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资治通鉴·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4632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2 《资治通鉴·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02 《资治通鉴·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02 《资治通鉴·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02 《资治通鉴·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02 《资治通鉴·菁华》-中学生国学课外读物选粹初中版(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专题专题 2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菁华菁华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 喜春秋左氏传 。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是我 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 年) ,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 959 年) ,凡 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

2、资治通鉴 ,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 元 1066) ,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 1084)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 “精力尽 于此书” 。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 “先王之法,不可变也” ; 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 ,废“祖宗之法” 。与王安石是政敌。 司马光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 、 注古文学经 、 易说 、 注太玄经 、 注扬子 、 书仪 、 游山 行记 、 续诗治 、 医问 、 涑水纪闻 、 类篇 、 司马文正公集等。 资治通鉴全书 294 卷,约 300 多万字,另有考异

3、、 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 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 。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 ,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 年) , 前后共 1362 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 秦纪三卷、 汉纪六十卷、 魏纪十卷、 晋纪四十卷、 宋纪十六卷、 齐纪十卷、 梁纪二十二卷、 陈纪十卷、 隋纪八卷、 唐纪 八十一卷、 后梁纪六卷、 后唐纪八卷、 后晋纪六卷、 后汉纪四卷、 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 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

4、人。来源:学,科,网 Z,X,X,K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 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 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 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按时 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 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 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全书 294 卷,另有目录30 卷, 考异30 卷。 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

5、二十三年(前 403)到后周 世宗显德六年(959)共 1362 年的历史。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 传体史。初成通志8 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 ,诏置书 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 3 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 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 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 一

6、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 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 。 通鉴具有相当高的 史料价值,尤以隋纪 、 唐纪 、 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 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 97 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 撰写了史论 118 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 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学科网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

7、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 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 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最好的版本。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 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 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 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

8、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 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 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 之鼠,各充其量而已。”学科!网 司马光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他提出的天地是万物父母,人类是万物之灵,主张各民族平等,爱 护生命的主张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进步作用。他生活的时代虽然是中国分裂的时期,但是他却受到各政 权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尊敬。元朝在统一进程中司马光的思想是主要指导理论,被成吉思汗称为“天赐蒙古 的

9、人”耶律楚材,父亲耶律履和荐举他任职的承晖都是司马光的崇拜者,都是杰出人物,耶律楚材主张的 仁义改变了早期蒙古残暴政策,推动了蒙古进步、文明。建立元朝的蒙古杰出君主忽必烈出征时也让贾居 贞给他讲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贾居贞也同样是名臣,反对攻日本,父子皆是副宰相。木华黎的后裔 相威也担任宰相,向忽必烈敬献资治通鉴蒙古译本,可见木华黎家族对司马光思想理论的重视,就像 木华黎对史氏家族的重用那样。史氏家族最有影响的史天泽是司马光的崇拜者,最喜欢资治通鉴,他 是汉人中任职最高、最有实权的大臣,他担任右丞相封镇阳王,汉人中少数封王的很多原是国公,只是去 世数十年后延祐年追封,很多地位比史天泽低的都封公爵

10、,史书载只有史天泽未封国公,只封王。忽必烈 时代有人谗言说史天泽势力太大,可见其地位和影响。史天祥主张仁义,救助过吾也儿、木华黎最亲近的 史天祥和解救严实的史天倪都担任要职统领蒙汉众军,都主张仁义爱民。元朝是各民族联合政府,是中原 文化向各民族和世界传播的时期,先进和文明的理论、科学也被各民族接受。司马光的理学思想也得到推 广,也正是这一时期司马光逐渐开始被尊为儒家三圣,在许谦的著作中,他称司马光去世为理学发展阶段 的标志,与古代把孔子去世作为经学发展阶段标志同样,认为司马光与孔子相仿,说元朝统一前的战乱是 因为司马光去世后, 伦理败坏的结果。 元朝在统一不久后就开始在全国发行蒙文、 畏兀儿文

11、的 资治通鉴 , 如同司马光提倡的民族平等、统一、仁义的理想那样,元朝早期社会发展进步是建立在进步思想、文化基 础上的。尊敬、崇拜司马光,认真学习资治通鉴的元朝杰出人物都是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来源:学#科#网 Z#X#X#K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 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 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 通鉴可以当之。” 通鉴亦有高度文学价值,曾国藩撰成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

12、选录资治通鉴11 篇。曾国 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 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一) 资治通鉴序 宋神宗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 书亦曰: 王,人求多 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 、 书 、 春秋 ,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缀集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 ,推世本 、 战国策 、 楚汉春秋 ,采经摭

13、(zh ,采 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 ,作为纪、表、 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 ,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 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 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 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 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

14、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 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 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 之渊林矣。 诗云: 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释】 健笃实,辉光日新: 易大畜 :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 “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 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来源:学科网 ZXXK 英考: (宋神宗)已

15、故父皇英宗。 【译文】 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论行事,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能够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天天 有长进。 尚书也说: 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 诗经 、 尚书 、 春秋 , 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万机之时仍留意于典籍,也未尝辍止读书。曾命令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 列历代君王大臣们所做的事情,让他在皇家秘阁翻阅文献档册,供给史官、笔纸,修撰从周威烈王开始、 到五代为止的历史。司马光的意见认为周朝积弱,王室衰微,礼乐仪制和军事征讨都由诸侯任意自为,周 平王被迫东迁国都,齐、楚、秦、晋于是

16、开始强大;齐恒公、晋文公先后相继称霸,还假托尊崇周王为辞 以收服天下。直至周烈王任命臣子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时,周朝虽然没有灭亡,但王制却已完全毁掉了! 这也是古人著书时开篇立意的原由。这本书记载圣明君主、贤良大臣,切磋治国之道,议论中的精辟语句, 道德、刑法双管的良善制度,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吉凶、善恶各种现象的根源,权力福禄兴盛衰弱的 原因,规划利害的效果,优秀将领的战略,廉谨官员的制策,用邪正为标准进行判断,从郅治与怠忽中抓 住根本,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全书共记载十六个朝代, 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阅之)便尽知从古到今的道统,内容

17、广博而且得其要点,对事件 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这也可以称作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 诗经说: 商朝的借鉴不远,就是夏朝的灭亡。 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 ,用来表明朕的 心志。 (二)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 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 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曰: 初 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 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注释】 回:回转,扭转。 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霁威:息怒。 谒告:请假。 鹞:猛禽。 【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

18、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 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 来后对皇上说: 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 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 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皇上 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 闷死在皇上怀中。学科网 (三) 司马懿诛曹爽 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总万 机,典禁兵

19、。 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 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久之,复为并州刺史,往见太傅懿, 有忿色而无言。懿曰: 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礼曰: 何明公言之乖也!礼虽不德,岂以官 位往事为意邪?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 因涕泣横流。懿曰: 且止,忍不可忍! 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懿不持 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 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 懿使声气才属,说: 年老枕疾, 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

20、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 胜曰: 当还忝本州, 非并州。 懿乃错乱其辞曰: 君方到并州?胜复曰: 当忝荆州。胜退,告爽曰: 司马公尸居余气, 形神已离,不足虑矣。 故爽等不复设备。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 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彦皆从。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 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 为。学科#网 桓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 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 邪!于今日卿等门

21、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 也! 羲兄弟默然不从,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 我亦不失作富家翁! 范哭曰: 曹子丹佳人, 生汝兄弟,饨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戊戌,有司奏: 黄 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 于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并桓范皆下狱,劾以大逆不 道,与张当俱夷三族。 【译文】 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 (曹爽)又私自将明帝的 才人当做歌舞伎乐,总揽大权,掌管禁兵。 当初,清河国和平原国为了地界

22、争论不休,历时八年都不能解决。冀州刺史孙礼请求用朝廷所藏的明 帝封平原王时的地图来判定边界。曹爽相信了清河国的说法,说地图已经不能用了,孙礼上奏章辩解,言 辞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弹劾孙礼,心怀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后来,孙礼又做了并州刺史,前往拜 见太傅司马懿,神情愤怒,不说话。司马懿问: 你嫌并州刺史职务低呢,还是生气处理地界的事?孙礼 说: 明公怎么讲这么奇怪的话?孙礼虽然没有才德,难道会将官职和往事放在心上吗?如今社稷就快要处 于危难之中了,天下都骚动不安,这才是我不高兴的理由。 边说边流泪。司马懿说: 先别这样,要忍耐 别人忍受不了的事。 冬季,河南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去向太傅司马懿

23、辞行。司马懿叫两名婢女服侍,他拿衣服,衣服掉 落;指着嘴巴说口渴,婢女进粥,司马懿不拿杯子直接饮用,结果粥都流出来洒在胸口。李胜说: 大家都 说明公旧病发作,没想到身体竟然这样了! 司马懿装作半天才缓过气来的样子说: 年老病重,生死不过 是早晚的事。委屈你到并州为官,那里靠近胡地,要做好防备!这一别恐怕不再相见,就把小儿司马师、 司马昭兄弟托付给你了。 李胜说: 我是回到本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故意听错,问道: 你才到并州? 李胜又说: 将到荆州。 李胜回去后,告诉曹爽说: 司马公奄奄一息,身体和神魂已经分离,已经不值得 考虑了。 因此曹爽等不再防范司马懿。 桓范到了曹爽那里,劝曹爽兄弟带天子

24、到许昌去,征发四方的军队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曹爽迟疑未决, 桓范对曹羲说: 此事昭然若揭,你是读书人还不明白吗?今日情形下你们曹家这样的门户,即使只求贫贱 平安度日还能做到吗?况且平民百姓抓了一个人为人质,还想以此为条件试图活下来。你们现在和天子在 一起,挟天子号令天下,谁敢不听! 兄弟二人都默不做声,不听从桓范的主张,自入夜至五鼓,最后曹爽 将刀扔在地上说: 即使免官了,我也不失为富家翁。 桓范哭道: 曹子丹是何等人物,竟生出你们兄弟二 人,像猪和牛一样蠢笨。哪里料到今天竟然因为你们被灭族。 曹爽于是把司马懿的奏章转交给皇帝,禀告皇帝,请求下诏罢免自己的官职,然后奉送皇帝回宫。曹 爽兄弟回到家

25、里,司马懿立即派出洛阳官吏和兵士将曹家团团围住。 戊戌日,主管官员上奏: 宦官张当私自将所挑选的才人送给曹爽,怀疑他们之间有勾结。 于是抓捕 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飚、丁谧、毕轨、李胜和桓范一起入狱,弹劾他们大逆不道,与张当都被诛 灭三族。 (四) 淝水之战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 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 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 陛下恭行天罚, 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 此千载一时也! 坚喜曰: 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

26、 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 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 坚嘿然良久,曰: 诸君各言其志。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 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 与汝决之。 对曰: 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 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 坚作色曰: 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 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 忧哉! 融泣曰: 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

27、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 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 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 坚不听。 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 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 解也! 【注释】 岁镇守斗:岁,木星;镇,土星;斗,星宿名。斗宿的分野在吴地(东晋占据吴地,吴即东晋) 。 汉 书天文志 : “岁星所在,国不可伐。 ”下文“福德在吴”也是此意。 【译文】 太元七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苻坚提议说: 自从我继承了大业,至今将

28、近 三十年,四方大体上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一块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现在约略计算我的士兵, 能够达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亲自率兵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说: 陛下奉行天意惩罚东晋,一 定能不战而胜,如果东晋的国君不口衔璧玉到军门(投降称臣) ,就一定会逃跑客死他乡。陛下使(逃难到 南方去的)中原士民回到他们的家乡,然后调转车驾东巡,在泰山祭告天地庆祝大功告成,这是一千年才 有的一个时机啊。 苻坚高兴地说: 这就是我的愿望啊。 尚书左仆射权翼说: 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尚且因此而撤兵。 如今东晋虽然衰微弱小,但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江南一带才识卓越

29、的人,他们君臣和睦,内 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 苻坚沉默了很长时间,说: 诸君各自说说自己的意见。 太子左卫率石越说: 今年木星和土星守护吴地(东晋) ,福德都在东晋一边,攻打他们必然遭致上天 的灾祸,而且他们依仗着长江的天险,百姓为他们所用,恐怕不可以攻打他们啊。 苻坚说: 过去周武王 攻打纣王,违背太岁和卦辞。天理幽深,不易明白。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王孙浩都依仗着长江及两岸的 湖泊,仍不能免于灭亡。如今凭借我众多的士卒,向长江投去马鞭,足以使它断流,他们又能依仗什么天 险呢! 石越回答说: 被灭亡的三个君主都是荒淫无道的昏君,因此敌国打败他们,比从地上捡起东西来 还要容易。现在的晋国

30、虽然没有德行,但也没有大的罪行,希望陛下暂且按兵不动,囤积粮谷,来等待晋 国的罪过。 在这种情况下群臣各自陈说利处和弊处,很长时间不能决定下来。苻坚说: 这就是所谓的在 道路边建造房屋,没有什么时候能够造成。我应该由自己来决断。 学科%网 众大臣都出去了,只留下了阳平公苻融。苻坚对他说: 自古决定大事的,只不过一两个大臣而已。现 在众说纷纭,白白地扰乱人心。我应当与你一同决定此事。 苻融回答说: 现在攻打晋国有三个不利因素: 天理不顺,这是其一;晋国自身没有罪过,这是其二;我军征战频繁,士兵疲惫不堪,百姓也产生了畏敌 之心,这是其三。群臣当中说晋国不可攻打的人,都是忠臣,希望陛下能够听从他们的

31、意见。 苻坚变了脸 色说: 你也像这样,我还指望谁呢!我有百万强兵,财物兵器堆积如山;我虽然不是什么贤明的国君,但 也并非昏庸之人。乘着捷报频传的势头,去攻打垂死挣扎的国家,为何还要担心不能攻克呢?怎能再留下 这些残敌,让他们长久地成为国家的忧患呢! 苻融哭泣着说: 晋国不可以消灭,这是很显然的事情。如 今使军队劳顿,大举出兵,恐怕不会取得万无一失的成功。况且我所担忧的,还不止这些。陛下宠信厚养 鲜卑人、羌人、羯人,使们遍布京城地区,这些人是我们深深仇恨的大敌。如果只留下太子和几万弱兵守 卫京师,我担心在京师会有不能预料的严重变故发生,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如果)我见解愚拙,果真 不值得采

32、纳;(那么)王景略是当代杰出的人士,陛下时常把他比作诸葛亮,难道您不记他的临终遗言吗! 苻坚仍然不听。在这种情况下朝臣纷纷向苻坚进谏,苻坚说: 凭借我们的实力攻打晋朝,比较双方的强弱 之势, (前秦攻打东晋) 犹如疾风扫秋叶一样轻松, 然而朝廷内外却都说不能攻打, 这确实是我所不理解的! (五) 魏人范雎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 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雎佯死,卷以箦,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 惩后,令无妄言者。范雎谓守者日: 能出我,我必有厚谢。 守者乃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 可矣。 范雎得出。

33、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 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 王至。 范雎谬曰: 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 王微闻其言,乃 屏左右,跽而请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 唯唯。 如是者三。王曰: 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 范雎曰: 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 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 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

34、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王跽曰: 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 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 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 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 亦有所失也。 王跽曰: 寡人愿闻失计! 然左右多窃听者,范雎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府仰。因 进曰: 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闵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 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

35、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 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 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 王曰: 善。 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学科网 【译文】 起初,魏国人范雎随从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他能言善辩,私下赠给他金子及酒食。须贾 以为范雎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回国后便向魏国宰相魏齐告发。魏齐震怒,下令鞭打范雎,打断了肋 骨,打脱了牙齿。范雎只好装死,被卷进竹席,抛到厕所,魏齐还派醉酒的宾客向他身上溺尿,以惩戒后 人,令他人不得妄言。范雎悄悄对看守说: 你放出我,

36、我必有重谢。 看守于是去请示把席中死人扔掉, 魏齐正喝醉了酒,便说: 可以。 范雎这才得以脱身。事后魏齐后悔,又派人去搜索范雎。魏国人郑安平 把范雎藏匿起来,改换姓名叫张禄。 秦国任谒者之职的王稽出使魏国,范雎深夜前去求见。王稽把他暗中装上使车,一起带回国,推荐给 秦王,秦王在离宫召见了范雎。范雎假装不识道路走入宫中巷道。秦王乘轿舆前来,宦官怒声驱赶范雎说: 大王来了! 范雎故意胡说道: 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王太后和穰侯而已! 秦王略微听见了几句, 便屏退左右随从,下跪请求说: 先生有什么指教我的?范雎只说: 是的是的。 如此三次。秦王又说: 光生到底不愿对我赐教吗?范雎才说: 我哪里敢呢

37、!我是一个流亡在外的人,和大王没有什么交往, 而想向您陈述的又都是纠正您失误的大事,关系到您骨肉亲人,我即使愿意一效愚忠却还不知大王的真心, 所以大王三次下问我都不敢回答。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说出,明天就有处死的危险,但我还是不敢回避。 况且死是人人都无法免除的,如果我的死能对秦国有所裨益,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我只怕我被处死之后, 天下的贤士都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再投奔秦国了。 秦王又下跪说: 先生您这是什么话啊!今天我能 见到先生,是上天认为我混浊,为了保存秦国的祖业宗庙而把您赐给我的。无论事情大小,上及王太后, 下至大臣,希望您都一一对我指教,不要再怀疑我的真心了! 范雎于是下拜,秦王也急

38、忙回拜。范雎这才 说道: 凭借秦国的强大,士卒的勇猛,对付各国,就好比用韩卢那样的猛犬去追击跛脚兔子。而秦国却坐 守关外十五年,不敢派兵出击崤山以东,这是穰侯魏冉为秦国的谋划不忠心,但是大王您的方针也有所失 误。 秦王跪着说: 我想知道错在何处! 但是左右随从有不少人在侧耳偷听,范雎不敢提及内政,便先说 到外事,以看秦王兴趣的高低。他于是说: 穰侯越过韩国、魏国去进攻齐固的刚、寿两地,不是好计划。 当年齐王向南进攻楚国,破军杀将,开辟千里土地,而最后齐国连一尺一寸领土也未能得到,难道是他不 想要地吗?实在是因为地理形势无法占有。而各国看到齐国征战疲劳,便起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军,使齐 国几乎灭亡

39、。这个结局就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而使好处落到韩、魏两国手中。现在大王不如采取远交而近 攻的方针,得一寸地就是您大王的一寸,得一尺地就是您大王的一尺。魏国、韩国,位于中原,是天下的 中枢。大王如果想称霸,必须接近中原之地控制天下枢纽,以威逼楚国、赵国,楚国强就收附赵国,赵国 强则收附楚国,楚国、赵国一旦归附您,齐国就惊慌失措了。齐国再归附,那么韩国、魏国便是秦国掌中 之物了。 秦王说: 好。 于是以范难为客卿,与他商议军事。 (六) 太宗立晋王为太子 来源:学科网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 上谓侍臣曰: 昨青雀投我怀云: 臣今日始得为

40、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 杀之传位晋王。 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 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 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 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上流 涕曰: 我不能尔!因起,入宫。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 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 治由是忧形于色,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勐、褚遂良,谓曰: 我三子一弟所 为如是

41、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 上曰: 我欲立晋王。 无忌日: 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 汝舅许汝矣,宜拜谢。 治 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 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 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 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 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 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 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 众皆欢呼曰: 晋王仁孝,当为嗣。 上悦,是日,泰从 百余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 【译文】 贞观十七年夏,四月初一,纥于承基上书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大宗敕

42、令审问,李承乾谋反的事情已 经昭彰。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将如何处置承乾?众位大臣不敢应答,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 陛下不失 为慈父的形象,让太子享尽自然寿数,就很好了。 大宗听从了这个意见。初六,太宗下诏废黜太子李承乾 为平民,幽禁在右领军府。 李承乾已经获罪幽禁,魏王李泰便每天进宫侍奉大宗,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也劝 说太宗立李泰;长孙无忌执意请求立晋王李治。 大宗对身边的大臣说: 昨天李泰投到我怀里对我说: 我 到今天才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这是我再生之日。我有一子,我死之日,当为陛下将他杀死,传位给晋 王李治。 人谁不爱惜自己的儿子,我听车泰这么说,内心十分怜悯他。 谏议大

43、夫褚遂良说: 陛下此言大 为不妥。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千万不要出现失误! 陛下百年后,魏王占有天下之时,哪有杀掉自己的爱子。 将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呢!从前陛下既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对他的礼遇超过承乾,造成了今日的灾 祸。承乾谋反的事刚刚过去,足可作为今日的借鉴。陛下如今要立魏王为太子,希望先安置好晋王,只有 这样,政局才能稳定。 太宗流着眼泪说: 朕不能这么做!说完站起身,回到宫中。魏王李泰唯恐大宗立 晋王车治为太子,对李治说: 你与李元昌关系密切,元昌谋反不成已自尽,你能够一点儿不担心吗?李 治听到这番话满脸比愁,太宗感到奇怪,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囤,李治便将李泰对他说过的话告诉太宗;大 宗

44、很失望,开始后悔说过立李泰为太子的话。 李承乾被废掉太子后,太宗亲御两仪殿,群臣都退朝,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劫、褚遂良四 人,大宗对他们说: 我的三子一弟如此作为,我心里实在是苦闷而百无聊赖。 于是将身体向床头撞去, 长孙无忌等人争抢上前抱住他;大宗又柚出佩刀想要自杀,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车治。 长孙无忌等请求 太宗告知有什么要求,大宗说: 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 无忌说: 我等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我请求将 其斩首!太宗对李治说: 你舅父许诺你为太子,你应当拜谢他。 李治于是拜谢长孙无忌。 太宗对长孙 无忌等人说: 你们已经与我的意见相同了。但不知外朝议论如何?长孙无忌答道: 晋王仁义

45、孝敬。天下 百姓属心很久了,望陛下召见文武百官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罪该万死。 大宗于是 亲临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对他们说: 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也居心险恶,都不能立为太子。 朕想要从诸子中选一人为继承人,谁可以立为大子?你们须当面明讲。 众人都高声地说道: 晋王仁义孝敬, 应当做大子。 太宗十分高兴,这一天,李泰率领一百多骑兵到永安门;太宗敕令城门官员遣散李泰的护骑, 带李泰进入肃章门,将其幽禁在北苑。 初七,太宗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太宗亲临承天门楼,大赦天下,饮宴三天。大宗对身边的大臣 说: 朕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靠苦心经营而得到。 自

46、今往后,太子失德背道,或 藩王企图谋取的,都要弃置不立,这一规定传给子孙,永为后代效法。而且,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 均难以保全;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均可妄然无恙。 学科&网 (七) 帝问侍臣盗贼 帝问侍臣盗贼,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曰: 渐少。 帝曰: 比从来少几何?对曰: 不能什一。 纳言 苏威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帝曰: 何谓也?威曰: 他日贼据长白山,今 近在汜水。比见奏贼皆不以实,遂使失于支计,不时翦除。又昔在雁门,许罢征辽,今复征发,贼何由息! 帝不悦 罢。寻属五月五日,百僚多馈珍玩,威独献尚书 。或谮之曰: 尚书有五子之歌 ,威意甚 不逊。 帝益怒。

47、顷之,帝问威以伐高丽事,威欲帝知天下多盗,对曰: 今兹之役,愿不发兵,但赦群盗, 自可得数十万,遣之东征。彼喜于免罪,争务立功,高丽可灭。 帝不怿。威出,御史大夫裴蕴奏曰: 此 大不逊!天下何处有许多贼!帝曰: 老革多奸,以贼胁我!欲批其口, 复隐忍。 蕴知帝意,遣河南白衣 张行本奏: 威昔在高阳典选,滥授人官;畏怯突厥,请还京师。 帝令按验,狱成,下诏数威罪状,除名为 民。后月余,复有奏威与突厥阴图不轨者,事下裴蕴推之,蕴处威死。威无以自明,但摧谢而已。帝悯而 释之,曰: 未忍即杀。 遂并其子孙三世皆除名。 江都新作龙舟成,送东都;宇文述劝幸江都,右候卫大将军酒泉赵才谏曰: 今百姓疲劳,府藏

48、空竭, 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 帝大怒,以才属吏,旬日,意解,乃出之。朝臣皆不欲行, 帝意甚坚,无敢谏 。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即日于朝堂杖杀之。甲子,帝幸江都。虞世基以盗贼充斥,请 发兵屯洛口仓,帝曰: 卿是书生,定犹怯。 戊辰,车驾至巩。敕有司移箕山、公路二府于仓内,仍令筑 城以备不虞。至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复上表请还西京,帝斩之而行。至梁郡,郡人邀车驾上书曰: 陛下若 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之有!又斩之。 【译文】 炀帝向侍臣询问盗贼的情况,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说: 逐渐减少。 炀帝说: 比过去少多少?宇文 述回答: 不及过去的十分之一。 纳言苏威躲在柱子后面,炀帝把苏威叫到座前问他,苏威回答: 我不是 管这方面的官员,不清楚有多少盗贼,但贼患距京越来越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知识点 > 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