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子刘子自传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31097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 子刘子自传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16课 子刘子自传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16课 子刘子自传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16课 子刘子自传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16课 子刘子自传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16 课课 子刘子自传子刘子自传 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句式的特点。 2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和基本事迹。 3体会刘禹锡坚强不屈、乐观豁达的性格。 4了解人物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一、传主名言警句 1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酬乐天咏志见示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5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二首之一 二、了解文本常

2、识 1作者名片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 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一说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贞元九年(793) 进士, 永贞元年(805), 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迁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历夔(今四川奉节)、 和(今安徽和县)二州。 后得推荐, 任太子宾客, 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家,早年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世称 “刘柳”;晚年与白居易为诗友,号称“刘白”。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的序言中曾称赞 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有刘宾客集 。 2背景探寻 这篇自传写于会昌二年(842),即作者去世那一年。当时他已

3、重病在身,但仍抱病写下此文。 作者在自传中叙述了自己的出身和从政经历, 特别是他参与“永贞革新”的情况, 他认为“永 贞革新”所做的事是正确的。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研究中唐历史的可贵资料。 3文学知识 古代官职的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 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 (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4)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5)黜:与“罢”、“免”、“夺”都

4、是免去官职。 (6)去: 解除职务, 其中有辞职、 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 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 (9)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单音字 荥 阳(X n) 埇 桥(Yn) 捧檄 (x ) 无虞 (y ) 主簿 (b ) 翊 日(y ) 宫掖 (y ) 无疵 (c) 北牖 (yu) 庸讵 (j ) (2)多音字 贾 贾 夫人ji 商贾 清 温凊 q n 清 水qn 丧 免丧 sn 丧 失s n 冠 既冠 u n

5、冠 冕un 禅 内禅 sh n 禅 师ch n 累 累 厄li 劳累 l i (3)辨形组词 谥谥号 隘狭隘 殒殒命 陨陨落 擢擢拔 濯洗濯 掾掾吏 椽椽子 讪加讪 汕汕头 2涵咏词义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举 族东迁(全) (2)眇 然一身(微弱) (3)后忝 登朝(羞辱,愧对;辱) (4)擢 为监察御史(提拔) (5)能以口辩移人 (以口才说动他人) (6)诏下内禅 (皇帝身在传位于子弟) (7)是时,太上久寝疾 (卧病) (8)重屯 累厄 (艰难;困苦,灾难) (9)人或加讪 (讥笑,诽谤) (10)庸讵 知兮(岂能,怎能) 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翊日,叔文以本官及

6、内职兼充副使 翊通翌,次于今日、今年的。 行年七十有一 有通又,零头。 (2)一词多义 事 事 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事奉 宰臣及用事 者都不得召对:国家大事 宫掖事 秘:事情 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 :政事 善 以善 弈棋得通籍博望:擅长 择其善 者而从之:好 三子者皆与予厚善 :与交好 (3)虚词归纳 因 子孙因 封为中山人也:连词,因此 因 白丞相以请:连词,于是 因 为东诸侯所用:连词,于是 因 间隙得言及时事:介词,趁着 以 亦以 儒学。天宝末应进士:介词,凭借 河东柳宗元以 为信然:介词,认为 举族东迁,以 违患难:连词,来 以 善弈棋得通籍博望:介词,凭借 能以 口辩移人:介

7、词,用 为 为 北部都昌里人:判断词,是 遂阴荐丞相杜公为 度支盐铁等使:动词,担任 四、速读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理清文章结构。 段 落 大 意 第一部分(第 1、2 段) 第二部分(第 3、4 段) 答案 段 落 大 意 第一部分(第 1、2 段) 这一部分主要是记述作者的身世及从宦经历。 第二部分(第 3、4 段) 记述作者参与“永贞革新”的经过以及被贬情况,文末 的“铭”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2.此文感情真切, 作者对“永贞革新”一事耿耿于怀、 长年积郁在胸的情感, 到此时已达“不 吐不快”的地步,他回首往事,痛惜万分。文末的铭文,表明自己的一生都是光明磊落的, 受谗遭毁

8、的愤慨,溢于言表。 一、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1)一昭一穆如平生 古义:平时在世的时候。 今义:整个一生、从出生到现在。 (2)因为 东诸侯所用 古义:于是被。 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后为淮西从事 古义:官职的一种。 今义:做某种事业。 (4)官司 闲旷 古义:官署。 今义:通常意义上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5)明年 冬,擢为监察御史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6)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 古义:官职的一种。 今义:客人的总称。 2词类活用 (1)举族东 迁:名词作状语,向东 (2)吾不乐 江淮间:形容词作动词,喜欢 (3)时有寒俊 王叔文:形容词作名词,出身寒微的杰出

9、人士 (4)上大奇 之:意动用法,对感到奇异 (5)三子者皆与予厚善 :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 3文言句式 (1)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判断句。 (2)因为东诸侯所用: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叔文)赐紫,贵振一时:被动句。“赐”是“被赐”的意思。 (4)汝宜谋之于始:状语后置句。 (5)如是者积久,众未之知:宾语前置句。 (6)因白丞相以请,曰:“诺。”:省略句。省略主语。 4翻译句子 (1)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 译文: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 (2)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 译文: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 (3)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

10、奇之。如是者积久,众 未之知。 译文:当时有出身寒微的杰出人士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因有机会与 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 (4)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译文: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能以口才说动他人。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 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5)不夭不贱,天之祺兮。 译文: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 二、重点突破 5 一般来讲, 古代男子的理想可能是“仕”, 作者是否具有这个理想?作者担起这个理想时, 肩上有无更多一层重负? 答:_ 答案

11、 是。有。首段所记之祖先,无一人不为官。作者可能承担着家族期望,一如项脊轩 志中的归有光。 6刘禹锡出身仕宦世家,这种家庭出身的人,注定也要走上一条凭借读书最终走上官场的道 路。那刘禹锡的仕途生涯又是怎样的呢?他的一生是否志得意满,在官场道路上是否一帆风 顺呢? 答:_ 答案 刘禹锡的仕途生涯在文中有鲜明的发展脉络: (1)第二段,初入仕途小荷才露尖尖角。21 岁中进士,一年后通过吏部考试,从此少年得 志,步入仕途,任太子校书之职。丧服期满后任扬州节度使门下掌书记,两年后调补京兆府 渭南县主簿,第二年升任监察御史。 (2)第三段,介入政治核心春风得意马蹄疾。先做度支盐铁副使,后做崇陵使判官,再

12、做 屯田员外郎。 这短短一生的仕途辉煌以及后来的迅速没落, 牵涉到一个公案“永贞革新”。 这场只有 146 天的短暂政治改革,牵连了中唐相当一批文人的命数。 (3)第四段,频繁贬谪二十三年折太多。从“永贞革新”起,先后三次被贬离朝廷至边远 州郡。革新失败由屯田员外郎被贬连州刺史(805),行至荆南又被贬朗州司马。10 年后复贬连 州(815),做夔州刺史,又任和州刺史,接任主客郎中,分司东都(826),集贤殿学士。14 年 后任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同州防御,到太子宾客,分司东都(836)。又任秘书 监分司,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一直到病逝(842),逝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职。 由上可

13、见,刘禹锡的一生并非志得意满,官场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7被白居易称誉为“诗豪”的刘禹锡为什么在自传中,只字不提自己脍炙人口的诗篇? 答:_ 答案 由于家族世代为官,刘禹锡承载家族期望,自己一生的理想也是如先祖般建功立业, 因而最重视的是仕途得失;他文学上著名的诗篇只是因宦海浮沉而宣泄郁闷的产物,故并未 提及。 三、疑点探究 8几十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是否感到意志消沉? 答:_ 答案 几十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从一个满怀雄心壮志 的青年熬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但表现出来的仍旧是乐观,仍旧是向上,真是不可思议。正 因为如此,直到他去世前所写的子刘子自传中,还是毫不含糊地认为,当年投身的那场 革新运动

14、“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刘禹锡的怀古意识与思辨精神 刘禹锡在贬谪时期与闲居阶段,不甘沉沦,在对历史盛衰和风物名胜的抒写中,以怀古 意识和孤独心态来观照现实与人生,通过天人对话、孤独体验、想象验证和体悟的方式与古 人进行心灵交流,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人格力量。 根据作者怀古沉思的心态和关注视野的变化,其怀古和感怀的生命体验意识和哲学审辨 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借对历史名胜和人世沧桑巨变的体验,来抒发思古之幽情。或感怀,或鉴照,从中 寄寓个人的悲沉意绪和无奈之感。在对历史风物名胜的抒写中,往往表达的是一种落寞的悲 感情绪和无奈的沧桑体验。如其台城怀古云: 清江悠悠王气沉,六朝

15、遗事何处寻? 宫墙隐嶙围野泽,鹳夜鸣秋色深。 此诗作于作者宝历二年(826)秋北归途经金陵时, 可以说是即景抒怀之作, 在对六朝风物和 历史的感叹中,在风物的今昔对比中,抒发了一种悲怆之情。又如其在姑苏台一诗中云: 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 绮罗随世尽,麋鹿古时多。 筑用金锤力,摧因石鼠窠。 昔年雕辇路,唯有采樵歌。 此诗作于大和六年至八年期间的苏州,姑苏台昔日的繁华绮靡生活与现在眼前的一片荒 凉情景形成了巨大的对比,世变沧桑,不由人事,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对规律敬畏的同时, 也流露出对人事不能长久的今夕之叹和悲怆情绪。其馆娃宫在旧郡西南砚石山前瞰姑苏台 傍有采香径梁天监中置佛寺曰灵岩即故宫也信

16、为绝境因赋二章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其 一 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大夸。 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 其 二 月殿移椒壁,天花代舜华。 唯馀采香径,一带绕山斜。 这两首诗也是作者大和六年至八年在苏州任刺史时所作,“馆娃宫”乃吴王夫差为西施 所建,诗人意在讽刺吴王夫差因宠幸西施,而不理朝政,以致国败身亡的事实。 除了讽刺和寄寓借鉴的意义之外, 作者还抒发了面对历史陈迹时的沧桑意绪和悲叹之情, 对人事兴衰的表现, 既感愤又无可奈何的思古怀古情绪。 又如其在 西塞山怀古 一诗中云: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

17、萧芦荻秋。 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秋作者赴和州途经西塞山时,俯视历史名胜,今夕的沧桑巨变让 作者暂时忘却了现实的困顿, 置身其中难免伤怀, 目睹历史的陈迹, 引发了作者的人生之感, 人事有兴衰,自然山水依然如故,一种大气苍凉的惆怅意绪不自觉地萦绕心头。同时,历史 的兴衰,不在于外在的形势,而在于人事自身,这也是作者要告诫统治者的。有时,这种由 历史的兴衰意识所激发出来的沧桑感和讽喻、劝谏意识表现得会更直接和明显。如其金陵 怀古一诗,说得似乎更直接而深切。宝历二年(826)秋,刘禹锡可能曾游金陵,诗歌当作于 其时。刘禹锡对六朝风物和历史似乎很有感情,这一首诗同样表达了一种历史的兴废意识, 其

18、中“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历史的兴替虽有某些必然 的因素,但关键还在于人事在其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要求统治者能从历史的兴衰演变中汲 取经验和教训,而“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则把亡国的理由说得非常沉痛,虽然历史的 演替有其无情而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从中也可看出作者的士人情怀与对政治事业的疏离 态度。 二、 在咏史诗或怀古诗中, 借对古人古事的追忆性体验, 表达一种思辨精神和批判态度。 如其在韩信庙中云: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此诗为宝历二年(826)冬作者北归洛阳途中在楚州作, 一般而言, 能入世建功乃人心所在, 而

19、作者显然有感于自身参与“永贞革新”运动的经历和体验在其中,所以语意一反常调,害 怕立功,像韩信一样,功高震主反而会落得个鸟尽弓藏,甚至被杀的下场,其批判意识和愤 懑情绪表露无遗。 所以在 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予同迁见赠 一诗中, 他说“直道由来黜, 浮名岂敢要?”对于正直之道的信仰和坚守却让人不免望而却步,所以浮名浮利还是看得淡 泊一些为好,所以“烟霞为老伴,蒲柳任先凋”(同上),及时地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娱老 忘世,才是正确的道路。 三、在孤愤与落寞中,因为相似的人生境遇和命运,刘禹锡时常借咏史或怀古而表达一 种思贤崇贤的贤者人格理想,这同时也是其现实处境与人生状态在拟喻中的补偿与自我理想

20、和人格意识的重构。长庆中,刘禹锡在夔州做刺史,其蜀先主庙云: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对于刘备所开创的蜀国大业,如今早已不复存在,而唯一留下的一代雄豪的英雄之气, 还在让人感到敬畏。又如其观八阵图云: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 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 波涛无动势,鳞介避馀威。 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 由对八阵图的观赏而想到了一代贤相诸葛亮,和前一首一样,在历史的今昔对比中抒发 了胜景难以持久的悲慨情绪,其中,对于古往圣贤的崇敬和仰慕也透露出了自己的思贤齐贤 心理。也许正是这种对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追慕意识,才能在贬

21、谪期间长久地支撑着其不灭的 功业情怀。作者内心也是希望自己能像往圣先贤那样为世所用,建立功勋。 四、观照现实,在看透世情和参悟人生之后,往往会生发出一种对于世情的忘怀情绪和 中庸态度。如作者在和仆射牛相公寓言二首(其二)中云: 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 雕鹗腾空犹逞俊,骅骝齿足自无惊。 时来未觉权为祟,贵了方知退是容。 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 在和牛僧儒的交往过程中,作者对牛僧儒说“时来未觉权为祟,贵了方知退是容”,这 一句话包含了太多的人生感触,仕途顺利时总希望权力越大越好,而一旦身居人臣之首,做 了宰相,贵极人臣,这时候对于官场和世情都早已厌倦,而不再留恋,功成名就后归隐才是 最好、最适宜、最适意的选择,这种洞识却往往都是在人生穷困到没有回头路可走或者是富 贵到了顶点不想再往前走或者是命运经历了很多的风波而把人生和世情看透看淡之后,才能 切身地感受到而思藏锋退隐的,这也许正是人生有时需要形式完满之后才会真正彻悟与超脱 的常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传记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