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送董邵南序ppt课件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4162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课 送董邵南序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19课 送董邵南序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19课 送董邵南序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19课 送董邵南序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19课 送董邵南序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9课 送董邵南序,专题六 赠 序,自学 预习区,互动 探究区,内容索引,拓展 提升区,自学 预习区,文史知识,青年毛泽东特别喜欢“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一语,该句出自韩愈送董邵南序开篇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其中的“感慨”二字,后人改为“慷慨”,如明人沈榜宛署杂记民风:“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人苏东坡也说过类似的话:“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清人孙承泽天府广记中也写道:“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的确,古燕赵之地,产生过一批享大名于中国历史的豪杰侠士,如豫让、荆轲、高渐离,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悲歌慷慨之气,成为燕赵豪侠

2、急人之困、视死如归的性格的写照。青年毛泽东引出韩愈的话,实际上表明了他对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倾慕,对燕赵古风中的豪侠之气的喜爱。,这是一篇赠序。赠序就是临别赠言。董邵南在京城不得志,正要离开京城,去投奔河北藩镇寻找机遇,而河北三镇违抗君命,董邵南是否应当前往,韩愈赠序送别中不便明说,遂委婉致意。文章开口不言今日之河北,而只谈昔日之燕赵;不言燕赵得意之人,只谈不得志的慷慨悲歌之士。对于董生将赴河北,韩愈深恐其助纣为虐,故连用“董生勉乎哉”,略示微词,以嘱董邵南警惕。末段希望董生招徕燕赵之士为朝廷效力。这样,董生是否当往河北,其意已自明。序文表现了韩愈主张统一、反对割据的思想,有着积极的现实针对性。

3、,题目解说,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 (1)矧( ) (2)慕义强仁( ) (3)吾恶( )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shn,qin,y,同“耶”,2.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的字的意思 (1)郁郁适兹土:_ (2)为我吊望诸君之墓:_ (3)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_ (4)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_ (5)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_,到,凭吊,况且,做官,改变,w,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举,董生举进士:_ 举国上下:_ 纲举目张:_,被推举,全部、整个,举起,(2)谢,为我谢曰:_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_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_ 广不谢大将

4、军而起行:_,告诉,谢罪,感谢,辞去,告辞、告别,4.说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怀抱利器 古义:_ 今义:_ 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董生举进士:_ (2)连不得志于有司:_ (3)而观于其市:_,比喻杰出的才能。,锋利的兵器。,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6.翻译下列句子 (1)吾知其必有合也。 译文:_ (2)郁郁适兹土。 译文:_ (3)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译文:_ (4)董生勉乎哉! 译文:_,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董生,努力吧!,互动 探究区,结构图引,送董邵 南序

5、,以“燕、赵”之地多感慨悲歌之士来勉励朋友(第1段) “燕、赵”风俗有变,担心此行未必“有合”(第2段) 结尾名送实留(第3段),1.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名义上送董邵南实则是想挽留他。试结合文意分析这一特色。,答案,研读探讨,答案 全文表面上一直在“送”他:第一段就“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立论,预言“其必有合也”,是送他;第二段要“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还是送他;结尾委托他“吊望诸君之墓”,劝“屠狗者”出仕朝廷,仍是送他。总之,本文确是一篇送行文字,但作者名“送”实“留”,“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第一段虽有“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但第二段用“然”字作为转折,用“风俗与

6、化移易”来暗示今“异于古”,实际上否定了“今”之藩镇割据的“河北”,故在第二段再用“董生勉乎哉”作结,暗含一份担忧、一份提醒。第三段初看起来是真希望他去“河北”,实则是用几个典故挽留他。“望诸君”先佐燕国,后回赵国,作者以此暗示他应处理好自己和唐王朝的关系。“屠狗者”指隐于集市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连这些人都可以劝其入朝,都“可以出而仕”,则作者对他投奔藩镇持什么态度,也就不言自明了。,答案,2.本文的中心是反对董邵南游“河北”,但是内容远不止此,试从多角度加以解析。,答案 (1)向往古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从而指斥了当时割据河北的藩镇。 (2)肯定了董生是“怀抱利器”的,“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

7、于有司”,责备了有司的“为渊驱鱼”。 (3)对天子的婉讽,所谓“明天子”其实不明。,品读赏析,作者赞河北“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此句中的“古称”二字能否省略?为什么?,答案,答案 不能省略。“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现在呢?后文用一个“然”字突转,“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由此可见,写“古”正是为了衬“今”,是为下文写“今”蓄势。,拓展 提升区,关于韩愈 宋代的学者文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对“文人之雄”的韩愈表示一致的推崇。如宋代的理学家石介就曾说:“孔子为圣人之至,韩吏部为贤人之至。不知更几千万亿年复有孔子,不知更几千百年

8、复有吏部。孔子之易春秋,圣人以来未有也。吏部原道原人原毁佛骨表,自诸子以来未有也。呜呼,至矣。”(徂徕集尊韩)又如宋代的苏轼,平生自视颇高,但在其所作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独推尊韩愈“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并指出从东汉以来,圣道沦丧,文风败坏,佛老的邪说都流行起来。虽经唐朝贞观、开元的盛世,有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的辅佐,也不能挽救;唯独平民出身的韩文公,,迁移“悦”读,在谈笑里领导了大众,天下的人就跟随了他,重归正路,到现在已经三百年了。他的文章,振起八代衰颓的文风;他的道理,拯救了天下人的沉溺;他的忠心,不怕触怒皇帝;他的勇气,能制伏三军的统帅。这难道不就是能参与天地造

9、化,关系天下盛衰机运,表现了浩然正气吗?对韩愈真是推崇备至。再由于当时在政治上学术上都具有崇高地位的欧阳修出来鼓吹,尹师鲁、梅尧臣、王安石、曾巩等的推动,韩文遂大行于世,达到“天下学者非韩不学”的盛况。从宋儒的著作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韩愈对他们的重要影响。正如新唐书韩愈传中所说:学者敬仰他,好像群山仰望泰山,众星围绕北斗星一样。韩愈因为读书多,所以见事多,理足而识见有主,下笔为文,遂能浅深反正,四通八达。韩愈为学作文,更注重养气;,胸怀浩然,则能行乎其不得不行,言乎其不得不言,言行完全出乎真诚。不徒托之以空言,且能见之于行事。持身立朝,乃能表现高风亮节,直言敢谏。新唐书说他“操行坚正,鲠言无所

10、忌”。人家讲他的坏话,毁谤他,也不惧怕,好几次得罪了执政,触怒了皇帝,被贬官、被放逐至蛮荒远地亦不懊悔。韩愈就是这种不仅能知“道”,而且能真切实行“道”的人。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韩愈考取了进士,时年二十五岁。因为生性耿直,不善奔竞,直到三十一岁才得到入仕的机会。在做监察御史、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的时候,前后三次贬官,都是因为上疏奏陈政事,与朝廷议论不合而获罪。在宪宗朝,上表论佛骨,出言亢直,气势磅礴,忘一己之利害,置生死于度外,义之所在,则强立而不回,这是因为他平日集义养气,所蓄深厚,才能达到此一境地。,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又说:气像水,言论就像漂在水上的东西。水大了,那么能漂的东西不论大

11、小都会漂起来。气和言论的关系也是这样气要是盛,那么言论不论长短,声音不论高低,都会恰当。虽是这样,他自己还不敢说已接近圆满成功的地步;即使接近成功,为人所用,又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呢?不过,希求别人拔用,则必须迎合人的喜恶,自己好像是被动的器物,用与不用,完全操控在别人手里。君子却不是这样,君子居心有一定道理,行为有一定规矩;用他,就把“大道”推行给世人;不用他,就把“道”传给学生,或著书立说,留为后人的模范。韩愈指出:当世学古文的人很少;立志学古文,就必须遗弃于今世。他真喜欢这种人的志愿,而悲哀这种人的遭遇。他所以常称赞这种人,是劝勉他、鼓励他的意思。(见答李翊书),韩愈在另一篇文章进学解中指出,从前孟轲长于雄辩,孔子的道因此昌明,可是他游遍天下,奔走到老也没有人用他。荀卿守着正道,发挥伟大的议论,为了逃避谗言到楚国去,最后丢了官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就是经典,一举一动都可以让人效法,且超过常人,达到圣人的境界,可是他们一生的遭遇却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