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第一章至第六章知识点提纲讲义总结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8609 上传时间:2021-01-1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第一章至第六章知识点提纲讲义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21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第一章至第六章知识点提纲讲义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21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第一章至第六章知识点提纲讲义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21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第一章至第六章知识点提纲讲义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21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第一章至第六章知识点提纲讲义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恒星 和 星云星云 。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等) 。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吸引 、相互 绕转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唯 一一的天然卫星

2、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云雾 状的外表; 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地地月月 银河银河 太阳系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 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 均距离约为 1.5 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

3、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 3 万光 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1)结构特征 (2)运动特征:同向性同向性、共面性共面性、近圆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 条件 安全的安全的 宇宙环境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 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4、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 化 自身 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适合生物 呼吸的呼吸的 大气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第第二二节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1)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物质的 核聚变核聚变 反应。 (2)影响 直接为地表提供_和热能 维持_,为生物繁衍生长、_和水体 运动等提供能量 人类生产、生活的_ 2. 太阳活动 光能光能 地表温度地表温度 大气大气 能量能量 (1)概念:太阳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

5、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层、B 色球层和 C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 层上为太阳黑子、B 层上为_,其周期平均约为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太阳黑子(C 光球层) 、太阳耀斑(B 色球层) 、日珥(B 色球层) 、日冕物质抛射(A 日冕层) ;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 ; (6)影响 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_通信 产生“_”现象,会影响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准 确性,甚至使信鸽迷路 两极地区产生“_”现象 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4

6、6 亿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 (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 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 后沉积的层在上。 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 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相同 或者 相似相似 的化石;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低级 、越 简单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宙、代、纪 等时间 单位,进行系统性

7、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极光极光 短波短波 磁暴磁暴 大气层大气层 日冕日冕 光球光球 耀斑耀斑 1111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 90%。 (2)演化特点 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有氧环境 。 生物演化:由原核生物演化出 真核真核 生物和 多细胞多细胞 生物。 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5.41 亿年 2.52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8、 寒武纪寒武纪 、 奥陶纪奥陶纪 、 志留纪志留纪 )和晚古 生代(包括 泥盆纪泥盆纪 、 石炭纪石炭纪 、 二叠纪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联合古陆 。 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无脊椎动物 脊椎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蕨类植物繁盛 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成煤 期。 3.中生代 (1)时间:距今 2.52 亿年6 600 万年,分为 三叠纪三叠纪 、 侏罗纪侏罗纪 和 白垩纪白垩纪 。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 板块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9、。 地质矿产:是主要的 成煤成煤 期。 4.新生代 (1)时间:距今 6 6006 600 万年至今,分为 古近纪古近纪 、 新近纪新近纪 和 第四纪第四纪 。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形成现代 海陆分布格局海陆分布格局 ; 地壳地壳 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生物演化 被子 植物繁盛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生物界呈现 现代面貌 气候演化: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处于 温暖温暖 期。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1) 古生代末期古生代末期 、 中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 均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这两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2)在海陆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要内力作用不同,

10、前寒武纪多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 ;古生代和新生代 地地 壳运动剧烈壳运动剧烈 ,而在中生代则是 板块运动剧烈板块运动剧烈 。 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 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法可知,地球形成约有 46 亿年的历史了。从其形成到现在,地球的环境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地层的研究认识其环境的演变过程: 1 1海陆的演变海陆的演变 (1)地球形成:原始海洋出现,形成最初的海洋、陆地分布状况。 (2)古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一块 联合古陆联合古陆 。 (3)中生代:板块运动剧烈, 联合古陆解体联合古陆解体 ,各大陆漂移。 (4)新生代: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地壳

11、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2 2大气层的演变大气层的演变 (1)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 缺少氧气缺少氧气 。 生物演化 动物: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向鸟类发展, 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植物: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 (2)现代大气:主要成分是 氮气和氧气氮气和氧气 。 (3)演变原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中 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3.3.生物的演化生物的演化 (自主完成生物演化过程) 第第四四节节 地球的地球的圈层结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

1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 波) 较 快快 在 固固 体、液体和 气气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不同; 横波(S 波) 较 慢慢 只能在 固固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物质 和 结构状况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地壳 、地幔和 地核地核 。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 壳 地面以下、 莫霍界面以 上的 固固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 播速度突然 增加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

13、大范围固体表面的 海拔越高,地壳越 厚厚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薄 。 地 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地壳 和 地核地核 之间的圈层, 在 莫霍界面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横波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铁铁 、 镁镁 的硅 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 渐 增加增加 ;分为上地幔和 下下地幔,上地 幔上部的 软流软流 层,是 岩浆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 核 地球的 核心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 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 的 铁铁 和 镍镍 。 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 温下呈 液态液态

14、或 熔融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 岩石岩石 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4.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水水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水体 和 生物生物 。 5.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气体 层。 (2)密度变化特点: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大 。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减少 。 在 20003000 千米高空,与 星际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上界 。 6. 水圈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 陆地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生物 水。 (3)陆地水:陆

15、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分为 地表地表 水和地下水。 7. 生物圈 (1)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水圈 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圈的组成与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圈的组成与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圈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成分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2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O3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16、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 层大气。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 最密切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 作用 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80500 km 有若干电离层,对无 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直

17、接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过程 具体经过具体经过 热量来源热量来源 过程一: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 温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过程二: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过程三: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 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3)大气的两大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白天一般侧 重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18、,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夜晚一般侧重考 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云量多少、空气洁净度、空气湿度。一般地,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 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3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 空气稀薄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总结:一般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青藏高 原、西北地区。 4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

19、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较大时,大气 保温作用较强。如下面两例: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原理为塑料薄膜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 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内。 秋冬季节, 北方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原理为燃烧秸秆制造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 使地理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除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减轻土地盐碱化、风沙对土壤的侵 蚀外,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

20、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阴雨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强昼夜温差小。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 陆地。 5.热力环流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3)常见热力环流

21、 (1)海陆风 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陆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山谷风的形成: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 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

22、,大气稳定,易 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 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城市热岛的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热岛环流的形成: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向为由郊区吹向市区。 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 置在下沉距离以外。 6等压面图的判读等压面图的判读 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 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图,PAPC,PBPD。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

23、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 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如图,PCPD,PBPA。 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7.逆温逆温 (1)概念: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 100 m,气温约降低 0.6 , 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 0.6 /100 m。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 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2)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其过程如下。 (3)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

24、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 事故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 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 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8.大气水平运动大气水平运动风风 (1)影响风的三种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 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 垂直,由高压 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 力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 力越大,风速 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 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 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

25、增加,赤道 上为零 不影响风速的 大小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 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 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 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 作用,使风向斜 穿等压线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F2(地转偏向力) 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 和 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斜交 9.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断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断 (1)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

26、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 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 30 45 角, 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2)判断风力大小 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水循环水循环 (1)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特点 海上内循环 蒸发,降水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 倍 海陆间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

27、以再生 陆上内循环 降水,蒸发,蒸腾 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促进水体的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调节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 改造地表形态。 促使地球表面能量转换和物质迁移。 (3)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影响蒸发的因素 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海洋上空的水汽 风带(信风带、西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陆地 影响降水的因素: 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

28、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影响下渗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 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大量的地下水。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 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

29、。如雨季 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2.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性质 (1)海水的温度 分布规律 .水温随深度而变化 从垂直分布看,海水的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递减,通常情况下,表层海水温度是最高的。 1000 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很大,而 1000 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 从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

30、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是相同的。 从季节来看,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状况,还受到海陆分布、 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A.纬度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B.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于冬季 ; C.海水深度表层海水温度高于深层海水; D.其他因素如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B.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 深,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减

31、少。不同纬度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 C.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从全球尺度来说,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从区域尺度来说,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比内陆地区小。 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的气温变化慢:沿 海地区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2)海水盐度 大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呈现马鞍形分布格局;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 盐度逐渐降低。 原因: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最高,赤道地区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 但是降水较多,盐度并不高。 海水盐度影响因素:

32、A.温度 B.蒸发量 C.降水量 D.入海径流 E.海域封闭程度 6 3 6 3 5 大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 420246 S N A.温度:温度越高,盐度越大; B.蒸发量:蒸发量越大,盐度越大; C.降水量:降水量越大,盐度越小; D.入海径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越小; E.海域封闭程度:相对封闭的海域,受到入海径流等的影响较大;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A.利用海水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B.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中提取镁、溴等资源; C.对海水养殖而言,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 D.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海水也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红海盐度最高的原因分

33、析: A.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B.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无淡水汇入; C.红海海域较为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的原因分析: A.位于较高纬度,海水温度低,蒸发弱; B.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C.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汇入; D.海域较为封闭,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 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 A.降水较少,光照充足; B.气温高,蒸发旺盛; C.地势平坦,利于盐田布局; D.入海径流量少,海水盐度高; (3)海水密度 概念: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 影响因素: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

34、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 切,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从水平分布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在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有时随着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 浮力也会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这可能会使得潜艇掉落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导致艇毁人亡。 3.海水的运动海水的运动 (1)海浪 概念:海里的波浪。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要素。 分类:根据成因,海洋中的海浪可分为风浪、海啸和风暴潮三种,其中由地震波传导而形成的巨浪 称为海啸。 类 型 风浪 风直接作用于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风浪风力作用 海啸 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

35、水下塌陷和滑波等所激起的巨浪现象 潮波 在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波浪 (2) 潮汐 潮汐的定义、成因 (3)洋流 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分类: A.洋流按成因可分为三类: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概念 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的作用下,海水会产生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形 成 原 因 位置关系 月相和日期 说 明 日、地、 月大致在 同一条直 线上 月球位 于太阳 与地球 之间 朔, 农历初一 A处受太阳和月球的吸引, 引潮力大,出现大潮,B 处受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 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影 响,海水上涨,出现大潮 地球位 于太阳 与月球 之间 望, 农历十五 A 处受

36、太阳的吸引及地球 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产生 的离心力的影响,出现大 潮;B 处受月球的吸引及 地球绕日旋转产生的离心 力的影响而出现大潮 太阳、地球的连线 与月球、地球的连 线垂直 上弦和下弦 农历初七、 初八和二十 二、二十三 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与月 球对地球的引潮力垂直, 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被太 阳对地球的引潮力抵消了 一部分,因此出现小潮 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洋流叫风海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洋流叫密度流;海水从一个海区 大量流出,另一个海区的海水过来补充而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B.按性质可分为两类:寒流和暖流。 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 对人类

37、活动的影响 A.影响海洋航行; B.影响气候形成; C.影响海洋生物分布、渔场形成; D.影响海洋污染物质的净化与扩散。 (4)波浪、潮汐和洋流的主要区别 波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它们在形成原因、运动规律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主要 表现在: 运动形式 波 浪 潮 汐 洋 流 因素 风力、海底地震、海底 火山喷发或水下塌陷 月球和太阳引力 盛行风、海水密度差异、海水的连续性、地 转偏向力、陆地轮廓等多种因素作用形成 时间 无周期性 具有周期性 常年 分布 普遍 普遍 有规律地分布在大洋表层 方向 多随风向的变化而变化 海水定时涨落 沿着一定方向稳定地流动 第四章第四章 地貌地貌 第

38、一节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常见地貌类型 一:喀斯特地貌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 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 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 (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 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 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

39、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 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3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溶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 淀积 4.喀斯特的作用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 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图表所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

40、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 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体成分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 水的溶蚀力越强; 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 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二:河流地貌二:河流地貌 1.河谷地貌 (1)位置:河流流经的 山区 。 (2)成因:水流侵蚀形成“ V ”形河谷。 (3)形态特点:河谷深度大,岸壁 较陡 ,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41、常见巨大石块和 卵石 。 2.冲积平原 (1)位置:河流流经的 平原 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 堆积 而成。 (3)形态特点:河谷呈 宽而浅 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 沉积物颗粒较 粗 ; 主体部分坡度较缓, 沉积物颗粒较 细 ;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 (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 S ”形。洪水泛滥时可能冲断河曲颈部,弯曲部分脱离河道,形成 牛轭湖 。 4.三角洲 (1)位置:河流入海或 入湖 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样,近似 三角形 ;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42、 5.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分布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冲积扇 (洪积扇)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时,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 质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多个冲 (洪)积扇彼 此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冲积扇 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 堆 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 原 中下游地区 河流中下游下蚀作用减弱, 凸岸堆积形成水 下堆积体, 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形 成河漫滩。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 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在洪水时被淹没, 枯水时出露。 三角洲 河口处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 如果 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 加上海水的顶 托作用, 河流流

43、速减慢, 河流所携带的泥沙 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地势低平,河网稠密,三角洲 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向海洋 形成扇形或三角形。 6.河流的侵蚀地貌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发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特点 初期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中期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 加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 谷拓宽 成熟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三:风沙地貌三:风沙地貌 1. 概念: 在干旱地区,以 风力 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2

44、.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 西北 地区。 3.类型 4.多个新月形沙丘相连形成 沙丘链 ,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 垂直 。 5.沙丘分类: 类型 形态特征 对环境的影响 固定沙丘 沙丘上生长有植被 植被能固定流沙 流动沙丘 没有植被 随风移动,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6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风蚀地貌 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 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 等地貌 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下, 形成的孤立石柱 风蚀蘑菇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 度和长度

45、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 内常有沙子堆积 风积地貌 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 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表,形成 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新月形沙丘 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 向向前伸出的两个兽角(翼)。迎风坡较缓, 背风坡较陡 纵向沙垄 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四:海岸地貌四:海岸地貌 1. 概念: 海岸在 海浪 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 (1)海蚀地貌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

46、击打 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 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 蚀平台等 海蚀崖 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 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 和淤泥层 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 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 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 等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 两侧的海蚀 穴互相贯通 (2)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 沙坝 等;海滩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为 砾 滩、沙 滩和 泥 滩。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第第二二节节 地貌地貌的观察的观察 一一、地貌观察的顺序地貌观察的顺序 1. 规模大小: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 观察顺序 (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5)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二二、地貌观察的内容地貌观察的内容 1. 重要内容:高度和坡度。 2. 高度 分类 获取方式 主要作用 绝对高度 查找地图或借 助仪器 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 要依据 相对高度 反映地面起伏状况 3.坡度 (1)坡度:主要用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地理 > 人教版(新教材) > 必修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