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4697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课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 首先一层意思是“知”, “知”也就是明察世态、 洞悉政局。 “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 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 地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 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 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

2、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 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正是 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 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识记 (1)殆 (d i) (2)桀溺 (n ) (3)接舆 (y ) (4)怃 然(w) (5)耰 而不辍 (yu chu ) (6)黍 (sh) (7)击磬 (q n) (8)荷 (di o) 2重要词语 (1)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谏,匡正,挽回;追,及 (2)趋 而辟之:快步走 (3)使子路问津 焉:渡口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也:改变

3、,改革 (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扛,担 (6)不仕无义 :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7)果哉!末 之难 矣:末,没有,不;难,辩驳 (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 矣夫:完了,结束 (9)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 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 3通假字 (1)且而与其从辟 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 (2)植其杖而芸 :通“耘”,除草 4“与”字的用法 (1)是鲁孔丘与 :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介词,和、跟 (3)不得与 之言:介词,和、跟 (4)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动词,参与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语气

4、助词,表疑问,通“欤” 5词类活用 (1)止 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 之,见 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 吃;见,让拜见 (2)欲洁 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 6特殊句式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 (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 (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 (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2)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成而偏要去做。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不勤,不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 8名句积累 (1)往者不可谏,来者

5、犹可追。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语段赏析 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赏析 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 孔子十分注重在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恢复社会正 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为此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陈恒弑君的行为是不合伦常秩 序的,理当讨伐。这尽人皆知。鲁哀公的推脱,三位大臣的苟且,反衬出孔子的大义凛然 与执著坚贞。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赏析 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微!以往的已不可

6、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 挽回。算了吧!算了吧!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 这是楚国一个佯狂避世的人接舆唱的歌,通过这段歌词可以看出,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 式劝说孔子不要再干下去了。而孔子对倡导和宣传道德理念已经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实 际上,当时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社会上的恶人像豺狼一样,怎么能指望他们变成绵羊呢? 歌词里,既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3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赏析 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 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

7、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 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儒家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父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想要自身清白, 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样做完全是主次不分、 本末倒置。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历来为儒家所反对。子路把 出来做官上升到伦理的高度,认为出来做官,是士之“大伦”,是对伦理的一种维护。从一 定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积极入世的观点,是对隐逸思想的一种驳斥。 重点研读 1 对陈成子弑君一事, 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 己

8、“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 陈成子弑君是破坏伦常秩序, 违反礼乐规范的行为。 对这种行为, 孔子是深恶痛绝的。 “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弑君事件的高度重视。报告无效后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其用意在于引起“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鲁哀公、三位大夫的关注。话语中流露出对陈成子的 憎恨、对鲁哀公和三位大夫的痛心、对自己无力捍卫天道的责备。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案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表面上看来,这种精神不合时宜,有 些迂阔,但实际上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坚定的原则性,这是成就“万世师表”的前提,也是坚 守

9、美德、追求卓越的重要保证。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生命的一种境界,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殉道精神。它昭示着生命的不屈 与坚韧,显示着生命的蓬勃与无惧。屈原、司马迁、苏武、杜甫、鲁迅等仁人志士都传承着 这种不朽的精神。这种精神陶铸了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刚健劲拔的民族品 格,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合作探究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典型 的唯心主义。 然而, 仔细推敲 论语 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 孔子思想中的“天” 并不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评价所能概括的。 你对论语中的“天”是怎样理解的呢?请以此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10、 比如, 论语 所说的“天”, 既有人格神的天, 又有义理的天, 如“获罪于天无所祷” 的天、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天、 “天丧予”的天即是“准人格神”的天, 而“性与天道” 的天、“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即是义理的天。而大学 中庸所讲的天主要是义理的天, 义理的天是一个充满形而上关怀的无人格、无意志的道理的天。后来的孟子讲天的时候认为 人可以知性知天而后尽性尽天,此天与人性合一,是人性化的天。了解圣贤的“天命”“天 道”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圣贤的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探究 第一步,搜集论语 荀子等著作中关于“天道”的阐述,借助网络等工具搜集有 关孟子“天道”思想研究的作品。 第二步,

11、研读 论语 , 然后摘录其有关“天”(天命、 天道)的论述的语句, 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第三步,研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孔子“天”的内涵,了解其“天”思想提出的目的及其 意义。 第四步,请政治老师简介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孔子的“天”之思想与其他著作中有关 “天道”的阐述进行比较,深入了解孔子“天道”“天命”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的本质。 第五步,写一篇 1 500 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 一词多义 命题规律 古汉语实词,大多都是“多义”的,所以文言文考实词题,基本上可视为考一词多义。 例题解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12、B远本倜傥,尚 轻侠 尚:崇尚 C视 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 之 多:称赞 试解:_ 解析 本题考查了四个多义词,其中 C 项的“视”应解释为“看待”。 “视”的义项较多,(1)“看”,如孟子 梁惠王上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又 如成语“视而不见”, 由此还引申出“观察, 考察”的意思。 (2)“看待, 对待”, 如 论语 : “(颜)回也视予犹父也。 ”(3)“比, 比照”, 如 五人墓碑记 : “其辱人贱行, 视五人之死, 轻重固何如哉?”这些是较常见的。还有些不常见的,就不举例了。本项是答案项,有迷惑 性,因为把“视”解释成“爱抚”好像句意很通顺,其实本句在文中与前一

13、句是对举的,前 一句说“对待强豪暴富如仇人”,接着当然说“对待像”了。可见,“视”应解释 为“对待”。 另设的三个干扰项,虽然都给的是正确解释,但同样体现了考查“一词多义”的命题意 图。A 句中的“善”,常见或较常见的义项就有:(1)美好,与“恶”相对;(2)友好,亲爱; (3)喜好,爱惜;(4)擅长,善于;(5)容易,常;(6)熟悉;(7)通“缮”,修缮,揩拭。如果能 联想到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就会发现 A 句和它用法完全一样, 解释为“友好”也就非常准确了。 B 句中的“尚”:(1)推崇,尊重,如后汉书 朱佑传 :“佑为人质直,尚儒学。”由此 还可引申出“崇尚,喜好”之

14、义。(2)超过,如后汉书 马援传 :“浩大之福,莫尚于此。”(3) 时间久远,如史记 三代世表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4)匹配,多指 高攀婚姻,如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除这些常 见的实词意义之外, “尚”还可作副词。 在此句中, 联系上下文看, 解释为“崇尚”是准确的。 D 句中的“多”:(1)数量多,与“少”相对,如论积贮疏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 不成?”由此还可引申出“增多”之义。(2)重要,重视,如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 集纪 :“吾尝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3)赞美,如史记 魏其武 安侯列传

15、:“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如果对这些词的“多义”掌握不好,不 能根据语境加以辨析的话,也会判断错误。此句中“多”根据句意应解释为“称赞”。 答案 C 点拨 确定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借助汉字字形推断词义; 借助类似结构中位置对应、语义相关的词语推断词义;借助句内语法结构辨析词义;借助熟 知的成语来推断词义;根据语境判定词义。 考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虚词的一词多功能现象和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中 一词多义现象呈现什么规律?推断多义词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什么方法吗?文言文中一词 多义一般表现为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字其本义

16、是田界,田界是田 边,所以引申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可以借用 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推断多义词的具体意义可以 依据以下方法:1.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来释义;2.利用词的结构特点来释义;3.利用文言句 式特点来释义;4.利用上下文语境来释义;5.联系熟知成语来释义。 注意 词义的引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 开;另一种是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第二种情况因为 引申义直接来自本义,所以比较容易理解;而第一种经过几次延伸后,引申义与本义相差太 大,而这样的引申义也

17、是我们最难掌握的。如果我们能找到某个多义词各义项的展开轨迹, 就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这个多义词。如“伐”基本义为“砍伐”“讨伐”;由于“讨伐” 常带来功业, 因而引申为“功劳”“功业”(“此五霸之伐也”); 又由于有功劳的人常自满、 自夸,因而又引申为“夸耀”(“平伐其功”)。这样梳理后这个“伐”字我们就掌握了。 考点二 “与”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虚词“与”的用法较简单,高考中不常考。 (2)考查时,常考到介词与连词的区别。 例题解析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 臣有郤 魏与 赵攻韩 B.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 较 陈胜少时,

18、尝与 人佣耕 C. 吾与 汝毕力平险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D. 是谁之过与 吾与 点也 试解:_ 解析 C 项都是连词,可译为“和”。A 项前句中的“与”是介词,可译为“和,跟, 同”;后句中的“与”是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B 项前句中的“与”是介词,介绍 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和”;后句中的“与”是介词,可译为“替,给,为”。D 项前 句中的“与”是语气词,表示设问或反问,可译为“呢”;后句中的“与”是动词,解释为 “赞同”。 答案 C 考点总结 “与”字用法归类 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 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

19、彼与 彼年相若也,道相 似也。 2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同”“替”。 例:客从外来,与 坐谈。陈胜少时,尝与 人佣耕。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例:管仲非仁者与 ?无乃尔是过与 ? 4动词,可译为“给予”“亲附”“交往”“赞许”“等待”“参与”等。 例:将欲夺之,必固与 之。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 己也。始而相与 ,久而相信,卒 而相亲。吾与 点也。日月逝矣,时不我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孔子沐浴 而朝 B滔滔 者,天下皆是也 C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D四体不勤,五谷 不

20、分 解析 A 项沐浴:现指洗澡,古代“沐”指洗头,“浴”指洗澡,本文指斋戒。B 项滔滔: 现指水大的样子,本文形容动乱。C 项丈人:现指妻子的父亲,本文指年长的男子。D 项五 谷:都指五种农作物,具体种类说法有所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孔子过 之,使子路问津焉 过:拜访 B往者不可谏 谏:匡正,挽回 C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 之 易:改变,改革 D植 其杖而芸 植:立 解析 过:经过。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止 子路宿 B欲洁 其身 C见 其二子焉 D子路从而后 解析 D 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B、C 三项都是使动用

21、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以 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易之 不得与 之言 丘不与 易也 A和不同,和相同 B和相同,和相同 C和不同,和不同 D和相同,和不同 解析 连词,因为;介词,与、跟;介词,跟、同;动词,参与。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B果哉!末之难矣 C子路行,以告 D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解析 C 项是省略句,A、B、D 三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6名句填空。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

22、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 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 A. 至,则 行矣 向吾不为斯役,则 久已病矣 B. 以 杖荷 明日,子路行,以 告 C. 欲洁其身,而 乱大伦 弃甲曳兵而 走 D

23、. 使子路问津焉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解析 A 项则:连词,表已然,已经/连词,表承接,那么。B 项以:介词,表工具,用/介 词,相当于“把”。C 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D 项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不译。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 ) A欲洁 其身,而乱大伦 B止 子路宿 C君子之仕 也,行其义也 D见 其二子焉 解析 C 项“仕”:做官,名词用作动词。A、B、D 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荷 丈人看重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这一点比孔子要高明。但他避世隐居,对政治的态 度是消极的。 B孔子不因洁

24、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这一点 是值得肯定的。 C 文中的荷 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 他对于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 表示不满, 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 现实,积极行道,这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解析 C 项中“可是对赞赏的”错。 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译文: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译文: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 (二)高考 模拟 (2014 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5、 1112 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侫,损矣。”(论语 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 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 公冶长) 注 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 1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择友观。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有益的朋友有三种, 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 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 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 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便有害了。 显然,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择友观。 1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

26、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 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 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谁说微生高 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回答第一个问题,要明确微 生高行为隐含的本质是他不直说没有醋。回答第二个问题,态度要鲜明,或肯定,或否定, 不可模棱两可。 知其不可而为之 即使知道飞翔时会受风的阻力,鹰仍会冲向那片广袤的蓝

27、天;纵使明白前行的道路上有 乱石阻挡,溪流仍义无反顾地奔向海洋。人亦如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唯有知其不可而 为之,永不言败,才能闯出自己的天空。 像犹太人一样思考一书中曾提到“不要看别人都做了什么,而要看别人还有什么没 有做”, 这是犹太人经商致富的一个秘籍。 唯有开拓自己的视野, 拥有创新思维, 不断进取, 才能拥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正如上世纪美国掀起的“淘金热”, 当大多数淘金者空手而归时, 却有一个男孩另辟蹊径,靠卖水致富。人生一世几十年,为何跟从别人的步子而不走出一条 属于自己的羊肠小道?别人骑马我骑牛,独辟蹊径自己走,坚定地向自己的目标进发,即使 困难重重又何妨? 若没有这种“明知

28、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敢进取,怎会有如今机器轰鸣、车水马龙 的繁华景象?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并向全世界宣告时,他知道自己必定会受到教会的打 压,可他坚持着,从未放弃对这一学说正确性的证明,最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知其不可而 为之,他永不言弃,取得最终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邀毛泽东重庆会谈,即使最 终和谈破裂,毛泽东也没有放弃,取得全国解放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需要勇气,需要坚持,需要积极进取,需要不畏流言,否则便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无畏,是一种精神。猪不可杀,曾子却为诚信依然将其宰杀; 自己被禁止回国,钱学森却毅然踏上曲折的回国路这是因为曾子有义、钱学森有情,因 为即使各方否定,其决定也不动摇分毫;即使困难重重,也决不后退一步。 当初有谁会想到落魄的中国在几十年内雄起?没有!但中国几代领导人抱着明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信念带领全中国人民将其实现。当初有谁会想到在跑道上会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 没有! 但刘翔抱着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的信念摘得金牌。 当初有谁会想到诺奖还有中国一份? 没有!但莫言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信念击碎了世人对中国的评价。 没有人能否定你的梦想,即使是你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逆风追梦,就是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版 > 《论语》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