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湘教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活动题答案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8834 上传时间:2021-01-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5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湘教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活动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1年湘教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活动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1年湘教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活动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1年湘教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活动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1年湘教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活动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湘教新教材必修二活动题答案湘教新教材必修二活动题答案 教材 P2探究 1爪哇岛陆地面积只有 12.69 万平方千米,仅占印度尼西亚陆地总面积的 6.66%,但印尼 2 亿多人口 却有一半以上(1.4 亿多人)分布在该岛。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纬度低,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 多雨;岛上火山活动多,广泛分布着肥沃的火山灰;岛上河流较多,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食物来源充足。从人文因素看,该岛位于印尼的主要岛屿之间,位置优越,港口多, 交通便利;岛上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产业活动活跃。所以该岛人口密度特别大。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

2、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 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工业、农业、交通、商贸)、社会、历史、文化、科技和政 治等。 教材 P4活动 1(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南半球相同纬度范围内,陆地面积较小(或海洋面积广大), 人口分布较少。 (2)非洲。非洲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湾,距离海岸线 200 千米范围内面积占非洲总面积小,且非洲大 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内陆高原地区较为凉爽,适宜居住。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在热带地区,人口多分布在气候相对凉爽的 高原地带。 2(1)略。 (2)4 个: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3

3、)启示:人类大陆的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重很小,但却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的人口,世界上的 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 可以用简化的图来表示复杂的地理现象,去除干扰因素,只留下最重要的内容,直观形象。 教材 P67活动 1. 人口稀少区域 地形 水文 土壤 植被 气候 亚马孙平原 青藏高原 撒哈拉沙漠 格陵兰岛 2.(1)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 气温低, 热量条件差, 而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好, 加上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生产。云南热带及其边缘地区的低地,气候湿热,排水不畅,草木繁茂, 疟疾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人口分布较少;海拔适中的山地和高原,气温和降水适中,排水通畅,疟 蚊

4、危害明显减轻,人口分布较为稠密。 (2)例子: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亚马孙平原人口较少;墨西哥人口大部分位于墨西哥高原南 部地区。 教材 P8活动 1(1)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新疆绿洲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南部河谷地 区。 地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人口较为稠密的原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水源充足的绿洲 或河流沿岸地区,人口稠密。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2)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该线直观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线的东南侧人口稠密,线的西 北侧人口稀疏。此线成为地理研究和国家决

5、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人口线与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线东南侧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充沛,地形以平原丘陵 为主,线西北侧位于非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降水较少,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显著。 (3)方案一:不会,该线西北自然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自然承载力有限,人口难以大量增长。方 案二:会,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这条人口分 界线会小范围波动。 2历史因素: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是美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大量在此聚集。 政治因素: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改变该国人口的格局;安史之乱之后我国南方人口首次超过了北方。 文化因素:旧金

6、山的唐人街是华人的聚集区;我国西安的回民聚集地。 3早期尼雅地区水源充足,湖沼遍布,草木茂盛,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上, 交通便利,商贸往来频繁。随着人口增多,用水剧增,尼雅河断流,生态环境随之恶化,人口被迫外迁, 尼雅地区逐渐变成废墟,绿洲良田变成荒漠。 教材 P10探究 1经纬的爷爷、奶奶属于人口迁移,因为他们离开了原居住地,且居住地发生了永久性变化。经纬的 爸爸从贵阳到北京读书、从北京到深圳工作、从深圳到欧洲读博士、又回到深圳均属于人口迁移,因为跨 越了一定的行政区,并且较长时间离开原居住地。经纬陪爷爷、奶奶到桂林旅游不属于人口迁移,因为虽 然离开了原居住地,但由于

7、停留时间过短,只能属于人口流动。 2略。 教材 P11活动 1否(时间太短);是;是;是。 2国内迁移;国内迁移;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教材 P12活动 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经济 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核辐射污染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居民被迫迁移。自然环境因素六盘山 区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发展条件差,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俄、 乌两国冲突引发乌克兰东部战乱,受战争和民族文化影响,俄罗斯族居民选择迁入俄罗斯,避免战乱和民 族歧视的影响。经济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灾荒、战乱等原因,大量汉族人不堪困苦,迁移到谋生条 件更好的地

8、方。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严重的旱灾导致大面积土壤风化形成严重的沙尘暴,大量 牲畜、动物死亡,农作物大面积绝收。恶劣生存环境迫使居民外迁,这是根本原因。而选择到东部,或向 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是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是受经济因素影响。 2(1)德国北部农业地区的人口迁出率更高,德国北部农业发展条件较差,只有长子才有权继承被继 承人的土地和财产,人们更难获得经济收入维持生活,因此人口迁出率比南部更高。 (2)上述材料中人口迁移的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如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走西口” “闯 关东”等。 教材 P1516活动 1(1)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驱动因

9、素更为复杂,流动方向也更为集 中。流动人口由生存型逐渐向发展型转变,人口流动方式由劳动力个体流动向举家迁移转变,流动形态由 “钟摆式”流动向在城市稳定生活、稳定工作转变。 (2)由于流动人口就业状况有所改善,经济收入逐年增长,一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归属感、幸福感 日益增强。 2对迁入地的积极影响:可以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边远地区资源的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 文化交流、推动城市的发展。对迁入地的消极影响: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 力。 对迁出地的积极影响:促进迁出地和外界的交流、减缓当地的人口压力、增加当地居民的家庭经济收 入。 对迁出地的消极影响: 迁出人口一般为

10、青壮年劳动力,人才和资金外流对迁出地来说是一种经济损失, 也会造成基础教育投入多而回报少的局面,影响迁出地的可持续发展。 3略。 教材 P17探究 1池塘生态系统中,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量是有限的,这会影响到鱼的数量。受限制因素影 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2 在人类社会中, 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会受到自然资源环境、 科技发展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 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3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超过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会导致本地区的资 源短缺并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而导致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还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11、。 教材 P1819活动 11830 年以来世界人口每增加 10 亿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世界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其主要原 因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 的寿命不断延长,进一步导致自然增长率升高。 2. 人口普查次数 第一次(1953 年) 第二次 (1964 年) 第三次 (1982 年) 第四次 (1990 年) 第五次 (2000 年) 第六次 (2010 年) 人口总量/亿人 5.944 6.946 10.082 11.337 12.426 13.397 人口出生率/% 3.7 3.934 2.228 2.106 1

12、.403 1.19 人口死亡率/% 1.4 1.156 0.66 0.667 0.645 0.71 人口自然增长率/% 2.3 2.778 1.568 1.439 0.758 0.479 教材 P20活动 1(1)自然资源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 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2)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提高,可以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一些过 去没有列入资源范畴的物质,现在以及将来可以被广泛利用,增加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虽然资源的总 量是巨大的, 但终究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通过科技进步只

13、能增加资源的可采量。 (3)观点一:会。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 重的环境问题,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人类社会面临崩溃。 观点二:不会。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用途等不断丰富、改善。可通过建立 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2. 教材 P21活动 1相比于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人类的生存空间要大得多,人类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资源。 2多数人同意中间派学者的观点,因为乐观派和悲观派过 于极端化。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结合人类发展史来看,每一个时期 应该有各自的人口容量,

14、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从未达到过最 高的人口容量。也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 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 识不断加深,已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人口容 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 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教材 P23活动 1(1)严格遵循计划生育意识,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自然增长率几乎为零。 (2)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森林资源

15、等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 2(1)中温带、南温带、亚热带可承载人口量多;北温带、热带、干旱及半干旱区、青藏区可承载人 口量少。原因:中温带、南温带、亚热带水热条件较优越,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大,年生物量大,可承 载人口多。北温带、青藏高原区热量条件较差,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小,可承载人口少,热带地区水热 条件优越,但面积较小,可承载人口量较小,干旱及半干旱区水源条件较差,可承载人口量较小。自然环 境对人口发展及其地理分布有制约作用。 (2)不一定。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因素发生 变化的条件下,可承载人口也将会发生变化。 教材 P26探究 1城市

16、的房屋高大,农村的低矮;城市的道路宽敞而平整,农村的道路狭窄而不平;城市的灯光亮度 大,农村的亮度小;城市的公共设施数量和类型多,农村的公共设施数量与类型少镇介于二者之间。 2略。 3乡村演变成城市的基本动力有: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市场 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乡村演变为城市,在景观和布局上会发生以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主变为以非农 业用地为主。建筑密度增大,高度增大、层数增多。建筑除向高空扩展外,还向地下空间扩展,地下还建 设有如地铁、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等建筑,还设有市政管道如上水道、下水道、消防管道、煤气管道、 电线、电缆等。道路增多,纵横交错,类型各异,

17、网线密集等。 教材 P2728活动 1一般而言,乡村与城镇所占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耕地和居住用地,因为乡村的人口数量 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镇的人口已达到一定规模,居住用地承担其最基本的职能,是城镇中分布 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2商业用地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 3城镇内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和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行政因素有关。 教材 P3031活动 1(1)影响城区地租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2)就城区来看, 不同类型用地的地租变化的相同点是: 都随距离市中心越来越远, 地租水平逐渐下降; 不同点是:商

18、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地租水平下降速度是不同的,商业区下降最快,工业区下降最慢。 (3)如果城市的土地用途由各类用地使用者的付租能力来决定, 那么图中 OA 为商业区、 AB 为住宅区、 BC 为工业区,因为在 OA 段,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最高,AB 段住宅区的付租能力最高,BC 段工业区的付租 能力最高。 2(1)成都属于团块状的城市空间结构,这跟当地的地形有关。成都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功 能区的分布不受地形的阻隔,使之可以成片分布。 (2)沈阳以组团式的松散布局结构建设,沿三环高速公路向沈山、沈大、沈哈、沈抚、沈丹、沈盘等交 通干线放射方向发展。 (3)北京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古

19、城。如果过分改动故宫周边的环境,会影响它的历史价值, 为了保留故宫的文化气息,所以周围都不允许建高层建筑。 教材 P35活动 1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滨海平原、滨河平原、河口三角洲的地形平坦、土 壤肥沃,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所以城市相对密集。 2主要原因:地处温带,气候宜人;地形平坦;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交通方式多元,交 通便利。 3深圳崛起的主要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政策支持。香港和深圳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 补。同时,利用港珠澳大桥实现更为便利的交流和沟通。 教材 P36探究 1澳大利亚的库伯佩迪地处澳大利亚的南部内陆,维多利亚大沙漠东南

20、部边缘,纬度较低,夏季受亚 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到来自内陆地区东北信风的影响,全年高温少雨。 2库伯佩迪的民居依山崖开挖修建,全部建在地下;与外部联系的门窗开口较小,内部宽敞;功能设 施齐全,建筑功能多样。 教材 P40活动 湘西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该地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吊脚楼底层架空,对防 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陕北窑洞: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依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 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当地的民居适应气候的特点,把底层架空以 利通风散热,以重木及棕榈建造,用木构架楔榫

21、连接,坡顶的山墙两端可以通风,山墙上作彩色编织的调 席盖和竹篾。 英国乡土民居:英国降水较多,乡土民居以乡村式的茅草农舍为代表,屋顶坡度较大。 肯尼亚茅草屋:草原面积广大,草屋的建筑充分考虑了就地取材的原则。 伊朗风塔:气候酷热,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 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 这些民居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而建造,体现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 教材 P4344活动 1(1)布局特点:整个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向外辐射,形成内八卦,村外八座小山环抱整个 村落,构成外八卦,各家各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

22、,犹如迷宫。当地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形 复杂,诸葛村在选址、建村过程中对于风水学说的重视,反映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通过风水学说培养人 们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并增进宗族团结的特点。 (2)旅游资源具有景观独特性(没有类似景观, 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可复制); 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文化底蕴深厚;诸葛亮历史地位高,知名度高,文化品牌效益高。 (3)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生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古村古镇原貌;保持古村古镇的特色,挖 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加强古村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2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在表达地域文化时,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用现代的美

23、学观念和技术 手法表现地域文化内涵。 教材 P45探究 1基本上一致。 2这是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 无灯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教材 P4647活动 1 不同点: 珠江三角洲, 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毗邻港澳, 与港澳经济互动, 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 动。 2略。 教材 P51活动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不同,其城市

24、化进程也不同。 2原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3.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 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镇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教材 P5354活动 1(1)优点:疏散过

25、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 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主 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2)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 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3)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 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 的规划和建设。 2(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

26、,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 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3)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 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3略。 教材 P56探究 1沙特阿拉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西红柿品质较好;智利地中海气候区域夏季炎热干燥,昼夜温 差大,利于葡萄中糖分的积累,品质好 2略。 教材 P5758活动 1纬度高,气候寒冷,寒冷期长(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冻土广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不足,水 热配合差,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7、。 2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 谷物种植地带主要位于西西伯利亚南部和东 欧平原南部的伏尔加河沿岸。地形平坦;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土壤肥沃(有深厚黑土分布);灌溉水源 充足等。 3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俄罗斯温暖的气候区范围扩大,热量条件变好,农作物可生长的时间变长;冻土 层融化,农业可开发的区域扩大,耕地资源增加,生产规模会扩大。但是,气候变暖会利于病虫繁衍,增 加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教材 P5960活动 1有利条件:全年高温,光热充足;石油生产大国,有雄厚的资金用于农业投资。不利条件:境内主 要是大沙漠和高原,可耕地很少;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源短缺。 2推广先进的灌溉

28、技术,如喷灌、滴灌技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采用海水淡化技术等。 3沙特阿拉伯光照充足,西红柿品质较好,且大规模种植,产量高、价格低;英国气候条件不利于西 红柿生长,市场需求大,两地运输便捷。沙特阿拉伯 2005 年以后小麦产量快速下降,蔬菜和牛奶比重快速 上升,主要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导致农业生产规模的变化。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粮食难以自给,2005 年后小 麦可以满足国内 90%的需求,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农业投入增多和农业技术(灌溉技术)进步。 教材 P6061活动 1热量: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

29、形平坦。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 力丰富。 市场: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能缓解人口 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种植历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耕作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2 地形是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亚洲的水稻种植区多为山地丘陵区, 土地面积狭小, 不能连片,机械化难以推广。解决措施:发展适合山地地形的小型农用机械。 多旱涝灾害也是亚洲水稻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之一,东亚、东南亚、南亚位于季

30、风气候区,夏季风的 不稳定性易出现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解决措施:兴修水利工程。 3以小农经营为主;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劳动力需求量大等。 教材 P63活动 略 教材 P64探究 1美国一侧经济繁荣,工农业发达;墨西哥一侧杂乱无章,工业相对落后。 2以上四座城市的出口加工区都主要承担组装和加工工艺,故该类工业布局于美墨边境的有利区位条 件是:墨西哥境内毗邻美国,市场广阔;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较低;原料和产品的运费低等。 3利用本国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吸引美国的企业前来投资设厂,从而获取工业利润。 教材 P6667活动 1原料;动力;技术。 2(1)由靠近煤矿

31、、铁矿到靠近交通便利、市场需求大的区域。这些变化由原料、燃料、交通、市场、 技术等区位因素引起。 (2)交通、市场、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技术条件的进步,资源的利用率上升,单位产品消耗的 资源量减少;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减少运费,降低生 产成本,从国外进口煤、铁等原料,制成工业产品后再输往国外。因此,钢铁工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弱, 该工业更倾向于布局在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区域。 教材 P68活动 1本活动是分析只考虑风向一个因素时,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布局原则。一般有三条:一、如果当地常 年盛行一种相对稳定的风,如西风带,毫无疑问,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

32、,工业区布局在下风向。二、如果 当地盛行对吹的两种风向,如季风气候区,则工业区应该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三、如果当地没 有明显的盛行风,那要找出本地出现频率最小的风向,工业区要布局在该风向的上风向。另外还有一条基 本原则就是把工业区和居住区用绿化带等隔离带隔开。 2水泥厂主要产生大气污染废弃物;造纸厂主要产生水污染废弃物;化工厂既产生大气污染废弃物, 又产生水污染废弃物;火力发电厂既产生大气污染废弃物,又产生固体废弃物。 水泥厂污染空气,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造纸厂 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或河流上游;化工厂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源,工厂应

33、设置在居民区最 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还要兼顾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火力发 电厂既污染空气又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工厂既要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 垂直的郊外,又要注意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3只考虑眼前经济效益的观点是错误的。工业生产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 效益。如果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被破坏,经济效益最终也会丧失。淮河水质变坏会危及沿岸地区甚至 整个淮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加剧水资源紧缺的程度。 教材 P70活动 1兴起的原因: 矿产资源丰富: 阿巴拉契亚山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五大湖西部有铁矿分布; 市场广阔

34、: 人口密集, 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交通: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及大西洋沿岸便利的水运。 衰落的原因: 日本、 西欧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 美国传统制造业呈现衰落趋势, 美国国内的钢铁、 汽车、 化学、机械等部门停滞不前;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交通 拥堵,地价昂贵,高税收等,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不断上升;在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和南部“阳光地 带” ,高科技园区,新兴工业区迅速崛起,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被称之为“锈带”的美国东北部地区。 2技术、环境等因素。 3美国本土东北部老工业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适合发展传统的原料指向型工业。美国 新兴工

35、业区资源丰富(如墨西哥湾沿岸的石油、天然气)、土地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有高等院校 分布、人才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新兴的技术指向型工业。 教材 P71活动 1飞机生产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因此零部件生产厂全球分布,这样 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区产业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 流,促进集成创新,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 3略。 教材 P72探究 1事例略。网络购物与传统实体店购物的异同如下: (1)不同点: 比较项目 传统实体店购物 网络购物 价格 较高 较低 消费

36、者 体验 消费者能亲身体验 消费者不能体验 便利程度 逛街,出门繁琐 足不出户 商品种类 有限制 品种繁多,可供消费者选择 质量感受 消费者能明显感觉到 消费者只能通过眼睛观察 售后服务 简便,可直接到店中解决 繁琐 优点 假货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仔细挑 选 价格低,打折力度大,不受天气影响 不足 款式少,价格高,逛街累,不容易找到自 己喜欢的商品 质量难以保证,网上描述信息与实物差别很 大 时间限制 白天营业 24 小时营业 沟通交流 及时,方便 繁琐,消费者需要等待答复 运输方式 不需要,消费者付款后就能拿走商品 通过各种物流公司进行运送,在运送途中商 品可能损坏 交易安全 很安全,

37、当面交易,无中间环节 存在安全隐患,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快捷 支付等 (2)相同点: 不管是实体店购物还是网络购物,最终目的都是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商品,能用最小的代价换到最高 性价比的商品,希望买到的商品“物美价廉”。 2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原因: (1)政策加码,助力电子商务的发展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政策频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2018 年 8 月 31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电商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电子商务进 一步走向规范发展的开始。 (2)数字技术驱动电子商务产业创新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

38、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创造了丰富的应用 场景,正在驱动新一轮电子商务产业创新。新技术应用催生营销模式不断创新。 (3)网民规模的迅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电子商务的崛起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社交应用 的广泛使用促使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中心,以网状结构、社交化的形态,与他人产生交集。截至 2018 年 12 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 8.29 亿, 全年新增网民 5653 万, 互联网普及率为 59.6%, 较 2017 年底提升 3.8%。 其中, 手机网民规模达 8.17 亿, 全年新增手机网民 6433 万;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 2017 年

39、底的 97.5% 提升至 2018 年底的 98.6%,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购物渠道之一。 (4)移动支付为电子商务的网上交易提供了便捷性与安全性 移动电子支付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优势是移动支付较传统支付手段有着明显的 便捷性。2018 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 605.31 亿笔,金额 277.39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61.19%和 36.69%。 (5)电商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为提高电商物流效率和服务满意度,京东、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纷纷利用大数据、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各自物流平台进行整合,无人机、无人仓、无人车等技术全面启动应用,联盟和智能化 统筹

40、的模式布局更加广泛。近年来,新技术、新模式在电商物流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使得物流快递效 率和覆盖率得到加速提升,电商物流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教材 P73活动 服务业类型 主要行业 生产性服务业 工业设计 生活性服务业 休闲旅游、家政服务、美容健身 公共服务业 医疗、保险、法律咨询、社区管理、社会组织 教材 P75活动 1(1)伦敦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雄厚的经济基础、灵活创新的监管机制 与投资环境、广阔的市场需求、发达的科技水平与研发能力、精通金融业务的优质专业人才、优质的教育 资源、现代宜居城市等区位优势。 (2)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与东京、香港同一时区,可以

41、与伦敦、纽约构建 24 小时接力交易)、交通 通信等基础设施齐全、雄厚的经济实力、规模庞大的金融机构、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及相对完善的金融市 场体系、长江三角洲经济腹地面积和发展潜力、政府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力度;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2金融中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区域的经济中心,也是金融体系的枢纽。它需要集聚足够 数量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以及与金融活动有关的服务业或支持性产 业,必须具备良好的资金流通环境;同时,其依托的中心城市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法 律制度以及文化环境,随着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

42、业的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地集聚在大城市。 教材 P76活动 1(1)标图(略)。 (2)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东亚、欧洲、北美;各国首都拥有的 500 强企业占全国比重较大。近些 年,东亚的北京与东京集中了较多的世界 500 强企业总部。 (3)例如北京:中国央企集聚;各类智力、技术、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得天独厚的人才和科研 优势;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便利开放的投资与贸易环境。 2你选择的行业是:物流业(举例) 影响因素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尽可能靠近终端市场,以便提高市内货物配送时效,降低配送成本;或者以接近目标 客户群和核心客户群为佳 集聚 集聚会产生各类运输流、资金流、

43、网络信息流、人才技术流,集聚在空间范围内形成 新的功能区和产业园区 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管理和技术人才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交通通信 交通环境对于物流业集聚的形成至关重要,运输条件便捷、运输效能通畅的机场周边、 河海区域及道路交会处成为物流企业的选址要地。信息化、电子化及智能化是各个物 流节点密切交织和网络化联系的必要条件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将推动中国物流行业进一步能力分化和重整洗牌。“智能物流”比拼的是跨 界整合能力和大数据算法等科技能力,物流数字化、在线化、可视化成为常态,人工 智能快速迭代 政策与制度 物流产业的持久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支持及保障,关乎物流企业发 展的产业融

44、资制度、市场准入退出规范、物流产业土地利用政策及物流保障制度等政 策的明确规定实施,可以有效保障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 教材 P7879活动 1商业中心增多、等级升高,向外围扩散,影响因素有交通、市场及城市规划等。 2北京的商圈历来有“东重西轻、北重南轻、内重外轻”的特点。核心商圈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是由 产业带动而形成的,其中尤以高科技电子产业为主的中关村商圈、以体育产业为主的亚奥商圈最为突出。 伴随着北京区域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政策红利、轨道开通、城市外拓,北京四环外南部的商圈中心 会演变为一级中心地或二级中心地。 教材 P81活动 你选择的行业是:零售业(举例) 影响因素 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45、 人口分布 邻近商圈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决定了零售业的数量、规模、 货物品种 可达性 到商店距离的远近影响其规模、档次,交通通达性会扩大商圈人口。城市的公交站、 地铁站数量以及停车场的规模也会影响其分布 市场 商圈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商业网点辐射力的增强,同时也加剧竞争 税收与政策 会对零售业区位选择造成一定的影响 教材 P83探究 1略。 2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使郑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转运中心;加强了郑州的对外联系;扩大 了郑州的服务范围;促进了郑州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等级,使郑州由一个小县城成为省会城市,进而 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3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原为河北省正定

46、县下属的一个村庄,1907 年正太路全线通车,当时的石家 庄村东侧,便成了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交会点,石家庄因此成为交通枢纽,从而发展为大城市。石家庄 的发展变化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有直接关系。 教材 P8586活动 1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交通线路类型多样,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 西部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相对较低。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 通线路修建的难度低。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修建难 度大、成本高。 2现在人们出行首选高铁,因为高铁比其他类型的列

47、车耗时少、乘坐舒适、价格合理。这源于高铁的 运行速度快,输送能力强,安全性能好,能源消耗少,正点率高,乘坐舒适度高。 3略。(提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区域发展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针对性地进行交通规 划。) 教材 P87活动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成为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咽喉,交通的繁荣使扬 州成为当时世界大城市之一;清代中叶以后,京杭大运河淤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新中国成立后, 京沪铁路的修建、京杭大运河的疏浚使扬州又迅速发展起来。扬州的兴衰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和布局密 切相关。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又是闻名的旅游城市,在全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京杭大运

48、河大规模疏 浚,加强了扬州与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扬州经济的发展;随着连淮扬镇高铁的修建,扬 州进入全国高速铁路网,交通地位得以提升,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教材 P8990活动 1. 类型 交通通道 经济带 运输方式 主要城市 产业特点 沿海型 东部沿海通道 东部沿海经 济带 海运 大连、烟台、青岛、上海、 宁波、南通、福州等 外向型、高端制 造、现代服务业 沿路型 陇海兰新通 道 陇海兰新 经济带 铁路 乌鲁木齐、兰州、西安、 洛阳、郑州、徐州等 能源、电力、有 色冶金、石化、 装备制造、轻纺 等 沿河型 长江通道 长江经济带 河运 攀枝花、重庆、宜昌、武 汉、南京、上海等 主要农业区及综 合性工业走廊 2.(1)从东京出发 0400 千米内,短距离高速公路所占比重高,随距离的增加高速公路比重下降,新干 线比重上升;400800 千米内,新干线占绝对优势;800 千米后,新干线比重下降,航空比重最高。 (2)1975 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小,密度小,连通主要城市;1985 年,交通线路总长度增加,密度增大, 由沿海向内陆发展,连通城市数量增多;2014 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大,密度大,形成了网状交通运输。 (3)促进人员流动,加速和扩大了信息、知识、技术传播;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短出 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湘教版(新教材) > 必修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