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3078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6 课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2.把握边塞战争诗 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 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 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

2、静, 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 宁谧的气氛, 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 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 开阔之感。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用“梅花何处落”构成 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 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 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

3、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 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 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 答案 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 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听到梅花落 , 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一夜之间洒满关山, 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 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 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 江宁丞。 晚年贬龙标

4、尉, 也称王江宁、 王龙标。 因世乱还乡, 道出亳州, 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 战士爱国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明人辑有 王昌龄集 。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 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后来,在梁宋一 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安史之乱,他得到重视,官至淮南、剑南、四 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他 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

5、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在蓟门时期,他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了 实际的观察,他在浪游梁宋到做封丘尉的时期,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 映了农民的疾苦。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体相近。有高常 侍集 。 岑参(约 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 书求仕。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转 起居舍人,至嘉州刺史。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 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 奔放,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他的

6、诗,形式丰富多彩。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 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转处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他的诗当时流传极广,不仅雅 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璠、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 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有岑嘉州集 。 李益(748约 827), 字君虞,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曾北游河朔, 为幽州刘济从事, 居边塞十余年。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因为他的诗以七 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他的边塞诗,主要抒发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但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的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他的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形象 的完

7、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婉转、语言的精练自然,都接近王昌龄。其诗音 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有李益集 。 二、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 组诗共七首, 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 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 崔侍御到边地监察, 岑为其送行, 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 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 塞下曲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壮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 慨激昂之作,这首塞下曲便是其中一首。 1填空。 (1)王昌龄

8、,唐代著名诗人,明人王世贞认为他的七绝可与李白争胜,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 “七绝圣手”。 (2)岑参,江陵人。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雪景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从军行(其一)中点睛之笔的句子是:无那金闺万里愁。 (4)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描写炎热天气的句子是: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5)蓟中作中表现自己空有谋略,得不到重用的诗句是: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6)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无那 金闺万里愁。 无那:无奈 (2)空中白雪遥旋 灭。 旋:很快 (3)蒸沙烁石然 虏云。 然:同“燃” (4)每

9、愁胡虏翻 。 翻:反复,叛乱 (5)长驱登塞垣 。 塞垣:边塞的城墙 一、结构图示 从军行(其一) 前两句:环境、时序、风物、戍卒 后两句:怀乡思亲 蓟中作 前四句:边塞荒漠,萧条景象 五至六句:担忧叛乱,忧心边患 后四句: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前八句:热海奇异风光 中间四句:思考、描绘 后四句:临别赠言赞美 塞下曲 前两句:保家卫国 后两句:杀敌要彻底 典故 二、要点赏析 1阅读从军行(其一) ,回答下列问题: (1)“更”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更”字具有过渡(递进)作用。前两句触景生情,渲染边地烽火、塞上荒凉、诗人黄 昏独坐的凄楚孤寂气氛。

10、 此句写“关山月”的凄凉笛声又触发了诗人更为浓重的愁情, 愁情 层层递进,为下文抒发征人思乡之情做铺垫。 (2)结句是从哪个角度着笔抒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_ 答案 运用想象(或虚写),从对面着笔,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情、深深思念,从而更进一层 地反衬了征夫的思亲念远之情,并使征人和思妇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增强了全诗的感染力。 2阅读蓟中作 ,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描绘了怎样一幅塞外图景? 答:_ 答案 诗一开篇, 就以“沙漠”、 “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 画面。 (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答:_ 答案 此诗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

11、同时也抒发了对“安 边”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 3阅读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回答下列问题: (1)“送君一醉天山郭,热海炎气为之薄”几句的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 答案 这几句诗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的赠言:我与你在天山城外饮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阳西 下,落在热海之滨;你为官公正,清廉无私,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运用了对比烘托的 手法,朋友为官公正,使热海的炎威都为之消减,热海的“炎气”与朋友的“霜威”对比, 赞美了朋友的为官品行。 (2)这首诗写热海之“热”有什么独到之处? 答:_ 答案 这首诗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热海之“热”。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 处处炎气逼人, 除了

12、“侧闻”的“水如煮”外, 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 而是通过鱼、 鸟、 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4阅读塞下曲 ,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答:_ 答案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一句一典,有的正用,有的反说,处处紧扣边关战地,将 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诗中 “惟愿”、“何须”、“莫遣”、“仍留”等关联词语,掷地有声,确切表达了诗人的豪情 壮志,使高昂的情致流注全诗。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_ 答案 这首诗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 视死如归、 坚决消

13、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 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安边定远的心愿。 三、疑难探究 5阅读下面这首诗,指出其与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在艺术手法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上 的异同点。 古从军行(节选)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答:_ 答案 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 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 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 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带来 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李颀的古从军行 ,诗人不仅看到了战争给普 通士兵带

14、来的痛苦, 也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同样造成了无尽的苦难, 诗人对两者都表达了 同情之感。 6分别说出李益塞下曲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并说明其作用。 答:_ 答案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 一、二句运用了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马援曾表示“为保卫国家, 甘愿马革裹尸而还”;班超也曾言“为了国家的安定,大丈夫死而不惧,又何必生还关内 呢?”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晋国大败秦国,使其全军覆没,只轮不归的典故,表现了唐军将士 全歼来犯之敌的必胜 信念。“只轮”借代战车。海窟:本义为大海,这里指当时沙漠中的敌营。整句的意思是, 不要乘着自己的战车归附胡人。 第四句运用了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 薛仁贵在天山与九姓突厥作战时, 连 发三箭,射杀三人,使得敌人下马降服。当时军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 关。”抒写了唐军将士守卫边疆、以身许国、为国建功的豪情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