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4546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 ,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 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 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 七年(前 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 464) 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 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 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

2、角是晋国,其次是 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片子 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有人做过统计, 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 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 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 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 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 左

3、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 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 ,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 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 , 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这个强国的 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 左传都作了相 当周详的记述。类似的,齐国被外来的田姓篡夺的始末,鲁国国政被“三桓”把持的过程,都使我们对当 时的各国政治得以深入了解。

4、思想倾向思想倾向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 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首先,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 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 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 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 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

5、评价。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 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同时, 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 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其次,强调人的意义,重视民的作用。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广泛兴起,神的地位 逐渐下降,人的地位逐步上升,一些进步的政治家已经理性地认识到人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昭公十 八年记载,夏五月气候干燥,因而宋、卫、陈、郑等不少国家都发生了火灾。郑大夫裨灶主张用宝物祭祀 神灵以祈求福佑,子大叔也认为宝物具有“保民” 、 “救亡”的作用,而郑相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

6、的观点,认为靠“天道”无法解决人事的问题。结果是郑国没有进行祭祀,由于加强了人的管理,也没有 再发生火灾。桓公六年记载随国大夫季梁说: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庄公三 十二年记载周大夫史嚚说: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现出,在天与人的关 系上, 左传更强调人的意义。 左传还注意暴露丑恶,褒扬美善。作者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诸如勾 心斗角、争权夺利、僭越篡逆、互相残杀和贵族们的荒淫无耻、奢侈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虚伪奸诈、贪婪 残暴的性格,进行了如实的记录和描写。宣公二年记载的“晋灵公不君” ,写晋灵公不行君道,暴虐成性,

7、 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取乐,只因煮熊掌不熟便杀了厨师,最终酿成了晋国的政治灾难。 左传更注重褒奖 美善,记述了许多人物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困难的感人事迹,歌颂了这些人物的爱国情怀。如僖公三十三年 记载的“弦高犒师” ,为郑国争取了主动,使来犯者不敢轻举妄动;定公四年,吴军入郢,楚臣申包胥哭秦 庭感动了秦哀公,出师击退了吴军,挽救了楚国;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中,孔子以智慧、以勇武、以礼 仪保护了鲁定公,收回了被晋国占领的鲁国边邑,打击了晋定公的嚣张气焰。 艺术成就艺术成就 可以说, 左传以政治史为主线,为我们奉献了一部近乎全景式的历史大片。它的史学贡献,分开两 方面讲,首先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容。 左传

8、给后人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最为基本,也极为丰富和 清晰可信的文字记录。没有它,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肯定会模糊很多,一部分历史甚至会永远失传。 其次,是它的写法。 左传提供了一个编年体史书的优秀范本。编年体是世界各国早期史书通常采用的一 种体裁,它把各个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顺序,以年、月、日依次排列。这样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 情,就一目了然了。在我国, 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但是它的注意力放在对历史的评判,记事太过 简略, 往往几句话, 甚至几个字就把一桩事件交代过去了, 这不仅让读者看不明白, 史学家也很难效仿。 左 传却恰恰相反,它的长处正是叙事。或者浓墨重彩,或者轻描淡写,把一

9、桩桩事件巧妙串连,把一个个 人物精雕细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精彩纷呈。比如“郑伯克段于鄢”的大事件, 春秋只有这六个字,再聪明的读者也绝对猜不出它是怎么回事。 左传把它充实到七百来字,从郑伯 跟弟弟段的矛盾怎样形成,讲到段如何处心积虑想篡夺君位,他们的母亲又怎样偏袒弟弟,郑伯如何老谋 深算,最终一举击垮弟弟,和母亲重归于好。历史信息大大增加,加上周密巧妙的叙事布局,整个事件于 是峰回路转地再现出来了。跟枯燥得像新闻标题似的春秋比起来, 左传等于把历史从线条变成了图 画,从干花变成了花园。 左传在文学上的影响,比起在史学上的影响,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左传跟那些强调“客观

10、 记录”的史书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时常不顾“历史真实”的约束,拿起文学的大笔挥洒一番。比 如那些没有旁观者的自言自语、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的阴谋诡计,通通绘声绘色地写出来了。这些想象力 丰富的章节,难免遭到后代读者对它真实性的质疑;可是这些虚构却未必虚假,真切却未必真实的生花妙 笔,给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 有人统计过, 左传使用的叙事方法多达三十种,顺叙、逆叙、插叙、追叙无所不有。各大战役 的恢弘场面调度得波澜起伏而又井井有条,令人叹为观止。一些神来之笔,例如“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 王登上巢车眺望晋军,通过与身边军官的对答,交代了敌方的一举一动,简直就是在运用电影手段中的主 观镜头。

11、 左传描写人物和细节的手段,为中国古代小说家提供了最早的“写作参考” 。有名的片断像晋 楚“郧之战” ,晋军逃兵争相抢船过河, 左传对这个场景的描写只有一句,译成白话就是: “船上被砍下 的手指头可以一把把捧起来。 ”好像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血腥气息跃然纸上,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 栗。在莽莽荡荡的中国文学史上, 左传宛如屹立在源头的一座大口岸,它接济了古往今来一拨又一拨的 文人墨客,今天它的古朴风采依旧令人神往。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左丘明(约前 502约前 422)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

12、丘明 (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 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 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 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 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 ,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

13、量的史料, 所以依 春秋 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 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左传 (又称 左氏春秋 ) , 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 ,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 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 为“文宗史圣” 、 “经臣史祖” 、 “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 事, 国语重记言。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左丘明的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14、,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 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15、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九年级下册,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 , 。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16、“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 1依据课文默写横线上的内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间:又何间 焉/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B鄙: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C公将 战,曹刿请见 D可以 一战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

17、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作“记言”。 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 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E选文第三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F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 8 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 寡谋的特点。 5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

18、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通 B弗敢加 也 加:虚报 C神弗福 也 福:赐福,保佑 D小大之狱 狱:牢狱,监狱 7下面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齐师败绩。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一自然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 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B第二自然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本段写曹刿,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 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C第三自然段写庄公论述这次战

19、役取胜的原因,庄公以“彼竭我盈”为依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 的观点;以“惧有伏焉”为依据,又提出要选择恰当时机进攻的观点。 D选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 写。这样的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答案】 1 (1)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2)望其旗靡 2B 3C 4CE 5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 (2)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衰落了,第 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6D 7B 8C 【解析】 1首先要选准语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

20、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写错字、别 字、形似字。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选准语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惠”“徧”“靡”等字 词的书写。 2B 项,加点词语意思相同。A 项,“间”分别为参与/夹杂;B 项,“鄙”均为目光短浅。 3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 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就是词意的 转移,考生要注意区分。本题中的 C 项,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A 项,“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 猪牛羊等;今义: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生命。B 项,“狱”古

21、义:案件;今义:监狱。C 项,“将”古今 义都是“将要”;D 项,“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 项,“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错, 论:评论,论述。E 项,错。选文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 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此题中的“狱”“虽”“鼓”“再”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特 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一鼓作

22、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 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6狱: “案件”之意;要熟记课本文言常用实词的意思。 7B 项,必以(之)分人。 8C 项,应该是曹刿论述。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 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 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 从您的。

23、”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 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 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 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 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

24、,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 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 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 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 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二、阅读下面选文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

25、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 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选自曹刿论战 ) 【乙】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牺牲 玉帛( ) (2)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

26、?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1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中的“ , , 。”(用原句回答) 12找出【甲】文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 , 【乙】文中体现文章中 心论点的句子是: 。 【答案】 9 (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通“横”,梗塞、不顺 10 (1) (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1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12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

27、的翻译 推断词语的意思。句意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句意 为: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0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 者 可 能 确 定 的 赋 分 点 , 首 先 要 找 出 关 键 实 词 、 虚 词 , 查 看 有 无 特 殊 句 式 , 运 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 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 及常见句式的

28、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宾语前置,“何以战”就是“以何战”。重点词语有: “以”,介词,凭借。句意为: (您)凭借什么作战?句重点词语有:“恒”,常常;“过”,过错,错 误。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误,之后才能改正。 1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秦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作品。“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句意:如果一个国家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与之抗衡,那么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是孟子分析国家灭亡的原因, 是因为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而在国外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国家相抗衡。与齐鲁之间长 勺之战

29、,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的情况相似。所以本题答案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解答时,需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出相 应的语句。甲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句意是: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 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这一点是曹刿认可鲁庄公的地方,与曹刿的政治思想相一致。曹刿提倡忠于百姓、 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乙文中“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句意是: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 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这一句是全文的总结句,体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阅读下

30、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 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

31、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曹刿论战 【乙】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 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 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

32、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 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注】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1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鄙: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出师表 ) B专:弗敢专 也 专 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 C既:既 克,公问其故 既 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 D以:必以 分人 以 君之力( 愚公移山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 (2)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15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解释说曹刿论战中“曹刿”即史记刺客列传中“曹沫”,你认 为曹刿和曹

33、沫是不是同一个人呢?请你结合【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你的依据。 16分别结合【甲】 、 【乙】两篇文字的内容,具体说说鲁庄公在使用人才方面有何可取之处。 【答案】 13D 14 (1)桓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 (2)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15示例一:是同一个人。都胆气过人,精于谋划,热爱祖国。结合内容分析略。 示例二:不是同一个人。曹刿有勇有谋,是个谋士。曹沫有勇无谋,只是个莽夫。 (结合内容分析略) 16礼贤下士,能虚心听取和采纳曹刿的建议; (宽厚待人,曹沫带兵与齐交战,连连失败,导致鲁庄公只 能割地求和,但是他没有问罪于曹沫,还是让他做将领。

34、学#科网 【解析】 【参考译文】 【乙】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勇士。曹沫是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 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 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 了。如今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 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 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

35、誓约,管仲说:“(你)不能这样。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乐,在诸 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 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左传作为一部史学专著,以其优美曲折的文笔,在古今传承过程中浓缩提炼出很多成语典故,我 们大多耳熟能详。这些成语典故或出自名人名言,或出自作者的评论,更多的是出自史实。学习左传 中的成语典故(包括名言) ,了解古代文化,借鉴古人的治国治学,乃至为人处世之道,增加对国学的认同 感和兴趣,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此处略举几例供学生积累。 1唇亡齿寒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

36、相依,唇亡 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 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 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唇亡齿寒”本义为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 与共。 2胜之不武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胜之不武”形容胜过对方,不是凭勇气、智慧等因素,引申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胜利。 3厉兵秣马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厉兵秣马”指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

37、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4城下之盟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 “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 ”从之。绞人获三十 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伐绞之 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左传桓公十二年 “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下(或大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 5多行不义必自毙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 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 滋

38、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多行不义必自毙”形容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6尔虞我诈 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 “尔虞我诈”意为互相猜疑、互相欺骗,含贬义。 7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左传襄公十一年 “居安思危”意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8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左传僖公三十年 “东道主”指的是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 则称主人为北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9染指 楚人献鼋於郑灵公。公子宋(字子公)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 “他日我如此,必 尝异味。 ”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左传宣公四年 “染指”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鼋羹,后用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现多指人们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 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知识点 > 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