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与高司谏书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4942 上传时间:2020-01-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 与高司谏书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13课 与高司谏书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13课 与高司谏书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13课 与高司谏书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13课 与高司谏书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3课与高司谏书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欧阳修的名句。2.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3.感受作者嫉恶如仇、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学习借鉴中国古代正直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胆识。4.学习层层说理的写作方法。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其后更十一年()(2)侃然()(3)以为当黜() (4)不敢一忤宰相()(5)谏诤() (6)擢用()(7)班行() (8)闵足下之不能()(9)诋诮() (10)懦()(11)殁()答案(1)n(2)kn(3)ch(4)w(5)zhn(6)zhu(7)hn(8)mn(9)d qio(10)nu(11)m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

2、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未与人接:_(2)但闻今宋舍人兄弟:_(3)而足下厕其间:_(4)予固疑足下:_(5)其后更十一年:_(6)侃然正色:_(7)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_(8)以为当黜:_(9)惧饥寒而顾利禄:_(10)乃愚者之不逮:_(11)日日备顾问:_(12)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_(13)大抵罪在默默耳:_答案(1)交往。(2)只。(3)夹杂。(4)本来。(5)经过。(6)刚直的样子。(7)无罪。(8)贬黜。(9)看重,顾惜。(10)及。(11)充当供皇帝咨询的官员。(12)急用。(13)大概。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亦将闵足下之不能:_(2)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_(3)伏以今皇帝

3、即位已来:_(4)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_答案(1)通“悯”,怜悯。(2)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通“以”,表时间的界限。(4)通“座”,座位。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古义:_今义:大家;许多人。(2)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古义:_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3)日日备顾问古义:_今义:有某方面的专门知识,供个人或机关团体咨询的人。(4)此君子之贼也古义:_今义:偷东西的人;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邪的,不正派的;狡猾。(5)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古义:_今义: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6)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古义:_今义:形

4、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7)是聪明有所未尽古义:_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答案(1)普通人。(2)获罪。(3)咨询。(4)败坏者,祸害。(5)采纳。(6)真正了解。(7)听觉、视觉灵敏。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说(2)责(3)顾(4)见答案(1)动词,说起/名词,言论/名词,古代的一种文体/动词,劝说/动词,通“悦”,喜欢,高兴(2)动词,责备/动词,要求,苛责/名词,职责,责任(3)动词,顾及/动词,回头看/动词,拜访/动词,环顾(4)动词,会见/动词,看见/动词,拜见/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某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动词,通“现”,出现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

5、其含义(1)某年十七时,家随州:_(2)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_(3)有能辨是非之明: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居住(2)名词用作动词,张榜公告(3)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明的才能6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以(2)其答案(1)介词,因为/介词,凭/连词,而,因而/介词,用/介词,把(2)代词,他们/指示代词,那/代词,他们/代词,它/副词,表反诘,可译为“难道”/表希望、祈请,可译为“还是”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译文:_(2)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译文:_(3)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

6、而不以贤者责也。译文:_答案(1)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观听,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2)没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祸害了。(3)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三、名言警句课外名句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朋党论2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朋党论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

7、然之理也。伶官传序5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二十四岁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早年思想进步,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书编撰和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坛泰斗。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第一人。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搜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二、背景展示高司谏,即高若讷,时任司谏。“与高司谏书”,就是“

8、给高司谏写的一封信”。这封信写于北宋景祐三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了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范仲淹,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此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三、文化常识1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他们的职业操守是“宁鸣而生,不默而死”。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9、2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如战国策燕策一中,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再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大将军足下。”文白对照初中时同学们学过醉翁亭记,了解了欧阳修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书信体散文与高司谏书,领会他析理透辟、言辞犀利的另一种风格,感受他嫉恶如仇、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1)文章第1段作者写了对高司谏的“三疑”,请在图中处填出“三疑”的具体内容。(2

10、)通过对高司谏的“三疑”“三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请在图中处填出。答案(1)未必是人才未必正直有学问未必是真君子(2)嫉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精神1作者对高若讷的“三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哪个问题上?答:_答案(1)通过“三疑”,作者揭露了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引出了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2)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如何对待范仲淹被贬的问题上,揭露了高若讷出于一己之私利,颠倒是非,逢迎权贵,“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2本文25段是“推其实迹而较之”,充分说明了作者是“疑”之有据,也显示了作者

11、持论的慎重严肃。请作具体分析。答:_答案这四个段落既让读者“信”之有据,又充分显示了一个青年政治家的凛然正气和英姿勃发的战斗风采。一个段落取一个角度对其发动猛烈攻击,像高若讷这样可恨的人是非痛打不可的,但攻击不是蛮打,而是摆出事实,指明罪状,有罪有罚,决无罚之不当之嫌,所以令读者心服。作者也不故作大声厉色对其进行恐吓和辱骂,只是依情依理地把罪状娓娓述出,周到严谨而不支离破碎,把高若讷彻底置于四面楚歌的境地,使他只能被动挨打,俯首就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之隙。3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答:_答案本文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如:“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今足下又欲欺今

12、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等等,直言指斥,毫不隐晦,显现出作者的刚直凛然之气。此外,行文酣畅淋漓,设问句使语锋突起,感叹词“噫”的妙用,反语“乃是朋邪之人尔”的恰到好处,段尾“也”的有力语气,都与文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凝聚为千古佳作。有人认为作者在与高司谏书中一句“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表现了作者之前对高若讷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对此你怎么看?答:_答案欧阳修在这里是反话正说,在文本叙述中,作者明确表示在十四年里对高若讷有三疑,“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一句足以证明作者的态

13、度。作者在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言辞之犀利,语锋之尖锐,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而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层层蓄势,反话正说,笔触激荡,大有针砭肌骨的锋利。层层说理这篇文章采用层层说理的论证方法,先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叙事,虚写高司谏正直的秉性,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的本性,前后文顿显跌宕之姿,行文灵活多变;后以横向对比凸显范希文与高司谏人格的高下,比较中杂有浓浓的批判精神;最后层层剥茧,依情循理,对高司谏的丑陋与卑劣行径予以痛击,从而使说理呈现出睿智锋利的光芒,真正收到了有的放矢、针针见血的论证效果。技巧点拨议论文写作离不开说理。说理的过程,就是对论点和事实论据

14、作诠释、层层分析、旁征博引、反复说理的过程,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论据与论点的联系,使二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文章进行说理,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所以,说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说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能给人以清晰的认识。常见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因果说理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关系,一定的原因必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结果;相反,某种特定结果的产生也一定基于一定的原因。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揭示原因以说明必然会得到某种结果;或者披露结果以证明其原因的正误。前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后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

15、2条件说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要使一个论点能够确立,当然也离不开所必需的条件。议论文写作中,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使用这种方法。3正反说理把正面与反面的观点或者论据对照起来进行分析说理,突出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分清事物的界限,可以使观点更加鲜明。让人们明白为什么要按照论点所表达的主张去做,不这样做为什么不行,借此说明观点的正确性。4比喻说理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寓于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迁移运用请结合以上讲到的说理方法,以“幸福与思维方式”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200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思

16、维是最敏感,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同流合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被下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重大决策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逆境中走出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4岁丧父,家贫无依,母亲郑氏“恭俭仁爱”,亲自督导其学习。欧阳修自幼敏悟过人,也勤学过人,常常借他人藏书抄阅。曾

17、于邻人废书箱中觅得唐代韩愈遗稿,“用心苦读,至忘寝食”,为韩愈的深厚雄博所倾倒,志欲追踪前贤而与之并驾齐驱,后夙愿得偿。欧阳修为人刚劲,论事直切,曾力求政治革新,倡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副宰相,诗、词、文均为一时之冠。运用示例逆境阻碍成功,也铸就成功;逆境是羁绊,是枷锁,同时也是阶梯,是手杖。面对逆境,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不应该自暴自弃,更不应该仇视世界,而是应该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心,“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欧阳修4岁丧父,家贫无依,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没有书,就借书抄阅,“苦心人,天不负”,最终成就自我辉煌。像欧阳修如此面对人生,必能披荆斩棘,突破桎

18、梏,走向成功的殿堂!二、课外素材张治中:近代史上唯一敢对蒋介石多次直谏的人蒋介石在大陆执掌政权期间,大权独揽,小权亦很看重。蒋介石兼职范围之广,令人瞠目结舌。最高峰时蒋介石身兼27个要职。对此,蒋麾下文武几乎均熟视无睹,甚至有些趋炎附势者,竟拍手叫好。唯有一人,坚决反对蒋介石兼职过多,此人就是张治中。抗战初期,张治中改任蒋的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他想方设法促使蒋减少兼职,以提高工作效率。张治中到任未几,原四川省政府主席王缵绪因诸多劣迹遭地方实力派驱逐而下台,蒋介石乘机要自己填补真空,张联合多人表示异议,力陈兼职之弊。张治中敢于犯颜直谏,对蒋介石作逆耳之言。尽管如此,蒋介石对他也一直是厚爱有加。选材

19、感言张治中用自己的忠心直谏换来了一生尊重。敢于直言是辅佐大员们不能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宁鸣而生,不默而死”,一味对主子阿谀奉承到头来也不会受到主子的重视。敢于说出逆耳忠言,使领导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是于公于私都有益处的事情。一个人的春夏秋冬欧阳修千年祭一个人的一年,一座城用一千年去祭奠。这座城市的标签很多,再多的人也只不过以在她2 500年的长卷上留名为荣,所以滚滚的运河好像从来没有为任何人驻足过。1048年,他来到了这里,以左迁的名义。他在很多地方停留过,留下了太多值得记忆的文字和值得书写的篇章。而这里,只是他漫长宦途中小小的一站。也许,他不会记得在这里短暂的欢愉或是月下孤寂的独酌

20、,不会记得他某天醉酒后的题名却让这个地方铭记千年。很多人向往来到这里,这里的烟花三月值得他们用“腰缠十万贯”去换取,很多人期待来到这里,用自己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去唱和前人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有很多人来到这里,却有着贬谪的前因,然而,我相信对所有因左迁来到此地的人来说,又有着与一味惆怅苦闷所不一样的心情。因为,这里是,扬州。而那个人,复姓欧阳,单名修字。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的风光确实秀丽,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但欧公却只是寄情于山水,自号曰醉翁,然则醉翁之意真在于山水邪?如果稍稍揣摩下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理,便会知晓,居庙堂之高,心怀

21、天下,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所谓“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诚不欺也。越明年,他接到了调令,这次的目的地扬州。这里与滁州很不一样,环滁皆山,而这里是一马平川。在全城最高的地方,他修了一座堂,“远山来与此堂平”,故名“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逸兴遄飞之际,其赋词一首: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庆历新政”失败之后,他走过了很多地方,也可以说是被迫走过了很多地方。但有的时候,人生在不情愿中反而会遇见难得一见的风光。于是既来之,则安之,如果不能平

22、天下,那便治一国也好。因此,这么多年后,这个地方的人如此怀念欧公,固然是因为他的文采风流,还因为他确实使这里安居乐业,人和事兴。夏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提到,“公(欧阳修)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余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携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戴月而归。寺(大明寺)有一僧,年八十余,及见公,犹能道公时事甚详。迩来几四十年,念之犹在目。”欧公有宋一代力承韩愈古文运动,后得梅尧臣、苏舜钦以及苏轼、曾巩、王安石等有力支持,使其得到蓬勃发展。而况欧公当时地位甚高,登高一呼,易成一种运动,一种风气,与宋诗的成立关系也甚深。但相形之下,欧公的词才

23、是最了不得,最令人难忘怀的。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写道,“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吾甚喜欧公词,是因为其作词一派天然性情流露,毫无忸怩作伪之态,语语都在眼前。北宋以降,战乱纷迭,及至苟延残喘的南宋,早已不复盛唐气象。而那短暂的百八十年,汴梁城昙花一现的盛景,也就久久残存于士子心中,在无尽的追忆中写出一部又一部诸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之属以尽残生。盛,是一种昂然的姿态,诗经楚辞是盛,汉赋唐诗是盛,杜牧一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是盛,而永叔的“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也可以是盛。就连金庸在笑傲江湖里也借祖千秋

24、之口说道,喝状元红宁用北宋瓷杯而绝不用南宋瓷,便是嫌其一股衰败气。盛如夏花之绚烂,安然踏足其间的那份从容。宴宾客,携妓游,作艳词,然终有品格,这便是北宋的开阔气象,而欧阳修便昂然立于其上。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嘉祐四年,距离在扬州任官已过去了十一年,五十三岁的欧阳修作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秋声赋。秋士感阴则悲,秋在中国文人心中自有不一般的意义存在,那是一种不惧严霜傲然挺立的风骨;秋亦是一个自省的时节,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渐成衰翁,行至暮年,回首一生,跌宕起伏,有繁华似锦,烈火

25、烹油,也有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虽屡遭陷嫉,终以太子少师致仕,死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对几乎大多数文人士子来说,这是一份近乎完美的履历。于此,方是真正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内敛、自察、慎独,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身为士子,一身浩然正气不可丢,一具铮铮铁骨不可弃。“欧阳文忠,庆历中为谏官。公锐意言事如此之类极多,大忤权贵”,这乃是其铮铮铁骨;又一,“公不以为嫌,及在政府,荐可为宰相者三人:吕司空晦叔,司马温公与荆公也。吕申公本嫉公为范文正党,滁州之谪实有力;温公议濮庙不同力排公而佐吕献可;荆又以经术自任而不从公。然公与晦叔则忘其

26、嫌隙,于温公则忘其议论,于荆公则忘其学术。世不高公能荐人,而服其能知人”。能知人而不以亲疏荐人,自有天然一股正气在心中。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豪放洒脱之中,看破欧公一片心。冬天地肃杀,万物凋敝。寒冷严酷,毫不留情,恰如史官手中煌煌巨笔,虽方寸毫毛,然重逾千斤。五代以后,北宋初年得休养生息,然统治阶级日益荒淫腐化,社会矛盾逐渐扩大加深,到仁宗庆历初年,暴动接踵而起,西夏数度扰边,而以欧阳修、范仲淹为首推行的新政,却屡遭当权派打击。其时,欧公忧心忡忡,自撰七十四卷新五代史,期当事者以为鉴。“先公自撰五代史七十四卷,褒贬善恶,为法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其论曰:昔孔子作春秋,

27、因乱世而立治法。余述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史官论史,要以记实为本。欧公原非史官,自当高于记实。每以呜呼开头,悲天悯人之态,加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跌宕有致,情韵绵远。故苏轼曾说,“欧阳子记事似司马迁”,因其“笔端常带感情”。读伶官传序,“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衰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此情此景,如在眼前,纤毫毕现。方明白永叔之史,似寒冬,却非严冬,恰如其中泼剌剌绽放一株腊梅,卓然而立,清香四溢。而永叔一杆笔,笔端虽丰润,却一针见血。“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宋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病逝

28、于故乡颍州。其后不久,北宋王朝也开始了它风雨飘摇的悲惨旅程。再其后,忠臣良将、奸贼佞人各色贤愚不肖等人纷纷而出。而风流人物,早已一时俱逝。“水畔听钟七十年,便了却了此生。”颍川之畔,畸零半世宦海浮沉的老人安然而别,留给我们一个追思千年的背影。读后启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道,“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欧阳修不仅文章写得好,为人亦刚正不阿,一片赤胆忠心,是名副其实的为文为人皆上品。1名句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不遭时不得帝王。战国策秦策译文即使是品格、智

29、慧最高超的圣人,他也不能创造时势,时机来了就不能放过它。虞舜虽贤,如果不遇到唐尧,他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贤,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纣,他们也不会称王于天下。所以,即使是贤能的虞舜、商汤和周武王,他们如果不遇到时机,也都不可能成为帝王。感悟时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便是圣人也只能在时机到来的时候及时抓住,而不能够创造时势。2名句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没有发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感悟中国古代从老子开始,非常注重“虚无”的东西,道德经里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形而上学的说法。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也要特别重视那些无形的事物的价值,谁能看到“无”的价值,利用“无”的价值,就必然更容易成功。这句话还告诉我们,要见微知著,在事物还没有成型、事情还没有发端的时候就看清它的走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语文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