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2(共18张ppt)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9201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PPTX 页数:18 大小:6.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2(共18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2(共18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2(共18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2(共18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件2(共18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情境导入,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学习目标,1.了解东晋兴亡的概况。 2. 知道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 3. 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精讲点拨,一、东晋的兴亡,1.东晋建立: 建立者: 时间: 都城:,司马睿,建康,公元317年,司马睿,王导,“王与马,共天下”,精讲点拨,公元4世纪初,匈奴等种族铁骑南下,占领了整个黄河流域。那时晋朝内部一些官僚们仍旧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只有祖逖坚持北伐,主张收复失地。朝

2、廷虽同意他北伐,但只给他千人用粮和三千匹布做军需,军士要他自己招募。祖逖慷慨激昂:“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恢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但东晋统治者腐朽软弱,醉生梦死,祖逖忧愤而死。,祖逖北伐,2.收复失地:,精讲点拨,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淝水之战,交战双方:,结果:,东晋与前秦,东晋以少胜多,精讲点拨,二、南朝的政治,西晋,十六国,东晋,南朝,宋 齐 梁 陈,北朝,420年 刘裕,精讲点拨,宋,齐,梁,二、南朝的政治,精讲点拨,南朝牛车画像砖,这块画像砖反映了南朝时期社会

3、经济萧条的现象。由于南朝长期动乱,经济萧条,政府很难保证有充足的蓄养马匹的经费,民间养马又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安定而急剧减少,因此,原来主要用于耕作的牛则承担了交通运输的重任。南朝牛车画像砖是后世研究南朝历史的珍贵资料。,精讲点拨,相同:地域辽阔(自然条件) 不同:人烟稀少到民户繁育(劳动力增加) 江南由落后到开发(经济水平提高),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材料1: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2: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4、,精讲点拨,西晋以来北方向江南移民路线示意图,公元3世纪南北方的城市人口变动,三、江南地区的开发,精讲点拨,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四,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精讲点拨,南方牛耕,龙骨水车,施 肥 图,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精讲点拨,(1)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手工业方面:,(2)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烧制),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精讲点拨,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2.江南地区开发

5、的表现,精讲点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经济中心”与“经济重心”的 区别: “中心”涉及政治的影响,一般来讲首都在哪儿,就在哪儿形成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统一时期,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分裂时期,则可能有多个中心。 “经济重心”则是指经济最发达、地位最重要的某个较大地区。,1.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培养人才。,思考: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精典题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B. 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 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A,课堂小结,317420年,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朝:宋齐梁陈 南北实力对比:南弱北强,原因 表现:农业、手工业进步 意义: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的兴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历史 > 部编人教版 > 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