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科举制度的废除, 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3.通过解答“想一想”和材料阅读题,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封建社会学堂、清末明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发表自己 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 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 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
2、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二、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教学或活动过程)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 为什么到了 近代却渐渐落后了?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的标志是什么?; 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又 是什么?这些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进入学习氛围,思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 意图: 本课导语用教育、 报刊这些与我们今天生活非常密切的事物大都出现于清末民初这一 事实,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今天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2学习新课 教师:清朝末年,西学东渐的广泛影响以及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教会学校
3、的示范作用,使部分 中国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落后面貌; 中国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也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 人才;同时,清王朝为了安定人心,决定在教育上采取一些改革的手法。同学们还记得维新 派在“戊戌变法”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忆“戊戌变法” 的内容,指出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变法期间由光绪帝正式下令批 准设立的。 意图:让学生明确教育改革的原因,同时回忆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 的作用。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教师: (打出投影)首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京师大学堂诞生、地位、影响。 1、诞生。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 来。1912
4、 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2、地位。 “京师大学堂”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如何?。 学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 行政机关 教师: 3、影响。 (评一评、议一议)大家能否结合现在的教育课程,运用类比的方法总结 它的影响。 并举例论证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学生:结合手中材料或教材内容畅所欲言。 意图:采用评一评、议一议的方法让学生类比分析后进行评价,意在让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 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废科举,兴学堂: 教师: (打出投影)想一想:为什么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
5、大事?你能否设计 几个环节带领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五分钟小组活动开始。 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然后常规性小组探究学习。 意图: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教 师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组织,整 合资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理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师 :在小组展示中要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确立的过程以及带 给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完成设计。如“1、我们学过科举制确立的过程是什么?2、科举制 带给社会的影响是什么?3、自己来作个对比,现在我们学校设置的课程,哪些是清末新式 学堂课程中有
6、的,哪些是没有的。说说自己对新学堂的看法。4、为什么到了近代科举制却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学生:1、隋朝的时候确立,唐朝的时候完善;科举制度的建立,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 础。2、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 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3、现 在学校设置的课程中,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美术、体育等 绝大多数的课程在清末新式学堂中已有设置。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计算机、 心理学等学科则没有,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也不再开设讲经读经等课。我对新学堂的看法是: 新式学堂的
7、建立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课程设置全面,基本 上与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致,具有重大的进步性,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和大量的封建残余, 是封建教育发展到现代教育的过渡。4、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重。为 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 练习八股文的写作, 完全脱离现实生活, 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八股文这种死板的考试形式,在明初到清末的五百多年里,严重束缚了 人们的思想,使应试者都向酸腐迀拙、不学无术方向发展。舞弊现象也时有发生。 (看抄满 经文的绸内衣) ,科举制走入了死胡同。 意图:教师备课中设计两种方案,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层次教学
8、的目的。了解 中国近代教育正在跟随世界经济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教师: 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 迫于社会的压力, 清政府进行了以制订新学制、 开办新式学堂、 废除科举制度为标志的教育改革。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以教育法令的 形式公布了新学制,那么新学制与今天的学制有何异同?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入学年龄和最终完成学业的年龄进行比较;从小学、中学、大学的 学年进行比较;学生提出义务制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不同,都可以。分析影响是新学制促进了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各地逐渐建立起各级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促使清政府废除了科
9、举制。 意图:本问题设问的重点是使学生强化按年龄、分年级进行教育的近代教育制度观念。从新 学制与现在的教育制度的比较中, 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深刻地认识教育制度的改变影响 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主动 大胆进行比较和分析,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申报的创办: 教师: 打出投影展示今天各种各样的商业性的报纸, 提问 “报纸在你的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 “你知道今天商业性报纸的鼻祖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意图:采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增强内容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调整课堂气氛。引出下面的问题 1、 申报的
10、创办。 教师:指出在申报创刊之前,中国已经有外国人办的报纸。1872 年 4 月 30 日,英国商 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1909 年,中国入席子佩认购了全部的申报股权,全面主持 申报业务。这样, 申报的产权和管理权完全转归中国人手中。 学生:简单了解 2、 申报的特色。 教师:请大家翻到课后材料阅读 :根据材料,想一想, 申报登载的内容都有哪些?其 编辑特点是什么? 学生: 申报登载的内容包括:国家的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还有商业、贸易 和一切可惊可愕可喜的事情,等等。 申报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 实可信,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吸取经验。
11、 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重视课本的学习。 3、 申报的影响。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和图片引导和启发学生报刊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 学生: 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对后世报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积极 的推动作用。 意图: 以上问题比较简单, 教师启发式教学,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可以较容易的掌握课标要求。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1、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和发展。 教师:阅读教材了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和发展情况 学生:根据课本的介绍和图片简单介绍它的历史。 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 2、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特色。 教师:展示从图书馆借来的十本书籍,让学生找一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看看主要
12、有哪 些方面的书。 学生:找出其中符合要求的。并介绍有教科书、工具书和西方的学术翻译著作等 教师:这就是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特色。1904 年商务出版了中国第一套科目齐全的中小学教 科书最新教科书 ,出版教科书从此成为商务的传统。商务致力于引进西学、介绍新知, 出版了以天演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西方学术著作,到 1929 年,汇聚成汉译世界名著丛 书 。商务的期刊如东方杂志 、 小说月报 、 教育杂志和儿童世界等,或记录社 会现实,反映公众舆论;或传播知识,昌明教育,推进学术,都享有盛誉。在继承和发扬祖 国文化传统方面,商务整理出版了大量古代典籍。商务还注重记录中国现代学术成果,近代 大多数学者的重要学
13、术著作均通过商务的推介为世人所知为中国近代文化、 学术建设作出了 重要贡献。 教师:通过学习申报 、商务印书馆这两方面知识,你发表一下自己的学习感言。 学生:可以围绕贡献谈其中的精神对自己的激励等。 意图:让学生动手实践性的学习,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并记忆。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 从中感受到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实 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3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说一说中国近代的教育文化呈现出什么特点? 表现在哪些方面? 4板书设计 三三、教学自我反思、教学自我反思 文化与教育的变迁最能从思想深层反映整个时代的变迁
14、; 但是文化教育部分的内容常常 是多、杂、散,而且趣味性不强,学生不太感兴趣。教学过程中往往难度较大,所以务必要 找到较合适的切入点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动起来,比如,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课程中经常贯穿小组活动,课后又以小 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这样激活学生主体,教师可以较顺利的将本课多、杂、散的教学内如以 小组为线组织起来。 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欲望下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并能在合作学 习中体会同伴互助的乐趣。从总体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也有部分目标设置偏高,师生课堂交流效果不如预想的好;主要 在后半部分的课堂练习,为了抓基础知识,运用了几个材料解析,篇幅较长,致使练习内容 显得较多,难度加大造成课堂时间不够,学生的活动兴趣不高,无法完成教学目标。这再次 教育我,在以后的类似课程中,对于初中学生,还是应该把问题的设置感性化一些,不能把 理性培养目标设置得过多、过高,揠苗助长。 这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是, 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有真正希望学生好的良心, 更要求教师要 有让学生好起来的方法, 教学中对学生的定位很重要, 低估或者高估学生能力都是会得不偿 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