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2(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9243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2(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2(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2(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8 8 课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倡“仁政”学说, 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他是 ( ) A. 老子 B. 孟子 C. 庄子 D. 韩非子 2. 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对急剧的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看法,纷纷著书 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的是 (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3.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法家的衰落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加强思想控制 D. 注重儒家学说 4. “诸子百家论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现

2、思想博弈”此种情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生产力的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B. 各国竞相改革,社会处于变革之中 C. 士人四处游说、讲学,开阔了视野 D. 统治者提倡儒家学说,引发争论潮 二、材料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 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 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 面。 材料二: 论语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 “泛爱众, 而亲 (接近) 仁”“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等,意蕴深刻。 材料三:“非博士官职,天下敢有藏诗、

3、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秦 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的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 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概括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张。 (3)材料三、四,指出秦汉两朝在实行思想控制的具体方式上有何差异。 (4)谈谈我们可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哪些智慧。 (5)谈谈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参考参考答案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仁政”“民为贵

4、,社稷次之,君为轻”,联系所学可 知,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并强调治国要遵循“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原则。故选 B。本题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的认识。本题难度不大,注 意扎实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 2.【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该主张反映了重 民思想。故选 A。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需要掌握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 键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的认识和理解。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考查对孟子“民 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的把握,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

5、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战国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春秋战国实属乱世, 群雄争霸, 各有各的政治主张,也便分流出了众多学派。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 措施, 在思想上加强控制的表现之一是焚书坑儒, 不允许民众像战国时期一样议论时政攻击 秦始皇。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加强皇权,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 家, 独尊儒术” 。 这样既可和秦始皇一样加强思想控制, 又可利用儒学的思想为统治者服务, 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这一时期的强化。故选 B。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的强化。本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

6、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 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 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故选 D。 二、材料题 【答案】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共同问题:如何治理国家。 (2)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以德治国。礼:以礼 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言行。提出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有教无类,温故知新。 (3)秦:采取焚书等方式来禁绝其他学说。汉:设立太学等学校(或建立教育系统),采 取教化的方式。

7、 (4)与人为善;懂礼守法;遵循教育规律;关心他人;遵守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依据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割据纷争, 社会急剧变化。 ” 可知 “百家争鸣” 出现的背景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依据“儒、法、道、墨、阴阳的学派针对治 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可知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 (2)本题考查孔子的主张。根据材料二“泛爱众,而亲(接近)仁”、“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可以概括出孔子主张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可知孔子主

8、张“为政以德:道之以德,以德治国;礼: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言行。由 “有教无类” 、 “温故而知新” 等可知孔子提出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 有教无类, 温故知新。 (3)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差异。由材料三“非博士官职,天下敢 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可知,秦始皇为了维护统治,加强对人 们的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采取焚书等方式来禁绝其他学说。由材料四“汉武 帝在长安设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并命令天下郡国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 方教育系统。”可知汉武帝则设立太学等学校,采取教化的方式,大力发展儒学。 (4)本题考查从孔子思想中汲取哪些智慧。孔子注重“仁”和“礼”,按照孔子的学说, 我们应该与人为善; 懂礼守法; 遵循教育规律; 关心他人; 遵守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