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一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一、内容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 的 “百家争鸣” , 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 观念、 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 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 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 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 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
2、的深度。 二、目标及其解析 1、 学习本专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梳理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脉络,结合相关材料,对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出客观评价 2、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 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三、问题诊断及其解析: 1、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 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例如:初中语文中的论语十则 、 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等。 2、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
3、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四、支持条件分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的导入: 问题一:你能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吗?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1 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的含义: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 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即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 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 2、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4、: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来源:学对中国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消极悲观的态度 例题:某校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使用了如下台词:“民之饥,以其上食 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 轻死。”这一台词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A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变式题: 问题四: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主要内容有哪些? 1、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 2、 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
5、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例题: 变式题: 问题五:墨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思想主张有哪些? 看材料归纳观点: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例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B )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变式题:刻苦俭朴、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典籍体现这一精神最明显的应是 ( D ) 六、 本课小结: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儒家儒家道家道家法家法家墨家墨家 仁礼仁礼清静清静 无为无为 法治法治兼爱兼爱 非攻非攻 七、 目标检测: 1、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C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西汉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C )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 完善法律机制 D.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