秦以后的各个朝代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受封爵位世袭 官吏有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地位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 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都

13、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3.思想:挟书律 (三)(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积极: 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抵御游牧民族掠夺,维护农耕经济稳定。 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2.消极: 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们处境日益恶化,严酷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激化。 三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说明中国古代的演

14、变历史,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特点。的特点。 (一)(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 1.君与相的关系:相既是皇帝的帮手,也是君权的分割者。 2.解决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扩大宰相人数,分割宰相权利。 3.各朝代的表现: 秦:三公九卿。 5 中朝(亲信的将领、提拔的人才) 九卿 汉:中、外朝制。 皇帝 (决策机构) 有事上报 外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执行机构) 中书省(草拟)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政事堂 门下省(审批) (议政) 尚书省(执行)-六部 补充:三省六部制的特点补充: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

15、权独尊又减少决策失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补充: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比较补充: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宰相职权 地位 宰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 审议权、 行 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 参知政事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权) (副相。分行政权) 宋:二府三司制。 皇帝 (二府) 三司 (户部、度支、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枢密使) 盐铁。分财权) 宣政院(主管宗教及西藏事务) 元:一省两院。 皇帝 中书省

16、(最高行政机构,行宰相职权)-六部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内阁。 明:废丞相,设内阁。 皇帝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内阁(日常事务) 清朝:设军机处。 皇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1791 年该机构被取消 军机处(内政、外交、军国大计) 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劝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5.性质: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各朝代的表现: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 隋:州、县两级 唐:道、州、县三级(唐肃宗以后) 宋

17、:路、州、县三级 元:行省制度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A:内容 中书省直辖腹里(今京津晋冀鲁一带) 宣政院管辖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B:关系:权利受中央节制,省官互迁。 6 C: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省、府、县三级。 清:理藩院;改土归流 3.趋势: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三)选官制度(三)选官制度 1.概况: 世官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实行 时间 西周 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 选拔 方式 世袭 军功 以官举士 以官举士 分科考

18、试 择优录取 选拔 依据 血统 德才孝廉 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世袭 (封闭性)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封闭性) 定期考试,公开选拔(开放 性) 2.趋势: 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学,趋向公开、公平。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方式:有举荐到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3.科举制: 含义: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实施:隋朝以后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实质: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评价: A 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 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

19、了条 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B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创造性,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四)监察制度(四)监察制度 1.各朝代表现: 秦:中央:御史大夫;郡:监御史。 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监察地方长官)司隶校尉(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 察官)。 唐:中央:御史台;地方:监察御史。 宋:中央:御史台;地方:通判。 明清:中央:督察院;地方:监察御史。 2.特点: 组织独立,自成系统。 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 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3.评价: 7 对加强

20、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发挥过积极作用。 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效能。 四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 展的影响。展的影响。 (一)明代的政治制度:(一)明代的政治制度: 1.废丞相,权分六部: 原因: A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B 历史原因:丞相是历代王朝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根源。 C 直接原因:明初,丞相权力过大,特别是胡

21、惟庸骄横跋扈,激化了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内容: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 影响: A 积极: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专制统治; B 消极: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内阁: 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形成与发展: A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B 明成祖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设立内阁制。 C 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内阁制度特点: A 参与处理国政。 B 受司礼监牵制。 C 无实权。 内阁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2、影响: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补: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补: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 内阁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 皇帝的信任 职责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皇帝的侍从顾问 任免 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 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决定 权力 决策权,参与政治权;权力 来自于制度 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权力来自皇帝 的支持 对皇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补: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比较:补: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比较: 明代内阁 英国内阁 背景 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忙 由英王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演变而来。 产生方 式 人选,权力都有皇帝

23、钦定 以议会为基础产生,内阁首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 党或政党联盟领袖担任,由内阁首相组织内阁。 职权 内阁职责只备顾问,明成祖后职权 越来越大,不但参与机务,而且成 为国家中枢机构,形成内阁制度。 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对议会负责,首相主持内阁会议, 总揽政务,任免内阁成员及政府高级官员,制定和执行 国家内外重大方针政策。 作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 权起制约作用 是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形成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 议会负责 8 3.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 (二)清代的政治制度:(二)清代的政治制度: 1.军机处: 原因: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 政务范围:专门处理前线的

24、奏报和诏令。后来,由单纯处理西北军务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物。 特点: A 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 B 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 C 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能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 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D 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 影响: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密折制度: 设立:雍正年间。 目的: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3.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目的: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25、。 影响:文字狱是巩固专制统治的政治措施。文字狱遏制言论,禁锢思想,极大地桎梏了学术思想的发 展。 4.边疆政策: 基本原则: A 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B 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措施: A 设机构:理藩院;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B 对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给予特殊重视; 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中央集权 含义: 见书本知识链接 C 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过程:明代永乐年间(开始);清代雍正年间(大规模); 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 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

26、化交流;有利于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历史作用:近代中国的版图在清前期奠定;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补:专制时代晚期中国的保守与停滞与西方世界的巨变:补:专制时代晚期中国的保守与停滞与西方世界的巨变: 中国: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 3.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字狱,自然科学大大落后于西方。 4.对外关系:闭关自守,禁止或限止海外贸易。 西方: 1.政治:英法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2.经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3.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启

27、蒙运动先后出现,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形成。 4.对外关系:积极开拓殖民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9 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2.人治高于法治。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4.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 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专题二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从从 18401840 年年19491949 年整个中国近代史贯穿着两条主线:年整个中国近代史贯穿着

28、两条主线: 一一 屈辱史屈辱史列强不断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不断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8 世纪中期-19 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家主权开始遭破坏。 2.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9 世纪末) 西方列强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中国半值半封社会完全形成。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二二 抗争史抗争史中国军民奋勇反抗,为维护主权不断斗争。中国军民奋勇反抗,为维护主权不断斗争。

29、 1.农民阶级:先后领导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但由于阶级局限性,都以失 败告终。 2.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辛亥革命果实落 入袁世凯之手。 3.无产阶级:发动领导五四运动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斗争,最终推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实 现了民族独立。 一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8401840 年至年至 l900l900 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课程标准:列举课程标准:列举 18401840 年至年至 19001900 年间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

30、斗争的事迹,体会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 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 英国 政治统治 封建社会,腐败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然经济占统治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坚船利炮,战斗力强 外交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思想观念 闭目塞听,文化专制 思想开放 中英贸易 正当贸易,中国出超,英国入超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一)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0- -18421842) 1.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要把中国变为其商

31、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经过: 1840 年 6 月,英舰驶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1841 年,英扩大战争,侵占香港岛 1842 年 8 月,英闯入长江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 A 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 内容及危害:中国开始沦为双半社会 内容 危害 10 割地(香港岛)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 款(2100 万银元) 开创勒索赔款恶例,加重人民负担 开埠(广厦福宁上)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协定关税 便利外国倾销商品,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A 名称: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B

32、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中美望厦条约(1844 美除享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如美国兵船 可以任意到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美国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 中法黄埔条约(1844 法国享有美国在 望厦条约 中取得的一切特权, 同时还规定, 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等。 4.性质:是资本主义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5.影响: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半殖半封。 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阶极矛盾。 革命任务:反封建反封建、反侵略。

33、 革命性质: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想领域:天朝上国向西方学习。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被迫对外开放。 阶级关系:在外国资本家开设的船坞和工厂里产生第一批产业工人。 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此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补充:补充: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国际法术语,指领事有权利按照本国法律审理在驻在国犯罪的本国公民,不受驻在国法律的 干涉。对驻在国来说又称“治外法权”,它破坏该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外交特权之一,又称“一体均沾”。指正常

34、交往的两个国家中,一方给予第三国的权 益,另一方也可以享受。一般来说,应该是双方互相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否则即为“片面最惠国待 遇”。 补: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独立自主权;也就是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 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殖民者控制,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 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 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也就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 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增长,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 步。 鸦片战争后 20 年间,我国社会主要呈现半殖民地特征;19

35、世纪 60 年代后半封建的特征才逐渐明显。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56- -18601860) 1.原因: 根本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2.经过: 第一阶段(18561858):1858 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1858 年,清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天津 条约。 第二阶段(18581860):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1860 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圆明园;1860 年, 11 清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天津条约(18586)内容及危害: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

36、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B 十口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 C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仅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 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也有利于列强的军事侵略。 D 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进一步渗入中国社会。 E 向英法两国赔款各 200 万两白银,赔偿英商 200 万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北京条约(1860.10)内容及危害: A天津条约有效。 B 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 C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D 准许华工出国掠卖中国

37、人口。 E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俄国侵占我国领土:(19 世纪 50 年代末到 80 年代) 时间 不平等条约 割占领土 面积 1858 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 多万平方公里 1860 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 40 多万平方公里 1860 1864 北京条约勘分 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 多万平方公里 19 世纪 80 年代 改订条约 中国西北部 7 万多平方公里 4.影响: 政治上: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国

38、经济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洋 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中法战争(三)中法战争(1883188318851885)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四)中日甲午战争(四)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418951895) 1.原因: 根本原因:19 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 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1894 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2.经过: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卫战役。 3.结果: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割辽东半岛、 澎湖列岛和台湾及其附属

39、岛屿给日本。 国土进一步沦丧,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侵略的途径(商品输入-资本输入),阻碍中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和远东地区局势的影响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和远东地区局势的影响 1对中国: 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掀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 12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

40、本主义的发展。 2对日本:国际地位上升;巨额赔款促进其经济高速发展 3对朝鲜:进一步受控于日本,并逐步沦为其殖民地 4对远东政局:日本的崛起遭到法、德、俄、英等国抑制,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日趋激烈。 (五)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五)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1919 世纪末世纪末 2020 世纪初)世纪初) 1.原因: 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资本输出日益增大。 直接原因:马关条约刺激。 2.经过: 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A 原因: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国在东北的侵略权益;德、法都想拉拢俄国。 B 目的:不是为维护中国主权,而是列强争夺中国。 C 过程:提出照会,武力强迫。 D 结果:日本放弃辽东

41、半岛,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 3000 万两。 E 实质:列强争夺在华利益。 F 事态发展:日俄战争。 高潮:各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到殖民地的危机。 国家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 山东 强租胶州湾 俄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 广东、广西、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暂时平息:1899 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A 美国提出此政策的原因:忙于美西战争没有参与瓜分中国;军事实力不能与列强抗衡; 满足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B 内容:彼此承认,利益均沾。 C 实质: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弥中国人民的反抗,

42、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D 结果: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 (原因利于缓和列强矛盾,消弥中国的反抗斗争;未触 及列强根本利益,利于在华进一步扩张。) E 影响:对中国: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对美国:是美国侵华新阶段的标志。 对列强:暂缓列强在华矛盾,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局面。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019011901) 1.原因: 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 结果: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 前:中国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便利了列强长期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进: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3、拆: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方便列强自由进出,便于列强直接 宾: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总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补:补:1919 世纪中期到世纪中期到 1919 世纪末列强侵华的特点变化世纪末列强侵华的特点变化 1从侵华原因上看: 列强侵略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两次工业革命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 13 2从侵华方式上看:军事上:由各自为战变为联合行动;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政治上:由战争侵略到政治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3从

44、侵华格局上看:由英法占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 律。 认识:五次侵华战争都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实质上体现了资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 程。 二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程标准: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斗争事迹;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课程标准:概述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斗争事迹;体会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 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概述义和团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概述义和团运动

45、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事迹;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事迹;认识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补: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主要分为两类补: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主要分为两类 1.人民大众的反抗运动:三元里抗英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 2.政府官兵的英勇反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 (一)三元里抗英(一)三元里抗英 1.背景:英军入侵,清政府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2.导火线:1841 年 5 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 3.经过:三元里人民两次包围四方炮台,申谕英夷告示 4.意义: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国际背景:19 世纪 70 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 ,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 俄英侵略新疆:俄英竞相拉拢和控制阿古柏政权,企图以此作为支解中国新疆的工具。沙俄还直接出 兵侵占伊犁。 2.过程: 1875 年被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6 年率军西征,收复北疆大部。 取得收复新疆(除伊犁外)的重大胜利,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的阴谋。 1880 年,左宗棠被再次任命为钦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民版 > 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