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诫子书(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66605 上传时间:2021-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 诫子书(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6课 诫子书(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6课 诫子书(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6课 诫子书(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6课 诫子书(第2课时)同步讲义(含答案)2020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6 诫子书(第诫子书(第 1 课时)课时) 知识知识 1主旨归纳。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 “淡泊” “宁静”做起,切忌 “淫慢” “险躁”, 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并珍惜时间。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夫 君子之行( ) 淡泊 ( ) 淫 慢( ) 险躁 则不能治性( ) 年与时驰 ( ) 悲守穷庐 ( )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2f b y n z o ch l 重点重点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字?怎样理解文中的“静”字?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因此,修身

2、养德时需要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 “静”是学习的前提。 “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 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要做 到“静” ,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 。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 ,才能使志向明确 坚定,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若心不静,陷入“险躁” ,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 养心性了。 2.文中是如何在简短的语言中表达深长的意味的?文中是如何在简短的语言中表达深长的意味的? 本文仅仅 86 字,却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志与学,等等。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 备三个基本条件:

3、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因此, 他告诫儿子: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志向 的树立和实现又以“淡泊” “宁静”为前提。因此,诸葛亮在开篇就提出了静与俭相结合的道德修养论,指 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君子之行” 。 3分析文章严谨的说理结构。分析文章严谨的说理结构。 文章一开头,作者提出“静以修身”这一观点。接下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 “静”的价值的阐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 “才” “志”的关系,有“志”才可成学, 而为学亦须“静” ;学习才能增长才

4、干,而成才必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 ,即“淫慢”和“险 躁”的害处。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殷殷叮咛,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文章先立论, 后阐发,再从正反论证,逻辑严谨,前后相承,说理平易近人,短短几十字,充分体现出诸葛亮文学造诣 之高。 基础基础 1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作者 ,字 , 时期的 家, 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非淡薄无以明志 B非宁静无以至远 C淫慢则不能厉精 D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理由:“年”和“意”是陈述

5、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 ,意与日去,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明心立志”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 (3)文章中有一句话表现了“躁”的危害,这句话是: 。 (4)全文是围绕“ ”这句话展开议论的。 5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夫 君子之行( ) 淫 慢( ) 遂 成枯落( )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夫 君子之行( ) (2)俭以 养德( ) (3)非学无以广 才( ) (4)淫慢 则不能励精( ) (5)年与时

6、驰 ( ) (6)意与日 去( )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能力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啖粥而读。既 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注】孤:幼年丧父。昏怠:昏沉困倦。沃:浇,引申为“洗” 。既:副词,不久,后来。每: 常常。慷慨:形容慷慨激昂。谪:贬谪,贬官。 1解

7、释下列加点的词。 (1)啖 粥而读( ) (2)辄 以水沃面( ) (3)食不给 ( ) (4)乃至被谗 受贬( ) 2 “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翻译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选文的层次已经用“”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4文中表明少年范仲淹身世、家境的句子是: , 。表明他发愤苦读的句 子是: , ; , 。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中的经典语句,这句话在本文中起到 了 的作用。 真题真题 【2018 年中考湖北

8、咸宁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上 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 切身,故不暇顾 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 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 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 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 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 【注】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哂(shn) :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不暇

9、顾:顾不上。野宿: 在野外露宿。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上与群臣论止 盗 一狼得骨止 B朕当去 奢省费 去 因还乡 C自 是数年之后 自 经丧乱少睡眠 D刻 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 B犹割肉以 允腹 能以 径寸之木 C君富而 国亡 学而 不思则罔 D夫欲盛则 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老白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

10、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基础基础 1诸葛亮 孔明 三国 政治 军事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在学习课文前,应对作者资料等进行充分的预习,了解作者其人其事,这样 对理解文章内容也会有较好的帮助。 2D 【解析】A 项,薄泊。B 项,至致。C 项,厉励。 3C 【解析】应分别在“淡泊”和“宁静”后断开,因为强调的是“淡泊”和“宁静”。 4 (1)年与时驰 遂成枯落 将复何及 (2)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3)险躁则不能治性

11、 (4)静以修身 5f y n su 【解析】注意“夫”在这里是助词,要读二声。 6 (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3)使广博,增长 (4)放纵懈怠 (5)疾行,指迅速逝去 (6)岁月 能力能力 1 (1)吃。 (2)往往,总是。 (3)供应。 (4)说别人的坏话。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学生需结合自己平时的实词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句意思,进行理解 和作答。 2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注意“每”是常常的意思。 “任”在这里是责任的意思。 3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刻苦自励且心忧天下。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已划

12、分出层次,只需结合句意分别进行概括即可。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不难总结出三个层次分别讲了范仲淹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做官后因直言而遭降职、刻苦自励且心忧天下 三个意思。 4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 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 食不给 啖粥而读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理解文章大意,按照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书写要清晰规范,避 免错别字。 5揭示主题 【解析】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本文主要讲了范仲淹年少的经历和发奋读书的事。后虽遭贬,但却一直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所以这句话在这篇文章中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靠。他年

13、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 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努力读书,有时候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 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他的坏话而被贬官,由参知 政事降职做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罢了。他经常朗 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真题真题 1C 3C 【解析】C 项, “老白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要分析好“民之所以为盗 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这一句话。 4 (1)

14、 (我)让老百姓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 ,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 (2)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来,常常从自身生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 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 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馀” “为” “安” “自” “身”等字词的翻译。 参考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 “老百姓之所以去做 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

15、,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 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 的都有富余, 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 过了几年, 天下太平, 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 ,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 “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 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 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 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