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8065 上传时间:2020-01-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90分钟72分)题型一对点练1.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6分)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韩淲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注】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答案不矛盾。壮心:作者面对野色迷人的吴山之巅和眼前的大江,触景生

2、情,自然壮怀激烈;断肠:又因为满城的秋风秋雨,人生的行藏起伏,青春年华的流逝,独在异乡的孤单,诗人油然而生悲愁;作为曾经入仕后又归隐的诗人,壮心不忘,正是断肠的原因。38岁的诗人却说“老眼昏花”,应为愤激之词;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也透露出壮心难酬的伤感;结尾一句更以苍茫之景写归隐后的惆怅不得志之情。2.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南乡子周邦彦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词的下阕前两句表现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答:解析下阕前两句中的“怯”“休”两个

3、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不想梳头、欲梳又止的心理。联系上阕描写的到来的春天可知,应该是春天的到来勾起了词中人物的情思,因而感到孤独忧伤。答案前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孤独苦闷的愁绪。这是通过人物自身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的。清早起来原本不想梳头,迟疑之后,刚刚打算绾起秀美的长发,却难以抑制内心的忧伤,精神有些恍惚,不觉又停了下来。3.观点态度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注】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青阳:指春天。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态度是否相同。答:解析两首诗虽然都与出仕相关,但态度却不相同。根据注释,岁暮归南山是40岁的孟浩然落第时所作。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阐发愁寂空虚之情。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思。而望洞庭湖

5、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答案不相同。岁暮归南山是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自己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诗人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4.观点态度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溪桥晚兴郑协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

6、平岸草芊芊。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注】郑协:南宋遗民。芊芊:草木茂盛。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解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分析情感。答案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5.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瑞鹧

7、鸪辛弃疾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注】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长卿终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答案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之情。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6.思想内容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8、(6分)瘦马图龚开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注】龚开:宋末元初人,曾居广陵幕府,宋亡后深隐不仕,靠卖画为生。此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瘦马图所作的题画诗。闲:马厩。这首诗通过马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本诗塑造了一匹昔日神骏今日骨瘦如柴的马的形象,托物言志(以马自喻),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以马之虽“瘦”却依然如山“屹立”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忠于先朝、守志不阿的气节,清高(高洁)、坚贞的傲骨。题组二综合练7.(2019江西临川一中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午枕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

9、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禽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2)思想内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解析(1)B项

10、,“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错误,应是直接表现对梦境的依恋,侧面表现对现实的失望。(2)结合诗句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考虑。“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表达的是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野草自花还自落”“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等表达的是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欲把一杯无侣伴”等表达的是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答案(1)B(2)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首句“百年春梦去悠悠”既是写实,又喻指自己一生致力的变法惨遭废除,如梦消散,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眼看兴废使人愁”则直抒胸臆,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新

11、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颔联和颈联描绘了野草有荣有枯,朱门坍塌、画楼崛起,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这是万事万物必须要遵循的规律。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尾句“欲把一杯无侣伴”,写诗人想偕侣伴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寂之情。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9分)元日田家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注】蛮榼:酒器。乌龙: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士林:此处指读书人。(1)下列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

12、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解析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是错误的。答案A(2)思想内容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蛮榼出门”“乌龙迎路”,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

13、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过节的愉悦之情。尾联上句,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下句写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答案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

14、么的可笑。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上西平送陈舍人吴泳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注】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

15、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高著:高明的招数。(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营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便匹马、蹴踏高秋”,实写了陈舍人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B.“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C.“渺渺如沤”,比喻新颖生动。言外之意: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D.“棋头”一句,遥接上阕“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解析“便匹马、蹴踏高秋”是送别时

16、祝愿的话,非实写。答案A(2)思想内容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注意结合“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分析“对陈舍人的勉励”;结合“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分析“对朋友谆谆叮嘱”;结合“也须高著局心筹”分析“对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的讽刺”。答案对陈舍人于国家危难之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勉励。对朋友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暗含对那些鼓吹和议、苟且偷安者的讽刺。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分)登云门诸山宗臣山头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手把芙蓉步石壁,苍翠乱射猿鸟惊。谁知云外吹紫笙,欲来不来空复情。天风吹我佩萧飒,恍疑身在昆仑

17、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山顶之景,山峰、明月、云雾融汇成一个幽静而朦胧的境界。B.颔联照应诗题“登”字,写在遍野芙蓉、满目苍翠之中登山的悠闲。C.诗人登上山顶,感受到山风萧瑟强劲,由此联想到八面生风的昆仑山。D.全诗以实笔写山之实景,以虚笔写风之虚致,意在表达登山的畅快情致。解析B项错在“登山的悠闲”。颔联集中笔墨点出题中的“登”字,拉紧芙蓉才能步步攀登,可见山势之险。乱射写出松手之后弹出的芙蓉枝叶左右颤动发出声响的情景,惊醒了山中熟睡的猿鸟,以鸟兽之惊反衬山中之静。答案B(2)观点态度后人评价此诗最能“以主观情趣折射客体之美”,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登山的情趣。(6分)答:解析前两联交代了诗人登山所见之景色: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中观赏美景。此时诗人的情绪快乐高昂。颈联写诗人已经登上山顶,听到强劲的风声,感觉好像在云外听笙乐,乐声若有若无,诗人有一种聆听仙乐的感觉。尾联写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产生幻觉,恍惚置身昆仑山的境地,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答案诗人登山所见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中有观赏美景的乐趣;诗人耳闻风声,如云外笙乐,若有若无,有仿佛聆听仙乐的情致;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恍惚身处昆仑之境,有飘飘欲仙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高考 > 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