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劝学学习目标1.背诵本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掌握文言文的句读技巧。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木直中绳()(2)以为轮()(3)金就砺则利()(4)参省乎己()(5)须臾() (6)舆马()(7)蛟龙() (8)跬步()(9)骐骥() (10)驽马()(11)金石可镂() (12)蛇鳝()答案(1)zhn(2)ru(3)l(4)xn(5)y(6)y(7)jio(8)ku(9)j(10)n(11)lu(12)sh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学不可以已:_(2)青,取之于蓝:_(3)木直中绳
2、:_(4)虽有槁暴:_(5)金就砺则利:_(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7)须臾:_(8)而闻者彰:_(9)而绝江河:_(10)无以至千里:_(11)金石可镂:_(12)用心一也:_答案(1)停止。(2)靛青,一种深蓝色染料,又称靛蓝。(3)合乎。(4)即使。(5)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6)参,检验;省,反省。(7)片刻,一会儿。(8)明显,显著。(9)横渡。(10)没有用来的(办法)。(11)雕刻。(12)因为,由于。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以为轮,其曲中规:_(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3)君子生非异也:_(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答案(1)通“煣”,用火煨烤木料,加
3、工使之弯曲。(2)通“智”,智慧。(3)通“性”,资质,禀赋。(4)“有”通“又”。“暴”通“曝”,晒。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木直中绳,以为轮古义:_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假舆马者古义:_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造的(跟“真”相对);假定;假如。(4)金就砺则利古义:_今义:黄金。(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6)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答案(1)把做成。
4、(2)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3)凭借,借助。(4)金属制的刀剑等。(5)爪子和牙齿,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6)蟹脚。(7)寄身,安身。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闻(2)疾(3)望(4)假(5)绝答案(1)听,听到/见闻,学识/声誉,名声(2)急剧而猛烈,这里指声音宏大/疾病/厌恶,憎恨(3)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声望/月圆之时,指农历每月十五(4)凭借,借助/假装/给予/借给(5)横渡/终止,停止/隔断、隔绝不通的/非常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木直中绳,以为轮:_(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5)假舟楫者,非
5、能水也: _(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_(7)用心一也: _答案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3)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5)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6)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7)数词用作形容词,作谓语,专一6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2)之(3)以(4)于答案(1)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并列(2)代词,“它”,代轮/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它”,代所刻的东西(3)与“可”合用,表示
6、“可以,能够”/“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以,介词,“把”/介词,“用来”(4)介词,“从”/介词,“比”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_(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文:_(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_答案(1)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2)骏马跳跃一次,(毕竟)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其成效的取得在于不停地走。(3)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泥土,向下喝泉水,(这是)因
7、为用心专一(的缘故)。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课外名句(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一、作者简介
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类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荀子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
9、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的著作收入荀子中。荀子共二十卷,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二、背景展示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文白对照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就让我们走
10、近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上的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根据课文内容把处填写完整。答案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1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答:_答案第二段运用了五个比喻:(1)“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2)“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两个比喻说明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第三段运用了五个比喻:(1)“跂而
11、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的效果。(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通过借助外物,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第四段运用了十个比喻,分为三层意思:(1)作者用“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反复说明积累的重要性;(2)作者用“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四个比喻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3)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强调做到积累的同时还要用心专一。2课文最后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强调“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请找出这些对比,并体会其作用。正面反面积土成山,风雨
12、兴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蟹作用:_答案正面反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蚓蟹作用: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答:_答案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的做法,
13、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对偶句式荀子是运用对偶句式的高手。劝学一文用到了很多对偶句,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技巧点拨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手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音律感。对偶有下面几种形式:(1)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偶。
14、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2)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偶。例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偶。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句中对偶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叫句中对偶。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
15、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迁移运用请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证,要用到对偶句式。15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本文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以及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同时告诫读者学习要用心专一
16、,不懈努力。这些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运用示例“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一刻也不能停止。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师旷劝晋平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们常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细分工的社会发展趋势也要求每个人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以适应岗位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前贤哲言还是眼前的现实都告诉我们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在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不少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可以用鲁迅的四部书来总结:“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四年中就是没有奋斗。”校园
17、里则流行“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怪论。这些现象虽是少数,却有违学习的本质,应彻底纠正,我们每个人也应自律,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终身学习的受益者。二、课外素材大国工匠李万军大国工匠李万军,29年中,始终冲锋在前,不克难题不罢休,完成了一次次的成功创新。基本上,每一天李万军都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着封闭的焊帽,和工友们在电焊车间不断地点下焊枪。29年,他从未嫌苦怨累,人走了一波又一波,他始终未变。就是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持之以恒的韧性,造就了他平凡中的非凡。李万军在工作中不仅练就了高超的技艺,同时还锻造了他攻克技术难题的决心。2007年,他用1个月的时间反复钻研,攻克了一枪焊完高速列车
18、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接触环口的方法。2016年,他又带领团队攻克了美国纽约地铁列车转向架焊接难题,通过32道焊接把4厘米厚的钢板严丝合缝地焊在一起,用超探、射线技术检测也看不到任何缺陷。选材感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是凭着这样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李万军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实现了我国高铁技术的一次次“技术突围”。寂寞荀子王善鹏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
19、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外,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
20、了。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眼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篇名作:“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
21、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竖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捐钱人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
22、”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制造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座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予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
23、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读后启悟这篇文章思路开阔,笔法灵活,将与兰陵有关的名人一一写下来,挥洒自如,既有对先贤寂寞的悲悯,又有对今人市侩的嘲讽,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文章引用古代诗文,展现了历史上荀子墓一直以来的荒凉
24、,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1名句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三译文太阳运行到中天则向西移,月亮满盈后就会亏缺,万物极盛之后就会衰败。感悟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由兴至盛、由盛转衰的客观规律而运行变化。当其发展到极盛阶段之后,由于某种条件的作用,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注意到事物的这种特性,对于人的处事、立身都是有益的。2名句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战国策赵策二译文遵循古法成就的功业,不完全高于今世;效法古人的学问,不能够制定今天的制度。感悟我们现在学国学,学习古人的智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古人的智慧是要经过“转化”才能适用于当下的。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地学习古人,一定要懂得辩证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