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说明性文体阅读(第03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24313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8 说明性文体阅读(第03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专题18 说明性文体阅读(第03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专题18 说明性文体阅读(第03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专题18 说明性文体阅读(第03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专题18 说明性文体阅读(第03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年中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第3期一、【2017年中考甘肃兰州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17分)一榫一卯总关情】黄秀芳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

2、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

3、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

4、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注】榫卯(snm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1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1)-(2)题(5分)(1)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2分)(2)文章第段和第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3分)20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文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2分)【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

5、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21文章第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3分)22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2)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23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意。(3分)【答案】19(1)介绍了榫卯的平衡与耗能两功效。(2)不能调换。第段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第段介绍榫卯的两种功效。而榫卯的两种功效是因连接而生发的,段和段间存在着逻辑关系。20可以。应该放在第段中。因为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而选文第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的

6、连接功用。不可以。因为材料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的作用,而选文主要说明榫卯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2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承接了上文对榫卯技术方面的介绍,引出了下文对榫卯能衍生出的文化的介绍。22(1)“功臣”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2)“迄今为止” 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3一榫一卯总关情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深深为之折服;并由此领悟到,事物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考点

7、定位】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句子的能力,此题回答可以或不可以都行,只是都要说明理由,如“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突出的是榫卯的连接方面 作用,而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的连接功用,因此是可以的。【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段落出现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一般段落处在中间,作用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承接了上文对榫卯技术方面的介绍,引出了下文对榫卯能衍生出的文化的介绍。【考点定位】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3试

8、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含意。“一榫一卯”指的是说明对象榫卯,“情”指的是关联着人的情感。进而领悟到: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学科.网二、【2017年中考广西贵港卷】洞悉宇宙,天眼已开2016年9月25日,是举世瞩目的“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竣工的日子。这只在贵州的群山之中凝视着宇宙的”天眼“,即将开始追寻宇宙最深邃的过去,搜索地外文明的踪迹。FAST“藏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这个巨大的洼坑本身,就是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选

9、择把“天眼”安放在这里,不仅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环抱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天眼”的工作原理其实跟咱们平时常见的锅式天线差不多,通过抛物面把采集到的信号反射到接收信号的馈源舱里,再由相应的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只不过,“天眼“有世界级的超大口径,采集的是来自宇宙的海量信息,而它的大脑,是曙光超级计算机。这只大眼睛是由4450块反射面板拼在一起组成的。与普通的锅式天线相比,它的反射面是个球面。说得再通俗一些,从侧面看,“天眼”要比普通的锅式天线更深一些。这个巨大的反射面摊开来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真真是一口“A ”的“大锅”。FAST的第二大创新,是为了

10、让这口大锅能更好更精确地采集来自天空中某个区域的信号。首先,这口“大锅”被“端起来”架在一个周长1600米的环形圈梁上。离开地面的“锅底”上的每一块反射面板都被一根根钢索迁拉着,形成一张巨大的索网。在上万根钢索的牵拉下,这几千块反射板能够在“锅底”形成一个300米直径的瞬时抛物面,汇聚来自某一个方向的电磁波,就好像“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远方。相比之下,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虽然也不小,但是它的眼睛就永远只能盯着一个方向。只有“瞳孔”可以转动还不够。光线射入眼睛,需要投射在视网膜上才能被最终处理成眼前的风景。“天眼”的“视网膜”,就是由6根钢索吊在“锅里”的馈源舱。巨

11、型“天眼”的“小小”馈源舱重达30吨。所谓“馈源”,就是“b ”所有从宇宙中接收到的信号的设备,馈源舱就是用来安放这些设备的地方。要想最大限度的接收大锅采集反射回来的信号,馈源舱就必须像传统的锅式天线一样处在焦点的位置上。这下问题就来了,还记得刚才说过的吧?“天眼”的“瞳孔”是会转动的!4450片反射板可以在钢索的牵拉下根据观测的需要可以随时改变瞬时抛物面的朝向。相应的,”天眼“的“视网膜”也就必须得能跟着瞳孔一起动才行。否则?就是睁眼瞎喽。想让这个30吨重的大家伙动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看到照片里围在“锅边”的6座巨大的高塔了吗?他们是“馈源支撑塔”,高的有168米,最矮的也有128米。每座

12、塔都有一根钢索拉住馈源舱的一个角,把它悬吊在“锅里”。收放这6根钢索,就能拉着馈源舱在“锅里”移动,满足收集信号的需要。“收放自如”的馈源舱是FAST的又一大创新。不论反射面如何变化,通过馈源支撑塔悬挂的轻型索拖动机构的牵拉和并联机器人的二次精调,馈源舱能够随着反射面的变化需求,在规定的时间,准确无误的到达规定的位置。有多精确?30吨重的馈源舱,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球面上,实现误差小于10毫米的定位!随着“天眼”睁开,投入使用的FAST将首先进入调试试运行观测阶段的工作。科学家们期望在未来的35年内能够通过试运行,让整套系统达到期望的观测精度与能力,获取高质量的观测数据,进而为人类

13、获取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脉冲星、精准时钟、深空导航,甚至是地外文明探索等更多关于宇宙的新知。与科学家们同样兴奋的,还有平塘县距离FAST几公里之遥的克度镇。在为“天眼”选址的时候,这座始建于元朝的小镇上甚至还有人家连电都没有。这也正是“天眼”落户这里的原因之一射电望远镜的观测虽然不受天气的影响,但却对无线电干扰非常敏感。电视、电台、手机,所有无线电数据的传输都会对“天眼”的观测造成干扰。没有工业、人口稀少、甚至附近小镇连电都没通的大窝凼简直就是个完美的选择,在“天眼”周边设立5公里的电磁波宁静区简单可行。然而,今天的克度镇早没了当年的模样。小镇如今是通往平塘县“天眼”旅游区的必经之路。不大的

14、小镇到处可以看到“探索星空奥秘”,“打造天文小镇”的标语。沿路几乎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家“天文宾馆“,崭新的五星级酒店还为每间客房配备了天文望远镜。大家期待的,不仅仅是一睹“天眼”的风采,更想通过这只“眼睛”,去亲眼看看那些遥远的幻想与传说。虽然,这些与当初选址的“C ”多少都有些背道而驰。对于FAST团队来说,建设落成其实才只是一个开始,如何用好这只巨大的“天眼”,看到渴望的风景,才是更加令人期待的未来。(1)依次填入文中aBC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名不虚传 汇入 初衷B名副其实 汇聚 初衷C名不虚传 汇聚 想法D名副其实 汇入 想法(2)对“FAST”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Fast的

15、三大创新之一,是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和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B让“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远方,是为了能更好更精确地采集来自天空中某个区域的信号。C能“收放自如”的馈源仓,不论反射面如何变化,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准确无误的到达规定的位置。D由6根钢索吊在“锅里”的馈源仓是“天眼”的“视网膜”。(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B第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C第段开头中的“这个”是指“FAST”。D第第段中出现的词“小于”、“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2016年

16、9月25日,“天眼”竣工,我开始追寻宇宙最深邃的过去,探索地外文明的踪迹。B如今,克度镇是通往平塘县“天眼”旅游区的必经之路,沿途几乎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家“天文宾馆”。C“天眼”要比普通的锅式天线更深一些。D天气不影响射电望远镜的观测,但是无线电数据的传输会对“天眼”的观测造成干扰。【答案】(1)B(2)B(3)C(4)A(1)试题分析:正确理解近义词的意义,区分出近义词间细微的差别,一定要准确把握语境,找到语感,注意固定搭配,习惯用法,厘清句子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名副其实: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17、根据语境,“巨大的反射面摊开来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说是大锅“名副其实”故a选:名副其实。汇入:进入。汇聚:汇集:累积起来,聚到一起。根据句意,“宇宙中接收到的信号”应是“汇聚”,b处选“汇聚”。初衷:最初的愿望和心意。想法:指考虑办法,设法。根据语境,这是最初的想法,故c处选:初衷。【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要从文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文字,认真研读,思索感悟,概括出来即可,再与题干中的选项比较选择。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远方,只有“瞳孔”可以转动还不够,相应的,”天眼“的“视网膜”也就必须得能跟着瞳孔一起动才行。【考点定位】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

18、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文章内容、说明文语言等知识点的考查。C:第段开头中的“这个”是指重达30吨馈源舱,不是“FAST”,不正确;D:正确。【考点定位】分析说明顺序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三、【2017届中考贵州黔南卷】阅读文段,完成2023题。(11分)多年前,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学习讲座的常委们各个神情严肃,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倾听科学家讲解一个“惊天动地”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有道是“天变不足畏”,可今日之“天变”全球气候变化,已在广泛深刻地影响和危害人

19、类的根本利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无善举,后患无穷。都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今日之“天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行动中如何分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如何在“低碳经济”领域夺取竞争优势,而穿梭往来、吵吵嚷嚷。国际公认的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组织IPCC发出警告,最近50年主要是由于排放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大幅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致使全球气候变暖。1906年至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若在一家一户,这点变化或不易察觉,但在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却已是危机四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在加速融化,海洋升温引起海水热膨胀、海平面

20、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预计到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可能升高11至64,在短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过近1万年来的最高值。到那时,已经体现在冰冻圈、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气候影响会更加严重,高温、热浪、强降水、台风和飓风将不断来袭。“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们着什么急?”的确,近50年气候变暖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美国国家和海洋大气管理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由工业革命前1750年的约280ppm,上升到2008年386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发达国家无疑应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承担更多的义务。但也不能不看到,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

21、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难免总量大、增长快,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量的主要来源国。天下如此堪忧,我们不能不忧!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毕竟还是阶段性的;气候危机初露端倪,却是趋势性的。经济复苏或可倾力而为,“绿色复苏”断难一蹴而就。努力去研究和发展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让我们都关注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吧!此非“杞人忧天”,实乃“先天下之忧而忧”!20请在原文中找出一句话说明全球

22、变暖的主要原因。(2分)21文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近”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22文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写出两种)?试分析其中一种作用。(3分)23本文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20(2分)最近50年主要是由于排放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大幅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致使全球气候变暖。21(3分)不能。(1分)因为“近”字从时间上作了限制,去掉后句子意思为二氧化碳浓度超过65万年,太绝对,与实际不符。(1分)这样表达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22(3分)作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写出两种说明方法给1分)。例:作引用,引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23、攘攘,皆为利往”俗语,说明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对地球环境漠不关心,只顾眼前利益,自私自利。作比较,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态度进行比较,得出对地球环境漠不关心、自私自利。列数字,通过列数字,准确具体说明了地球平均气温上涨的速度之快。(叙述清楚说明方法作用给2分)23(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解析】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答题时,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一般采用先分析再综合的方法。从最足以表明作者观点、最能表明说明对象特征的文段人手,准确把握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抓住其基本特征,并根据文中相关因素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

24、所需要的结论。【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说明方法作用:、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作比较:把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摹状

25、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说

26、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学科.网四、【2017年中考河南卷】(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宣纸的“前世今生”“宣纸制作技艺”与2009 年10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级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 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为有必要对选址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 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 皮和沙田稻

27、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以用的皮纸。可见唐代“宣纸” 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 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稳 定,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 保障。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 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还不宜用

28、于书画。明朝中叶后,选址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中,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 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生产自 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

29、,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 成的书画、裱拓用纸。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历 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笈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作者:曹天生。有删改)(1)“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2)第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来源:Z。xx。k。Com】(3)简要分析第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案】(1)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 产地命名的。宋末至明朝中叶,“宣纸”以青檀皮为原料制成的纸张,用于装裱托纸等。明清时期,“宣纸”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

30、原料制成的高级书画纸张。如今,“宣纸”用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原料,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托用纸。(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2)作比较;(1分)把单一用青檀皮纤维成纸和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纸作比较,突出强后者绵柔度高、润墨效果好的特点。(意思对即可,3分)(共4分)(3)“相对”示例:“相对”表限制,准确地说明了皖南山区社会稳定的程度,强调了当地造纸业快速发展物条件。(2分)“崭露头角”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泾县宣纸的独特品质开始显示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分)(共4分)【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解答此

31、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根据句子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将单一用青檀皮纤维成纸和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纸进行了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突出掺加了沙田稻草纤维的纸绵柔度高、润墨效果更好。【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五、【2017届中考湖北省孝感卷】飞花令:古代文人的烧脑游戏今年,国内最火的原创综艺节目莫过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复旦才女武亦姝在舞台上玩转流传千年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文化记忆的飞花令也圈粉

32、无数。在各种脑残网络语泛滥的当下,这种全民复古行为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要聊到“飞花令”,就不得不提及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飞花”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的“春城无 处 不 飞花”。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这里举个例讲讲这种游戏的规则。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开堪折直须折”。乙则接“落花人独立”,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以此类推,“花”在第七

33、个字位置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则罚酒。尽管也是一种酒令,不过飞花令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最高频字,也不再拘泥于关键字在诗句中的顺序。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接挑战擂主。“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

34、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这是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因此产生了强势的朋友圈刷屏现象。(选自新浪网,有删改)19. 古代飞花令和央视改良后的飞花令都“烧脑”,为什么?请仔细阅读全文后作答。(2分)20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的文化记忆,吸引无数粉丝。B飞花令是古代酒令的一种。它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朝,是古人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C飞花令中的“飞花”二字出自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D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改良了飞花令,不讲究

35、关键字在诗句中的位置,具有很强的竞赛感,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21. 班级模拟古代飞花令游戏开展诗词各句背诵比赛,比赛设置的关键词是“笛”,小玲背诵的名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按照古代飞花令的规则,小玲是第几个上台背诵的学生?为什么?(2分)【答案】19飞花令比一般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他不仅考察了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20B21第六个,因为按照古代“飞花令”的规则,关键字在诗句中是第几个字就排第几位,“笛”在诗句中是第六个字,所以小玲第六个上台。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0试题分析:“飞花令”不是诞生

36、于周朝。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1试题分析:注意对规则的分析。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学科.网六、【2017年中考湖南省衡阳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0分)可燃冰2017年6月2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宣布:我国正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采气时间最长的国家。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天然气水合物是是一种含有大量甲醛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陆地上的冻土带和海底。在高温低压的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了冰雪般的

37、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可燃冰”。如果把甲醛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甲醛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海底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 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20摄氏度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摄氏度;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

38、晶体。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势的洁净新能源。但是,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1)海底可燃冰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3分)(2)第段“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3)第

39、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4)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将会造成哪些后果?(2分)【答案】(1)温度、压力、气源。(2)不能去掉。“几乎”表示大多数之意而并非全部,它表明可燃冰燃烧后还是会产生少量污染物,如果去掉“几乎”,则不能准确表达这种意思。所以不能去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列数字。作用:能更准确具体地说明可燃冰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清洁新能源。(4)后果:严重破坏环境,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海啸。【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第二段中“在高温低压的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分析即可。【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0、。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的把握通过阅读该段,运用了较多的数字说明。所以本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七、【2017年中考江苏泰州卷】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8分)十年前的中国动车还未出现,而今高速铁路网络运营里程已有2万多公里,超过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之和。中国计划到2

41、025年高铁网络运营里程再增加15万公里。这些高铁网,能把沿线城市密切联系起来,促进经济发展。在中国三大人口中心北京、上海和广州,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步走向高铁轨道。此前,火车车次还未像如今这样频繁,车速很低,非常拥挤,给日常通勤带来很大的不便。现在,这三座超级城市正在借助高铁打造通勤走廊,让高铁变得像公交车一样便捷。这无疑有助于扩大中心城市劳动力和消费者的群体。毫无疑问,卫星城镇的房价要比大城市便宜很多。比如,昆山的房价比上海便宜七成,但是它们之间的动车行驶时间仅为19分钟,票价也才25元,那些试图逃离上海高房价压力的人们,自然会到这里创业、工作和生活,所以高铁也促进了卫星城镇资金和人才的获得

42、。中国正在建立一种“高铁经济”。世界银行在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高速铁路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很可能会提高中国沿海地区企业10%的生产力。(选自南风窗有删改。)【注】通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1)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2)第三段划线句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 。(4分)(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说明内容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B第段中加点的“这些高铁网”是指15万公里运营里程的高铁网络,C高铁不仅能促进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能带动其卫星城镇的发展,D最后一段中加点的“很可能”表明高铁“会提高中国沿海地区企业10%的生产力

43、”是一种推测,且对这一推测的实现充满信心。【答案】(1)中国高铁促进经济发展(或中国正建立“高铁经济”)(意思相近即可 原文标题:建成世界最长高铁网,中国开启铁路经济时代)(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高铁能促进卫星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3)B【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属“加标题”类题,实质是概括“说明内容”,第一小节总说高铁网能“促进经济发展”,第二小节具体说明了高铁能促进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 第三小节具体说明了卫星城市的经济发展,第四小节具体说高铁能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给文章加标题或概括全文说明内容,要看首尾段,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或一个现象;要体现简明、新颖、概括。【考点定位】筛

44、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B选项“这些高铁网”是指原有的2万多公里加上增加的15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其它选项内容涉及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内容的概括、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八、【2017届内蒙古包头卷】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石墨烯,有惊喜和金刚石一样,石墨是碳元素的一种存在形式。不同的是,由于原子结构不同,金刚石是地球上最坚硬的东西,石墨则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常做成石墨棒和铅笔芯。石墨烯就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只由一层碳原子在平面上构成。可以说,石墨

45、烯的特点之一就是薄,堪称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只有一个原子那么厚,约03纳米,是一张A4纸厚度的十万分之一,头发丝的五十万分之一。同时,它又能导电,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达1000千米/秒,是光速的1/300。目前世界上最薄最轻最强的全新材料石墨烯,硬度比最强的钢铁还要强100倍。石墨烯的出现,有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喜。手机充电可以“秒充”,手机屏幕可以轻易弯曲甚至折叠,汽车可以使用石墨烯导静电轮胎,避免摩擦起电发生爆燃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到节能环保,利用石墨烯的特性,很多领域很可能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用石墨烯替代硅,可以提高电子芯片的性能。由石墨烯制作的器件,理论上频率可以达到硅的十倍甚至

46、上百倍,可以在雷达上应用,大幅提高雷达的分辨率。石墨烯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应用领域是电能的储存。在天津电源研究所,这里的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最先进电容器的研究。电容器与电池一样,都能用来储存电能。它的优势在于充电速度快,几分钟就能充满,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几万次。但它存储的电量不如电池多,还无法通过存储足够多的电能在生活里派上大用场。通过对石墨烯材料进一步改性研究,科研人员正在让电容器的储电能力一步一步向电池靠拢,而同时它拥有的超快充电速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未来,当充电设施越来越完善时,电动汽车使用石墨烯电池,可能花两三分钟就可以把电充满。当然,石墨烯的神器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同时,

47、技术层面还存在着不少挑战,真正大面积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余建斌 李晓辉 吴杰 本文有改动)16(2分)简述本文的说明思路17(2分)第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18(3分)第段划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9(4分)第段从哪些方面对石墨烯的应用作了展望?【答案】16本文首先对石墨烯的特性进行说明,然后介绍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惊喜,之后又对石墨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17不能去掉“之一”意思是说世界上最软的矿物不止石墨一种,如果删去,则变成世界上最软的矿物有且只有石墨一种,这就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18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确切形象地说明了石墨烯的超级之薄19用石墨烯替代硅,可以提高电子芯片的性能在雷达上应用,可大幅提高雷达的分辨率石墨烯另一个应用领域是电能储存当充电设施完善时,可用于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解析】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思路的梳理解答此题首先正确划分文章的结构,然后概括段意加以整理即可本文思路清晰,在引出说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分类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