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宋明理学 对点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1179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6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宋明理学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4课 宋明理学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4课 宋明理学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课 宋明理学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4 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题组 1 儒学的危机 1 (2018 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段性测试)至隋唐两宋, 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 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这一状况( ) A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 B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成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 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 B 解析 虽然当时三教处于鼎立局面,但三教理念交流的频繁为其融合提供了机会并推动了 “三教合一”的形成,B 项正确。三教鼎立局面的出现并不代表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政策, A 项错误;三教鼎立局面达到高潮,虽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但儒学正统地位并未丧失,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释道三教,并非百家争

2、鸣,D 项错误。 2(2019 孝感高二检测)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 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 个发髻的是老子。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这一思潮( ) 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 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 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 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反映的是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魏晋南北朝时 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A 项错误。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的社 会思潮推动了理学的产生,B 项正确。三教共存一碑,无法体现佛教的

3、主流地位,且佛教处 于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C 项错误。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是三教合归于儒,D 项错误。 3西游记 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 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 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 )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落 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 答案 D 解析 三教合归儒实现是在宋代, 故 A 错误; 文学是当时政治、 经济与思想的反映, 所以 西 游记这部文学创作是立足史实的,故 B 错误;材料中所涉及的是三教的并立,并没有凸显 道家的衰微,故 C 错误;材料中记载有道家、佛教与儒学

4、,但是其目的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 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 D 正确。 题组 2 程朱理学 4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 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天人感应” D“民贵君轻” 答案 B 解析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 理”。 5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 理在。”朱熹在此( )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 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探究,

5、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朱熹认为小道也有理, 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的体现,故 B 项正确;科学实验起源于近代西方,材料中没有倡导科学实 验,故 C 项错误;重视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经验的总结, 故 D 项错误。 6 (2018 安徽师大附中高二期中)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 理学的 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D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答案 C 解析 A 项是陆王心学的核心主张,排除;B 项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排除;D 项是黄宗羲的 观点,排

6、除。结合所学可知,程朱理学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故选 C 项。 题组 3 陆王心学 7(2018 杭州高二检测)南宋乾道初年以后,儒学形成了三大派:一派是朱熹学派,一派是陆 学,一派是吕学,吕学主张兼取“朱学”“陆学”之长。其中陆学宣扬的是( ) A格物致知 B齐物 C“明心” D“致良知”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信息“南宋”“儒学”可知“陆学”是指陆九渊的心学,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 主张“明心”,故选 C。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排除 A。齐物是庄子的观点,排除 B。“致 良知”是王守仁的观点,排除 D。 8 某高中学生在编演 宋明理学 历史短剧时, 要为陆九渊设计台词。

7、下列设计合适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答案 C 解析 A 是孟子的思想,B 是荀子的思想,D 是董仲舒的思想,均可排除。C 是陆九渊的思 想,故正确。 9 (2018 淮北一中高二期中)“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弟(悌), 见孺子入井, 自然知恻隐。 ” 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观点是( ) A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 B发明本心 C致良知 D知行合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可知,这 是王守仁的“致良知”,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故 C

8、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修养的最高境 界是仁”,而是强调良知是天生的,排除 A 项。“发明本心”属于陆九渊的思想,与材料不 符,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行”,而是强调人天生具有良知,排除 D 项。 10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朱子之意,欲 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 二者的分歧在于( ) A世界本原之争 B治学方法之争 C理气关系之争 D道统思想之争 答案 B 解析 材料未涉及世界本原之争,故 A 项错误;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与 “欲先发明人之本心, 而后使之博览”可知二者的分歧主

9、要在于治学方法不同, 朱熹主张“格 物致知”,陆九渊兄弟主张“发明本心”,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理气关系之争,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与道统之争无关,故 D 项错误。 11(2018 佛山一中高二段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 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费正清强 调的理学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是( ) A道教信徒迅速增加 B儒学遭遇发展危机 C佛教得到广泛传播 D西学不断冲击中学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朝理学既继承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孟的义理思想、 两汉儒学的等级秩序等思想,又吸收了佛道思想对

10、儒学思想加以“全新的创造”,儒学的这 种发展和创造的出现,其原因在于唐宋时期,社会上弥漫着“三教合一”的潮流,“三教并 行”对儒家思想形成了冲击,儒学遭遇了发展危机,故选 B 项。 12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 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理先气后 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格物致知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 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 的观点。 13(2

11、018 长安一中高二检测)近年来,“穿越”成为文学、影视创作的热门题材。如果让王 守仁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有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 B 解析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和行都产生于心”都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这是心 学的特点,故 A、C 两项不选。“探究万物”以明其“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朱熹的主 张一致,故 D 项不选。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故选 B 项。 14史载,进士郭稹改嫁的母亲边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得到宋仁宗的准许;明初, 进士王希曾

12、再嫁的母亲任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明太祖令臣下讨论,最后只同意他服 丧一年。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妇女再嫁得到尊重 B科举取士注重人品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妇女因再嫁受到社会的轻视,而非尊重,故 A 项错误;虽然材料中郭稹和王 希曾都是科举进士,但是题目与科举取士是否注重人品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 君主专制的加强,故 C 项错误;宋明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后,理学对人思想的禁锢逐步强化, 不提倡寡妇再嫁,故 D 项正确。 15(2019 荆州中学高二质检)下图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 全书卷一中说的话。这表明 ( ) “心之体,

13、 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 即无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 即有忠之理; 无忠君之心, 即无忠之理矣。 ” 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体系 B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 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 D陆王心学承继程朱理学核心理念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仍然注重伦理纲常的天理观,没有冲破程朱理学 藩篱,故 B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构筑起陆王心学体系,故 A 项错误;陆王心学的根基 仍然是“理”,即封建伦理纲常,故 C 项错误;陆王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与程朱理学的“格 物致知”不同,故 D 项错误。 16(2018 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

14、月考)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 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 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 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 ,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 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 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 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 直到明代王守仁出现以后, 陆王

15、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守仁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其“良知” 二字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 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守仁以来有 “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据材料二,比较王守仁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守仁思想的社会意义。 答案 (1)原因:儒学吸收佛、道思想;集中前人研究成果;儒学家关注社会。 路径:著书立说,

16、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2)不同: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守仁:发展到普通民众。 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守仁:致良知(反省内心)。 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集中了前人的儒学研究成果”“构建一整套 周密的社会秩序”及理学形成的社会背景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中编撰诸多书籍、 “作了道德规定”等概括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满 街都是圣人”“格物致知”“致良知”等作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以简易直接为特 色”“打破了隔阂”“走完了社会化的历程”归纳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岳麓版 > 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