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宋明理学 对点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0330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 宋明理学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3 宋明理学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3 宋明理学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3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题组 1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三教合流 1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 壁间,迄今已有 1 400 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最早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 答案 C 解析 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 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三教合一”趋势由此开始。 2柳宗元说:“浮图(又作浮头、浮屠、佛图,旧译家以为佛陀之转音)诚有不可斥者,往往 与易 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 A佛

2、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儒家思想日益走向哲学化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 答案 D 解析 题干可以压缩成一句话:佛陀往往与易 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意思是佛教和 儒家思想出现和平共融的趋势,故选 D 项。 题组 2 理学的创立与成熟程朱理学 3“北宋儒学与先秦儒学不同,故北宋诸儒实已为自汉以下儒统中之新儒。”此处“新儒” 主要表现在( ) A继承了西周礼乐制度传统 B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精华 C吸收了唐代文化发展成果 D借鉴了宋代北方民族文化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 家义理,从而形成理学。故正确答案为

3、B 项。 4理学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某日,周敦颐问“二程”,我让你们寻找孔(丘)颜(回)乐处,他 们因何而乐?此事应发生在( ) A西汉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答案 B 解析 周敦颐和“二程”是北宋人,故 A、C、D 项错误,B 项正确。 5(2018 钦州三模)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 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答案 B 解析 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故 A 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 求理, 故 B 项正确;

4、材料没有体现维护统治, 故 C 项错误; 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 故 D 项错误。 6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此人应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答案 C 解析 关键信息是“穷理致知”“传二程”,据此可判断应为朱熹。 7朱熹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 则阙(却)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却)了一事道理。”由材料可以推知,朱熹认为( ) A天理高于人欲 B天理存于心中 C格物可以明理 D格物殊途同归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

5、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也就是通过接触万事万物才能体会出理 的存在,格物可以明理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 题组 3 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8“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一主 张来自于( ) A道家学派 B佛教禅宗 C朱熹理学 D陆九渊心学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材料“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可知反映的是心 学,故选 D。 9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 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 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

6、歧在于( ) A世界本原之争 B求理途径之争 C理的内涵之争 D理气关系之争 答案 B 解析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 是“理”,二者对于世界的本原认识是相同的,故 A 项错误;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 心外,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故 B 项正确;理的内涵是一样的,故 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与气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10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 宇宙“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 因为人人都有“灵 明”,所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这位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B李贽 C朱熹 D王夫之 答案 A

7、 解析 从材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即可知选择 A 项。 11(2018 北京东城区二模)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 程颢认为“天人不二”。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 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 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天人关系而非人与社会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天人关系而非理 学内容,故 B 项错误;由材料“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 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可知宋明理学在天人观念上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8、,故 D 项错误。 12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 各样的本体论, 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和核心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C吸收佛道思想精髄 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 A 解析 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是在佛教、道教冲击下,儒家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而其基 础仍然是儒学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故正确答案为 A 项;B、C、D 三项是佛教、道教冲击 下,儒学体系新发展的部分,都不是“出发点和核心”,故排除。 13(2019 百校联盟一月联考)朱熹说:“人欲

9、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 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 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 A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C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人欲是指超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结合朱熹的 主张得出“存天理,灭人欲”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故 D 项正确。 14(2018 银川二模)某思想家曾作诗中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 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由此推知,该思想家主张( ) A天人感应限制君权 B格物致知在于明道德

10、C反省内心回复良知 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答案 C 解析 天人感应思想在于限制君权,题干未提及,故 A 项错误;格物致知即深刻探究万物, 掌握天下之理,与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月”相悖,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吾心自有光明 月赏心何必中秋节”,可知这是心学,此诗的作者是王守仁,故 C 项正确;穿衣吃饭即 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故 D 项错误。 15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 朝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数量 2 人 5 人 21 人 710 人 7 098 人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政府治国严谨 B世风每况愈下 C儒学地位衰落 D理学摧残人

11、性 答案 D 解析 贞节牌坊唐宋较少, 可见唐宋对妇女的约束较小, 而自元代以来, 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大,到了明清格外严重。牌坊是统治者和民间共同宣扬程朱理学 的见证,理学宣扬伦理禁欲,让封建礼教、贞节观念渗透到人的行为规范和心灵深处,导致 节烈妇女人数的膨胀。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 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 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 也“舍身”佛寺。中华读书网 材料二

12、 陆氏门人朱亨道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 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龄)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 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1)据材料一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和二陆观点的主要分歧。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 问题。 答案 (1)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 (2)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 (3)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本质:适应封建专 制的需要。 解析 第(1)问,可主要依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第(2)问,依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 后归之约”“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进行归纳,可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朱熹、 二陆在理学上对主观与客观认识的不同。第(3)问,要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 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加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民版 > 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