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2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

上传人:hua****011 文档编号:124056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2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2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2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2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2期)-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课内)一、基础小题1【2017年中考浙江湖州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公输)(2)“安”“寇”都是“”首部,表明这两字词语较早的意义与哪一件事物有关?【答案】(1)安:养。寇:入侵。(2)房屋(2)本题考查对汉字演变的了解。【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2017年中考浙江省丽水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执策而临之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未果,寻病终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由是先主遂诣亮 (6)宋有富人,天雨墙坏【答案】

2、(1)面对 (2)被选拔 (3)随即,不久 (4)了解 (5)拜访 (6)下雨【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2017届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咏雪奋(扬起,举起)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B尝贻(赠送)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询问)善道, 察纳雅言。出师表C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公曰: “牺牲玉帛

3、, 弗敢加也, 必以信(诚实)。”曹刿论战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陋室铭 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答案】C【解析】【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2017年中考安徽省卷】(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选自论语 子罕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

4、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1)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谈笑有鸿儒 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陋,如之何?”17【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4分)【答案】15(5分)(1)出名,有名(2)这 (3)博学的人(4)官府文书16(1)(2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2)(2分)有人说:“那里非常

5、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17(3分)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18(3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 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 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7试题分

6、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的理解。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是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答案是“惟吾德馨”乙文很容易看出来是“君子居之”。【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甲文认为“惟吾德馨”就陋室不陋的。乙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见这里的“君子”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三【2017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7、,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峰名。(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沿溯阻绝 溯:_ 属引凄异 引:_不及返顾 顾:

8、_ 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2分)(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1)逆流而上 延长 看,回头看就是(2)A(3)(1)这(白帝和江

9、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4)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

10、转的岩壁修筑。【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徐霞客游记(节选)参考译文:登山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

11、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四、【2017年中考甘肃庆阳卷】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12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

12、:“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

13、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注释】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肉食者鄙小惠未徧再鼓之,必走势如疾雷不及掩耳18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9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

14、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20【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7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通“遍”,遍及、普遍。击鼓进军。 快,急速。18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 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1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彼竭我盈,故克之”亦可)20【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1分)略写战争过程;(1分)【乙】文详写战争过程。【解析】会逃跑。鼓:击鼓进军。句意:攻打的速度如同急雷来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疾:快,急速。【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

15、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8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狱:案件;虽:即使;情:按实情。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 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9在理解全篇大意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能体现这一方针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任选一句作答即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

1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

17、:“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18、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乙】鲍叔牙听说鲁庄公率兵前来,于是摆好阵势等待着。鲁庄公也是摆好阵势相持不动。鲍叔牙因在亁时获胜,就十分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攻,谁先攻陷对方会有重赏。鲁庄公听到外面鼓声震天,也下令击鼓迎敌。曺刿制止他说:“齐军的鼓声正锐气十足,应当安静地等待。”于是在军中下令:“谁敢擅自大声喧哗,立斩。”齐后向鲁军的阵列冲来,鲁军的阵列像铁桶一样,

19、无法坆进,齐军只得后退。一会儿,齐军的鼓声又响起,鲁军安静一片好像什么也听不见,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说:“鲁军对打仗有怯意呀。如果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曺刿又一次听到鼓响,对鲁庄公说:“打败齐军就在这个时候了,你可以快速下令击鼓进军!”从鲁军这方来说,这是第一次击鼔进军,从齐军来说这已是第三次击皷进军了。齐军看鲁军两次都是按兵不动,以为这次也不会出兵迎战,心里都没有把这次进军当回事。谁知鼓声一响,对方的士兵一下冲了过来,又是刀砍,又是射箭,攻打的速度如同打雷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杀得齐军是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鲁庄公想要追赶,曺刿说:“不可以,我要仔细的观察一下。”于是下车,对齐后列

20、阵的地方四周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车轼向远处眺望,很久后说:“可以追赶了。”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缴获的战车武器士兵等没有具体统计。五、【2017届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阅读五柳先生传选段,完成下列各题。(8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不详: (2)期:

21、9(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10(2分)除了“性嗜酒”,五柳先生还有哪两大志趣?【答案】8(2分)(1)不详:不知道(2)期:期望9(4分)(1)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2)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10读书(好读书);写文章(著文章或常著文章自娱)。【解析】8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2、。能力层级为理解B。9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六、【2017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卷】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甲】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

23、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乙】 高帝求贤诏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

24、,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伯:同“霸”。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酂侯:即萧何。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癃(l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谓为信然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患在人主不交故也 (4)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5、。 (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君与俱来B凡三往,乃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其有意称明德者 其如土石何D皆待贤人而成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4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的作用是 。乙文列举周文王和齐桓公的例子的作用是 。(2分)15甲文中刘备“思贤若渴”,乙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但他们求贤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点。(3分)【答案】11(1)确实这样(2)接近,趋向(3)缘故(4)通“无”,不(每小题1分) 12(1)我没

26、有衡量(自己的 )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 (2)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每题2分) 13A (2分)14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说明了贤才的重要性。(2分。每空1分)15刘备还处于创业阶段,求贤的目的是兴复汉室;刘邦已平定了天下,求贤的目的是守住汉室的江山。(3分)【解析】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此题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现象,“亡”通“无”,不。【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试题分析

27、: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枉驾顾之”的意思是将军应该委屈一下亲自去拜访他,徐庶的话,是从侧面衬托诸葛亮的才能。“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意思是听说行王道的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行霸道的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看出两人的做法不同结果也不同,突出了贤才的重要性

28、。【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根据两人所处的背景不同来思考,刘备与曹操、孙权,实力悬殊,因此他来请求诸葛亮出山助他成就霸业,而“高帝”刘邦已然登上大位,他求贤是为了保住江山社稷,不难看出来了。【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译文:听说行王道的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行霸道的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如今天下贤者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如古代的人么?忧虑在于当人主的不交结贤士的缘故,贤士有什么道路被进用?如今我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因而创建了一家的天下,想让它长

29、治久安,世世代代事奉宗庙不绝。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受益,能行吗?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因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这个布告由御史大夫周昌下传相国,相国酂侯萧何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各郡郡守。那些确实可称为有美德的人,郡守必须前去劝勉,并为他驾车,送到京师相国府,登记他们的品行、仪表和年龄。有贤才而郡守不举荐,发觉后就罢免他的官职。年老手足不灵活有病的,不要送。七、【2017年中考荆州卷】古诗文阅读(24分)行路难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

30、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

31、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注释:【自矜】自夸。【释担】放下担子。【颔】点头。【忿然】气愤的样子。(选自归田录卷一,有删节)6(2分)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直挂云帆济沧海 济:渡B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C走送之 走:行走 D礼愈至 至:周到7(2分)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弗之怠C益慕圣贤之道 D从乡之先达执

32、经叩问8(2分)下面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美酒佳肴到拔剑四顾,由乐景入悲情,形成强烈反差,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B“冰塞川”“雪满山”暗喻诗人仕途受阻,世道多艰,寄寓着无限的悲苦与无奈。C诗中碧溪垂钓、乘舟梦日,表现了诗人避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纵情山水的人生选择。D诗的结尾,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9(2分)下面对送东阳马生序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嗜学”与“家贫”这一尖锐矛盾写起,初步展现了作者勤奋学习的态度。B文章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作者不畏艰辛、刻苦学习的精神。C文章用先达的骄矜暴躁与自己的虔诚恭敬对比,

33、反映了品德修为重于求学的道理。D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求学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在勉励青年学子要刻苦读书。10(2分)下面对卖油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陈康肃公从卖油翁娴熟的技艺中获得启示,练就了举世无双的箭术。B卖油翁虽有高超技艺,却不被承认,遭到康肃公嘲笑,最后还被赶走了。C陈康肃公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不仅待人谦和礼让,还虚心向别人学习。D卖油翁是一位民间高人,他有一手绝活,还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道理。11(3分)用“”给卖油翁中画线句子断句。(划三处)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1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答案】6C7B8

34、C9C10D11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12我站在旁边伺候,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B项中,“之”是代词,其他各项是结构助词“的”)【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C(C项“碧溪垂钓”“乘舟梦日”反映了诗人希望获得机会,有为于当世的理想抱负)【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

3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用先达的态度与自己去学的态度对比,反映自己求学之诚恳)【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章内容的概括能力。(D项准确反映了文章中心意思)【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时抓住三个要点:援疑,质理,请。语句通畅即可。【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八【2017年中考湖南省郴州卷】文言文比较阅读(16分)【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

36、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

37、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广:开阔。崇深:高深。捍:捍卫。深:深处。 悸:惊动。魄:心魂。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浑洪:水势浩大。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浚(jCin)波:大的波浪。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 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1)沿溯阻绝()(2)哀转久绝()(3)河中漱广()(4)窥深悸魄()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水流

38、交冲,素气云浮。(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4分)(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4分)【答案】(1)(1)逆流而上(2)消失(3)冲击,冲荡 (4)看,望(2)(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第一句扣住“奔”、“疾”翻译,译错一字扣1择,语句通顺即可;第二句扣住“素”、“云”翻译,译错一字扣1分,语句通顺即可。(3)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

39、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 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乙文:“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4)答案示例: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溯”“窥”等字的释义。【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语句通顺即可;第

40、二句扣住“素”、“云”翻译,语句通顺即可。【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注意季节是不同的。【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疲乏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

41、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九、【2017中考邵阳市试卷】古诗文阅读(914 小题,共16 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 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

42、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洽与松泉作四邻,煮茗听雨好留宾。 新桃满径为家业,风月一簾任我吟。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1)水尤清冽:()(2)心乐之:()(3)乃记之而去:()(4)煮茗听雨:()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1)皆若空游无所依(2)卷石底以出1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划一处)(2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2)煮茗听雨好留宾1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43、例:见渔人,乃大惊。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B环滁皆山也。 C孔子云:“何陋之有?”D天子为动,改容式车。13对以上诗文材料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第二段字字写鱼,对水的描写不着一字。然而其名写鱼,其实写水,运用了 侧面描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B乙诗的“新桃满径”可以让人联想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职业。C甲文“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凄清、寂寥;乙诗“洽与松泉作四邻”也同样写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雅致。D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依然洒脱自如、无欲无求的思想感情;乙

44、诗借具体的意象,寄托了诗人自命不凡, 却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14“风月一簾任我吟”的“任”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2分)【答案】9(4 分,每小题1分)1)寒冷(2)以为乐(感到快乐)(3)然后、就(表顺承或顺接关系)(4)茶10(4 分,每句2分)(1)(鱼儿)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赋分点:“皆” 、“ 依” 各1分)(2)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以”字的句式1分,“卷”1分)11(2分,每句1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2)煮茗听雨/好留客12A13D14(2分)“任”是随意、任意的意思。(1分)从“任”字可以看出作者超凡脱俗、满身书香、洒脱豪放的性格特点。(1分)(

45、意思接近即可)。【解析】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此题注意特殊用法,“以”意动用法,以为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读节奏(即停顿)。【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特殊句式的理解。“见渔人,乃大惊。”是个省略句,B是判断句,C是倒装句,D是被动句,只有A是省略句。【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D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依然洒脱自如、无欲无求的思想感情;错误,应是被贬后愤懑抑郁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语文中考 > 分类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