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精编整理

上传人:理想 文档编号:164262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5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精编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2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精编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2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精编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2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精编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2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精编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知识点知识点 整整 理理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课文内容梳理】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本诗是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写的一首抒情诗。 (2)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了文革动乱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受风霜、深 受灾难而正在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殷切心意。 (3)全诗共分四节,有四个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包蕴着特定的思想感情。第一节,“破 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的组成的意象 群,其共有的陈旧、颓废、贫脊、阻滞的整体色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

2、历史面貌给 予祖国的沉重负载。 第二节,“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组成的意象群,象征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 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 第三节,“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 “新涮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组成一组富于生机和活力的意象, 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 第四节,“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示自己要成为祖国的希望、未来,“伤痕 累累的*喂养”象征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表达要为祖国献身, 作者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这四个意象群,第一节的“蜗行”展现历史

3、悠久的古国负重前行的艰难与缓慢,表现 了诗人为祖国的过去而悲伤之情;第二节写祖国的“希望”总是在贫穷与悲哀中失落,表现了 诗人的遗憾之情;第三节的“黎明”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 而起,诗人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未来而欢呼;第四节的“沸腾”展现中国人民无比的信心、干 劲和创造力,表现了诗人要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而献身的热情。实际上作者逐层推进地展 现了祖国的历史面貌和自己对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深厚情感。 (4)本诗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题,全诗共四节,每节都用一组包蕴着特定思想 感情的意象群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独特感情,虽无一词一句的直抒胸臆,却包含着深厚的 思想内

4、涵,这种象征达意的方法,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 (5)“我”作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在各节中与作为祖国的“你”对举。第一节的“我”是祖国 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的显现,与祖国共命运;第二节的“我”是祖国人民克服贫穷、悲哀的希 望;第三节的“我”是祖国奋起腾飞的象征;第四节的“我”是祖国的忠实儿女。“我”始终与祖国密 切相关,交融一体,是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意象代表,是诗人情感的倾诉主体。 2.梅岭三章梅岭三章 (1)作者简介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 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创建者和领导者之

5、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 市长。 (2)积累词语 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 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 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 捷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3)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2 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

6、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 精神? 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 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 这 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 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 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国门悬”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

7、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 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 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 入灭吴也”。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的目的是: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 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 国解放的精神。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革命者四海为家,反动派对人民的镇压应该结束了。 涯:边境。腥风血雨

8、:借喻反动 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 反动派必将失败, 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手法: 用典与比喻。 “取义成仁”借用典故,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 的道德标准,这里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 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4)背诵梅岭三章,然后思考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 的表现力量? 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 感情;第

9、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 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 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 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5)中心思想 这三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 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3.短诗五首短诗五首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 倚

10、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冬夜的“霜风” “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 “树” 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 靠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 在严寒下不妥协, 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 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为了说明什么?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

11、 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 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 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断章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找出这 些景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楼” “明月”“窗子”等。 这首

12、诗中有四幅画面,请你说说这四幅画面之间的联系。 前两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 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幅画 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 “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 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四幅画面相互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 人的梦。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风雨吟诗的前两行中的“卷”和“奔”,有什么妙处

13、? “卷”和“奔”,极为生动、颇有气势地写出了风、雨的动态。 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 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统 一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它们的本质都 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 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的传递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 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4.海燕海燕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高傲(o) 呻吟(y n)

14、 翡翠(fi) 一步 掠起(1u) 困乏(f) 蜿蜒(wn yn)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 自负、不卑躬屈膝。 精灵:指民间传说中的恶魔鬼怪。在古代东方某些地方的神话传说中,精灵常指反抗 上天统治者的“恶魔”。这里是指海燕英勇、机智的反抗精神。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号叫:这里形容海燕的极度欢乐。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4 预言家:预先说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的人。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

15、子,弯弯曲曲地。 概括大意: (16 节)暴风雨孕育之际海上景象 (711 节)暴风雨迫近之时海上景致 (1216 节)暴风雨来临之前海上景观 课文理解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三幅图画就是全文的三段。第一段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 渴望;第二段写海燕为暴风雨迫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就要来临时 发出了胜利的预言。全篇在内容结构上层层推进,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它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海燕也被安排 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海燕的性格随着情 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随着

16、这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 第一幅画面中海上景象怎样?海燕表现如何? 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 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其它海鸟表现怎样?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刻划这些海鸟?这样写有何作用? 海鸥在飞窜,十分恐惧;海鸭在呻吟,吓得掩藏了起来;企鹅非常胆怯,躲藏在悬崖 底下。用了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等词不达意语来刻划那些 海鸟,通过对比,突出海燕勇敢

17、搏击、藐视恶劣环境的英雄气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鲜明。 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 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 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 第二幅画面中海上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写 的作用是什么?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 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 怒的飞沫中呼叫。 这一环境的变化说

18、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 烈。特别在第 8 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 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 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 但是, 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 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 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 阳,革命是必胜的。 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

19、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 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 可敬。 第三幅画面海景有什么变化?海燕表现怎样? 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象火焰,闪电象火蛇, 5 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 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 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 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在这幅图画里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

20、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 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 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 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 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 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 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

21、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 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 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 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 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 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课文内容梳理】【课文内容梳理】 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

22、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 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 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 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变色龙 作于 1884 年, 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之后, 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 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 面纱。1880 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 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 勾当。契诃夫刻

23、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 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也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及沙皇专制统治。 这篇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 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讽刺了腐朽黑暗的沙皇专制统治,批判了其反 人民的本质。 溜索选自遍地风流,略有改动。云南怒江大峡谷, 被称为“东方大峡谷”。峡谷 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 谷底是 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 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 两岸居民过江, 从前主要靠“溜索” 桥。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

24、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 马帮的生活。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的孤悬、高峻、险恶,又表现了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 容的姿态,写出了作者对马帮汉子粗犷豪迈、勇敢无畏的精神的钦敬和赞颂,突出表现了 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气定神闲的姿态。 蒲柳人家通过塑造何满子、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将 20 世纪 30 年代京 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生活在京 东北运河边的农民的性格和命运,热情地歌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农民。 6 二、单元字词汇总二、单元字词汇总 傍午(bng) 踱进(du) 咸亨(xin)侍候(sh ) 荐头(ji

25、n) 绰号(chu) 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精神不振作。 无缘无故:没有原因。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离奇。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行为)放荡,没有节制。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聪明灵活。 名贵:珍贵,难得。 娇贵:把某人某物看得十分贵重而使之处于娇生惯养的地位。 径自:自管自,任意地。 坎肩:无袖的衣服,即背心。 下贱坯子:意即贱种。 盘桓:盘旋;曲折回绕。 蓦地:突然地,让人感到意外地。 迟

26、疑:指犹豫;拿不定主意。 锱铢:锱、铢,均为古代重量单位,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锱铢用来比喻极微小的 数量。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腌臜:脏;不干净。 荣膺: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隐藏、躲起来。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攀高枝儿: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如坐针毡: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断壁残垣:残缺不全的墙壁。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

27、象。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一脑门子官司: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9.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 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 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二、朗读节奏 7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 /凡可以

28、辟患者/何不为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内容理解 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 (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 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 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 然后得出结论 “所欲有甚至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

29、有向善之心。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第二段 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 论证过程: 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 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 当保有本心。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 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四、重点问题 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 处是什么? 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30、;引出中心论点;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2.文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 说过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舍身成仁”, 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4.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 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句意思相反,第句

31、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 势恢弘。 5.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 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6.补充道理和事实论据 8 (1)道理论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

32、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2)事实论据(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 被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泰然赴死,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发表最后一次演讲 7.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 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 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 人的生命是

33、宝贵的, 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 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 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更要斗智, 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义:道义、大义。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 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 同。 五、理解性默写 1.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 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

34、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 所不辟也。 4.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 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10.唐雎不辱使命

35、唐雎不辱使命 【生字注音】 唐睢不辱(j)使命 秦王怫(f)然怒 免冠徒跣(xin)以头抢(qing)地 休祲(j n)降于天天下缟(go)素 秦王色挠(no)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 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 9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3、词类活用: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4、一词多义: 徒 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36、) 惠 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 若 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易安陵(交换) 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 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故不错意也(所以) 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逆寡人者(违背) 非若是也(这样) 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布衣之怒(平民)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吉凶的征兆 秦王色挠(屈服)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免冠徒跣(脚) 6、重点

37、语句翻译: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 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 既便如此。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 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 没有听说过啊。 ”秦王说道: “天子发怒, 可以使尸

38、体倒下上百万具, 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 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徒:只。 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

39、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 (这)不是小看我吗?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 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 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40、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理解性默写】 、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 扬?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文内容理解】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 灭韩亡魏

4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 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 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 “轻” 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 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 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

42、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 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 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

43、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 11 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 的人?(3 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 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 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 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

44、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 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11、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2、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 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1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

45、”,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 并。 11.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 【重点字词】 余幼时即嗜学 嗜: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 作宾语,宾语前置。 录毕,走送之 走:跑。 不敢稍逾约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因此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既:已经 道:学问、学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交流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趋:奔向。执:拿着叩问:求教。叩,请教。 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

46、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2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卒:最终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汤:热水。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再:两次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穿着 腰白玉之环 腰:用作动词,腰佩 右备容臭 容臭:(xi)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若神人 烨(y)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

47、缀:这里意为“跟随”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给予,赠送 凡所宜有之书 宜:应当 不必若余之手录 若:像 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 流辈甚称其贤 贤:贤能 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拜见 余朝京师 朝:朝见 撰长书以为贽 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言和而色夷 色:脸色 夷:平易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谓:说 是可谓善学者矣 是:这 谓:称作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 谓:说 【重要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文: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 送还。 13 2.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

48、,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4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曾快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6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文: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 7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8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9.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 知。 译文: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 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10.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人了。 11.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 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