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2 大学之道大学之道 一、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 “八目”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工具书理解并背诵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3.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追求高尚的品德。 三、知识拓展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 ,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
2、 ,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 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 ,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 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汉书记载成 书于汉建初七年。 2.背景资料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 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 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 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 ,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 论语 孟
3、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后来, 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 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 ,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 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文题解读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 记中抽出来,与论语 、 孟子 、 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 一。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朱 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
4、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 “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 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四、整体感知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古文:两种含义,1.博学;2.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今义:实施高等 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2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在明 明德(动词,彰明) 在明明 德(形容词,美好的) 则近道 矣(名词,规律、道理) 不足为外人道 也(动词,说) 道 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会天大雨,道 不通(名词
5、,道路) 先修 其身(动词,修养) 修 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 邹忌修 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3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在明 明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 先齐 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4 4)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倒装句倒装句 在止于至善(即“在于至善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即“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2.图文导航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纲 知止 定 静 安 虑 得 大学之道 国 家 身 八目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 修身的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3.主旨点睛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
6、质与齐家、洽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娃” ,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4.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 :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 ,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 标应是“止于至善” 。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
7、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难点:难点:“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明明德” ,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 治哲学的根本要求。 “亲民” ,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 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 “止于至善” ,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 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从“知止”到“能
8、得” , “知止”是 开端, “能得”是结果。这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 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 段话强调通是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 键。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 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 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 影响。 五、阅读指导五、阅读指导 1
9、.层次解读 第一段:第一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 ,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 第二段:第二段:点名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 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相关链接六、相关链接 (一)四书五经(一)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 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 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名单: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四部作品。五经名单:诗经 、 尚书 、
10、 礼记 、 周 易 、 春秋五部作品。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2008 年 7 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经专家鉴定,其内容全部都是古书,其中有许多经、史 一类的文献,此次公布的清华简中, 傅说之命三篇引发关注,其内容与东晋时期出现的伪古文尚书 的说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证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此外, 周礼实际上成书于两汉 之间。 (二)礼记(二)礼记 礼记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写先秦的礼制,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11、)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 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 是研究先秦社会地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 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 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名句(三)名句 1.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4.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
12、5.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6. 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7.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8.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9.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0. 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 11.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1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四)文本特色(四)文本特色 深邃隽永哲理深刻深邃隽永哲理深刻 (1)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 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 (2)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 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渐,表达周密 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 “国” “家”到“修 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 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