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 课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目标导航 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 2.理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重点) 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难点)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部分自耕农沦为佃农。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重点精讲 自耕农与佃农的区别 (1)佃农:自己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备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 料,与地主
2、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2)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措施 结果 影响 集中军权 (1)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 军队 (2)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 军队 (1)在与辽和西夏的战 争中败多胜少 (2)军队数量急剧增 加,军费开支高涨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形成“积贫”“积 弱”局面 集中行政权 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 事以相互牵制 降低了政府工作效 率,增加了政府财政 负担 集中财政权 三司管财政, 直接对皇帝 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历史认识 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但客观上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 环境,并促
3、进了民族融合。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2)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推行:1043 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 3措施 (1)吏治上 改革文官升迁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慎选地方官吏。 (2)经济上: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概念阐释 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 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
4、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4结局 (1)失败: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2)原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归纳总结 庆历新政的特点 (1)改革重点是整顿吏治,涉及官员选拔与任用。 (2)涉及农业生产领域变革。 史论要旨 1 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激化。 2宋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但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 3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和借鉴。 知识图示 主题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史料一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于一火,天下祸患,岂不
5、可忧?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 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 为兵,则恐为盗。”欧阳文忠公文集 史料二 对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从古到今,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南宋人叶适认为范仲淹 实施“明黜陟”“抑侥幸”这两项失之“太猛”,以致激起“庸人”的反对;现代史学家邓 广铭认为由于范仲淹等人招致朋党之讥。本就对范仲淹等人有戒心的宋仁宗,最终下 决心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 史料解读 “盗贼”的说法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看问题。 指通过养兵的办法防止民众起义。 “太猛”指改革措施过于激进。 “朋党”指守旧官僚
6、。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中的“盗贼”指什么人?据史料一回答,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 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 提示 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措施:“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 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矛盾。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庆历新政。 提示 庆历新政是在北宋进入统治中期,制度逐渐成熟,各类社会矛盾也开始显现的情况 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庆历新政的失败,既有保守派坚决反对的原因,也有 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实际操作中遭遇强劲阻力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
7、北宋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使北宋中期大量 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他们变相增加苛捐杂税,压榨农民。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政 府不断增加赋税,这使得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的重重盘剥下, 农民负担沉重, 阶级矛盾激化。 各地农民、 士兵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 辽、 西夏和北宋之间征战不已, 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澶渊之盟”就是“积弱”的典型体现。 “积贫”: 随着冗官、 冗兵和冗费的增加, 北宋的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逐渐形成
8、了“积贫” 局面。 (3)庆历新政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统治危机,1043 年,宋 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核心,进行改革。历史上将这次改革称为“庆历 新政”,但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 A辽和西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答案 B 2某同学在学习 11 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答案 A 解析 11 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 3 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
9、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 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 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大兴土木之役)相 结合的措施,故选 C。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 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 自咸平年间 (9981003 年)开始, 官吏队伍日渐庞大, 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
10、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 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 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 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 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俸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养 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 职田仍然“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 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吏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危害。 (2)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张。 答案 (1)问题:官吏队伍庞大,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 危害: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 (2)主张:推行职田制度。 评价: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专 制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