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宋明理学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1086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宋明理学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4课 宋明理学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4课 宋明理学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课 宋明理学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4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导航 课程标准 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难点 1.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2.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儒学的危机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儒学地位。 3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判断正误 “三教合一”就是“三教”合为“一教”。( ) 提示 “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 成一种思想流派。 问题思考 材料

2、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 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 思考 “当世儒宗”沈重通晓三家经典说明了什么? 提示 说明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二、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主张 (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判断正误 “存天理,灭人欲”是指人的一切私欲都应该摒除。( ) 提示 这是对程朱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歪曲理解。程朱理学“灭

3、人欲”中的“人欲”是指 不正当的私欲,并非一切私欲,该观念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发展的 工具。 问题思考 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思考 材料中,朱熹是如何把天理、社会和个人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世界观的? 提示 “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必须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 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完整的理 学世界观。 3影响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

4、举考试内容。 (3)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远及朝鲜、越南、日本。 三、陆王心学 人物 时期 历史地位 哲学观 认识论 陆九渊 南宋 心学的创 立者 主张“心即理也”,宇 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宇宙 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 进行内心的反省,不用学习也 能体会 王守仁 明中期 心学的集 大成者 主张“心外无理”,强 调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强 调自我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判断正误 程朱理学是唯物主义,陆王心学是唯心主义。( ) 提示 二者都是唯心主义。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而“理”是指伦理道德,并 非物质,故是唯心主义。 深

5、化理解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对理的具体认识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验 “天理”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 良知 相同点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 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 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 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影响 1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

6、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 影响。 (2)进步性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归纳总结 程朱理学的特点 (1)从本体论的高度探讨宇宙与人生的问题。程朱理学把传统儒学的积极入世思想与对现实人 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2)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理化和精致化。程朱理学把天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囊括在一个天 人关系的哲学理论体系中。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尤其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 提出了“存天理, 灭人欲” 的主张。 (4)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理学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

7、理道德学说。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应用 朱熹主张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其含义是指探究万物来达到“明理”的目的。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 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 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 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 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应用 依据材料,概括宋明理学的影响。 提示 积极影响:是中国古代最完备、最精致的理论体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

8、格发挥 了重要作用。局限性:“存天理,灭人欲”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重义轻利的思想具 有消极影响。 朱熹的家国情怀 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 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 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 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 ,旨在教育青少年遵 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 童蒙须知 ,对儿童的衣着、语言、 行为

9、、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针对练 某道观中有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的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置于同等地位一 同祭祀。这主要是由于朱熹( )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主张 答案 B 解析 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处于同等地位一同受祭祀, 主要是因为朱熹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 人群的伦理道德, 故选 B 项。 A 项是孔子的成就; C 项是董仲舒的成就; D 项是王守仁的主张。 1据说南齐道教徒张融临死时,左手拿着孝经和老子 ,右手拿着小品与法华 经 。这表明张融坚持( ) A贵儒道,贱佛教

10、B三教并重 C佛教本源说 D道教至上论 答案 B 解析 由“左手拿着孝经和老子”(儒道)“右手拿着小品与法华经”(佛教) 可知,本题选 B 项。A、C、D 三项与材料不符。 2(2018 上高二中高二检测)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形成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故 排除含的选项即可。故答案选 A 项。 3(2018 大同一中高二期中)清史稿 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 斌敏亡故,满

11、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 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影响(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 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程朱理学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故本题选 C 项。 A 项主要思想是严刑峻法, B 项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治, D 项主要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 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4(2018 潍坊高二检测)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 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这一材料说明( ) A“百家争鸣”时儒学成为主流学说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

12、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 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 故 A、 B 错误; “注 重道德”“注重气节”,说明他们的思想受理学的影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批判理学,故 D 错误。综上可知 C 正确。 5仁宗、孝宗、理宗在宋代第一次成为皇帝的庙号,这表明( ) A理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增强 B以孝治国开始成为官方意识 C庙号制度源于宋朝时期 D儒学在宋代战胜了佛道挑战 答案 A 解析 仁、孝、理是理学提倡的重要的价值观,故 A 项正确;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开始“以孝治国”,故 B 项错误;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故 C 项错误;宋朝理学融合了佛 道思想,故 D 项错误。 6(2019 黄山高二质检)清人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 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批判了清政府刑罚吏治的严酷 B看到了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性 C主张日常生活应遵循理学观念 D肯定宋明理学维护了清朝统治 答案 B 解析 “后儒以理杀人”“死于理”反映了宋明理学对人性的束缚,故 B 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岳麓版 > 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