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木叶”说“木叶”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戍 (sh ) 橘 颂(j ) 招徕 (l i) 萧 萧落木(s ) B.涔 (c n)阳 无妨 (fng) 陇 首(lng) 得鱼忘筌 (qu n) C.寒砧 (zhn) 桅 杆(w i) 漂泊 (p) 秋风袅 袅(nio) D.疏 朗(sh) 窸 窣(x) 迢 远(ti o) 灼 灼其华(zhu ) 解析 A.萧萧 xio 落木;B.无妨;C.漂泊 b。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干燥 传颂诗文 钢锭 天高地阔 B精采 语言洗练 言筌 随心所欲 C钟爱 精巧无比 启发 精神饱满 D
2、典形 无人问津 联想 月白风清 解析 A.颂诵;B.采彩;D.形型。 答案 C 3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 到了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解析 要从词义的轻重上来辨析词语,如震动指一般的摆动或摇动。而震荡是 持续的、轻微的摆动或摇动。也可以是程度、高低不同的辨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 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3、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 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 是一字千里 。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 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 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 不免出神入化 。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 解析 使用成语切忌望文生义。成语有其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 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胸有成竹、落花流水等
4、。B.出神入 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沉思。 A 项,一字千里,只一 字之差,意思相差很大。C 项, 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D 项, 大 谬不然,很荒唐,不正确。 答案 B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 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 普遍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 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
5、”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误以为是木头自 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 解析 A 项,应是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B 项,应是而木的更为普 遍的潜在的暗示;D 项,结尾应为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答案 C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B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 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C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
6、才恰 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 篇)”中的落叶, 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解析 A.应将两处下引号放到句号的后面。C.第二处的问号改用分号; 万应锭应加 引号。D.将冒号去掉,将后引号放到(曹植美女篇)的前面,并去掉翩翩后的句 号。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节选,完成 79 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 树叶 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
7、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 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 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皎 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 故, 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 因为一遇见 木叶 的时候, 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 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 而是尽量争取通过 木叶 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 辽阳。(
8、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 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 的, 自从屈原 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 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 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 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 树叶萧萧而下, 照我们平常的想法, 那么 叶 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 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
9、不 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 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 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 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7“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答:_ _ 答案 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 8“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 答:_ 答案 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9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10、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解析 对文字表达中心的概括,最关键的是理清思路,看文章讲了几段,讲了几个主要 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哪一方面内容为主等等,据此作答。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 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 答案 B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青与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 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
11、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 杨柳 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 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 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近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 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 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 这个细节, 诗词中又称为 柳眼 , 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 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 睁开了眼睛, 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 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
12、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 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 青青夹御河,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 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 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 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 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 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 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 而
13、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 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 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被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 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呢?谁不愿意青山不改、 青春长 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写于 1983 年立春 10请概述一下“柳”“草”在诗歌中的艺术特征。 答:_ 答案 柳是代表着春风的,预示着春天的开始。草是代表着春天的,宣告了 春天的来临。柳和草共同创造富于生机的绿色世界。 11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4、请简要分析。 答:_ _ 答案 第二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界是绿色的,总结承上;可是诗人却爱 用青青来形容草色、柳色,而春天也叫做青春。这是为什么?引出下文对青与绿 的探讨。 12在描写山野草树时,诗人较多用“青”而较少用“绿”,请结合诗歌创作中的意象 问题说说其中的缘故。 答:_ _ 答案 因为绿只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些色彩的描摹,而青则加进了诗人热情赞美 的情感因素。 13作者认为“青”与“绿”各具有什么样的意味?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_ _ 答案 (1)在作者看来,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 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
15、样统一的典 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2)作者在对绿和青的阐释中寄托 了对春天美景的赞许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美好祝愿。 四、语言表达 14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或你的积累中 选择两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 钩:一“钩”月亮。静静的夜空,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 色的帐钩小巧轻灵,洁白如玉, 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他不仅写出了泉水 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一“挂”瀑布;一“叶”扁舟;一“缕”笛声;一“轮”明月。 答:_ _ 答案 挂:一挂瀑
16、布。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 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叶:一叶扁舟。用叶字不仅 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一只小船自由自在地漂荡在漫 无边际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 15杜甫的漫成一首中写道:“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 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扩写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试从形、色、光、神等方面描写, 描绘出这句诗的意境。 答:_ _ 答案 示例:一轮明月倒挂江中,宛如一只银盘(月形),银白色的光芒如流水一般,静 静地泻在江面上(月色)。时而,微风轻拂江水,泛起涟漪丝丝,清波和着银光悠悠飘散,又 缓缓聚拢(月光)。那银盘飘忽,好似一朵不胜凉风娇羞的睡莲,盈盈一水间,即便在眼前, 也只能欣赏,不能把玩(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