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过关宝典练习》专题37 记叙文阅读(实战过关篇)(原卷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34107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6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过关宝典练习》专题37 记叙文阅读(实战过关篇)(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过关宝典练习》专题37 记叙文阅读(实战过关篇)(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过关宝典练习》专题37 记叙文阅读(实战过关篇)(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过关宝典练习》专题37 记叙文阅读(实战过关篇)(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过关宝典练习》专题37 记叙文阅读(实战过关篇)(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专题专题 37 记叙文阅读(实战过关篇)(原卷版)记叙文阅读(实战过关篇)(原卷版) 班级 姓名 完成情况 【2019 长沙中考】记叙文阅读 走出青春迷茫 那一年,我们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压力陡然增大,乌云总是遮艳着太阳,阳光照不进心灵,青春一片 迷茫。 不知什么原因,我们这群无所事事的男生突然疯狂地爱上了足球。每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提早半小时到 校,畅快淋漓地踢上一场“早球”。上课却成了绝佳的“中场休息”,或假寐或小憩,窘态各异,但有一 个步调是统一的:下课铃响,冲向操场,抓紧踢球,别无他想。 我们痴迷足球,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要为中国足球的腾飞而奋斗! 然而,在一个不见阳光的下午,我们的“足

2、球梦”戛然而止了。戳破这个梦的是我们的班主任。那天 下午上自习课,我们的守门员也许是太疲倦了,趴在桌上呼呼大睡,鼾声如雷,大家的哄笑引来了我们的 班主任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班主任默然捡走了我们的足球。我们在走廊里徘徊,在教室里踱步,行色 恹恹,状如行尸。 忽然一个男生说:“再买一个不就得了。”于是全班男生集资,又买了一个足球。我们像爱护宝贝一 样把它藏起来,趁老师不在时偷偷地踢。当然了,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二个球很快也被班主任没收了。班 主任正色警告:“事不过三!”梦想再一次破灭,男同学又陷人巨大的迷茫;精神萎靡。既然不让踢球, 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所以只能打开课本,佯装学习,并且趁机偷瞄女同学。

3、 那天早上,班里家庭条件最好的女生向同桌炫耀说:“我昨天去打网球了!”说完,就从包里掏出一 个网球扔向天空。旁边伺机而动的一大群男生一哄而上,大家一瞬间都被点燃了,围着球一阵乱踢。一起 笑着,疯着。网球滚向了操场,人群自动地分成两队,比赛开始了,一个网球,想要接住都很难。我们却 踢得起劲,一脚射门,球跑到裤兜里了。守门员摸遍全身才把球找到, 大家笑成一团。此时我有点开心, 又有点难过。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模样,不在教室里,不在校服里,就在此刻。 这个网球的归宿和前面两个足球一样,我们的哄闹惊动了班主任,网球又被没收了。 班主任还声明明 天晨操后要罚男生到操场跑圈。这一次的没收大家无法接受,不能踢球

4、,甚至不能玩网球,那让我们玩什 么呢? 第二天晨操后,所有男生都站立在操场上,却一动不动,用静默表达无声的抗议。班主任显然对这一 幕有些吃惊,但她并没有发怒,而是开始和我们细细叙谈:“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曾迷恋过琼瑶的小 说,买过所有能买得到的琼瑶小说集。而且发誓要成为像琼瑶那样的小说家。结果呢,下课看上课也看, 眼睛看近视了,镜片还越来越厚;成绩下降了,还没有一点反思的念头人啊,年轻时迷茫,有青春力 气,却找不到努力的正确方向;年老时清醒,却失去了青春力气,可能一事无成。真正懂得当下自己该想 该做什么事了,你们就长大了。” 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

5、心灵。就在那一瞬间,我 们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我们迎着阳光齐步向跑道跑去。 从那以后,我们很少有人再逃课。我们这个班,创造了学校有史以来最高的高中录取率,我们的名字 被学校骄做地展示在学校的宣传橱窗。 22.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2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2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段借用“早球”“中场休息”等足球术语,运用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形象描摹了一群执着于足球 的男生形象。 B. 第二个足球被没收后,“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表明了“我们”痴

6、迷足球的理由是“精力过剩又无处 释放”。 C. 第段“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中,“开心”指网球游戏带来了快乐,“难过”指这样开心的时刻 太少,爱玩的天性得不到充分释放。 D. 文主要人物是班主任,正是由于班主任三次没收足球,罚跑圈,细心教育,学生才放弃足球,走出迷 茫。 E. 本文从学生的视角构思,虽只叙述了“痴迷足球”的小故事,却引出了“走出青春迷茫”的大话题。 25. 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上。 【链接材料】 近年来,很多学校开设了生涯指导校本选修课,生涯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确定并实现自己的 人生规划。一名生涯规划导师说:“生涯规划和理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明

7、确的人生目标,都需要有 实现目标的勇气和毅力;不同之处在于生涯规划更注重目标与个人兴趣、性格特征和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匹 配,注重实现目标的阶段性规划,所以生涯规划在目标的实现方面更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 (1)产生“青春迷茫”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走出“青春迷茫”?请你谈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根 赋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 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

8、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 根粱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 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 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锌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毂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 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桶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 的道路上遘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 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遢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 笑

9、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 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 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 下,拌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 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 1963 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

10、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 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 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 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 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

11、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縫隙中匍匐着身体 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 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 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 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 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 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

12、,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 理 1、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 2、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 _平静_ 3、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 4、文章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 5、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3、 自行车之歌 苏童 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 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 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 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 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 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

14、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 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 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 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 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 气息。 1980 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 但我考

15、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 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 用。 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 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 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 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

16、其相似。自行车 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 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 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 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 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 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 “永久” 或者老 “风凰” , 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

17、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 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 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1. 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2. 文章第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 述理由。 A 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 热的。 B 我骑上我的第

18、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 松的。 3. 如何理解第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4. 文末用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露水地里穿红鞋。 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 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 梁连绵,沟壑纵横。这边山头犁铧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 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 女。扶

19、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 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 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 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 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 光,瑰丽迷人。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 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 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 我妈妈

20、打我我不成材, 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 怎么也忘不了了。 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 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 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 汉。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 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

21、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 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 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1956 年,我还是个高一学生。在延安举行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上,我见到了 31 岁的诗人贺敬 之。之后不久,一首信天游形式的作品横空出世,那就是他的回延安。它让我爱不释手。诗中经典名 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既有信天游的质朴语言和韵味,又充溢着李白一样的浪漫诗 思。 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不知不觉间,我收集购买的信天游和陕北民歌,以及与之

22、相近的爬山歌、山西民歌的资料和书籍,无法尽数。把它们堆在一起,竟有十几斤重了。忽有一日,省上 组织了个创作班子,拿着初步改端下的五首陕北革命民歌来到延安,一边修改一边征求意见。好像是一个 上午吧,我们延安文工团创作组一行数人,被召去开会。经过初步改编的陕北民歌,如久埋土中的明珠出 土、如重开的牡丹,闪耀在人们面前。为了新写一首中央红军初来陕北的歌子,我在带来的那堆书里翻找, 找见了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两句:“山丹丹开花红满了山,中央来了大发展。”我好不高兴!天色入暮, 我把它交给我团的老作曲家航海。不久之后,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信天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与 其他几首民歌一起,震响在全国的广播喇叭

23、之中。 我自己当然也写过信天游歌曲。那一年,我以上下两句原生态的信天游为动机,与作曲家王建民合 作,创作了一首完全是信天游味道的歌曲,里面每节都有“圪 梁粱”三字回旋萦绕,便名之为圪梁梁。 我还与他合作过一首以信天游为基调的女声独唱崖畔上酸枣红艳艳。当陕北的山水间飘荡着这两首歌 的时候,我整个身心便油然生出一种归属感。 大约在十多年之前,我曾忧心,那曾经像野草一样一个劲地往出钻的信天游歌手,在陕北这片可爱 的黄土地上,怎么忽然间变得稀缺超来了!可幸好是我的感觉有些偏差。完全在不经意间,我终于发现信 天游歌手就像春雨过后的山丹丹,开得好红好红,这山是,那山也是。更让我欣喜的是,那一年回延安, 一

24、下火车,便有小青年们一边出车站,一边放开嗓门,高唱着一声声的信天游。他们大概一看见宝塔山, 嗓子就痒痒了。他们对着延安群山环抱着的空旷夜空,就像虎归深山鱼归海,便任情任性起来。 啊,陕北,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啊,我愿像这信天游一样地高高飞起,化作装饰你的夜空的月晕, 绕着月亮转 。 注:峁(mo)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犁铧(hu)翻地的农具。圪 念 g。 1. 阅读第段, 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 并结合这段的内容简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 问题: 原因: 2. 阅读第-段,将这部分文字中体现作者情感脉络的关键语句摘抄下来。 3. 简要分析第段画线语句是如何用

25、形象的语言写出信天游特点的。 4. 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下面三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文章结尾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甲】红圈圈 【乙】一圈红 【丙】圈圈红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 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 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 若在以往

26、,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 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 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 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 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27、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 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 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 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 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 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

28、。那 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 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 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 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

29、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 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 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 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 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

30、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 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 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 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 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

31、?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 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 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1. 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 这篇小小说以 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 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2. 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3. 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

32、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4. 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 又有哪些内涵? 5. 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5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 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 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菜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 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

33、就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若是硬要找出他 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气息。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 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你一位菜农,不 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 上“虚伪”的标签。 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时,我在 广场边看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

34、小块空地 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我很好奇,只见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走上前,只 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 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 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 我这才 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 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场如一如往日

35、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旁边的摊主有玩手 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难得能有这样一个人, 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 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 维持生计,而读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 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屋外,车水马龙;屋内,墨香四 溢。只见他铺纸研墨,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

36、流水般写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言。”他憨笑这说:“送给你!” 我恍然,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古典诗文和笔墨纸砚滋养了他的性情, 给了他“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1.请仔细阅读选文第段,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段落 情节内容 情感态度 “我”看见菜农正走向广场 讽刺、疑惑 (1) 好奇、吃惊 “我”回家找出珍藏的拓本 (2) 2.文章第段画线句子除了运用动作描写,还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 3.请品析选文第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 游走。

37、4.读选文第段画线句子,回答下面问题。 文章的主人公是菜农,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其他人的活动? 5.读完选文后,请说说菜农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6.文章用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做标题有哪些作用? 6.结合选文内容,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 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

38、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 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 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 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 心里漫延。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

39、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 已经进入了梦乡。 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 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 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 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

40、使父亲 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 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 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 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 担

41、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 满身的疲惫。 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 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 睡一会儿。 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2、请赏析第 9 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3细读选文 17 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5从

42、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爱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独立宣言 龙应台 安德烈: 你昨天的话是这么说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 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 “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 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安德烈,那一刻就是儿子在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 我没办法应付这局面,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 道躲到哪里去,反正

43、趴着躺着都会被击倒。 你根本不知道大多数的亚洲母亲是怎么对待她们的儿女的。 你记不得你香港的数学家教?他是博士生了,谈妥要来上班之前,还要打电话回北京问他父母同不同 意他做家教。你记不得大三的小瑞?她到台北和朋友晚餐,结束之后还打电话问她妈准不准许她搭计程车 回家,结果电话里妈妈说计程车危险,她必须搭公交车。你记不记得大二的阿芬?拿着暑期创意营的选课 单,说伤脑筋,不知道她妈会不会同意她选她真正想要的课程。 这些,都是典型的镜头,我不是这样的母亲。 但是同时,我也看见二十一岁的女儿跟母亲手挽着手亲密地逛街,看见十八岁的儿子很 “乖”地坐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访友,跟母亲有说有笑。 老实说,安德烈,

44、我好羡慕啊。 我也觉得,刚成年的人跟母亲太亲近,太“乖”,恐怕代表着他本身的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我渴望 和你们保持儿时的亲密,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幻想。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典型的亚洲母亲了,而且还 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力普给我的“课”。 十六岁的菲力普曾经说:“妈,我觉得,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 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份。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 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分,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 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菲力普做这归纳的时候,安德烈,我这有名的社会观察家,真的傻了

45、。 菲力普给我另一次“震撼课”,是在垦丁。我们一大帮人坐在凉风习习的海岸咖啡座看 海。过了一阵子,我想去洗手间,起身时问菲力普:“要不要上厕所?” 你老弟从一本英文杂志里抬 眼看我,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吗?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 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你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我们之间的矛盾,安德烈,我想不仅只是两代之间的,更多的,可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 我常常觉得你们兄弟俩在和我做智力对决,价值拔河。譬如你的中文家教来到家中,我看见你直接就 坐下来准备上课;我把你叫到一旁跟你说,“安德烈,虽然你的家教只比你大几岁,

46、你还是要有一定的礼 节:给他奉上一杯茶水,请他先坐。他离开时,要送客送到电梯口。“你显然觉得太多礼,但你还是做了 我也记得,譬如住在隔壁的好朋友陈婉莹教授来到家中,你看她进来,对她说了声“嗨”,还是坐在 椅子上读报。我说,“不行,再熟她都还是你的教授,在中国的礼仪里,你要站起来。”你也接受了。 我们之间,有很多价值的交流,更何况,德国的传统礼节不见得比中国的少,欧洲社会对亲子关系的 重视,不见得比亚洲人轻,对吧? 可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还是让我难以消化,隔了一夜还觉得郁结在心中。 你和菲力普到上海来做暑期实习,我一个做母亲的快乐想像:母子三人共处一室,在上海生活一个月, 多幸福。让我来引导你们

47、认识中国大陆,多愉快。 你说,“我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为何又要和妈住一起?而且,难道以后我到某一个城市 去工作了,做妈的都要跟着吗?” 十八岁的菲力普,刚从德国降落,天真的眼睛长在一百八十四公分的身躯上,认真地说, “我不要你牵着我的手去认识中国大陆因为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安排得好好的,但是真正的世 界哪里能这样。我要自己去发现中国。” 我听见自己可怜巴巴的声音说,“难道,连一个周末都不肯跟我去玩?青岛?苏州?杭州?”你们眼 睛都不眨一下,异口同声说,“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安德烈,我在面对你们的“欧洲价值”,心里觉得彻底的失落:可是,转念想想,你们俩,是否

48、也努 力在抵抗你们母亲身上的某些“亚洲价值”而觉得“有点累”呢? 昨晚,我一个人去散步。月亮黄澄澄的,很浓;梧桐的阔叶,很美。我足足走了一个小时,然后,叫 车到你俩的住处,看见你们自己洗好的衣服袜子凌乱地散在沙发上。我想,“不行,我也不能帮你们清理 家里。” 在沉沉的夜色里,菲力普送我到大马路上搭车。他忍受我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大踏步走到马 路的对岸。 【链接】安德烈,龙应台长子,生于台湾,八个月大时随母移居欧洲,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他,返回 台湾,母子年龄相差三十岁,且存在中西文化差异,为了重新认识成年的安德烈,龙应台用书信与他交流, 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这些信后来汇集成书信体散文集。亲爱的安德烈 1.文中所说的典型的亚洲母亲是怎样的?请分点概括。 2.请分别概括文中菲利普给作者上的两次“震撼课”的内容。 3.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