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崔杼弑其君ppt课件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0888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67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 崔杼弑其君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14课 崔杼弑其君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14课 崔杼弑其君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14课 崔杼弑其君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14课 崔杼弑其君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4课 崔杼弑其君,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 3.学习晏子的智慧,了解我国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学习目标】,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间伐晋( ) (2)且于( ) (3)干掫( ) (4)反队( ) (5)中股( ) (6)歃血( ), 语言知识强化,jin,j,hn zu,zhu,zhn,sh,(7)叔孙还( ) (8)弑君( ) (9)莒子( ) (10)大史( ) (11)擗踊( ),xun,sh,j,ti,b,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2、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骤如崔氏: _ (2)乃为崔子间公: _ (3)公逾墙:_ (4)三踊而出: _,到,窥伺,翻过,顿足,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遂取之: _ (2)反队,遂弑之: _ (3)陪臣干掫有淫者: _,“队”通“坠”,掉下来,“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干”通“捍”,捍卫,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君之臣杼疾病 古义: _ 今义:病(总称)。 (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 古义: _ 今义:假托的理由;可以利用的借口。,病重。疾,病。病,病得很厉害。,吃喝。,4.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义,偃御武子以吊焉:_ 庄公通焉:_ 吾焉得死之:_ 积土成山

3、,风雨兴焉:_,(1)焉,代词,代“齐棠公”,代词,代“棠姜”,见棠姜而美之:_ 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_ 公拊楹而歌:_,(2)而,连词,表顺承,连词,却,表转折,表反问,怎能,兼词,相当于“于此”,连词,表修饰,以崔子之冠赐人:_ 欲以客往赴秦军:_ 执简以往:_,(4)以,介词,用,动词,带领,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其无冠乎:_ 吾其还也:_ 齐国其庶几乎:_,(3)其,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东郭偃臣崔武子:_ (2)见

4、棠姜而美之:_ (3)公鞭侍人贾举:_ (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_ (5)死乎:_,名词用作动词,做的家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名词用作动词,鞭打,使动用法,使止,阻止,为动用法,为而死,6.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庄公通焉,骤如崔氏。 译文:_ (2)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 译文:_ _,齐庄公和棠姜私通,屡次去崔杼家。,君主死了,我到哪里去呢?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借以高居于百姓之上的吗?,三、名言警句 左传名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 (2)修己而不责人。 (3)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4)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 (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二、背景展示 这起弑君事件发生在鲁襄公二十五年的齐国。大臣崔杼拥立太子姜光当了齐国的君主(称为齐庄公),使他掌握了齐国的政权,但齐庄公只是崔杼

6、手中的一个傀儡。庄公即位后, 崔杼即杀了齐大夫高厚且兼并其家产,崔杼夺取已死的棠公的妻子棠姜为妻, 齐庄公又和棠姜淫乱, 崔杼怨恨在心,公然杀了齐庄公,而且接连杀了三个秉笔直书的太史。,三、文学常识 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60卷,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有关活动及重大事件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品读研析,“不虚美,不隐恶”一直是史官们恪守的原则。秉笔直书,坚守真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捍卫史册

7、的尊严。发黄的历史中,有他们无声的呐喊和坚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崔杼弑其君就是史官们以生命为代价记载下来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史官们是如何秉笔直书的。,课堂导语, 通读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根据图中提示,将文中人物的行为概括出来,填在图中横线处。,崔杼弑其君,庄公无道,崔杼残忍 晏子不畏强暴 太史、南史氏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答案,前, 弑君 ,崔杼 庄公与棠姜私通 崔杼_,晏子_ 崔杼立景公 崔杼_,后,娶棠姜,设计弑君,不死君难,杀太史,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并分析崔杼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答案 (1)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以“称疾不视事”引诱,暗中布局;时机一到,心狠

8、手毒。虽弑君有理,但在当时行之不义(弑君被视为犯上作乱),所以,他唯恐真相败露,亮了家丑,担了罪名。当太史记下真相,崔杼把他杀了,太史的兄弟再记时,他又连杀两人。直到太史三弟不惧生死仍然直书时,他才意识到正义是压不住的,只好作罢。这说明他弑君理直却心虚,同样不得人心。 (2)知人善用,深谋远虑。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既“舍之”,又用之。他留用晏子,是因为晏子“民之望也”,可以其“得民”,稳固自己的地位。, 深读重点探究,答案,2.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仔细品读晏子的言行,说说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 “枕尸股而哭”“三踊而

9、出”,可见他对庄公之死哀之痛之,但并不敬之颂之,护之效之,因为庄公不是“为社稷死”,而是“为己死”。他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的原则,而不唯国君,所以他成为“民之望”。他对崔杼弑君是不满的,但又“乃歃”为其所用,更多考虑的是以社稷的大局为重。这些都表明晏子是一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当然,晏子在崔杼弑君之后的言行,也不无勉从虎穴的机变,这是晏子一贯的智慧。,答案,3.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答案 崔杼不愿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唯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

10、答案,牺牲了三条人命,并且在还有若干个人待死的情况下,才保住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有人说这不值得,有人说历史的尊严不能亵渎,这样做是值得的。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延读思维拓展,答案 (示例)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中国的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学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本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虽然不足50个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答案,多读厚积,描绘人物穷形尽相 崔杼弑其君这篇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大都刻

11、画得形象逼真,个性突出,如齐庄公的荒淫、昏聩,崔杼的专横跋扈、好色,晏子的机敏忠正、善于辞令,太史的耿直,贾举的卖主求荣、挟怨报私,都得以充分地展现。, 读技法 勤练笔,【技巧点拨】 写作中描写人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矛盾冲突中显示人物的性格品质,如课文通过君臣矛盾、主仆矛盾、臣子间的矛盾等,来展现人物的形象。 (2)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如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详写与略写,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等,多角度多侧面地写出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3)同一情境,筛选典型。描述在同一情境下的多个人物的不同反应。单一情境其实很多,比如:考试试卷发下来的时候,人们在站台上等车的时候,上

12、课时老师离开的时候,等等。多个人物的反应重在“不同”,选取不同的典型人物,选取能够体现人物不同个性的不同反应,是在一篇作文中成功描写多个人物的关键。,【迁移运用】 写一段文字,描写一个人物,注意突出人物的个性,100字左右。,答案 (示例)下一节课是体育课,我们检测50米跑。满脸气愤的她被分在了女生实力最强的一组。只听见枪声一响,这个野蛮姑娘就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去。她身子向前倾斜着,脚步很有弹性,双臂前后摆动,步子越迈越快,到了终点线,她头一抬,胸一挺,取得了第一名。我用力鼓掌,她冲我一笑,早已忘记了早读挨老师批评的烦恼。,答案,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齐庄公与大臣崔杼妻通奸,不但公然“骤

13、如崔氏”(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还公开污辱崔杼,将崔杼的帽子随意赐给别人。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闭门”“甲兴”,拒绝“请盟”(饶命),令卫兵箭射爬墙欲逃的庄公,使其坠地摔死。崔杼随即立景公为君,自立为相,操揽大权。不料史官如实记下了“崔杼弑其君”这一大逆不道的史实,崔杼大怒,杀之。史官的两个弟弟继续这样记载,接连被杀。史官的三弟再记,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三条生命,四个人前赴后继(还有一位“南史氏”“执简以往”),才保住了这段历史的真实。, 读素材 善积累,【运用示例】 你可曾看到山阴道上虽脚步踉跄却仍埋首前行的探索者?你可曾看到汪洋海上虽船身起伏却仍劈波斩浪的航海家?他们虽

14、历尽险阻却仍坚守自我,纵沧海桑田,花落燕归,却不忘自己心中的那盏灯火。 面对崔杼的淫威,史官和他的弟弟们秉笔直书,用生命捍卫历史的尊严,这是坚守自我、恪尽职守、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的代表,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二、课外素材 国家与玫瑰 尽管历史充满残酷,但它又是那么多情。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古罗马时期。当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讷(今法国博讷)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种植葡萄,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3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的士兵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芳心”。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

15、讷。在临终时,他还说:“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巴黎玫瑰”的。1942年5月,当德军进驻巴黎时,卖花姑娘洛希亚看到平时生意兴隆的花店竟然没有一个人来买花,心里十分难受。她不是担心凋敝的生意,而是担心大家沦落的生活。于是,她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她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给左邻右舍。 洛希亚的行为感动了大家。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当时法新社记者以“玫瑰花的早晨”为题报道此事,给了远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和战士们极大的鼓舞。10年后,戴高乐还专门找到了洛希亚,并且将

16、她称为“巴黎的玫瑰”。 【选材感言】 所有帝国终会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这是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前者告诉我们,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政治野心。后者则表明,即使枪炮压倒了玫瑰,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人们一样可以选择站在玫瑰那边。战争可以摧毁我们的美好生活,却不能摧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回望人类历史,千百年来,我们守望的不只是爱,还有幸福。当政治野心横行无忌,夺走我们之所爱,夺走我们之幸福,那些被人高歌的伟大事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左传委婉语与中华民族重礼的特征 先秦典籍左传中的辞令极具时代特色,其中用了很多委婉语,这种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重礼的传统和特征。,

17、 读美文 会赏析,卑己尊人 左传中体现卑己尊人特点的地方很多。首先是人和人之间用特定的称谓。左传辞令当中,敬称和谦称名目繁多,随着谈话者的身份地位和交际场合的变化而不断变换。敬称如“君”“吾子”“执事”等;谦称如“寡君”“小人”“下臣”等。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中出现了多处“君”,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君”较早的涵义为发号者、治人者,称对方为“君”突出的是他具有的权力。“执事”“从者”和“执政”是外交场合中下级对上级的称谓,如左传昭公二十年卫侯对齐公孙青曰:“草莽之中,不足以辱从者。”“执政”是以所掌政务转喻掌政务之人,突出的也是他的权力。

18、敬称还常用“子”或“吾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美称,如左传僖公十五年记有“二三子何其戚也!” 称呼对方用敬称,称呼自己则用谦称,例如诸侯使者与他国国君对话,自称用“孤、寡、不穀”,“孤”意思是不得众,“寡”指的是寡德,“不穀”指不善,都是一种谦称。左传庄公十一年记有“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左传宣公十二年有“不穀不德而贪,以遇大敌,不穀之罪也”。常用的谦称还有“臣”“下臣”等,甲骨文、金文的“臣”似竖目之形,本义指奴隶。下级对上级自称臣,是用其俯首听命的象征意义以示谦。例如左传哀公十五年:“且臣闻之曰:事死如事生,礼也。”“下臣”,则是比“臣”更谦卑的说法。,留有余地

19、 左传辞令常用弦外之音来表达请求、假设等语气,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郑穆公)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以粮资缺乏为由遣逐对方来暗示已经知道对方将要来袭的企图。再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周昭王南征楚国时在汉水被当地人设计淹死,多年后再提这事,只能回答“您还是到水边问问吧”,言外之意是与我们无关。,之所以用弦外之音,是为了避免直接说出尴尬之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

20、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这里的“拜君赐”意思是回来报仇,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留有一定的余地。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中:“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双方用“戏”“观之”“寓目”等极为含蓄的说法来谈战争。 (摘自光明日报,有改动),【读后启悟】 左传辞令中的委婉语诞生于春秋特定时代,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委婉谦恭、锋藏不露构成了辞令中委婉语的主基调,尽显其措辞据礼、从容儒雅的君子风范

21、。在此之外,也有些委婉语显得温婉柔顺,但又不卑不亢,是一种最富有时代精神而又最符合实际斗争需要的辞令艺术,而大量赋诗引诗这类颇有文化意蕴的委婉语中又体现出辞令典美博奥、寓意深刻的语言特色。本文从“卑己尊人”“留有余地”两个方面揭示委婉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重礼的传统和特征。,1.名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 译文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2.名句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文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3.名句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文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4.名句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译文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读国学 厚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