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4561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 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 240 年的历史。分为 12 策,33 卷, 共 497 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 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 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

2、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 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 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 ,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 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 、 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 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 ,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 , 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

3、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 “战国之时, 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 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 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 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 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写作特色写作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地

4、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地描绘了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 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一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后来,他发奋图强, 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了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 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了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 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 ,说明

5、“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诫齐王不应偏任宫 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 、 “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 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相关人物相关人物 1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人。事迹在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出身寒微,读 书刻苦,向往富贵生活,具有强烈的功名心,且知识丰富,能言善辩,善于运筹帷幄,为人

6、主出谋划策, 但没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张与理想,在战国时代纵横家中他是比较典型的。有关苏秦的详细史料,可参见 史记苏秦列传, 东周列国志等。有关苏秦及其他战国纵横家的文学形象,可参见寒川子的战国纵 横等。 2甘茂:战国中期秦国名将。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事迹在苏代劝秦王留甘茂中。甘茂自秦国 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族弟) ,说: “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 “没听说过。 ”甘茂说: “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 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 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 铺席子。你

7、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 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 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苏代 说: “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 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 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 史的发展

8、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 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 艺术成就艺术成就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 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 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9、。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 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 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 “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 以坏人之心术” 。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 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 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中。此书总体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 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

10、有很大影响。 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 自于战国策的史料。但战国策许多记载并不可靠,司马迁在苏秦传后曰“世言苏秦多异,异 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 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 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战国策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刘向(约公元前 77 年公元前 6 年) , 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汉皇族楚元王刘 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

11、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 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 ,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 所撰别录 ,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 。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 、 说苑 、 列女传等书, 五经通义有清人 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 刘向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 弹劾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 20 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 刘中垒。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典校时,又撰有别录 。其

12、后,刘歆以别录为 基础,撰成七略 ,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原书已佚。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 , 从中可以见到七略的梗概。据汉书艺文志载 ,刘向有辞赋 33 篇,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 楚辞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 ,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刘 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 、 说苑 、 古列女传 3 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 ,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 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

13、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

14、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 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 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 (九年级下册,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 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

15、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 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 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 年之后,虽欲

16、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九年级下册,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 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

17、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 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 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 1解释下

18、列加点的词。 (1)缟素 ( ) (2)谢 ( ) (3)谕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3)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庸夫之 怒也 夫专诸之 刺王僚也 B徒以 有先生也 寡人欲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唐雎不辱使 命 因使 唐雎使于秦 D安陵君其许 寡人 遂许 先帝以驱驰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的精神。 B秦王一面装出一

19、副施加恩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 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 C面对秦王的武力恫吓,唐雎虽略有迟疑,但也绝不示弱,用“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 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要和秦王拼命。 D秦王没想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 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这件事情上的作用。 5有人说:“根据史实,秦王能统一六国,成就大业,应该是个英雄。”你是怎样看待秦王这个人的?结 合选文,发表你的见解。 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

20、答案】 1(1)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2)道歉 (3)明白,懂得 2(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秦王变了脸色,挺身跪坐向(唐雎)道歉。 (3)但是安陵君凭借五十里的地方生存下来的原因,是我把他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D 4C 5答案示例:示例(1)我认为秦王不是英雄。因为他先以“天子之怒”恫吓,后因唐雎英勇无畏的“布 衣之怒”而“色挠”,说明他是个骄横残暴、外强中干的人。 示例(2)我认为秦王是个英雄。因为他面对敢于拼命、英勇无畏的唐雎能“长跪而谢”,并称赞他,说明 他是个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人。 6蔺相如完璧归赵。墨子阻止公输盘

21、和楚王攻打宋国。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 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唐雎虽略有迟疑”错,文中没 有体现唐雎的迟疑。 5本题考查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解答此题,要明确题干要求,即要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秦王的看法,表述 时,要观点明确,同时要结合选文或直接截引选文说理。 【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 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 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

22、秦王知道后不高兴。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 出使到秦国。 学科网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使韩 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 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 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 “天子发怒 (的时

23、候) , 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 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 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 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 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 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 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

24、这样了。”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 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 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25、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 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 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解释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朝服 衣冠( ) 王之蔽 甚矣( ) 时时而间 进( ) 莫不私 王( ) 8翻译下列各句。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9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10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11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答案】 7穿戴 受蒙蔽 间或、偶然 动词,偏爱 8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9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27、10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并立刻下令: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 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 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 (意思接近即可) 11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 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2 分) 【解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

28、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 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 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

29、战胜于朝廷。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 驰: (2)一鼓作气,再 而衰 再: (3)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 刺: (4)虽 欲言,无可进者 虽: 13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4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曹刿论战(节选) 第一段,叙述了_的经过;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第 一段,邹忌分析了_的原因。 15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其结果各怎样? 【答案】 12 (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指责 (4)即使 13 (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

30、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 14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 15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 学.科网 【解析】 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 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 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故”是“因此”的意思,“谤讥”是“议论”的意思,“闻”是 “使听到”的意思。 战国策共 33 卷,约 12 万字。因书所记载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 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沿用至今。北

31、宋时, 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 战国策 。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 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 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 战国策的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 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此处略举几例供学生积累。 1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

32、,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吾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 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战国策魏策四 “南辕北辙”意思是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 2亡羊补牢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 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 ”鼓 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战国策楚策 “亡羊补牢”意思是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

33、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 止继续受损失。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 “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 也。 ” 惠王曰: “善! ”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鹬是长嘴水鸟;蚌是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 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在错综复杂

34、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 正的敌人。 4门庭若市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 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齐策一 “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5狡兔三窟 战国时,冯谖对孟尝君说: “狡兔有三窟才能免于一死。 ”于是他出谋划策,为孟尝君办了三件大事, 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 战国策齐策四 “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6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 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于昭奚恤。故北 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如百兽之畏虎也。 ” 战国策楚策一 “狐假虎威”中, “假”是“借”的意思。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 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知识点 > 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