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复习课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2306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复习课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复习课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复习课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复习课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讲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复习课复习课 学习目标 1.系统梳理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2.进一步体会不同方法所适合的不同类型的 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合理选用不同的方法.3.进一步熟练掌握不同方法的解题步骤及 规范 1比较法 作差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其依据是:不等式的意义及实数大小比较的充要条 件证明的步骤大致是:作差恒等变形判断结果的符号 2综合法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是:已知的不等式以及逻辑推理的基本理论证明时要注意的是作 为依据和出发点的几个重要不等式(已知或已证)成立的条件往往不同,应用时要先考虑是否 具备应有的条件,避免错误,如一些带等号的

2、不等式,应用时要清楚取等号的条件,即对重 要不等式中“当且仅当时,取等号”的理由要理解掌握 3分析法 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也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已知的重要不等式和逻辑推理的基本理 论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维方向是“逆推”,即从待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 的充分条件(执果索因),最后得到的充分条件是已知(或已证)的不等式 一般来说,对于较复杂的不等式,直接用综合法往往不易入手,因此,通常用分析法探索证 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加以证明,所以分析法和综合法可结合使用 4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正难则反”的方法,反证法适用的范围: 直接证明困难;需要分成很多类进行讨论;“唯一性”“存在性”的命题;

3、结论中 含有“至少”“至多”否定性词语的命题 5放缩法 放缩法就是将不等式的一边放大或缩小,寻找一个中间量,常用的放缩技巧有:舍掉(或加 进)一些项;在分式中放大或缩小分子或分母;用基本不等式放缩. 类型一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例 1 若 x,y,zR,a0,b0,c0.求证:bc a x2ca b y2ab c z22(xyyzzx) 证明 bc a x2ca b y2ab c z22(xyyzzx) b ax 2a by 22xy c by 2b cz 22yz a cz 2c ax 22zx b ax a by 2 c by b cz 2 a cz c ax 20, bc a x2ca b

4、 y2ab c z22(xyyzzx)成立 反思与感悟 作差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变形,变形是证明推理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变 形的目的在于判断差的符号,而不是考虑能否化简或值是多少,变形所用的方法要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可以配方,可以因式分解,可以运用一切有效的恒等变形的方法 跟踪训练 1 设 a,b 为实数,0n1,0m1,mn1,求证:a 2 m b2 n (ab)2. 证明 a2 m b2 n (ab)2 na 2mb2 mn nma 22abb2 mn na 21mmb21n2mnab mn n 2a2m2b22mnab mn namb 2 mn 0, a 2 m b2 n (ab)2.

5、 类型二 综合法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例 2 已知 a,b,cR,且 abbcca1,求证: (1)abc 3; (2) a bc b ac c ab 3( a b c) 证明 (1)要证 abc 3,由于 a,b,cR, 因此只需证(abc)23, 即证 a2b2c22(abbcca)3, 根据条件,只需证 a2b2c21abbcca, 由 abbccaa 2b2 2 b 2c2 2 c 2a2 2 a2b2c2(当且仅当 abc 3 3 时取等号)可知, 原不等式成立 (2) a bc b ac c ab abc abc , 在(1)中已证 abc 3, abbcca1, 要证原不等式成立,

6、只需证 1 abc a b c, 即证 a bcb acc ab1abbcca. a,b,cR,a bc ab acabac 2 , b acabbc 2 ,c abacbc 2 , a bcb acc ababbcca(abc 3 3 时取等号)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 反思与感悟 证明比较复杂的不等式时,考虑分析法与综合法的结合使用,这样使解题过程 更加简洁 跟踪训练 2 已知 abc,求证: 1 ab 1 bc 1 ca0. 证明 方法一 要证 1 ab 1 bc 1 ca0, 只需证 1 ab 1 bc 1 ac. abc, acab0,bc0, 1 ab 1 ac, 1 bc0, 1 a

7、b 1 bc 1 ac成立, 1 ab 1 bc 1 ca0 成立 方法二 abc, acab0,bc0, 1 ab 1 ac, 1 bc0, 1 ab 1 bc 1 ac, 1 ab 1 bc 1 ca0. 类型三 反证法证明不等式 例 3 若 x,y 都是正实数,且 xy2,求证:1x y 2 或1y x 2 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证明 假设1x y 2 和1y x 0 且 y0,所以 1x2y 且 1y2x, 两式相加,得 2xy2x2y,所以 xy2. 这与已知 xy2 矛盾 故1x y 2 或1y x 2 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反思与感悟 反证法的“三步曲”:(1)否定结论(2)推出矛盾(3

8、)肯定结论其核心是在否 定结论的前提下推出矛盾 跟踪训练 3 已知函数 yf(x)在 R 上是增函数,且 f(a)f(b)f(b)f(a),求证:ab. 证明 假设 ab 不成立,则 ab 或 ab. 当 ab 时,ab,则有 f(a)f(b),f(a)f(b), 于是 f(a)f(b)f(b)f(a)与已知矛盾 当 ab 时,ab,由函数 yf(x)的单调性,可得 f(a)f(b),f(b)f(a), 于是有 f(a)f(b)f(b)f(a)与已知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ab. 类型四 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例 4 已知 nN,求证:2( n11)1 1 2 1 3 1 n2 n. 证明 对 kN,1

9、kn,有 1 k 2 2 k 2 k k12( k1 k), 1 k2( k1 k) 1 1 2 1 3 1 n 2( 21)2( 3 2)2( n1 n)2( n11) 又对于 kN,2kn,有 1 k 2 2 k 2 k k12( k k1), 1 1 2 1 3 1 n12( 21)2( 3 2)2( n n1) 2 n12 n. 原不等式成立 反思与感悟 放缩法是在顺推法逻辑推理过程中,有时利用不等式关系的传递性作适当的放 大或缩小,证明比原不等式更强的不等式来代替原不等式的一种证明方法 放缩法的实质是非等价转化,放缩没有一定的准则和程序,需按题意适当放缩,否则达不到 目的 跟踪训练

10、4 设 f(x)x2x13,a,b0,1, 求证:|f(a)f(b)|ab|. 证明 |f(a)f(b)|a2ab2b| |(ab)(ab1)|ab|ab1|, 0a1,0b1,0ab2, 1ab11,|ab1|1. |f(a)f(b)|ab|. 1已知 p: ab0,q:b a a b2,则 p 与 q 的关系是( ) A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B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Cp 是 q 的充要条件 D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 C 解析 由 ab0,得b a0, a b0, b a a b2 b a a b2, 又b a a b2,则 b a, a b必为正数, ab0. 2实数 a,b

11、,c 满足 a2bc2,则( ) Aa,b,c 都是正数 Ba,b,c 都大于 1 Ca,b,c 都小于 2 Da,b,c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2 答案 D 解析 假设 a,b,c 都小于1 2, 则 a2bc2 与 a2bc2 矛盾 3若 alg 2 2 ,blg 3 3 ,clg 5 5 ,则( ) Aabc Bcba Ccab Dbac 答案 C 解析 a3lg 2 6 lg 8 6 ,b2lg 3 6 lg 9 6 , 98,ba. b 与 c 比较:blg 3 3 lg 3 5 15 ,clg 5 5 lg 5 3 15 , 3553,bc. a 与 c 比较:alg 2 5 10

12、 lg 32 10 ,clg 25 10 ,3225,ac. bac, 故选 C. 4已知 a,bR,nN, 求证:(ab)(anbn)2(an 1bn1) 证明 (ab)(anbn)2(an 1bn1) an 1abnbanbn12an12bn1 a(bnan)b(anbn) (ab)(bnan) (1)若 ab0,则 bnan0,ab0, (ab)(bnan)0. (2)若 ba0,则 bnan0,ab0, (ab)(bnan)0. (3)若 ab0,(bnan)(ab)0. 综上(1)(2)(3)可知,对于 a,bR,nN,都有 (ab)(anbn)2(an 1bn1) 1比较法证明不等式一般有两种方法:作差法和作商法,作商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不等 式两端的代数式同号 2由教材内容可知,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而综合法是 “由因导果”,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 3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及一题多证: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比较法、综合法、分析 法、反证法、放缩法等证明不等式时既可探索新的证明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也可一题多 证,开阔思路,活跃思维,目的是通过证明不等式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数学 > 人教新课标A版 > 选修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